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6 年第 4 期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2006 年 7 月

No. 4, 2006 ZHEJ IANG  SOC IAL  SC IENCES Jul. , 2006

3
“僭礼逾制 ”:明清江南市民生活的潜流
□ 朱绍华  王  翔

  内容提要  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 ,是了解那一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钥匙 。本文以江南市民生活为


观照对象 ,从衣 、
食、住、
游等方面 ,考察明清时期“僭礼逾制 ”
的生活潜流及其透露出来的社会经济 、
文化变迁
的信息 。
关键词  僭礼逾制  市民生活  明清江南
作者朱绍华 ,河北师范大学讲师 ; (石家庄  050091 )  王翔 ,浙江财经学院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杭州  310018)

  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 , 自明朝中叶以后 , 表现出了不 尊卑贵贱的社会功能 。《管子 ・君臣 》


说 :“衣服所以表贵
同于以往的特点 ,这大致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通识 。然而 , 贱也 ”; 东汉班固说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 ? 以为系絺紘蔽
诚如古人即已认识到的 ,“风俗之大者 ,无逾冠婚丧祭 ”① , 形 ,表德劝善 ,别尊卑也 。”③都是同样的意思 。
要全面了解明清社会变迁的这一特点 , 不能只限于意识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元王朝的历史时 ,认定“服食居住 ”
形态的研究和生产关系的探求 , 更要放眼到社会生活中 是导致元朝败亡的原因 :“闾里之民 , 服食居住与公卿无
去探索 。而恰恰是在这个方面 , 目前学术界关注得还不 异 ,贵贱无等 ,僭礼败度 ,此元之所以败也 。”④缘乎此 ,他对
够 ,研究也很不深入 。本文以江南市民生活为观照对象 , 百姓衣食住行的规定极为重视 。明初 ,服饰制度甚为严格 ,
从衣 、
食、住、
游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僭礼逾制 ”
的生活 “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 , 洪武时律令严明 , 人遵画一之
潜流及其透露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变容的信息 。 。⑤“翡翠珠冠 ,龙凤服饰 ,惟皇后 、
法” 王妃始得为服 ; 命妇
礼冠 ,四品以上用金事件 ,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 ; 衣大袖
衣饰
衫 ,五品以上用纻丝绫罗 , 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 ”; 市民庶
衣着服饰为衣 、
食、住、
行之首 ,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最 人则“不得僭用金绣 、
锦绣 、
纻丝 、
绫罗 ,止许䌷绢 、
素纱 ; 其
能表显人们的身份地位 。在“衣冠之治 ”
的政治文化氛围 靴不得裁制花样 、
金线装饰 。首饰钗 、
镯不许用金玉 、
珠翠 ,
里 ,等级性的原则首先在衣着服饰上有极其强烈的表现 ,它 。⑥清代冠服之制 ,沿用明朝制度 ,再次规定庶民不
止用银 ”
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人们穿戴什么 、
怎样穿戴 ,更重要的是 得服用蟒缎 、
妆缎 、
金花缎 、
片金倭缎等上等丝绸材料 ,一般
在衣着服饰上寓有等级差别和伦理道德的内涵 。从这个角 官民禁用黄色 、
米色 、
香色等鲜艳色彩 。市井小民即使服用
度来看 ,所谓“衣冠之治 ”,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衣冠之别 ”, 丝绸 ,也必加以种种限制 。清人叶梦珠说 :“市井富民 , 亦
衣着服饰成了区分尊卑贵贱的一目了然的标志 。 有服纱绸绫罗者 ,然色必青黑 ,不从新艳也 。良家清白者 ,
以衣冠服饰表现等级性的差异 , 中外封建社会概莫 领上以白绫或白绢护之 ,示与仆隶异 。 ……其仆隶 、
乐户 ,
能外 ,但在中国发展到了极致 , 其周密繁琐世所罕见 , 并 止服青衣 ,领元白护 。贵贱之别 ,望而知之 。”⑦这些服饰规
且与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 , 形成为一整套繁琐的礼仪和 定 ,“立法之意 ,盖甚严矣 ”,“上得兼下 ,下不得僭上 ,违者
规章 。早在殷周时代 , 衣着服饰的质地和颜色就已经受 。⑧据说这在一定时期内颇有效果 ,“尊卑贵贱 ,
各治以罪 ”
到了身份等级的限制 。其后 , 更有了严格详细的规定 : 衣服器用 ,品式森然 ,莫敢僭逾 ”

“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②于是 , 衣服就由最初用 丝绸商品产销的发达 ,为衣着服饰的“僭礼逾制 ”
奠定
来蔽身体 、
防寒暑的自然功能添加了辨别身份地位 , 区分 了物质的基础 ;而一浪高过一浪的商品经济大潮 ,与当时时

