You are on page 1of 9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6 期

2003 年宋史研究概况
李  立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003 年出版的主要论著有 : 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 香港中华书局 ) , 曾瑞龙《经略幽燕 :


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河北大学
出版社) ,张锦鹏《宋代商品供给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 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 上海辞书出版社) ,王水照 、何寄澎 、 李伟国主编《新
宋学》第二辑 上海辞书出版社 ,顾永新《欧阳修学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顾宏义《教育政
( ) ( )
策与宋代两浙教育》( 湖北教育出版社) ,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 广东人民出版社) ,吴洪泽 、
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12 册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辑整理
《全宋笔记》
第 1 编 ( 河南大学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辑《宋代石刻文献全编》( 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 ,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 江苏古籍出版社) ,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
所、云南大学历史系编《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 。
本年度主要学术会议 :8 月 24 —27 日 ,在浙江杭州举办“纪念岳飞诞辰 900 周年暨宋学国
际学术研讨会”( 详见高明扬《纪念岳飞诞辰 900 周年暨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史研 ,
究动态》 2004 年第 1 期) 。
2003 年发表的宋史研究论文约 300 篇 ,现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本年度主要论文做一概述 :

一、
政治史

政治 。邓小南《关于“道理最大”—
——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
( 暨南学报》第2
期 认为“道理最大”
) 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主欲念外的客观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君王至
上” 体制的精神限制 。而经士大夫筛选的“祖宗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士大夫阶层对时
政的不满与变更的愿望 。董煜宇《天文星占在北宋皇权政治中的作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第 3 期) 认为天文星占在北宋皇权政治中是维护皇权正统形象的有效手段 ,是约束皇权的有力
武器 ,也是左右朝臣进退的重要工具 。何忠礼 、 何兆泉《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 —
—兼与
王曾瑜先生商榷》《( 历史研究》
第 5 期) 不同意王曾瑜认定秦桧是金人纵归的奸细的观点 ,认为
秦桧逃归更较符合历史事实 。李锡厚《岳飞与“绍兴和议” 》《
( 中国史研究》
第 3 期) 认为绍兴和
议不仅是宋金双方较量的结果 ,也是各自内政的继续 。文章肯定了岳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
雄 ,批评了何忠礼《南宋史稿》
中关于“绍兴和议”的结论与研究方法 。舒仁辉 、
王淑君《也论绍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宋史研究概况 3

兴和议期间士人的气节问题 — —
—与王曾瑜先生商榷》《(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 2 期 ) 认为王曾
瑜对评价历史人物失节的标准是不当的 。丁晓 、 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 ( 浙
江大学学报》第 2 期) 认为北宋的党争促使苏轼产生了陶渊明情结 ,并根据现实处境对陶诗进
行了重新诠释和建构 。罗家祥《论北宋徽宗统治初期的政局演变》《 ( 河北学刊》第 5 期) 指出 ,
徽宗即位之后两年中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是北宋政治各种矛盾演变过程的关键阶段 。张义
德《南宋学者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 浙江社会科学》第 2 期) 认为陆九渊 、
叶适没有把北宋之
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 ,而说陈亮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是可以的 。张金岭 、 吴擎华《晚
宋理学家对僭越权力的加入 、 疏离与抗争 — ——立足于晚宋时期理学家为济王鸣冤的考察》《 ( 四
川师范大学学报》 第 4 期) 分析了理学家对皇位继承人济王之死的政治态度 。鲁碧华《试论宋
代天文之禁》《
( 重庆师院学报》第 1 期 ) 论述了宋代盛行天文之禁的特点 、 原因及后果 。林平
《论北宋禁书》《
( 四川大学学报》 第 5 期) 分类分析了北宋的禁书活动 、特点及原因 。史江《宋代
军事性会社及其形成背景 、 特点及社会功能初探》《 ( 四川大学学报》第 2 期 ) 论述了军事性社
团出现的原因 、特征 、
作用 ,认为乡社武装分为防卫乡里的民间自保之社和防御外族入侵的保
境抗敌之社 ,既有备边保境 、 维持乡里治安的一面 , 也有对抗官府 、
滋扰百姓的一面 。林日举
《宋代盐业弊政及其引发的地方性暴乱》《史学集刊》第 2 期 从政府对盐的生产管理 、
( ) 流通管
理及严禁私盐等方面 ,论述了宋代盐政与地方性动乱的关系 。田卫疆《北宋时期西州回鹘相关
史实考述》《 ( 西域研究》
第 1 期) 就西州回鹘同宋朝之间的交往联系 ,以及“西州回鹘”与“龟兹
回鹘” 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石亚洲《宋王朝的政策与土家族土兵的形成》《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第 2 期) 通过分析宋朝军事 、 民族政策 ,阐述了它们与土家族土兵形成的关系 。汤开建《熙丰时
期宋夏横山之争的三份重要文献》《 ( 宁夏社会科学》
第 3 期) 详细介绍了三份具有史料价值的
关于熙丰时期宋夏横山之争的文献 。王智勇《论宋 、 金德顺军之战》《 ( 四川大学学报》 第 4 期)
从宋军的素质 、 战略部署 、 德顺军的战略位置论述了整个战役及其影响 。周国平《文天祥勤王
幕府述论》《 ( 河北学刊》 第 1 期) 探讨了文天祥幕府的特征及失败原因 。杨果 、
赵治乐《宋人谥
号初探》《( 史学月刊》第 7 期 ) 通过对宋人谥号的统计分析 , 认为二字复谥成为时代主流 , 且
“文”多“武” 少 ,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 、 社会状况和时代特点 。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
作》《
( 文学遗产》 第 5 期) 考察了南宋使金文臣的诗歌创作所反映的沦陷区人民的生活 、 异族政
治与文化以及作者心态等问题 。
制度 。袁良勇《关于北宋前期的尚书省》《 ( 河北学刊》 第 1 期) 分析了北宋前期尚书省沦为
闲散机构 ,但仍受重视并恢复职权的原因 。赵小军《宋代翰林学士承旨述论》《 ( 晋阳学刊》第4
期 从员数 、
) 设置 、
职掌 、与翰林学士的关系 、 群体影响等方面论述了翰林学士承旨 。黄纯艳《论
宋代发运使的演变》《厦门大学学报》
( 第 2 期) 探讨了北宋江淮和三门白波发运使以及南宋发
运使的设置 、演变过程 。石涛《北宋提点刑狱司研究》《 ( 聊城大学学报》 第 1 期) 考察了提点刑
狱司的渊源 、
沿革以及除司法以外的其他职能 。马玉臣《宋代第一批提举常平官派遣时间考》

