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2

204

Dharma Garden 2015 • 11


Bi-Monthly

本期專題
量 大福大
目 錄 第204期 2015年11月

作福無厭......................................................................................................................... 1 淨海法師

法義探討 如何得最上吉祥......................................................................................................... 2 超定法師


如來藏思想略說......................................................................................................... 8 余流
英國佛教略史(一)...................................................................................................... 12 淨海法師

專題 量大福大 吃虧是福.................................................................................................. 18 許瑞慶


「量大福大」 量大福大之淺見......................................................................................................... 20 芝蘭
布施的喜悅.................................................................................................................... 22 宋台育
職場小插曲.................................................................................................................... 24 楊祖愛
慈悲喜捨 無量心懷.................................................................................................. 26 川流

見聞覺知 讚善毀惡而無愛憎.................................................................................................... 29 宏意法師

法苑文輯 寂靜禪林參學記......................................................................................................... 30 衍頤
菩薩凝視的島嶼 (上) ........................................................................................... 35 長叡法師

英文選輯 Chan Thought and Chan Action (Part IV)..................................................... 39 Ven. Chi Chern

新聞類 活動預告......................................................................................................................... 44
活動翦影......................................................................................................................... 44
十一、十二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封面:丹頂鶴雪地漫步


Publisher: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封面攝影:陳綺紅
編輯者: 佛光法苑編委會 封底攝影:潘英俊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oa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 (281) 498-1616, Fax: (281) 498-8133. Issue 204, November 2015.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作福無厭

《佛光法苑》雙月刊,每年到最後一期,編輯組就希望我寫篇短言祝福新年的話。年
年如是,己感到詞窮語盡了。今就這期專題〈量大福大〉,也勉為說幾句。

量大則福大,心寬則天地寬。作福不嫌多,要作福無厭。

我們要如何如理合法作福呢?《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大毘婆沙論卷八十二》指示
我們,要作三福業,就是布施、持戒、修定。

(一)布施:施類福業事,以飲食、衣服、臥具、房舍、醫藥、燈燭、財物等,布施諸
沙門、苦行者、乞者、貧病殘障者。或行身業之施、語業之施、意業之施。(二)持戒:戒
類福業事,凡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飲酒、放逸等。(三)修定:
修類福業事,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無量心能與眾生快樂,悲無量心拔除眾
生苦惱,喜無量心隨喜眾生功德,捨無量心平等利益眾生。

我們多數人的心胸是狹窄的,如果經過修養訓練,心胸就會變大,學習包容他人,尊
重他人,關愛和理解他人,在為他人付出時就會無怨無悔。

美國總統林肯年輕時在伊利諾州擔任律師,而另一位大律師士天頓輕視他,不願與他
承辦同一個案件。到林肯任總統時,正值美國南北戰爭,林肯卻拔擢士天頓為陸軍長官,
部下參謀都持反對態度,他對參謀解說這與以前的事是兩回事。這種心量多麼寬大,成就
了偉大的事業。

《增壹阿含第二十三品第一經》有一則故事,佛陀一次住在舍衛國給孤獨園,舍衛國
波斯匿王請求親手供養世尊及眾比丘僧三個月衣服、飯食、臥具、醫藥,無所短乏。三個
月竟,波斯匿王於如來前坐,白世尊曰:「(我今供養)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
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語,作福無厭。今日何故說所
作已辦?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

將近新年,祝福大家「種福得福」!
如何得最上吉祥
超定

一、前言 上要掌控一切,自是他非。基於這個死結,
吉祥如意一詞,係雅俗共賞,人人愛用 所謂如意如意,到底要如誰的意?事實是:
的祝頌語。佛門唱誦,為人消災祈福:「吉 幾家歡樂幾家愁,一件事情的結果,他人稱
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也就是吉祥如 心如意,好處被他佔有了,帶來的是我的不
意。分開成兩句:六時吉祥,萬事如意。記 如意;關愛之神不站在我這邊,不能滿足我
得大蒙山施食和瑜伽焰口的佛事,有《六時 我所愛!相反地,名利地位,一切歸向於
吉祥偈》:「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 我,當我得如意時,換成他人不如意,這又
恆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接著祈求: 違反了對方的我見我愛啊!那麼怎樣才達成
「(一)上師常攝受,(二)三寶常攝受, 皆大歡喜,大家萬事如意?答案是:「若得
(三)護法常擁護。」偈頌置上師於三寶之 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假如要人人都
前,應是密教的宗義;我則把它改唱:「願 如我意,人人讓利給我,使我遂心所欲,事
諸菩薩常護念。」如何成就六時吉祥?仰仗 事如意,但在這人世間絕無可能。唯一的辦
佛、菩薩、護法神,也即是祈禱他力的慈悲 法:勤修解脫道,運用般若智慧,徹底勘破
賜福,這是一般佛教徒普遍的信行。 無明,革除染愛,糾正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與
行為。先是克制自我,降伏我執,令他人得
至於萬事如意,是否可能?古德法語 如意。進一步,傳布人間佛陀的正覺之音,
云:「如意如意,如得人意,如不得我 人人信受緣起性空的真理,慢慢與緣起正法
意;如得我意,如不得人意。若得人如我 相應。最後,人人通達無我,無我無我所,
意,除非我如人意;人人如得人意,大家 人人都如人意,再沒有那個人不得如意,也
萬事如意!」 就是:「大家萬事如意」天下太平了。
依佛法說,有情世間的問題,人類不得 世間多憂苦,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
安寧,世界不得和平,主要的癥結在於見諍 以佛教徒少用萬事如意,而以六時吉祥取
與愛諍,也即是無明與染愛。唯識學上稱為 代它。中國祖師強調懺悔法門:「以此消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有情各以自我為 災,災消吉至;因茲滅罪,罪滅福生。真救
中心,情意上要佔有一切,有我無人;知見 病之良藥,乃破暗之明燈。」消災添福壽,