  3  此项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近代手工业转型研究 ”( 05JA790070)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154
 浙江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4 期  
ξ
代个性解放的呼声相互呼应 ,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 ,猛烈 。µg
寡 ,大概缘饰者多 ”
冲击着服饰上的清规戒律和等级尊卑 。“代变风移 ,人皆 衣着服饰的变化 , 是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由农业社
志于尊崇富侈 ,不复知有明禁 , ……男子服锦绮 ,女子饰金 会古朴尚俭的传统风俗向追求奢华的流行时尚转变过程
珠 ,是皆僭拟无涯 , 逾国家之禁者也 。”⑨江南市民们僭越 的反映 。时尚 , 是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于某种生活
“贵贱不相逾 ”
的等级礼制 ,追求华美多姿的衣着 ,丝绸服 方式的喜好和追求 , 它表现为社会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
装已经由官僚士绅的专用品变为民间百姓的一般服饰 ,由 由上引史料可见 , 世风奢靡不仅反映在最具代表性的士
只供少数人占有的奢侈品变为许多人都能享用的普通消费 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之中 , 而且已经成为在一般社会成
品 。钱泳《履园丛谈 》
记载 :本来“江浙犹尚朴素 ,子弟得乡 员里流行的俗尘现象 。不论人们在内心里是否真正赞
举始著绸缎衣服 ”; 此刻 ,“不论富贵贫贱 ,在乡在城 ,男子 同 ,奢靡的“世风 ”
通过攀比心理和从众行为而发生作用 ,
俱是轻裘 ,女人俱是锦绣 ,货愈贵而服饰者愈多 。”⑩都市之 形成了在某种程度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时尚 。
内 ,更是“阊阛之间 ,望如锦绣 ,丰筵华服 ,竞侈相高 ”,遂使 更深一层来看 ,这是在一个畸形的社会环境中 , 一部分社
。λϖg流
时人大发感慨 :“天下饮食衣服之侈 ,未有如苏州者 ” 会成员藉以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特殊方式 。从社会心理
风所及 ,一些乡村集镇也是同样 ,“若夫民俗淳朴 ,浸浸变 学的角度讲 ,人人都有自发的要求表现自身价值的欲望 。
λg ω
矣 ! 屠沽盈市 ,博饮日兴 ,下人衣纨绔 。” 在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太平盛世 ”, 当一部分人的生存
整个江南地区 ,都感受到了这种衣着服饰上“僭礼逾 条件和安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 , 获得了一种相对安定的
制”
的变化 。“邑井则户无贵贱 ,率方巾长服 , 近且趋奇炫 生活环境和可以依赖的人际关系之后 , 便会自然产生某
诡 。巾必骇众而饰以玉 ,服必耀俗而缘以彩 。昔所谓唐巾 种心理自尊的需要 , 要求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
鹤氅之类 ,又其庸庸者矣 。至于妇女服饰 ,岁变月新 ,务穷 为 ,来体现自己的存在和活动 , 以得到群体的认同 , 获取
ξ
λ
g
珍异 ,诚不知其所终也 。” 明万历年间的何乔远真实地记 舆论的好评 。富裕的商人和市民既不具备贵族的爵位 、
载了这一社会现象 :“今帷裳大袖 ,不丝帛不衣 ,不金线不 官僚的特权和士人的功名等等体现个人和家族身份的表
ψ
λ
g
巾 ,不云头不履 ”
。 不仅男子衣饰逾制 ,连素来循规蹈矩的 征 ,便通过“巾必骇众 ”
、“服必耀俗 ”
等衣着行为 , 甚至不
平民妇女也一变古风 ,多用命服 ,“以贵为美 ,以多为胜 ”, 惜“强饰华丽 ”
、“翻新改制 ”,希望把财富价值转换成为更
ζ
λ
g
“非绣衣 、
大红不服 ”
。 甚至有冶容艳妆 ,“一衣之值二三十 高一层的身份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是他们适时合群 、

λ
g {
金者 ”
。 那些向来被视为低贱的下层民众 ,如胥吏 、
屠沽 、 利避害 、
体现自尊的需要 , 尽管这种自尊心理已经被扭曲
倡优等辈 ,也受到时尚风气的影响 ,衣着装扮日益讲究起 为以财富为铺垫的“面子 ”
意识 , 产生出“家无担石之储 ,
|
。λg这种世风一发而不可止 ,
来 ,“无不戴貂衣绣 ,炫丽矜奇 ” 耻穿布素 ”
这种违背个体意愿的从众行为 。
清乾隆年间的秀才龚炜记述道 :“吴俗奢靡为天下最 ,日盛
饮食
一日而不知返。 ……予少时 ,见士人仅仅穿裘 ,今则里巷妇
孺皆裘矣 ;大红线顶十得一二 ,今则十八九矣 ; 家无担石之 人是由环境塑造的 。人们的生活欲求和消费方式也
储 ,耻穿布素矣 ;团龙立龙之饰 ,泥金剪金之衣 ,编户僭之矣 是由社会环境所铸成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统治者的剥
λg }
……物愈贵 ,力愈艰 ,增华者愈无厌心 。” 削 ,中国人民长期无法摆脱衣食匮乏的困扰 。为了避免
衣着服饰的竞尚新奇华丽 , 刺激了江南市民的虚荣 “饥寒之至于身 ”,不得不“夜寝早起 ,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
µ

心理 。史载这一时期 ,“服食器用日异而岁不同 , 已无论 为而不倦 ”
。 温饱尚不可得 ,美食享受自然只能是痴人说
富豪贵介纨绮相望 , 即贫乏者强饰华丽 , 扬扬矜诩 , 为富 梦 。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境遇里 ,中国人民一直把勤俭

λ
g
贵客 ”
。 甚 而 至 于 有 人 宁 愿“卒 岁 之 资 , 制 一 裳 而 无 节用奉为美德 。然而 ,也许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中国人又
υ
。µg这些“强饰华丽 ”
余” 的“贫乏者 ”, 固然免不了打肿脸 是最讲究吃 ,最追求吃的民族 。明朝中期以后 ,人们突然发
充胖子的辛酸 ,但想来也有几分虚荣心得到满足的窃喜 , 现 ,传统的勤俭节用美德在江南地区几乎荡然无存 ,呈现出
因为社会上已经将“布衣 ”
鄙为寒酸 。诚如明人范濂所 来的完全是另一种时尚 :人们不再恭行节俭 ,而是要求现世
说 :“布袍乃儒家常服 ,迩年鄙为寒酸 ,即贫者必用䌷绢色 享乐 ;不再满足于糊口度日 ,而是追求美食饮宴 ; 不再遵守
ϖ
µ
g
衣 ,谓之‘薄华丽 ’
。” 范濂还记述了这样的情形 ,有些人 清规戒律 ,而是企求与自己经济力量相称或不相称的物质
ζ
从当铺中买回一些旧的丝绸服装 ,“翻新改制 , 以与豪华 享受 。商贾市民的“鲜衣怒马 ,甲第琼筵 ”, µg当时颇被视为
ω
。µg
公子列坐 ” 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令封建统治者大伤脑筋 。尽管官府
种种情况表明 ,民间衣着服饰上的僭礼逾制 ,已经成 屡次要求“一切摆设繁文 ,概从节省 ”; 卫道士们也一再强
为江南市民一种普遍的生活追求 , 在社会各阶层中弥漫 调“厚生之道在于务本而节用 , 节用之道在于从实而去
{
开来 。这并不都是由于人们手头宽松裕如 , 更主要的是 华 ”, µg但实际上已经难以改变“去朴尚奢 ”
的局面 。
因为这是一种时代的癖好 。正如时人所说 :“闾左小民 , 在饮宴方面 ,中国等级社会以爵秩高低定食器多寡 ,
|
家无十金之产而绮罗甘脆 , ……外富而中贫 , 文繁而质 。µg明朝初年 , 酒具只能用锡 、
“上大夫八豆 ,下大夫六豆 ”