( 史学月刊》
第 3 期) 考证了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为推行常平新法而于各路首次派遣提举常平官
的具体时间问题 。刘长东《论宋代的僧官制度》《 ( 世界宗教研究》
第 3 期) 探讨了宋代中央和地
方僧官的职位设置和僧官任命制度的变迁等问题 ,并分析了宋政府将佛教置于国家行政控制
之下的施政意图 。陆敏珍《宋代县丞初探》《
( 史学月刊》第 11 期 ) 指出作为县内协助令长通管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6 期

县事的副长官 ,其废设与县内人口 、 事务多寡相关 ,其职掌包括负责农田水利 、 坑冶常平 、


协助
令长处理狱讼 、 催督赋税等 。苗书梅《宋代县级公吏制度初论》《文史哲》第 1 期 针对地方官
( )
府中官少吏多的现象 ,论述了公吏参与地方政务管理的各种职能 ,认为地方吏人权势的增长 ,
与地方政务管理的复杂化 、 官员无力治吏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王静《宋代中央客馆制度》《 ( 史
学月刊》第 4 期) 论述了宋代在京城设置的都亭驿 、都亭西驿 、
同文馆 、
礼宾院 、
怀远驿等馆待周
边各族朝贡使节的中央客馆 ,认为中央客馆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起到了积
极作用 。游彪《宋朝邮政管理体制的一个侧面 — —
—以进奏院的职责与官方文书的分类为中心》