【第204期‧佛光法苑‧】
以遂吉祥如意之宿願。六時吉祥,其實也是 名經》,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查其內容
萬事如意,它的內涵並無多大差異。今拈如 性質,除佛剎、佛號,譯名不一,經文的意
何得最上吉祥為題,概述學佛做人的基本信 趣幾乎相同。例如:梁三藏僧伽婆羅譯的《
行,由世俗相對的吉祥為基礎,進而成就佛 八吉祥經》:「世尊告舍利弗,從此佛世
法最上的吉祥。 界,向東方過一恒河沙世界,有世界名曰
天勝,彼土有佛,名善說吉祥如來應供正
總之,吉祥一詞,即是吉利、祥瑞、福
遍知,今現在說法。」乃至最後「從彼佛
樂之意,借用世俗流行的語言,也就是常人
世界,向東方過八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
所追求的幸福人生。所謂:無盡財富,崇高
名美聲,彼土有佛,名寶蓮華安住王如來
地位,美滿眷屬,健康長壽;國家富強,社
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接著是舉德
會繁榮。但以佛法無常觀之:「積聚皆銷
勸修,至心受持,肯定得諸吉祥。
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
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當今競 另一類小乘經典,(一)漢譯南傳大
爭劇烈的世代,人人要爭取第一:世界的 藏經第27冊,於四部阿含之後,小部經典
首富,最大的福利,至親的眷屬,永恒的 之二,名《大吉祥經》。(二)大正藏卷
安樂。然而,世間由來多缺陷,語云:「
褔兮禍所伏。」奈何?佛言:「無病第一
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
樂。」最上吉祥即指此而言。

二、佛說有關吉祥的經典
概括的說,佛說一切經典,不論大乘經
或小乘經,大部經或小部經,以及古德根據
經典而編製的各類修持懺本,一切都是吉祥
經,吉祥懺,若人信受奉行之後,肯定獲得
大吉祥。在此略舉以吉祥為名的經典,以供
讀者受持。 4本緣部下,編號210《法句經》第39〈吉
祥品〉,尊者法救撰,天竺沙門維祇難等
大乘經部份,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四
譯。
卷經集部一,編號427《佛說八吉祥神咒
經》,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430《八吉祥 又211《法句譬喻經》最後一品〈吉祥
經》,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432佛說《 品〉,西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法句經》
十吉祥經》,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與《法句譬喻經‧吉祥品》的偈頌部份,二
者一致,不過《法句譬喻經》,前有一段長
其他,428《佛說八陽神咒經》,西晉
行,說明佛陀開示〈吉祥品〉的緣由,後又
三藏竺法護譯。429《佛說八部佛名經》,
加結尾一段經文。但比較法句經的偈頌,則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還有431《佛說八佛

【第204期‧佛光法苑‧】
缺二頌:「欲求吉祥福,當信敬於佛;欲 業,以止惡向善,則能免三途苦報,享受人
求吉祥福,當聞法句義;欲求吉祥福,當 天福樂。進而修學無漏三學八正道,趣向出
供養眾僧,戒具清淨者,是為最吉祥。」 世的寂滅樂。最後,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
《法句經》的〈流通分〉,僅用一頌:「梵 行,福慧圓滿,證無上佛道。
志聞佛教,心中大歡喜,即前禮佛足,歸
六時吉祥,萬事如意是人人所仰望的果
命佛法眾。」《法句譬喻經》記述比較詳
報;美滿幸福的生活,有那個人不羨慕?但
細:梵志師徒聞法後,心開意解,不但自願
果必由因生,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絕無無
歸依佛法僧三寶,還請求出家作沙門。佛陀
因之果。愚癡眾生畏惡果,而不怕種惡因。
慈悲讚善,稱「善來比丘」,即成沙門;繼
有智慧的菩薩則不然,惡因才是可怕;以不
則專修安般禪,終於斷惑證真,成阿羅漢。
作惡因必無苦果。但世人心存徼倖,不信因
同時其他無數聽眾,也都獲得法眼清淨,證
果不爽之理,縱情造惡業,以為可逃過苦
得初果湏須陀洹。
報。一旦苦果來臨,除怨天尤人,還有什麼
辦法?在此依佛教根本聖典《大吉祥經》,
以及《法句經‧吉祥品》,略述如何獲得最
上吉祥的因行。南傳的《大吉祥經》序分:
有一位美麗的天神,於中夜之後,來到祇樹
給孤獨園,向世尊請法:人人思念吉祥,仰
望福報,不知什麼才是最上吉祥?佛陀使用
詩偈體裁解答,內容總共12首偈,簡要指示
如何致吉祥之道。
三、大吉祥經所說的因行
(一)「親近諸賢者,供養應供者」:
漢譯《法句經》第三十九品,解釋品 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遠離惡
題:「吉祥品者,修己之術,去惡就善, 友,親近賢人,供養善知識,乃止惡行善,
終厚景福。」人生富貴、貧賤、賢愚、禍 轉迷啟悟的先決條件。佛法的進修,以親近
福等,千差萬別的際遇,必有他造成差別的 善士為四預流支之一;良師益友,對學佛做
因緣。《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章,分析五趣 人,淨己化他的修持,何等的重要啊!
流轉的因果,上自天人,下至三途果報,以
(二)偈言:「住於適當所,積前世福
勸人立正見,起正行。結頌言:「諸苦由惡
德,自有正誓願,是最上吉祥。」什麼是
業,樂由善業集;苦樂隨業盡,修善宜積
適當所在?學佛之人以法為重,有正法可
極。」眾所周知,佛法以離苦得樂為目的,
學,能成就聖道的環境才是安住的場所;志
初是離三途苦,得人天樂,其次離生死輪迴
在解脫道,抑或菩薩道,選擇與自己相應的
苦,得涅槃解脫樂,終極目標為功圓果滿,
道場。住適當所在,得以累積福德,增進智
悲智究竟樂;也即是度眾生,共成佛道,同
慧。意志堅定,有純正動機,為究竟解脫,
登彼岸。五趣眾生的苦樂,來自有漏的善惡
永不退轉故,則能獲得殊勝的吉祥。