155
朱绍华  王  翔 :“僭礼逾制 ”: 明清江南市民生活的潜流
银或漆器 , 不许用金盏 ; 民间待客的菜肴也有一定的限 夫轻舟荡漾 、
游观宴饮之乐 , 皆行户商旅迭为宾主 , 而本
νg ψ
制 ,不许超过四碗 。明中叶后 , 江南市民们对宴饮的要求 地士民罕与也 。”
越来越高 ,他们刻意求精 ,互相攀比 , 赛食品之丰盛 ,比器 如果说酒楼的常客大多为商旅 ,“本地士民罕与 ”, 那
皿之精美 ,于山珍海味之中又极为讲究烹调之法 。一席 么茶馆则有所不同 ,市民农夫都习惯来这里闲谈休息 , 饮
之间 ,水陆山珍毕呈 ; 一宴之费 , 常耗数岁之食 。尤有甚 茶品茗 ,兼用小吃 ,逐渐形成风气 。日本学者铃木智夫对
者 ,“当开席时 ,哗然杂遢 ,上下千百人 ,一时齐集 ,真所谓 清代江南地区的茶馆进行过精湛研究 , 他分析了酒楼与
酒池肉林也 ,饮食如流者也 。尤在五 、
六、七月内 , 天气蒸 茶馆之间的这种差别 :“连下层社会的民众也能对茶馆作
热之时 ,虽山珍海错 ,顷刻变味 ,随即弃之 ,至于狗彘不能 日常利用 ,是因为茶馆遍布都市的大街小巷 , 随处可见 ,
}
µ
g
食”
。 更高档次的还有“舞班进祝 ,主宾相继称觞 ,欢宴连 而且饮茶一次仅需花费三四文或四五文钱即可办到 。相
旬 ,工歌不绝 ”, 以至于“席费千钱而不为丰 , 长夜流酒而 对于茶馆来说 ,亦为民众所喜爱的酒肆 , 则至少需花费两

µ ν ζ {
史载 :“吴中通衢僻壤 ,茗肆分开 ”, νg
g g
不知醉 。” 倍于茶馆的钱财 。”
这种情况 ,并非只是那些豪商巨贾的特权 ,贫民百姓 可见江南一带茶馆之多和饮茶风气之盛 。
和寻常人家也日渐倾慕仿效 。清人叶梦珠对此有详细的 据铃木智夫的研究 ,在当时的中国 ,凡是“人烟稠密 ”
记述 : 之所 ,无论是大都市还是中小城镇 , 甚至包括墟 、
市之类
  肆宴设席 , 吴下向来 丰 盛 。缙绅 之 家 , 或 宴官 的农村商业场所 ,都有大大小小 、
数目不等的茶馆 。然而
长 ,一席之间 , 水陆珍馐 , 多至数十品 。即庶士及中 茶馆营业特别兴盛的 ,还是“中国最先进的地区江苏和浙
人之家 ,新亲严席 , 有多至二三十品者 , 若十余品则 江”
。浙江杭州 、
湖州 、
嘉兴 、
绍兴等大中城市 , 茶楼鳞次
是寻常之会矣 。 ……然识者尚不无太侈之忧 。及顺 栉比 ,乡村集镇也有为数众多的茶馆 。在湖丝主要产地
治季年 , 蔬用宋式高大酱口素白碗 , 而以冰盘盛添 之一的乌程县南浔镇 ,农人“每入市 ,则茶寮 、
酒肆杂坐喧
|
案 ,则一席兼数席之物 , 即四五人同席 ,总多馂余 , 几 。νg每逢“蚕熟期 ”,茶馆就成为周围村庄农民和坐贾行
阗”
同暴殄 。康熙之初 ,改用宫式花素碗 , 而以露茎盘及 商进行蚕丝和农产品交易的不可或缺的场所 ,“茶棚酒肆
洋盘盛添案 ,三四人同一席 ,庶为得中 。然而新亲贵 纷纷话 ,纷纷尽是买与卖 ”
。江苏的苏州 , 城内遍设茶馆 ,
客仍用专席 ,水果之高 , 或方或圆 ,以极大磁盘盛之 , 出入茶馆已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 以致俗谚
几及于栋 。小品添案之精巧 , 庖人一工 ,仅可装三四 有“早晨皮包水 (喝茶 ) , 夜间水包皮 (洗澡 ) ”
之说 。常州
品 。一席之盛 , 至数十人治 庖 , 恐 亦 大伤 古 朴 之风 府无锡县 ,也有“遍地清茶室 ”
的民谚 。
υ
也 。νg 茶馆不仅是休闲聊天的地方 , 还是各行各业聚会的
尽管叶梦珠摇头叹息 ,却无法阻止民间饮食的豪奢 。 场所 。苏州丝织机房的工匠们以临顿路上的新园茶馆作
太仓州人设宴 ,仅中间排列的果品就有数十行 , 均为南北 为“早晚聚会之所 ”, 每逢罢工 , 更是终日聚集此处 , 气势
ϖ
ν }
名品 ,号称“金灰堆 ” g
。 宴客不仅菜肴丰富 ,且必配以精致 颇盛 。νg南京丝织业中等待雇用的“织锦工匠 ”
们 , 每日清
的器皿 ,令人眼花缭乱 。苏 、
松地区 ,盛菜用瓷碟 , 果品放 晨聚集于丹凤街的三元茶馆或北门桥的顺兴茶馆 , 由这
在木漆盘上 , 小吃放在攒盒里 , 很有讲究 , 错乱不得 。生 些茶馆的“堂倌 ”
与雇佣双方进行工作条件的斡旋 ,“由来

于浙江 、
常住江宁的袁枚 , 以文学家兼美食家著称 , 他就 。νg总之 , 此时的江南市民 ,“出入茶馆几
已久 ,渐成习惯 ”
υ
十分重视食器与食品的搭配 。他家宴客 , 凡贵重菜用大 。οg“无论贵贱贫富 , 类以瀹茗清谈
乎已经日常生活化了 ”
容器 ,一般菜用小容器 , 煎炒菜用盘 , 汤羹用碗 。一席之 为事 ,或有晨夕两次者 ,或有每日一次者 ,甚有甫游此间 ,
ϖ
οg
间 ,要换四五次酒杯 ,开始用名瓷的 , 继而用白玉的 ,再用 倦而欲返 ,出门又遇他友 ,重入茶园者 。”
犀角和玻璃的 。杯子由小到大 , 令客人尽欢而散 。上菜
住所
也有讲究 , 先上 咸食 , 次进淡食 ; 无汤的先上 , 有汤的后
上 ; 客人快吃饱时 , 上辛辣菜开胃 ,见客人酒喝多了 ,则用 在房屋制式方面 ,明初规定严格 : 庶民厅房不得逾三
ω
ν
g
酸甘菜来提醒 。 间 。清朝底定江南后 , 曾经再申宫室之制 ,“使尊卑上下
ω
这种“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
的社会风气 ,促使酒楼茶 。οg封建制度对居室的限制表现在屋舍的建筑
各有等差 ”
馆业大获发展 。康熙以前 ,常熟县只有几家饭馆 ,还怕饭 规模和内部装饰上 ,如王公贵族的居室不得雕龙首 , 官员
ξ
菜卖不出去 ; 到雍正年间 , 已是“茶坊酒肆 , 接栋开张 ”, νg 家的房柱不得涂朱色 ,庶民房梁上禁止贴金 ,等等 。不同
不仅出卖菜肴 ,还包办酒席 ,官员 、
商人 、
市民随时可到酒 身份的人住宅规格也不相同 。规定极其严格与繁琐 , 如
楼就餐或请客 ,生意兴隆 。在经常光顾酒楼的人中 ,大抵 若违犯 ,一旦追究起来就要坐罪 ,“其居处僭上者 ,至处以
οg ξ
以商人为多 , 商人洽谈贸易 , 交际广泛 , 往往利用酒楼饭 籍没 。立法之意 ,盖甚严矣 。”
馆作为他们的业务场所 。乾隆中期苏州府长洲知县李光 明代前期 ,“百姓初脱乱离之苦 , 凡百用度 , 取给而
祚曾经考察过酒楼营业的情况 , 他说 :“一切倡楼酒馆与 止 , 奢僭者甚少 ”; 明中叶以后 , 江南民居无论在建筑规