( 云南社会科学》 第 3 期) 论述了宋代进奏院的职能和宋代官方文书的分类 ,并在此基础上总
结了官方文书往来过程中的弊端 。 《宋代朝廷与地方之间的“文字”传递 — ——围绕邸报及其相
关问题而展开》《( 河北大学学报》 第 3 期) 认为通过邸报传递信息是宋代权力运作的重要侧面 ,
地方官员可以通过邸报了解朝廷动向 ,朝廷也借由邸报掌握地方政务 。魏天安 、 杨世利《宋代
的驿馆与邮传》《 ( 中州学刊》
第 4 期) 考察了驿与递铺构成的宋代邮传网络的功能与作用 。郭
文佳《宋代官办救助机构述论》《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 2 期) 认为两宋政府建立的福田院 、 居
养院 、安济坊 、
养济院 、 漏泽园等官方救助机构 ,对缓和阶级矛盾 、 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
用 。张文《两宋赈灾救荒措施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进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第 1 期) 考察了两
宋时期为赈灾救荒所采取的纯行政性 、 市场性与社会性三类措施 ,指出宋朝赈灾救荒措施的市
场化与社会化趋势 ,是国家职能从独揽社会事务向调动市场 、 组织社会 、
参与经营的方向转变 。
夏维中《宋代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 : 与〈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一文商榷》《 ( 历史研
究》第 4 期) 认为乡里制的崩溃与乡都制的确立 ,是宋代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 。陈朝
云《北宋陵寝制度研究》《 ( 郑州大学学报》
第 4 期) 考察了宋代帝王陵地选择 、
皇后单独起陵 、陵
前石雕像数目位置及随葬品等问题 ,认为宋代陵寝制度受阴阳堪舆学说影响颇深 。徐飚《北宋
考定礼器制度论略》《 ( 新美术》
第 1 期) 以大乐制器为途径 ,考察了北宋官府主持下的制作活动
的组织管理模式 。
法制 。郭东旭 、杨高凡《宋代残疾人法初探》《 ( 史学月刊》第 8 期 ) 认为宋代法律将残疾人
界定为残疾 、废疾 、
笃疾三类 ,残疾人依法不纳身丁税 、 不服差役 、犯罪时得到减免和享受社会
救济 ,但不享有科举 、 恩荫入仕等资格 。戴建国《宋代加役流刑辨析》《 ( 中国史研究》 第 3 期) 认
为宋代加役流刑只是沿用了唐律的罪名和刑罚名称 ,在实际执行时 ,以折杖法代其部分刑罚 。
加役流刑与刺配是两种不同种属的刑罚 。张明《北宋军法基本内容考略》《 ( 青海社会科学》 第
3 期 认为阶级法 、
) 擅兴律 、
罚条 、
士兵逃亡法 、 诸禁律等构成了北宋的军法体系 ;《北宋军法实
际操作问题考察》《中州学刊》
( 第 2 期 认为北宋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军法体系 ,但在实际操
)
作过程中 ,仍存在局限性 。屈超立《论宋代转运司的司法职能》 》《
( 浙江学刊》第 4 期) 探讨了宋
代转运司的刑事和民事审判职能 ,认为在提刑司设立之后 ,转运司仍是监司中最重要的民事审
判机构 。赵晓耕《两宋法律思想的变革及其特点》《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 2 期) 分
北宋初年至仁宗朝末年 、神宗熙丰变法以后至北宋末年 、南渡后至宋亡三个时期 ,阐述两宋法
律思想的演变及特点 。李华《论宋代司法官员的证据观念及实践》《( 南都学坛》
第 1 期) 认为宋
代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中重视证据的收集和辨别 ,促进了宋代证据制度的发展 。但是由于受
到礼法并用 、
德主刑辅思想的影响 ,往往会在证据确凿 、
案情明了的前提下 ,作出既合人情又不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宋史研究概况 5

严重违反法意的判决 。柴荣《透视宋代土地租佃制度 — —
—对宋代土地经营过程有关法律问题
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
( 第 3 期 认为宋代的土地租佃制下 ,实物地租是占支配地位的地租
)
形态 ,而货币地租也有很大的发展 。宋代土地租佃的性质是一种契约关系 ,佃农的法律地位有
很大提高 ,但是这种租佃契约关系在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极不平衡 。