【第204期‧佛光法苑‧】
(三)「多聞與工巧,調伏與善學,多 塵念頓消。時時聽聞正覺之音,久之,自
說諸善語。」廣學多聞,具備自利利他的種 然會從無明迷夢中覺醒過來。
種技巧,依聞思的智慧,折伏煩惱,克制習
(九)「修苦與梵行,善觀四聖諦,
氣。不斷地進修,吸收世出世間的學問;做
涅 槃 之 作 證 , 是 最 上 吉 祥 。 」《法句譬
人處世,廣結善緣,多說有意義的法饒益,
喻經》記載:
梵行饒益的善言愛語。
尼揵梵志跟他
(四)「孝養父與母,妻子當攝受, 的五百弟子討
正業無混濁。」這是特為在家弟子而說。 論,世間各國
百善孝為先,不孝父母就不是好人。佛法 人民所行,認
孝道觀比一般世俗之孝更深遠。對自己妻 為什麼是吉祥
兒當慈悲攝受,務必遵守倫理,承担 應 盡義 事?尼揵梵志
務。正業正命,遠離殺、盜、婬之邪行, 羅列了印度大
使身業清淨。 小國人,各有
他的看法:「
(五)「如法行布施,攝受諸親戚,諸
或金或銀、水
行業無罪。」社會關係和樂的德行:慷慨
精琉璃、明月
布施,捨己為人;一切所作所為,消極地不
神 珠 、 象 馬
害他,積極地去利他。從有漏善業到無漏淨
車 輿 、 玉 女
行,才是最上的吉祥。
珊 瑚 、 珂 貝
(六)戒酒、不放逸,保持理智,三業 妓樂,鳳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寶瓶
遠離諸惡行。做到善心、善意與善行。 四華。梵志道士!此是諸國所喜吉祥瑞
應。」弟子們聽後不太滿意,問言:「寧可
(七)做人要謙卑、忍讓,敬老尊賢。
更有殊特吉祥,於身有益,終生天上?」
現實生活中,對人對事,明緣起理,能知
答曰:「先 師 以 來 , 未 有 過 此 , 書 籍 不
恩、感恩,處處表現報恩的德行。更重要
載。」諸弟子言:「近聞釋種出家為道,
的,把握因緣,不忘聽聞如來妙法。佛法
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達無礙,試共往
如明鏡,聞法是修德進道,息滅貪瞋癡必
問。」於是師徒一行五百餘人,浩浩蕩蕩,
備的功課。
翻山越嶺來到佛陀所在,請決所疑。佛陀開
(八)「忍辱與柔和,會見諸沙門, 門見山告知:「如卿所論世間之事,順則
時時有法談。」在此苦難人間,堪忍的世 吉祥,反則凶禍,不能令人濟神度苦。如
界,忍辱柔和是立身處世的良方。做為在 我所聞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離三界,
家佛弟子,親近三寶,拜見出家修行人, 自致泥洹。」
常常與僧眾在一起,探討佛法,心念口言
如上所論,金銀財寶,鑽石神珠,乃
皆不忘本業。俗語說:「與君一席談,勝
至一切五欲妙境等世人所仰望的幸福,得
讀十年書」。甘露法味,令人心開意解,