156
 浙江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4 期  
}
格、
式样 、
装饰等方面 , 都已开始突破了传统的封建等级 事 ,彩绘贴金 ,十分工丽 。πg
界限 。那些官绅富户自不必说 , 平民百姓也纷纷根据自 达官显贵 、
富商巨贾们凭借手中拥有的政治特权和
己的能力营建住宅 ,或“三间五架 ”,或“五间七间 ,九架十 巨额财富任意挥霍 ,穷奢极欲 , 宅第之豪华 ,环境之优越 ,
ψ
架 ”, οg不一而足 。尤其是那些拥资巨万的豪商富贾 ,住宅 陈设之奢侈 ,几乎已达登峰造极之境 。史称 :“吴中素号
僭礼逾制尤为显著 :“初时人家房舍 , 富者不过二宇八间 , 繁华 。 ……以至于今 ,愈益繁盛 。闾檐辐辏 ,万户  鳞 ,城
或窖圈四围十室而已 。今则重堂窈寝 , 回廊层台 ,园亭池 隅壕股 ,亭馆布列 ,略无隙地 。舆马从盖 ,壹觞罍盒 , 交驰
ζ
ο
g
馆 ,金翚碧相 ,不可名状矣 ”
。 一些富贵人家更是着意雕 于通衢 。水巷中光彩耀目 ,游山之舫 ,载妓之舟 ,鱼贯于绿
饰 ,“其宫室则画栋连云 , 其器皿则雕文刻镂 , 虽犯分僭 波朱闾之间 ,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 。凡上供锦绮 、
文具 、

{
ο
g
礼 ,亦所不顾 ”
。 县城集镇民居也一改往昔简陋的面目 , 果、
珍馐奇异之物 ,岁有所增 。若刻丝累漆之属 ,自浙宋以
πg ∼
开始富丽堂皇起来 。吴江县“邑在明初 , 风俗诚朴 , 非世 来 ,其艺久废 ,今皆精妙 ,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 。”
家不架高屋 ,衣服器皿不敢奢侈 ……至嘉靖中 , 庶人之妻 无庸讳言 ,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奢靡 ”
、“浮薄 ”
之风
多用命服 ,富民之室亦缀兽头 ,循份者叹其不能顿革 。万 的日益昌炽 ,人们对居室宅第的过度追求 , 其中确有几分
οg |
历以后迄于天 、
崇 ,民贫世富 ,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 。” 分 病态的因素 。然而 ,病态并不一定总是意味着消极 ,它往
}
ο
g
湖镇上营造的住宅 ,着力装修 ,“竞尚华侈 ”
。 往还预示着某种解放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 我们也
为了往来江南贸易的便利 , 各地客商纷纷在江南城 看到了同样的现象 :“所有的人 , 都不惜以最显著和最明
υ
镇选址购地 ,起建会馆 ,这成为明清时期江南建筑的一大 。θg这与明清时代江南
白的虚饰手段来追求流行的样式 ”
景观 。在苏州 ,“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 ,四方商贾 ,辐辏云 地区的奢华风习和市民的生活情态正可对照来看 。
集 ,百货充盈 , 交易得所 。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 , 莫不
οg ∼ 游乐
建立会馆 ,慕祀神明 , 使同乡之人 , 聚居有地 。” 《陕西会
馆碑记 》
说得更为透彻 :“我乡之往来于斯者 , 或数年 , 或 在闭塞 、
稳定的传统农业社会里 , 民间的娱乐生活受
数十年 ,甚者成家室 , 长子孙 , 往往而有 。此会馆之建所 到统治阶级伦理政治的严厉束缚 。自宋代以来 , 历朝统
πg υ
宜亟也 。” 这些鳞次栉比 、
争奇斗艳的会馆建筑 ,大都“堂 治者对民间娱乐的控制越来越严 , 然而 , 娱乐生活作为大
庑园地 ,巍峨壮丽 ”,其内“规模宏敞 ,材物精良 ”,其外“金 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 政治权利的禁限 , 并不能根绝民
。πϖg例如 , 地处阊门外上塘的粤商潮州
碧晃耀 ,轮奂晶莹 ” 间的娱乐生活 。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
会馆 ,“列 层 五 楹 , 为 阁 、为 台 者 一 。闬 闳 高 敞 , 丹 鹱 翚 的发展 ,刺激着市民文化逐渐成长起来 , 表现出追求闲暇
πω
g
飞 。” 与之相距不远的江西会馆 ,更是“极壮丽之观 ”, 该 娱乐的倾向 ; 另一方面 , 追求娱乐 、
沉湎声色总是与有闲
处“治屋四十有八间 , 缭以垣墉 , 涂以丹鹱 , 居处有室 , 登 兼有钱的阶级最有联系 , 这成为这部分人群生活中一项
πg ξ
眺有楼 ,游嬉燕集有亭有榭 ,庖  井阑靡不具 。” 不可或缺的内容 。
这种景象在江南一些市镇中也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 纵情游乐已经成为江南士大夫阶层和富裕市民的一
这些市镇 ,“所环人烟 , 小者数千家 , 大者万余家 , 即其所 大消遣方式 。时人称 :“吴人好游 , 以有游地 、
有游具 、