二、
经济史

农业 。张锦鹏《制度变迁与宋朝小农供给行为研究》《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 1 期) 认为
宋朝自由买卖的土地制度 、由赋税供给型向政府采购型转变的财政制度 、 制定有利于工商业发
展的政策等正式制度的变迁以及社会意识 、 消费偏好等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不仅激发了小农的
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长 ,而且降低了农户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的交易费用 ,使小
农通过市场获取经济收益成为可能 ,从而出现了农产品大量商品化的新经济特征 。何勇强《论
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 — —
—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 ( 浙江学刊》第 2 期 ) 分析了唐宋时
期江淮 、 浙西 、浙东的圩田在形式上的不同 : 浙东的圩田是在山地高处的湖泊上辟地修筑而成 ,
而江淮 、 浙西的圩田筑于低洼地 。浙西太湖流域的圩田是由众多圩田连片而成 ,唐朝后期渐被
开发 。宋以后 ,由于政府管理圩田的公共职能逐渐废弛 ,圩田随之走向衰败 。陈明光《唐宋田
赋的“损免” 与“灾伤检放”
论稿》《( 中国史研究》 第 2 期) 论述了唐宋因灾害减免赋税制度的变
迁以及影响宋代田赋灾免实施的原因 。柴荣《透视宋代的土地兼并问题》《 ( 西南民族学院学
报》第 1 期) 指出宋初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代土地兼并兴盛的根本原因 。李锡厚
《宋金之际北方土地制度的变化》《 ( 河北学刊》第 2 期) 认为虽然宋金之际由于战乱 、 强制移民
与土地掠夺造成中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 ,但其最终结果是封建化范围显著扩大 。卢华语《唐宋
时期重庆农业经济的几点变化》《
( 重庆大学学报》第 2 期) 指出唐宋时期重庆地区农业经济的
变化是 : 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剧增 ; 水田农业迅速推广 ; 小麦 、 特别冬小麦种植全面普及等 。熊
燕军《宋代“合种” “分种”
释义》《(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 2 期) 认为宋代的“合种”
“分种”指的
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与分成租制并无必然联系 , 甚至可能与租佃制无涉 ;《从定额租制看宋
代江南地区的集约经营》《 (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第 2 期) 通过对定额租制和分成租制
的比较 ,认为定额租制具有集约的特征 ,适应宋代江南生产力的发展 《从租佃形式看宋代租佃
;
契约的订立》《 ( 湖北大学学报》
第 3 期) 认为宋代租佃制下 ,契约主要存在于定额租制下 ,而大
部分分成租制不存在契约 。
财政 。黄纯艳《论蔡京茶法改革 — ——兼论宋代茶法演变的基本规律》《( 中国经济史研究》
第 1 期) 认为蔡京茶法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其改革最大的特点是由官府垄断收购的专卖制向
以引榷茶制度转变 。以引榷茶制度构成了南宋东南茶法和四川茶法的基本模式 。郭秋兰《北
宋江西盐法变革述论》《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 1 期) 指出北宋江西盐法历经两次较大变革 : 一
是嘉祐年间的蔡挺盐法 ,以加强淮盐官卖为主要特征 ; 一是元丰年间的蹇周辅盐法 ,以添额配
卖广盐为主要内容 。两次变革的内容 、 形式与时代背景的不同 ,决定了各自效果与成败结局的
不同 。李景寿《北宋商税“旧额” 时间再考》《
( 中国史研究》 第 1 期) 结合北宋商税征收中的“祖
额”制 ,将“旧额”
时间考证为康定元年 ( 公元 1040 年) 至庆历二年 ( 公元 1042 年) 之间 。
商业 。任仲书 、
于海生《宋代“牙人” 的经济活动及影响》《 ( 史学集刊》第 3 期 ) 论述了宋代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6 期

牙人的活动状况 、 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地位 ,认为牙人成为沟通信息 ,提供媒介服务 ,促进


商品流通的重要力量 。陈国灿《宋代江南城镇的物资供应与消费》《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
1 期) 认为宋代江南州县城市存在官方和民间两个物资供应系统 , 每个系统又包括多种途径和
形式 ,而且不同类型的城市物资供应结构和形态是有差异的 。高荣盛《两宋时代江淮地区的水
上物资转输》《 ( 江苏社会科学》
第 1 期) 指出北宋东南六路的漕粮和土贡赋物 ,均须通过水运网
转送汴京和全国各地 。南宋时江南运河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 ,江西 、湖广的粮食物资经由长江
和江南运河与杭州沟通 。物资流通的空前活跃 ,带动以水道沿线市镇的繁荣以及江淮地区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 。缪坤和 、
杨华星《浅论唐宋时期的信用形式》《( 思想战线》第 5 期) 认为唐宋
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主要有高利贷信用 、 商业信用 、
消费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 。其中 ,高利
贷信用是一种主导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在宋代的商业往来中较为普遍 ,消费信用多发生于饮食
业中 ,国家信用还未能发展成一种常见的信用形式 。
区域经济 。陈国灿《略论宋代浙东南地区的农村城市化现象》《 ( 浙江学刊》 第 1 期) 认为宋
代浙东南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 ,开始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但总体而言仍处于缓
慢起步阶段 。姚培锋《宋代绍兴城镇发展简论》《(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第 2 期) 指出宋代绍兴地
区城镇已呈现出城市化趋势 ,其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 、 人口增长和交通发达 。苏基朗《中国经
济史的空间与制度 : 宋元闽南个案的启示》《历史研究》第 1 期) 从宋元闽南的研究案例出发 ,
(
探讨中国经济史上空间与制度概念 。张清平《从欧阳修的诗文看宋代宜昌的经济发展状况》