【第204期‧佛光法苑‧】
之謂吉祥,失去便 憂。道人了悟無常、無我之理,對順逆境,
成凶禍,但擁有這 不迎亦不拒,以平常心,平等地面對它;在
些未必是幸福。如 塵不染塵、即世間而出世間,修行的境界,
法布施,合理享用, 已臻登峰造極。
以福修福,感人天有
最後結頌:「如斯諸行已,一切處不
漏之果;否則,慳吝
敗,人人得福利,是最上吉祥。」偈頌文
不捨,寶物變瓦礫,
字,淺白易解。這就是皆大歡喜、吉祥如
甚而因此造作惡業,
意的微言大義。
那就是因福得禍了。
那麼什麼才是最上吉 四、受持諸佛洪名致吉祥
祥?佛陀悲智深廣,
本文略舉六部大乘經,從大正藏編號
應機說法,深入淺
427至432經,其中有些經典是佛陀「無問
出。對一般人天根
而自說」,如《佛說八吉祥神咒經》、《佛
性,開示做人升天的
說八陽神咒經》、《八吉祥經》。其他,《
三福行;適應厭離情
佛說八部佛名經》、《八佛名號經》以及《
切的聲聞人,為說出世解脫道;具大道心,
佛說十吉祥經》,乃佛陀應弟子的請法,針
以利他為上之輩,直示出世又入世的菩薩
對所問而宣說的。如《十吉祥經》發問者,
道。是故佛陀在《大吉祥經》中,開導的
離垢蓋大士白佛言:「今可現有諸佛世尊
最上吉祥,總攝世出世間的德行。
如來至真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
這一偈頌「涅 槃 之 作 證 , 是 最 上 吉 佛道者,聞其名號,受持讀誦,疾得不退
祥。」以涅槃是修學佛法者的共同目標, 轉於無上正真道?」《八佛名號經》,舍
如何取證?在於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 利弗白佛言:「世尊!頗有現在十方世界
四聖諦;獲得四聖諦的現觀,即證得涅槃之 諸佛世尊,往昔願力常為眾生現在說法,
果。或以為四聖諦屬於於二乘解脫法,不能 彼諸如來所有名號,若善男人及善女人,
含攝大乘菩提道。殊不知菩薩四弘誓願,其 欲誦持此諸佛名,若讀若聞及以書寫,緣
內涵實不出四聖諦。「修苦與梵行」修苦不 是功德,便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
是修苦行,而是知苦、厭苦、離苦的進修。 轉,無所缺減,至於無上正真之道,速得
(菩薩則於此基礎上,進而實踐解救眾生苦 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又《佛
的悲濟行。)「梵行」即清淨戒行,廣義則 說八部佛名經》,發起人長者子善作白佛
含一切自利利他的德行。 言:「唯天中天,寧有諸佛修行本願,自
致正覺,今現世講說經道,大聖願宣諸佛
(十)「觸諸世間法,其心不動搖,安
之名,聞之執持,戴著頂上,諮受所說,
隱離塵憂」,也即是做到八風吹不動的功
稽首歸命,頒宣功勳,無復眾難,不趣三
夫。八風四對,一順一逆,逢利、稱、譽、
塗。聞諸佛名,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若在
樂的順風則喜;遇衰、毀、譏、苦的逆風則
縣官,說諸佛名,無能撗枉奪其所有;而

【第204期‧佛光法苑‧】
性堅強,不懷怯弱,安隱得勝;又入戰鬪, 的人。假如不是大乘根性,懷疑大乘,毀謗
刀不傷身,箭射不入。閱叉諸鬼,諸天龍 大乘,主張大乘非佛說之徒,他不可能自己
神無敢嬈者。師子虎狼、野獸、弊蟲無能 受持,更不可能為他介紹以上佛淨土。學佛
害者?」 應以信心為根本,具備大乘信心,才信得十
方諸佛,今現在說法。試問:佛弟子聞得佛
大乘思想的興起,為佛教的發揚,帶
名,受持不忘,能獲得什麼吉祥福報?
來新的契機。由於佛滅後佛弟子對佛的永
恒懷念:懷念佛陀的崇高德行,引發見賢 (一)不墮三途八難:學佛的第一大願
思齊,立志效法佛陀的因行,誓於累劫生 就是生生世世,見佛聞法;以見佛聞法的增
死苦海中,救度眾生。這是難行能行,難 上緣,即保證於解脫道上、菩提道上得不退
忍能忍,智證為本的難行道。然而對於普 轉。信心清淨,稱念諸佛洪名,思惟諸佛功
羅大眾,意志怯弱者,不得不另開方便, 德,自力精進而外,又蒙佛力加持,正信正
施設念佛法門,從信願入手,提倡念佛見 行具足,由人天道的勝進,順利趣向菩提大
佛,念佛成佛;依易行道而入難行道,藉 道。
信願行而達成智證的果德。
(二)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不再受性
奉讀幾部有關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的 別歧視。當然這是依古老時代,男女不平等
大乘經典,比較早期的《吉祥經》,很顯 的社會而說。
然地,大乘佛法偏重佛力加持,以一心稱
(三)今世後世常有神通:淨念相繼,
名念佛,受持諷誦,則能成就不可思議功
攝心在定,依定發通。擁有天眼、天耳、
德。大乘思想,有佛有淨土,佛陀三德圓
神境、他心、宿命通;此五通為內外道所
滿,身相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所
共。
感的國土,清淨無比,是故禮念者功德無
邊。茲以梁朝三藏法師僧伽婆羅所譯的《八 (四)得樂
吉祥經》為例,闡明持名念佛得吉祥的殊勝 說辯:菩薩四無
行。佛陀住在袛園精舍,參加吉祥法會的有 礙辯之一─法、
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有菩薩摩訶薩八 義、詞、樂說無
萬人,以及天龍八部等眾。會中,沒有人起 礙辯。具佛法智
座請法,世尊直接開示東方佛淨土的吉祥妙 慧故,能自在無
法。當世尊宣說東方世界,八佛號及佛土名 礙,善巧說法、
稱後,告舍利弗言:「若善男子善女人, 契理契機。
住大乘者,聞此八佛名號,受持不忘並為
(五)深修
他說,若生三塗八難者無有是處。」這裡
禪定,具陀羅
的善男子善女人,不僅是受持三皈五戒的
尼:念佛三昧成
三寶弟子,而是「住於大乘」,信受大乘
就,諸佛現前。
思想,發心做菩薩,致力於度眾生共成佛道
陀羅尼者,譯義

【第204期‧佛光法苑‧】
總持,能持一切善法不失之意。 五、結語

(六)六根清淨:密護根門,制心一 上來依原始聖教及多部大乘經典,略述
處,正念現前,六根不為情欲所染。 吉祥的因緣果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
淨其意,乃諸佛所教吉祥之道。原始聖典所
(七)恒值聖人:生生世世,常遇見諸 詮釋的是三乘共法,開示我人如何依人身而
佛聖人,以念佛見佛故。 學佛修行。至於大乘經所說,乃大乘不共法
(八)此下多種利益,如遠離一切怖 開出來特異方便,既簡易又殊勝,所被的根
畏,不遭人與非人所暗算;沒有盜賊、水 機更寬廣了。深信:「所有眾生類,究竟
火、毒藥等災難;晝夜吉祥、臥覺安隱; 得成佛」!這給苦難的眾生,帶來光明的
天神守護,逍遙自在。 展望和幸福可期的信心!「究竟皈依處,
三寶最吉祥」。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
無僧伽!