聚财货 ,当亦不下中州郡县之饶者 。”
浙江德清的新市镇 , 游伴也 。游地则山水园亭多于他郡 ; 游具则旨酒佳肴 、

客商汇聚 ,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 ,“街衢市巷之整 ,人物 船箫鼓 ,咄嗟而办 ; 游伴则选伎声歌 , 尽态极妍 。富者朱
ϖ
θg
屋居之繁 ,琳宫梵宇之壮 , 茧丝粟米货物之盛 , 视塘栖较 门 ,相引而入 ,花晨月夕 , 竟为盛会 , 见者移情 。” 在苏州
ψ
π
g
胜 ,盖俨然一大邑也 。” 各地来镇经商者日众 , 遂于镇上 的游览胜地虎丘 , 四时游客麇集 , 常无寥落之日 , 尤其每
起建“规制宏伟 ”
的地域性 、
行业性会馆公所 。地域性会 年六月时光 ,“豪民富贾 , 竞买灯舫 , 至虎丘山浜 , 各占柳
馆有 : 安徽商人的新安会馆 , 宁波商人的四明会馆 , 绍兴 荫深处 ,浮瓜沉李 ,赌酒征歌 。腻客逍遥 ,名姝谈笑 , 雾縠
商人的古越会馆 ,金华商人的金华会馆等 ; 行业性公所有 冰纨 ,争妍斗艳 。四窗八拓 ,放乎中流 ,往而复回 , 篙橹相
丝业公所 ,米业公所等 。据统计 ,“在嘉 (兴 ) 、
湖 (州 )二府 应 ,谓之‘水辔头 ’
。日晡络绎于冶芳浜中 , 行则鱼贯 , 泊
ζ
π
g
诸市镇中 ,新市镇上的会馆公所要算较多的 。” 江苏吴江 则雁排 ,迫暮施烛 ,琨煌照彻 ,月辉与波光相激射 。舟中酒
θg ω
的盛泽镇 ,“明初始以村名 , 居民止五六十家 ”, 嘉靖年间 炙纷呈 ,管弦竞奏 ,往往通夕而罢 。”
“人口倍之 ,以绫绸为业 ,始称为市 ”
。入清以后 ,“居民百 普通市民自然无法享受这样的排场 , 但也往往在休
{
。πg镇上建
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盛泽“遂称巨镇 ” 息和喜庆等场合咏唱山歌 ,编排戏曲 ,借以自娱 。吴江县
造会馆公所多达十余处 ,“这在全国也是仅见的 ”
。康熙 盛泽镇一带 ,男女织工众多 ,每逢“中元夜 ,四乡佣织多人
年间由山东商人所建之济东会馆 , 规模宏大 ,“宽敞华丽 , 及俗称‘曳花 ’
者 , 约数千人计 , 汇集东庙并升明桥 , 赌唱
|
π ξ
。θg
g
金碧交辉 ”
。 从现存大厅 、
前厅 、
正厅等建筑来看 ,议事所 山歌 ,编成新调 ,喧阗达旦 ”
在的正厅 , 面阔三间 , 10107 米 ; 进深 10164 米 。梁枋遍雕 相沿成习的迎神赛会活动 , 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
珍禽异兽 , 奇花瑞木 , 施以彩绘 。柱头镂空雕刻人物故 潮 。江南地区每年都有一系列的迎神赛会活动 ,“每当报

157
朱绍华  王  翔 :“僭礼逾制 ”: 明清江南市民生活的潜流
ω
赛之期 ,必极巡游之盛 。 ……虽或因俗而各异 ,莫不穷侈 。ρg词句曲文通俗易懂 ,“虽妇孺亦能
奇 ,出自文人之手 ”
ψ
θ
g
而极观 。” 这成为官绅商民展示奢华 、
尽情玩乐的绝佳时 解 ”;又由于“皆街谈巷议之语 ”,所以“易入市人之耳 ”; 其
机 。“每称神诞 , 灯彩演剧 , 陈设古玩 , 稀有之物 , 列桌十 唱腔则“靡靡可听 ,有时可以节忧 ,故趋附者日众。虽屡经
ξ
数张 。技巧百戏 ,清歌十香 ,轮流叠进 。 ……抬神游市 ,炉 明旨禁止 ,而其调终不能止 ,亦一时习尚然也 ”; ρg其内容则
θ ζ ψ
。ρg摊簧 、
g
亭旗伞 ,备极鲜妍 ; 台阁杂剧 , 极力装仿 。” 每当此时 , 市 “专习淫亵词调 , 扮演男女私情 ” 弹唱也是一样 ,
ζ
ρ
g
民乡人争相观瞻 ,男女竞赴 ,万人空巷 。 “男女对白 ,所唱者多闺房丑事 ”
。 总之 ,是以男女情爱 、

还有各种各样的神祇诞辰 , 实际上也成为江南城乡 欢离合的内容居多 ,反映了市井小民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
民众休闲游乐的机会 。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 , 俗 味 ,而无补于忠 、
孝、节、
义的封建教化 ,因此屡屡受到官府
为东岳神诞辰 。人们“赛会于庙 ,张灯演剧 ,百戏竞陈 ,游 的严厉禁限 :“声音既属淫靡 , 其扮演者非狭邪猥亵 , 即怪
{
。θg昆山县的周庄镇于东岳庙左演戏三日 ,近乡农
观若狂 ” 诞悖乱之事 ,于风俗人心殊有关系 ”
。于是规定 :“除昆弋
|
θ
g
人多停工来游 ,谓之“长工生日 ”
。 震泽县城则“前后十余 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 ,其外乱弹 、
梆子 、
弦索 、
秦腔等戏 ,概
日 ,士女拈香 ,阗塞塘路 ,楼船野舫 ,充满溪河 。又有买卖 不准再行演唱 ”;“传谕江苏 、
安徽巡抚 ,苏州织造 ,两淮盐
{
赶趁 ,茶饼果梨 , 装塑傀儡 , 走兽飞禽 , 饧笙鼗鼓 , 琐碎戏 。ρg但是 ,由于江南民众的趋之若骛 , 封
政 ,一体严行查禁 ”
}
θ
g
具 ,以诱悦儿曹 ,所在成市 。” 建官府的“严查饬禁 ”,实际上很难取得什么效果 。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梨园一业在江南地区盛况空前 。 赌博的风气 ,也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炽盛一时 , 所
|
苏州城内有许多戏班子 ,“丝竹讴舞 ,与市声相杂 ”
。这些 。ρg康熙时的江苏巡抚汤斌写
谓“赌博之风 ,莫盛于今日 ”
戏班子大致分为两类 : 一类是从事商业活动的演出团体 , 到 :“吴中 之俗 , 刻造马 吊 、
纸牌 ……流 传天 下 , 坏 人 心
ρ}
g
即职业戏班 , 多由个人自行组织 ; 另一类是官僚士绅 、
豪 术 。” 当时 ,赌博之风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闾巷小人无论
商巨贾家中畜养的“家班 ”,资金雄厚的富家“家班 ”
规模 矣 ,衣 冠 之 族 , 以 之 破 产 失 业 , 甚 至 于 丧 身 者 , 指 不 胜