( 三峡大学学报》
第 1 期) 指出宋代的宜昌经济是以稻 、麦为主的农业经济 ,生产技术能力尚停
留在火耕水耨和火耕畲田阶段 。鱼业生产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杨果 、 陈曦《宋代江汉平原
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开发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第 3 期) 认为宋代江汉平原地区交
通重心由过去南北向的荆襄一线向东西向的江陵 、 鄂州一线转移 。陆路主要依托官修的驿道 ,
水路则以长江干流为主 ,加上汉水 、
夏水 、
环水等支流 ,构成一张通达的交通网 ,促进了江陵和
鄂州的兴盛 。

三、
思想文化史

文化 。胡小伟《“天书降神” 新议 ———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
( 西北民族研究》第 1 期) 从
文化竞争的概念 ,考察了宋真宗“天书降神” 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实际效果 。祝尚书《论宋初的进
士行卷与文学》《四川大学学报》
( 第 2 期 论述了宋初进士行卷的史实 ,分析了终止的原因及对
)
文学的影响 。郭玉生《论禅宗语言对宋诗语言艺术的影响 — —
—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角度考察》
(《宁夏社会科学》 第 1 期 从英美新批评理论所阐释的隐喻 、
) 悖论和反讽等几个方面 ,论述了禅
宗典籍语言对宋代诗人创作的启发和影响 。邱美琼 、 叶克俭《宋代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李白论》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第 1 期) 认为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为后世诗学批
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袁晓薇《“诗圣”的标准与“谪仙”的意义 — —
—谈宋人对李白的评价》

( 江淮论坛》
第 1 期) 指出宋代社会结构特点使宋代士人受到社会伦理规范的制约 ,因而确立
了“诗圣”
杜甫的时代典范地位 ; 但宋代士人又需要释放受压抑的心灵 ,虽然李白在宋代文学批
评和学术研究中地位不高 ,却受到士人的关注与赞美 。宋人对李白的微妙态度也成为宋之后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宋史研究概况 7

历代论者评价李白的基本格局 。胡建次《宋代诗话中的诗格论》《 ( 南昌大学学报》 第 1 期) 认为


宋代诗话对“格” 作为诗学审美和理论范畴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阐释 ,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 : 即作为格调 、
品格之义的诗格论 ; 作为风格 、风致之义的诗格论 ; 作为体式 、诗法之义的诗
格论 。李德辉《宋代望京楼与宋人望京诗文》《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第 2 期 ) 认为望京楼是繁
盛于宋代的一种建筑 ,它的修建是宋人表达忠节的一种方式 ,体现出他们对君臣关系的重视 。
而望京现象也反映了宋人对贬谪的惧怕 ,对京职的留恋及对中原文化的眷恋 。张文利《哲理与
诗性的完美结合 — —
—论宋代理趣诗》《
( 四川大学学报》 第 3 期) 对宋代的理趣诗做了分类研究 ,
并比较了理趣诗与理学诗的区别 。谢谦《论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 ( 四川大学学报》
第 5 期) 分
析了柳永 、
秦观 、
黄庭坚等人的词所反映的宋词俚俗化现象 。李源《流叶千古总牵情 — ——宋代
传奇〈流红记〉及其在元明时代的传播》《 ( 殷都学刊》第 1 期) 考察了北宋张实在前人基础上创
作的传奇《流红记》 在宋元明时期的传播情况 ,展示了各个时代不同的时代意识与审美特征 。
教育 。吴洪成《宋代重庆的学术文化与教育》《 ( 重庆师院学报》
第 1 期) 指出宋代重庆学校
制度及科举选士等各方面融入到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格局之中 ,重庆各地的官私学数量增加 ,
教育内容和方法深受理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郭娅《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原因及意义》《 ( 湖北
大学学报》第 1 期 分析了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 ,揭示了宋代童蒙教育在普及文
)
化教育 ,提高社会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 ,促进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
宗教 。刘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 中国史研究》 第 2 期) 指出佛教的变化表现
在唐代义学宗派的衰落和新禅宗的兴起 ,道教的变化表现为神仙信仰的动摇 、 内丹术取代外丹
术以及南宋金元新道教的兴盛 ,民众道教成为社会主流 。史江《宋代传统宗教会社综述》《 ( 宗
教学研究》 第 1 期) 论述了宋代四类宗教性会社 ,并总结其特点与社会功能 。马增强《欧阳修对
宋初道教神秘主义的批判》《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第 1 期) 认为欧阳修站在儒学的立场上
以理性主义的态度对道教展开全面批判 ,客观上促成了道教自身的觉醒 。吴鸿丽《宋元时期泉
州海外贸易与泉州的民间信仰》《 (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第 1 期) 认为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
发展 ,带动了泉州宗教文化的繁荣 ,民间信仰在这一时期非常兴盛 。
思想 。杨国安《欧阳修 、
石介与宋代韩学的兴盛》《 ( 史学月刊》 第 4 期) 通过对欧阳修 、