如來藏思想略說

余流

如來藏名稱
法,乃是大乘佛教發展後,大約在西元三世
「如來藏」一名,梵語為「Tathagata-
紀,從南印度開始萌芽的。佛教在印度發展
garbha」,乃為「如來」與「胎藏」二詞所
的過程中,隨著對佛陀的懷念而結集出不少
組成的複合詞,即指如來在胎兒之狀態中的
的佛本生故事,繼而開展出菩薩行觀念,逐
意思。這亦可指為一胎藏的如來,即是內藏
漸形成大乘思想,進而認為一切眾生本具覺
於眾生現實生命中之如來的意思。
性,而此覺性乃潛存於每一眾生之現實生命
這如來藏之觀念,並非是原始佛教的說 中,由此逐漸形成了如來藏的觀念。

【第204期‧佛光法苑‧】
這套觀念是欲說明一切眾生具備如來之
胎藏,換句話說,眾生雖然現在未能成佛,
但成佛之因已然具備,將來必定成佛。現實
生命雖然污染,但如來藏本身則是清淨的、
超越的;兼且這個胎藏不是外在的,是內在
本然具足的,所以如來藏又稱為「自性清淨
心」。

有關經論
有關如來藏思想的經論,在中國很早時
期已被譯出,逐漸譯出的經典甚多,舉其重
要者,包括下列經典:
「心性清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晉佛陀跋陀羅譯)
不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如
《大法鼓經》二卷(宋求那跋陀羅譯) 實知見,亦有修心。
《央掘魔羅經》四卷(宋求那跋陀羅譯)
心性清淨,離客塵垢,凡夫未聞故,不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二卷(宋求那
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能如
跋陀羅譯)
實知見,亦有修心。」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宋求那跋陀羅譯)

《不增不減經》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譯)
在《異部宗輪論》中論及大眾部時亦有
此種說法:「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所雜
《無上依經》二卷(陳真諦譯)
染,說為不淨。」
《大乘密嚴經》三卷(唐地婆訶羅譯)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元魏勒那摩提譯) 由此可見,在佛滅後不久,心性的問題
《佛性論》四卷(陳真諦譯)
已為當時佛教學者所討論。原始佛教本來就
預設了人們可以通過種種實踐,就必然地可
發展過程 以達到心解脫之涅槃境地。這個肯定到了後
由於原始佛教是站在重視修行實踐的角 來大乘佛教思想興起時,便引發出追求實踐
度上,以解脫人生苦惱為最終鵠的,因此將 的依據、修行的依據、解脫的依據等種種問
解脫成就之問題化為實踐上的事情,故不須 題的出現,大乘學者亦由此背景之下,產生
在終極心解脫問題上找理論根據,但佛滅後 追求成佛依據的學說。到了這時,此「心性
不久,討論心性的問題便開始被提出了。 清淨」的力量便被理解為人心之中可以淨化
自己的動力,於是慢慢地演化出人人皆具的
在部派佛教的典籍中,很早已有說及到
「自性清淨心」,繼而擴充成為如來藏的觀
心性清淨的問題,如分別說系的《舍利弗阿
念,成為了蘊含無量清淨佛功德的「如來藏
毗曇論》卷十八中便說道:
自性清淨心」了。

【第204期‧佛光法苑‧】
另一方面,自釋尊涅槃之後,由於弟子 漸發展出如來法身是究竟的、是普遍的、
們對佛陀的永恆懷念,釋尊火化後的遺骨由 是沒有邊際、是沒有界限、遍一切虛空、
在家弟子造塔供養,其遺教則由出家弟子結 永恆常住的觀念。
集,形成以「法」為主的經藏,及以「律」
大乘佛教出現之後,佛陀的形象、菩薩
為主的律藏。由對佛的尊崇加上對法的研
的德行、修行的階位等等問題,愈來愈受到
究,逐漸發展出以法為如來身的「法身」
重視,從討論佛陀的究竟圓滿,然後再站在
觀念。《增一阿含經》〈序品〉便有說:
超越的佛地,反過來看待眾生,便出現了如
「釋師出世壽極短,肉體雖逝法身在,當
來藏的說法。
令法本不斷絕。」
隨著愈來愈多的討論,終於在三世紀
中葉,陸續出現以如來藏為主題的經典,
而如來藏學說亦逐漸成形了。如來藏說指
出了既然眾生將來能夠成佛,則他們都是
未來的佛,因此在現實生命中的眾生,必
定具備了成佛之因,猶如具備了如來的胎
藏一樣。最早出現如來藏說法的經典,便
是《如來藏經》。