甚大 ,有多达数十人者 。清代苏州管理戏班子的机构叫 。ρg据说“上自公卿大夫 ,下至编氓徒隶 ,以及绣房闺阁
屈”
υ
“老郎庙 ”,顾禄《清嘉录 》
载 :“老郎庙 ,梨园总局也 。凡隶 。σg有人记下了这样一件惊心动魄的事
之人 ,莫不好赌 ”
乐籍者 ,必先署名赞老郎庙 。庙属织造府管辖 ,以南府供 情 : 某甲“身受赌害 , 抽刀断一指自誓 , 于是观者失色 , 皆
奉需人 ,必由织造府选取也 。”
康熙年间 ,苏州职业戏班中 。σϖg在社会
谓其能痛改矣 ,乃左创未愈 , 而右执叶子如初 ”
名声较著者先有寒香班 、
凝碧班 、
妙观班 、
雅存班等 ,其后 各界经常出入的茶馆 , 开设赌场 , 引诱客人入内赌博 , 从
继起着又有集秀 、
合秀 、
撷芳诸班 。乾隆年间规模较大 、 中抽取“头钱 ”,更是常见的现象 。在浙江 ,“不特仅在郡
ω
名气较响的戏班更多达四十余个 。在固定的演出场所 。σg在产丝重镇南
庙内逐日摆摊 , 即各茶馆亦无不如是 ”
ξ
(戏园 、
戏馆 ) 出现之前 , 演戏是在虎丘山塘卷梢大船头 。σg苏州府属下各县 ,
浔 ,“茶坊彻夜局人丛聚 , 争赌竞博 ”
上 ,船舱为戏房 , 船尾备菜 , 观众则坐在环列大船旁的小 茶馆设赌的现象最为盛行 ,“茶馆酒肆 ,设置台桌 ,无论掷
ψ
船上 。“酬神宴客 ,侑以优人 ,辄于虎丘山塘河演之 ,其船 骰、 。σg其后 , 更发展到由
抹牌 ,诱人入局 , 藉以抽头图利 ”
ζ
名卷梢 。观者别雇沙飞 、
牛舌等小舟 ,环伺其旁 ……船上 城镇到乡村 ,“每逢一村 ,必有烟灯 、 。σg
茶馆聚赌 ”
观客过多 ,恐遭覆溺 , 则又中止 。一曲笙歌 , 周章殊甚 。” 赌风猖獗的原因 ,曾任清江苏巡抚的陈宏谋认为一是
{
清雍正年间 ,“有郭姓者 , 始架屋为之 (戏园 ) , 人皆称便 , 消遣 ,二是图利 。σg这种看法诚然有理 ,但是还应看到更深
生 涯 益 盛 。自 此 踵 而 为 之 者 , 至 三 十 余 家 , 卷 梢 船 遂 一层的社会文化背景 。赌博是在民间智力型和机遇性竞技

。θg此外 ,茶馆的经营也常常表现出与形形色色的表演
废” 游艺的基础上产生的 ,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趣味性 ,其规则
团体和艺人相结合的趋向 。为了确保一定数量的顾客以 对于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 ,均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押
及让茶客进行较高的消费 , 各家茶馆翻新出奇 , 千方百计 宝、
掷骰子等机遇性很强 ,斗牌则需要较高的技巧 ,一个人
招徕顾客 ,“上演杂剧 、
招引说唱艺人等等 , 就是招徕茶客 只要具备了机遇和技巧这两个因素 ,便有可能获得游戏和
υ
。ρg从乾隆年间开始 , 评书 、
的最为有效的办法 ” 弹词已经 赌博的成功 。另一方面 ,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 ,商业活动具
广为江南市民所喜爱 ,而当时给评书 、
弹词艺人提供最好 有较大的风险性和较高的收益性 , 经商需要冒险 、
需要竞
活动场所的 ,就是茶馆 。道光前后 ,江南地区“摊簧 ”
杂剧 争 ,在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社会里 ,冒险和竞争就会在
和“弹唱 ”
日渐流行 , 茶馆正是其演出的一个重要场所 。 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社会心态 。赌博 ,就是这种心态的扭曲
苏州的茶馆里 , 已经附设曲艺场 , 馆内中央设置高台 , 有 反映。中国人原本是不能见利忘义 ,不能希冀非分之财的 ,
评书 、
弹词艺人演出 , 以此吸引更多的茶客光顾 。“各处 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大大激发了人们的
者 。ρϖg
茶馆弹唱文词 ”,至有“男女杂坐 ,闹至深更 ” 侥幸心理 ,人们不仅认为谋利的正当 ,甚至渴望从天而降的
从演出的剧目来看 ,除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昆腔传奇之 幸运 ,于是除了从事工商活动赚钱以外 ,也越来越热衷于执
外 ,开始大量上演昆腔雅韵之外的“花部 ”,“其词曲皆方言 叶子、
斗牌九之类的赌博活动 。
俗语 ,鄙俚无文 ,大半乡愚随口演唱 ,任意改更 ,非比昆腔传 综观明清时期江南社会的闲暇娱乐生活 ,可以看到随