介韩愈观的描述 ,认为在现实政治力量的推动下 ,二人的观点趋合 ,最终促成了北宋的尊韩思
潮 。杨倩描《从〈易解〉 看王安石早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以〈井卦・九三〉为中心》《
( 中国文
化研究》第 1 期) 从王安石对《井卦・九三》的解释出发 , 诠释了王安石执政前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王安石
; 〈易象论解〉 与〈序卦传〉》《
( 周易研究》第 4 期) 认为王安石模仿《序卦传》形式所作
《易象论解》,按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 ,诠释六十四卦卦时相因及相反的关系 ,不仅从新的角度
论证了六十四卦编排顺序的合理性 ,而且完成了自己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的基本表述 。范立
州、 徐志刚《论荆公新学的思想特质 、 历史地位及其与理学之关系》《 ( 西北师大学报》第 3 期) 认
为王安石新学是第一个全面取代汉唐注经之学的义理之学 ,其与理学的歧义在于本体与工夫
上 。蔡方鹿《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 ( 文史哲》
第 2 期) 认为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
和哲学诠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 , 即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
据 ,以义理为经典诠释的标准 ,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 。杨新勋《北宋〈春秋〉
学的主要特点》《 ( 中州学刊》
第 2 期) 从经学史的角度 ,总结出北宋的《春秋》 学具有尊王思想的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6 期

时代特色 、会通经传的主体意识 、
直寻大义的解经方式和偏重义理的哲学倾向为主的四个特
点 。刘旭东《宋代术数刍议》《重庆师院学报》
( 第 1 期) 探讨了宋代术数的种类与兴盛的原因 。

四 、社会史

王美华《官方旌表与唐宋两代孝悌行为的变异》《( 东北师大学报》 第 2 期) 由唐宋社会对


孝悌行为的主观认识的差异 、割肉救亲行为在唐宋两代的认可程度 、 孝悌观念在大家族中的存
在状态等方面入手 ,分析了孝悌行为从出自天性缘于亲情的个人行为到成为官方礼法引导和
控制的社会行为的变异过程 ,探讨了唐宋两代社会教化的差异以及唐宋变革的社会意义 。成
荫《北宋开封饮食服务业述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 2 期 ) 从市场状况 、行业组成 、行业分
布、 行业规模 、 从业人员 、 经营特点等方面考察了北宋开封饮食服务业 。吴晟《宋元民间戏班说
略》《( 戏曲艺术》 第 1 期) 探讨了宋元时期民间戏班的几种主要形式及其特征和卖艺生涯 ,分析
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宋东侠《宋代厚嫁述论》《 ( 兰州大学学报》第 2 期) 指出宋代商
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义利观念的根本转变 ,使婚姻论财成为一种颇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 ,促
成了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厚嫁风气 。吴晟《宋代瓦舍的创设及其文化意义》《 ( 广州大学学报》
第 2 期) 描述了两宋都城的盛况 , 瓦舍的创设 、 沿革 、 规模 、 分布 、
构造及其文化意义 。刘黎明

〈夷坚志〉 “黄谷蛊毒” 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第 1 期) 通过分析《夷坚志》关于蛊毒的记载 ,论
述了蛊毒类型 、实施类型 、 药理学与心理学依据 、 国家打击等问题 。李小红《宋代民间“信巫不
信医”现象探析》《 ( 四川大学学报》
第 6 期) 探讨了民间“信巫不信医”的各种表现 、 原因和严重
后果 。郭东旭 、
牛杰《宋代民众鬼神赏罚观念透析》《 ( 河北大学学报》第 3 期) 认为宋代民间的
鬼神赏罚故事对民众的思想起到了制约 、 规范和教育作用 ,并达到了预防 、 震摄犯罪的社会效
果 。丁双双 、
魏子任《论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 ( 河北学刊》第 6 期) 论述了唐宋时
期丧葬消费习俗中的佛事消费 ,两个时期的异同之处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耿相新《宋元时
期图书广告初探》《 ( 中国出版》 第 8 期) 从文字内容与体裁形式 ,将宋元时期的图书广告分为条
记式 、谘文式 、
题跋式和牒文式四类 ,并分别做了介绍 。郑传斌《论宋代店铺广告的装饰艺术》