這套如來藏思想的主張,引申出幾個觀
念,例如:既然眾生都內具如來覺性,則反
過來說,眾生也就是在如來之中,為如來德
性所包容含攝;其次,如來既然藏在眾生的
生命中,則此如來覺性便被煩惱所覆蔽,而
不是現成顯露的;再其次,成佛只是眾生
本具佛性的顯露,並非從外來而得,因此
當時弟子認為,若法與律長在人間的 成佛不假外求。眾生若能掃除現實生命的
話,即是依法、律來修行,也就是見到佛 客塵煩惱,便可將隱伏的如來德性顯現出
的法身了。因此在出家弟子中,發展出以法 來;反過來亦可以說,如果將本然的如來
為身的論說,認為佛陀的色身雖然祇有八十 智顯現,就能頓脫現實人生的繫縛。由此
年壽命,並非究竟,但法身則是圓滿而無漏 推知,則現實眾生之煩惱可空,但佛之德
的。由於在大眾部系的佛陀觀,是以信仰、 性便不能空了。
理想中的佛陀發展出來的。如大眾部系所傳
這個「有空有不空」的教說是由《勝鬘
的《增一阿含經》卷廿一便說:「如來身
經》所提出,經中說出在眾生煩惱心中,內
者,清淨無穢」。既然佛之法身是清淨圓
藏一具足不可思議無漏清淨之如來,稱為如
滿的,是無有污穢的,因此釋迦佛的老、
來藏,而如來藏有二種,即:一、空如來
病、死,也只是示現出來而已。故此,逐

【第204期‧佛光法苑‧10】
藏,此心性雖隨染淨之緣,建立生死涅槃 經》傳入中國,帶來「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等法,然一切煩惱,可離可脫,所起染淨等 皆得作佛」的說法後,這如來藏思想結合了
法,皆不可得,故稱「空如來藏」。二、不 中國傳統心性說,卻大受佛教信徒歡迎,成
空如來藏,此心性具足無漏清淨功德,包藏 為了中國傳統佛教的基本論調,令佛教在中
含攝,無德不備,無法不現,故稱「不空如 國的傳播更加普及順暢。
來藏」。因此,依於如來藏清淨佛性是不空
從正面來看,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思想
的理路,此經乃有所謂世俗間一切有漏煩惱
可以鼓勵學者更加精進努力,既然自心本來
不實,故為空;清淨如來境界智慧德性則為
具足,修行不假外求,於是奮發向上,成佛
不空的「有空有不空」的如來藏說法。
便不是難事。可是,這套思想卻未能圓滿解
而《究竟一乘寶性論》的出現,更令如 釋「本具自性清淨心如何有染著」的問題,
來藏學說成熟發展起來。本論宣揚「一切眾 此外,「若將來成佛後,如何保證不再迷失
生皆有如來藏」,並依三種意義來說明: 墮落」又是另一棘手問題。兼且從歷史上
一、法身遍滿;二、真如無差別;三、佛種 看,中國佛教在明清時代,其末流所及,
性是眾生實有的。此論的出現,將如來藏學 更衍生出「既然人人皆有佛性,眾生本來
說在印度正式建立起來了。 是佛,因此何用修行」的種種放逸論調,
嚴重歪曲了佛教強調戒定慧精進修行的精
在中國方面,到了五世紀初,當曇無讖
神,成為佛門素質衰落不堪的其中因素。
譯出北本《大般涅槃經》後,如來藏思想
我輩學人,真是要小心翼翼來看待這如來
在中國已告發展成熟,表現出本系思想的
藏思想的來龍去脈呢。
特點。《大般涅槃經》高舉著三大要義:
一、如來法身常住;二、涅槃常樂我淨;
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涅槃思想傳來之
後,著實吸引著佛教界的重視,甚至成為
了後來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想。

結語
如來藏觀念的開出,乃佛教學者在流傳
發展過程中,面對著成佛根據及成佛保證之
問題上,所開出的理論架構。由此從理論上
試圖建立起成佛的超越保證。從《楞伽經》
卷二中所述,這套觀念本來乃是為了對應那
些畏懼無我學說的外道,「開引計我諸外道
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
解脫門境界。」這是為了方便接引外道而設
立的隨宜說法。但是,隨著北本《大般涅槃

【第204期‧佛光法苑‧11】
英 國 佛 教 略 史 (一)

淨海

英國佛教的研究,與十八世紀它在東方 Colebrooke,1765─1837)駐錫印度三十
的殖民統治有不可分的關係。英人為了統治 二年期間,專研梵文,1805年寫出《梵文
殖民地,開始研究東方的語言文化、生活風 語法》(Sanskrit Grammar),並英譯出威
俗及宗教思想。通過殖民官員、傳教士以及 廉•瓊斯爵士未完成的《印度法律》。寇爾布
前往東方修學佛法先驅的媒介,讓英國人有 魯克返回英國後,於1823年在倫敦創立「
機會認識佛教。 英國皇家亞洲學會」(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簡稱RAS),
1783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的語言學家、
與大英帝國在東方的亞洲學會關係密切。成
古印度學家和法學家,威廉•瓊斯(William
立宗旨是「調查和研究與亞洲相關的自然科
Jones,1746─1794)被派往孟加拉擔任
學、歷史文化及風土人物的課題」,並提供
最高法院法官。1784年,他在加爾各答創
對巴利文和梵文的研究1。其成員包括對亞
立「孟加拉亞洲學會」(Asiatic Society
洲研究有極高成就的著名學者。英國皇家亞
of Bengal),並出版《亞洲研究》會刊(
洲學會自成立後,通過講演、會刊和其它出
Asiatic Researches)。瓊斯對梵語有特別的
版作品,成為代表有關亞洲文化及社會,最
研究,1786年,他在亞洲學會的演講上指
高水準的學術論壇。
出,梵語與波斯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四種
古老的語言之間有相似之處,提出「原始 一、佛教開始傳入英國
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的主張
佛教傳入英國,學者們依循對不同文
而聞名。 之後,同在亞洲學會的英國官員
字的佛典文獻的探討,研究方向可分為四
亨利•托馬斯‧寇爾布魯克(Henry Thomas
支:

【第204期‧佛光法苑‧12】
1.依據巴利文文獻研究的學者 往錫蘭擔任公職,閑時研習巴利文及佛典,
被佛陀崇高的教義所感動。1864年他由於
健康欠佳,辭職返回英國。1869年,他出
版了英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巴利文的作品《
小誦》(Khuddakapāṭhapāḷi)。1872年至
1875年,他獨力完成兩冊《巴利語字典》
(Dictionary of Pali Language),在倫敦
出版2;這是最早的一部巴利文英文字典,
對西方人研究巴利文提供極大的便利。奇爾
阿育王石柱上的敕文 德斯也曾在皇家亞洲學會出版的期刊裡發表
公元十九世紀初期,英國考古學及東方 《大般涅槃經》(Mahāparinibbānasutta)。
學家詹姆斯‧普林塞普(James Princep, 1872年,他成為倫敦大學學院第一位巴利
1799─1840),在印度發掘到用婆羅米 文和佛教文獻的教授。
文撰寫的碑銘,內有「喜見王」( King 英國傳教士班傑明‧克洛夫(Rev. Ben-
Devanampriya Piyadasi)一詞,普林塞普於 jamin Clough,1791 ─1853)於1813年,
1836至1837年間,將此一發現發表在亞洲 被派往錫蘭。克洛夫除了傳教外還在加勒
學會的期刊上。後經駐在錫蘭的英國學者和 創辦了亞洲第一所為衛斯理學院,後改為
歷史學家喬治‧杜諾爾(George Turnour, 里奇蒙大學(Richmond College)。克洛
1799─1843)研究證實,婆羅米文的喜見 夫並於1824年完成《簡明巴利語文法》(
王碑銘就是阿育王碑銘。杜諾爾並將記錄錫 A Compendious Pali Grammar, with a Copi-
蘭歷史的大紀事《大史》(Mahāvamsa), ous Vocabulary in the Same Language),
翻譯成英文,於1837年出版。隨著杜諾爾 在可倫坡出版;另外,英譯巴利文的《佛教
與普林塞普的發現,開啟了解譯阿育王石 僧侶的儀軌》(The Ritual of the Buddhist
柱碑銘的先鋒;也確認阿育王 Priesthood),由皇家亞洲學
派遣其子摩哂陀長老,將巴利 會出版,讓英國人有機會認識
語系之佛教傳入錫蘭。 佛教。
當時,除了杜諾爾,另外 1825年前往錫蘭的耶穌
一位英國派駐錫蘭的公務員羅 教會牧師斯賓斯‧哈迪(R.
伯特‧凱撒‧奇爾德斯(Rob- Spence Hardy,1803─1868)
ert. C. Childers,1838─1876) 在1853年,英譯僧伽羅文的手
是英國東方學者,也是第四任 稿《現代佛教手冊》(A Man-
愛爾蘭總統厄斯金‧漢密爾 ual of Buddhism, in Its Modern
頓‧奇爾德斯(Erskine Ham- Development),書中介紹了
ilton Childers)的祖父。奇爾 佛教的宇宙觀、生命觀與佛陀
德斯於1861年大學畢業後,前 羅伯特‧凱撒‧奇爾德斯

【第204期‧佛光法苑‧13】
的生平及其教法等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哈迪 多篇報導,引起世人對菩提伽耶的注意。
又在1860年出版了《東方僧門》(Eastern 1891年,阿諾德與錫蘭佛教徒達摩波羅(
Monachism)詳述佛教僧侶的修持與生活細 Anagarika Dharmapala),一起創立摩訶菩
節。這兩本介紹佛陀、佛法與僧團的書,引 提會(Maha Bodhi Society),旨在從印度
起早期西方學者對佛教的興趣。 教手中收回菩提伽耶大塔等佛教聖地 。