158
 浙江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4 期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成长 ,江南民众越来越表 下旨“令其敦俭 ”
。乾隆皇帝在尤拔世的奏折中批示 :“此
现出追求闲暇娱乐的倾向 。娱乐生活具有群体性 ,一般来 可不必 。商人奢用 , 亦养无数游手好闲之人 。皆令其敦
τg υ
说 ,人们需要聚集在一起 ,才能充分表达情感 ; 娱乐生活又 俭 ,彼徒自封耳 。此见甚鄙迂 。”
具有流动性 ,演出团体要经常流动 ,人们为了观赏演出也要 对这一问题 , 身临其境的吴地士子们就分析得更透
随之流动 ,由此 ,也就产生了娱乐生活的另一个特征 ——— 彻了 :
联系性 。这些特点与分散 、
闭塞 、
稳定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生   议吴俗者病其奢 , 而不知吴民之奢亦穷民之所
活是不相协调的 ,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更是格格不 藉以生也 。国家太平日久 , 修养生息之众 , 人民户口
入 。在“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
的农业社会中 , 农夫白昼终 百倍于前 。地无不耕之土 , 水无不网之波 , 山无不采
岁辛劳 ,勉力耕作 ,夜晚阖家相守 ,早早入睡 ,谈不上什么闲 之木石 ,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奔走四方 ,驱驰万里 ,
暇时间 ,也就不会要求什么娱乐生活 ;而居住于城市里的作 为商为贾 。又百工技艺 , 吴人为众 , 而常苦不足 。吴
坊工匠 、
商人市民则有较多 、
较固定的闲暇时间 ,也就要求 地向无人烟之处 , 今则宅舍没望 , 人满为患 , 至斯极
有相应的娱乐生活 。这种变革传统生活方式的愿望和欲 矣 。 ……四民之内 ,今之为游民者无业可入 , 则恐流
求 ,多由社会经济发展刺激而生 ,反过来又会转化成为社会 而入于匪类之中 , 幸有豪奢之家驱使之 、
役用之 , 挥
变革的动力 ,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 金钱以为宴乐游冶之费 ,而百工技能皆可致其用 , 以
取其财 ,则游民亦得沾其余润 ,以沔其生 。此虽非根
结语
本之图 ,亦一补救之术也 。τϖg
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模 如果说这尚是把商品经济的发展视为治标而非治本
式 ,表现为以“礼 ”
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 之计 ,那么 ,清人顾公燮的评论则反映了人们认识的进一
度 。它以血缘为纽带 ,以等级分配为核心 ,以伦理道德为 步深化 :“以吾苏郡而言 ,洋货 、
皮货 、
衣饰 、
金玉 、
珠宝 、

本位 ,渗透到政治经济 、
文化教育 、
人际交往 、
道德风尚 、 药诸铺 、
戏园 、
游船 、
酒肆 、
茶座 ,如山如林 ,不知几千万人 。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从权力财产的分配到日用器物的 有千万人之奢华 , 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
消费 ,几乎无所不在 。因此 , 就其涵有的文化诸因素来 奢华而返于淳 , 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此天地
说 ,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 ; 就其构成成分来说 , 则具有生活 τg
间损益流通 , 不可转移之局也 。”
ω
这说明 , 人们已经看到
|
σ
g
方式 、
伦理道德 、
等级序列一体化的内容 。 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之带来的社会变迁是必然趋势 ,
自古以来 , 就有人把这种文化模式称之为“衣冠之 无可逆转了 。
治”
。它与士大夫们颂扬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
的精神是
一脉相承的 。在这里 ,我们借用这个概念 ,但是扩展这一概 注释 :
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衣冠之治 ”,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 ①天启补刊《渭南县志 》
“食货志 ・风俗 ”
。日本名古屋大学
伦理政治化 ,所以它不仅表现在衣冠服饰上 ,同时也涵盖了 东洋史研究室藏本 。
衣、
食、住、
行的各个方面。而江南商品经济的兴起 ,首当其 ②《礼记 ・玉藻 》(孔颖达疏 ) 。
③班固 :《白虎通义 》 。
冲的正是这种代代传承 、
周而复始的“衣冠之治 ”
。正如方
} ④宋濂 :《洪武圣政记 》 。《四库全书 》
集部六 ,别集类五 。
志里所感叹的那样 ,“至论服用名分 ,僭逾无别 ”, σg日本明
⑤⑨g∼
λ 张瀚 :《松窗梦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
清史大家森正夫先生认为这是“指出了社会地位与衣 、
食、 ⑥《明史 》卷六十七 ,“舆服志 ” 。
σg ∼
住、
行所应有的对应关系已经荡然无存的现象 。” ζ
λυ
⑦g µ
g叶梦珠 :《阅世编 》 卷八 ,“冠服 ” 。《丛书集成续编 》,
以往 ,人们常将明清江南社会的侈靡风习视为商品 史部第五十 。
经济繁荣带来的弊端 , 其实并不尽然 。随着江南地区社 ξ
ο 沈寓 :《治苏 》,《清朝经世文编 》
⑧g 卷二三 ,“吏政 ”九 ,“守
令”下。
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 城市消费人口迅
}
µυ
⑩g σ
g钱泳 :《履园丛谈 》 卷七 ,“骄奢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速增多 ,传统的就业渠道难以容纳如此之多的劳动人手 ,
λ
ϖ
g常衣云 :《兰舫笔记 》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许多无业人员不得不为谋生另找出路 ; 而市民生活水平 ω

λ θ
g乾隆《盛湖志 》
卷三 ,“风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 上海
的不断提高 ,扩大了城市商品生产 、
流通领域和生活服务 书店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乡镇 5。
部门的规模 , 这恰恰会给无业人员带来就业的机会 。这 ξ
λ
g万历《余姚县志 》卷五 , 舆地志 ,“风俗 ”
。《中国地方志集
一点 ,时人已经看得比较清楚 。明末的上海人陆楫在《禁 成 》,上海书店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
浙江 36。
奢辩 》
中说 : 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 , 则其民必易为生 ; 其
ψ

λ gζ
ο ο
g何乔远 :《名山藏 ・货殖记 》
。《四库存目丛书 》 影印
地俭 ,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 ”
。富人们“以粱肉奢 , 则耕
本 ,史部第二 ○四 ,齐鲁书社 1997 年版 。
者、
庖者分其利 ; 彼以纨绮奢 ,则鬻者 、
织者分其利 。”
就连 {
g|
λ λ
g乾隆《元和县志 》
卷十 ,“风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 上
至高无上的君王 , 也已具有了同样的见识 。乾隆三十三 海书店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江苏 14。
年 ,两淮盐政尤拔世上书指责盐商们生活奢侈 , 希望皇上 }
g∼
λ gψ
µ g|
θ g∼
ρ ρ
g龚炜 :《巢林笔谈 》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 。