( 史学月刊》第 11 期) 论述了宋代店铺的招牌广告 、 门面装潢和幌子广告等 。刘永明《唐宋之
际历日发展考论》《 ( 甘肃社会科学》 第 1 期) 结合传世文献与敦煌文书 ,考察了唐宋之际历日的
发展状况 。

五、
文献学和史学史

汝企和《宋代馆阁之校勘经部书》《 ( 中国文化研究》第 1 期 ) 介绍了两宋期间 12 次校勘经


部书的概况 , 总结出宋代校经部书的六大特点及成因 , 指出南 、 北宋校经部书的差异及原因 ;
《论北宋官府对道教书籍的校勘》《 ( 中国道教》第 4 期 ) 论述了北宋官府 10 次校勘道教书籍的
概况 、
成就及原因 。何忠礼 、 郑瑾《略论宋代类书大盛的原因》《 ( 浙江大学学报》 第 1 期) 从政府
重视文治 、科举制度的发展 、雕版印刷技术的完善论述了宋代类书兴盛的原因 。丁建军《宋朝
政府的图书征集述论》《 ( 中国文化研究》 第 1 期) 指出宋朝政府对图书典籍的征集 ,对我国古代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 年宋史研究概况 9

文化典籍的保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罗炳良《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的转
变》《
( 史学月刊》第 2 期) 通过分析两种史学思潮在史学本体论 、 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方
面的差异 ,论述了由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内涵及其意义 。宫云维《有关宋
人笔记中唐五代科举史料的几个问题》《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 1 期) 从文献学角度 ,指出宋人
笔记中有关唐五代的科举史料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和“父兄师友相与谈说”、 金石碑刻等 ,
具有纠正史之误 ,补正史之阙等价值 。李裕民《 〈宋诗话考〉订补》《 ( 晋阳学刊》 第 5 期) 订补了
郭绍虞《宋诗话考》 疏误 、 失收处 7 则 。戴建国《〈庆元条法事类〉考略》《 ( 文史》
第 4 辑) 对《庆元
条法事类》 的版本源流 、 卷数 、
法源等问题进行了考证 , 并对《宋会要辑稿》所载《纲运令格》为
《庆元条法事类》 遗文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张保见《论〈太平寰宇记〉 的文献学价值与地位》《 ( 四
川大学学报》 第 6 期) 通过全面整理《太平寰宇记》,认为该书在历史地理文献学发展史上处于
继往开来的地位 。程毅中《宋人说诨话与〈问答录〉— ——〈宋元小说研究〉订补之二》《( 文学遗
产》第 1 期) 将《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 一书确定为说诨话的话本 。

六、
人物

刘学峰《北宋高琼家族初探》《 ( 巢湖学院学报》 第 1 期) 指出高琼家族以武功起家 ,继以文


官出仕 ,又与皇族联姻 ,最终形成一个文武兼备的官僚贵族式综合性家族 。熊鸣琴《论北宋名
相毕士安》《( 晋阳学刊》第 2 期) 对毕士安的品行 、 政绩与影响等进行了全面评价 。何冠环《宋
太祖的从龙功臣李处耘 ( 920 —966) 》《
( 暨南学报》 第 2 期) 考察了李处耘的生平事迹 。刘成国
《关于王安石的师承与后裔》《 ( 河北学刊》 第 4 期) 考证了王安石的师承源流与后裔情况 。王善
军《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仕宦 、 婚姻与文化成就》《 ( 河北学刊》 第 2 期) 分析了大名王氏家族的
社会状况 。马东瑶《苏门六君子眼中的苏轼》《 ( 四川大学学报》 第 2 期) 从苏轼六位弟子对苏轼
的看法 ,探讨苏轼最根本的思想特征与处世态度 。李贵录《北宋中期文臣之间的关系考察 — —

以余靖 、蔡襄为例》《
( 学术研究》
第 2 期) 就余靖与蔡襄的政治活动进行论述 ,并分析了北宋仁
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情况 《为王伦辩诬》
;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 3 期) 考察了两宋之交颇有争
议的人物 ———王伦 ,指出王伦主张对金议和 ,遭同时代人的攻击和后世非议 ,但他又为国捐躯 ,
显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因此应对其做出客观 、 历史的评价 。张远灵《包拯与北宋的边防》《 ( 中
州学刊》第 4 期) 论述了包拯的边防理念和军事贡献 。罗家祥《曾布与北宋哲宗 、 徽宗统治时期
的政局演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 第 2 期 考察了曾布从哲宗亲政到徽宗即位初期的政治活
)
动及其与北宋走向衰败的关系 。阮明道《北宋何栗述评》《 ( 四川师院学报》第 2 期 ) 通过何栗
的言行及宋人对其议论 ,评述了何栗的功过 。