159
朱绍华  王  翔 :“僭礼逾制 ”: 明清江南市民生活的潜流

ϖ
µ µg范濂 :《云间居目抄 》 卷二 。《笔记小说大观 》 第 22 编 , 学刊 》1990 年第 6 期 。
第 5册 。 {
π
g光绪《盛湖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 》, 上海书店 、 江苏古籍 、
ξ
µ
g乾隆《吴县志 》 卷十二 。苏州博物馆藏本 。按 : 从各种记载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乡镇 11。
来分析 ,丝绸服装的广泛穿着 , 主要还是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富有 |
π
g吴江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吴江文史资料 》, 第一辑 , 第
阶级的层面 。史称 :“湖丝虽遍天下 , 而湖民身无一缕 ”(《吴兴备 132 页 。
志 》(明天启四年刊 ) ,《四库全书珍本 》 第九号 , 台北 , 商务印书 }
π
g据笔者对现存会馆建筑的实地考察测量 。
馆 , 1973 年 ) ,虽然有点过于绝对 ,但应该说还是反映了贫苦农民 ∼
π
g宋雷 :《西吴里语 》,《四库存目丛书 》 影印本 , 子部第二四
尚无钱穿着丝织品的事实 。 一 ,齐鲁书社 1997 年版 。
ψ
µ
g 《管子 ・乘马篇 》 。 υ
θ
g雅格布 ・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 商务
ζ
µ
g王士性 :《广志绎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 印书馆 1976 年版 ,第 365 页 。
{
µ
g洪玉图 :《歙问 》,《丛书集成续编 》,史部第五十二 。 ϖ
θ
gτϖg乾隆《吴县志 》 卷十二 。
|
µ
g 《礼记 ・礼器 》 。 ω
θ
g顾禄 :《清嘉录 》,《丛书集成续编 》 第 51 册 。
υ
ν
g叶梦珠 :《阅世编 》 卷九 ,“宴会 ” 。 ζ
θ
g乾隆《苏州府志 》 卷二 ,“风俗 ”
。苏州市图书馆藏本 。
ϖ
ν
g光绪《太仓州志 》 卷二十八 ,“杂记 ” 。上海图书馆藏本 。 {
θ
g顾禄 :《清嘉录 》 卷三 ,“东岳生日 ” 。
ω
ν
g参见王翔 :《中日丝绸业近代化比较研究 》, 河北人民出版 |
θ
g光绪《周庄镇志 》 卷四 ,“风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 上海
社 1992 年版 ,第 122 ~123 页 。 书店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乡镇 6。
ξ
ν
g光绪《常昭合志稿 》 卷六 ,“风俗 ”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
θ
g乾隆《震泽县志 》 卷二十六 ,“节序 ” 。《中国地方志集成 》,
藏本 。 上海书店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 江苏
ψ
ν
g乾隆《长洲县志 》 卷十一 ,“风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 上 23。
海书店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江苏 13。 ∼
θ
g徐珂 :《清稗类钞 》, 台北 , 商务印书馆 1966 年版 , 第 362
ζ
ν
gου υ
gρg铃木智夫著 ,王翔译 :《清末民初江南地区的的茶馆 》, 页。
《琼州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 ϖ
ρ
g裕谦 :《训俗条约 》, 道光二十年二月 ,《勉益斋续存稿 》 卷
{
ν
g丁日昌 :《禁妇女上茶馆 》,同治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抚吴 十六 。
公牍 》 卷六十八 。 ω
ρ
g 《啸亭杂录 》, 转引自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 :《汤显祖
|
ν
gσξg同治《南浔镇志 》, 卷二十三 ,“风俗 ”,“施国祁志感 ” 。 研究论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354 页 。
日本东洋文库藏本 。 ξ
ρ
g徐扶明 :《 < 牡丹亭 > 研究资料考释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ν
g 《吴中琐事 》,《申报 》 光绪三年九月十八日 。 1987 年版 ,第 247 页 。

ν
g南京博物院民族组 :《清末南京丝织业的初步调查 》,《近 ψ
ρ
g 《禁串客淫戏告示 》,《得一录 》 卷五 。
代史资料 》1958 年第 2 期 。 ζ
ρ
g 《禁止花鼓串客戏议 》,《得一录 》 卷十一 。
ϖ
ο
g 《书泉捐米以济直省工赈启后 》,《申报 》 光绪六年七月六日 。 {
ρ
g江苏省博物院编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 三联
ω
ο
g 《风俗策 》,《切问斋文抄 》 卷四 。 书店 1959 年版 ,第 295 页 。
{
ο
g同治《湖州府志 》 卷十二 ,“风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 上 }
ρ
g汤斌 :《请毁淫祠书 》,《汤子遗书 》 卷二 。
海书店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浙江 24。 ϖ
σ
g事见龚炜 :《巢林笔谈 》 卷四 。按 : 叶子 , 系一种赌博用具 。
|
ο
g乾隆《吴江县志 》 卷三十九 ,“风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 明朝以后 ,江南市民中盛行叶子戏赌法 。其形制为 : 一钱至九钱
上海书店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92 年版 , 江苏 各一叶 ,一百至九百各一叶 ,自万贯以上皆绘以人形 , 以宋代山东
20。 “群盗 ” 人物命名 。如万万贯呼保义宋江 , 千万贯行者武松 , 百万
}
ο
g柳树号 :《分湖小识 》 卷六 ,“风俗 ” 。日本蓬左文库藏书 。 贯阮小五 ,九十万贯阮小七 , 二万贯小李广花荣 , 一万贯浪子燕

ο
g《嘉应会馆碑记 》,南京大学历史系 、 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 青 ,等等 。
合编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 第 ω
σ
g 《认真拿贴 》,《申报 》 光绪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
350 页 。 ψ
σ
g裕谦 :《江苏禁开场聚赌示 》, 道光十五年二月 ,《勉益斋续
υ
π
g《陕西会馆碑记 》,南京大学历史系 、 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 存稿 》 卷七 。
合编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 第 ζ
σ
g 《记乡村茶馆聚赌烟灯小押事 》,《申报 》 同治十二年九月
351 页 。 二十八日 。
ϖ
π
g 《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 》, 南京大学历史系 、 江苏师范学院 {
σ
g陈宏谋 :《申严赌博之谕 》,《培远堂偶存稿 》 卷十一 。
历史系合编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
σ
g刘志琴 :《衣冠之治的解体和思想启蒙 》,《“民族主义与中
版 ,第 371 页 。 国现代化 ”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
ω
π
g《潮州会馆碑记 》,南京大学历史系 、 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 年版 。
合编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 第 }
σ
g天启补刊《渭南县志 》 “食货志 ・风俗 ” 。
340 页 。 ∼
σ
g参见森正夫著 ,王翔译 :《由地方志所见明末社会秩序的变
ξ
π
g 《重修江西会馆乐输芳名碑 》, 南京大学历史系 、 江苏师范 动 》,《琼州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2 期 。
学院历史系合编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 江苏人民出版社 υ
τ
g参见梁小民 :《富人高消费的意义 》,《寓言中的经济学 》,
1981 年版 ,第 345 页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72 页 。
ψ
π
g嘉靖《德清县志 》 卷一 , 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 。到康熙时 , ω
τ
g顾公燮 :《消夏闲记摘抄 》 卷上 ,《明代笔记小说 》 第十九
仍引嘉靖志这段记述 。 册。
ζ
π
g参见陈学文 :《明清时期新市镇的社会经济结构 》,《浙江 责任编辑  尹  之

1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