七、
文物与考古

邓禾颖《南宋官窑探微 —
——对南宋官窑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 ( 东南文化》第 5 期 ) 论
述了与南宋修内司窑相关的若干问题 。王勇《南宋官窑与丝路遗珍》《
( 丝绸之路》 第 1 期) 指出
1972 年出土于甘肃漳县汪世显家族墓群的南宋官窑粉青釉长颈多棱瓶 ,可能是浙江本地窑工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6 期

在南宋王朝尚未安定的情况下奉旨仿汝窑技术烧造的 , 精确断代为 1127 —1138 年 。王顺才


《宋代“文臣七条” 碑》《( 山西老年》第 1 期) 介绍了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州衙大堂内的北墙壁上镶
嵌的宋徽宗钦定的“文臣七条”碑 。漆子扬《北宋威远镇圈子阖石碑文献稽考》《 ( 西北师大学
报》 第 4 期) 考释了威远镇北宋石碑碑文内容及其背景 。舒大刚《试论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文
孝经〉 的重要价值》《 ( 四川大学学报》 第 1 期) 探讨了石刻古文孝经的上石年代 、 历代著录 、 石刻
本面貌以及在经学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王家祐《泸州宋石雕“朱雀”初释》《 ( 文史杂志》第 2
期) 探讨了泸州宋代石棺雕刻的朱雀形像与涵义 。邵磊《早期牌印制度的实物见证 — ——记南宋
荣州防御使印及印牌》《 ( 四川文物》第 5 期 ) 结合文献记载 , 对南京市博物馆藏的荣州防御使
印、 印牌作了考述 。李国玲《北宋宋构宋京父子墓志偶识》《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第 6 期) 对考
古发掘出的宋构父子的墓志铭进行了释读 , 弥补了《宋史》记载的不足 。 《中国钱币》刊载关于
宋钱的文章多篇 ,有朱设平《浙江嘉兴出土南宋“出门税” 银铤》( 第 1 期) ,刘恩甫 、
刘世俊《高邮
近年新见的南宋铁钱》( 第 1 期) ,戴志强《两宋木制雕母钱的发现与研究 — —
—兼论宋钱的铸造
工艺》( 第 3 期) ,王仕国《广元与两宋铁钱》( 第 3 期) 等 。

八 、综述

包伟民《走向自觉 ——
—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 浙江学刊》第 3 期) 对 20 世
纪中国大陆地区宋代财政史研究作了回顾 ,归纳其成就 ,反思其不足 ,并对中国古代制度史研
究提出一些思考 。指出摆脱自在 ,走向自觉 — —
—自觉的创新意识 、 批判精神 、
本土取向 、 全局观
念和学术史关怀 ,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邓小南《走向“活” 的制度史 ———以宋代官僚政治制
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 ( 浙江学刊》
第 3 期) 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 ,从“问题意
识”、 作为“过程” 的制度史 、 作为“关系”
的制度史 、
严格学术规范 、 加强学术交流四个层面阐释
了什么是“活” 的制度史 ,以及如何才能将制度史研究做“活”的问题 。朱瑞熙《20 世纪中国王
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 2 期 ) 分清末 、
民国 、 1950 —1965 、
1965 —1976 、
1977 —1999 等阶段 ,概括总结了不同时期学界的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李华瑞 、 郭志安《评
邓广铭 、 漆侠五十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 河北学刊》 第 3 期) 系统评述了邓广铭 、 漆
侠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特点 、 方法 、贡献 , 以及二人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异同 。李华瑞《20 世
纪中日“唐宋变革”
观研究述评》《 ( 史学理论研究》 第 4 期) 回顾了 20 世纪中日学者有关唐宋
变革观的分期理论和主要观点 , 并对其不同特点作了比较和评议 。彭国翔《20 世纪宋明理学
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上 、
下) 《
( 哲学动态》 第 4 期、5 期) 回顾了 2000 年以前大陆港台宋明理学
的研究状况 ,并揭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冯陶《北宋初期科举制度研究综
述》《( 晋阳学刊》 第 1 期) 综述了学界对北宋初期科举制度研究的三个方面 : 科举取士权收归中
央、 科举名额的增加和对科举公正性的改进 。刘朴兵《近十几年来韩琦研究综述》《 ( 殷都学刊》
第 2 期) 对近十几年来的韩琦研究进行了回顾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