1879年,英國爵士埃德溫‧阿諾德( 1879年至1883年,德國學者赫爾
Sir Edwin Arnold,1832─1904)的著作《 曼• 奧 登堡(Hermann Oldenberg,1854-
亞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出版。此 1920),曾編纂巴利文本《律藏》(
書是詩歌體裁 Pāli-vinaya) , 並 將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 戒
的佛陀傳,詞 本》(Pātimokkha)及《大品十犍度》(
藻典雅優美, Mahāvaggapāḷi)、《小品十二犍度》(
為英文佛書名 Cūḷavaggapāḷi)譯為英文,被收藏在三冊
著,極受學者 《東方聖書》叢書中,分別為第XIII, XVII,
和一般人的歡 XX叢書。1897年,奧氏又翻譯了《島史》
迎,暢銷半世 (The Dîpavaṃsa)。奧登堡也從巴利文經
紀,再版八十 典中,摘取材料編撰成德文的《佛陀─他的
多次,並已被 一生、他的教法、他的僧團》(Buddha: His
譯成十多種語 Life, His Doctrine, His Order)一書,是歐洲
文出版。因此 第一本參考巴利文文獻,從學術角度探討,
書的引導,讓 埃德溫‧阿諾德 全面介紹佛教的教科書。因為佛陀是在婆羅
很多歐洲人士 門教的環境長大,所以奧登堡追溯到雅利安
認識了佛教,進而信仰佛教甚至出家修 人信仰的吠陀宗教,探索其對佛教的影響;
行。阿諾德是牛津大學的學士、碩士, 書中還詳細介紹了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
1856年,前往印度擔任普納(Poona)英國 本義理─四聖諦及僧團的戒律。《佛陀─他
政府梵語學院院長,因而有機會研究東方宗 的一生、他的教法、他的僧團》這本書,後
教與文化。他對印度學、梵文及佛教文獻的 由威廉•霍伊(William Hoey,1849-1919)
努力,曾被維多利亞女王賜與爵士勳章,並 譯為英文,在1882年出版。
受到印度政府和泰王的加冕。雖然他沒有公
弗蘭克‧李‧伍德沃德(Frank Lee
開說明是佛教徒,但他做到自動放棄射殺動
Woodward,1871-1952)出生於英格蘭,
物及鳥類,顯示他遵守佛教的道德。除《亞
劍橋大學畢業後,伍德沃德在斯坦福學校,
洲之光》外,他還著有《薄伽梵歌》(The
開始學習西方和東方哲學。1902年,他加
Song Celestial or the Bhagavad-Gita)、《死
入了神智學會(Theosophical Society),接
亡的秘密》(The Secret of Death)、《印
觸到佛陀的教法,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伍
度田園詩》(Indian Idylls)等3。1885年,
德沃德與神智學會創始人也是錫蘭佛教教育
阿諾德曾經造訪印度菩提伽耶,並撰寫了

【第204期‧佛光法苑‧14】
先驅的奧爾科特上校(Colonel Henry Steele 洲學會和牛津大學六十六部。之後,霍奇森
Olcott)成為好朋友。伍德沃德接受奧爾科 又從西藏運了藏文的大藏經《甘珠爾》和《
特上校的邀請,於1903年至1919年,前往 丹珠爾》到英國。因法國著名佛教學者比爾
錫蘭南部加爾的馬欣達學院(Mahinde Col- 努夫(Eugene Burnouf),精通東方語言,
lege, Galle)擔任校長,並教授英語、拉丁 如波斯、巴利、梵語及古楔形文字等,所以
語、巴利文、佛教和藝術等學科。1919年 霍奇森也分贈一百七十一部給巴黎亞洲學會
他離開加爾,到塔斯馬尼亞(Tasmania)獻 (貝葉佛經後藏於巴黎圖書館)。霍氏又將
身巴利經典的翻譯,翻譯了十八部巴利文經 一百四十四部佛典厚贈他敬佩的印度學人密
典,計有《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 多羅(Rājendralāla Mitra)先生(貝葉佛經
《相應部》(Saṃyuttanikāya)、《自說評 後藏於加爾各答圖書館)。在三百八十一部
論》等,其中,於1925年出版的《佛陀的 佛典中,有《八千頌般若》、《普曜經》、
格言》(Some Sayings of the Buddha)最 《金光明經》、《法華經》等。《法華經》
膾炙人口4。伍德沃德是一個博學多才的巴 後由比爾努夫譯成法文,在三十年之後,荷
利文學者和翻譯家。 蘭學者柯恩(Hendrik Kern)再譯為英文,
收在《東方聖書》叢書中。霍奇森也在《亞
2.依據梵文文獻研究的學者
洲研究》雜誌內,撰寫有關尼泊爾及西藏的
1819年,布萊恩‧霍頓‧霍奇森(B. 語言、文學、宗教的情形。又自譯《金剛針
H. Hodgson,1800─1894)被派往尼泊爾 論》,送贈「皇家亞洲學會」(會址設在當
擔任公職,並 時印度孟加拉,密多羅先生任書記,後來
於 1 8 3 3 年 成為 累昇為會長)刊行,發揚佛教四姓平等的
英國駐尼泊爾 精神,破除婆羅門教階級的觀念。又據梵
公使。霍奇森 文,引用《小品般若最勝名義》及顯密各
是一位人種學 種經文,著《尼泊爾佛教略論》,二書在
家、自然科學 1828年出版。由於霍奇森努力搜集尼泊爾
家也是一位佛 國內的梵文典籍,並分贈給印度與歐洲各國
教學者,是第 圖書館收藏,促成歐洲學者研究梵文大乘佛
一位在尼泊爾 教思想的開端,進一步校訂梵本原文,開始
布萊恩‧霍頓‧霍奇森
從事學術研究 翻譯並編著梵文文法、梵文辭典等出版。
的歐洲人。霍奇森精通在尼泊爾使用的尼
英國駐尼泊爾公使的軍醫─賴特(Dr.
泊爾語和尼瓦爾語,駐外期間,他收集並
Daniel Wright),因受劍橋大學教授高愛
研究以巴利文與梵文書寫的種種佛典。霍
勒的囑託,於1873年至1876年間,在尼國
奇森判斷佛教應該有四個宗派,但誤以為梵
作第二次梵文典籍的搜集。三年中,賴特
文佛典比巴利文佛典更原始。他在尼國二十
共購得八百五十部梵文經本,其中有三百
多年中,搜集到梵文貝葉經文獻三百八十一
二十五部佛經。
部和紙本梵夾多件。分贈給英國倫敦皇家亞

【第204期‧佛光法苑‧15】
愛德華‧拜爾斯‧科威爾(Edward By- 1857年,莫尼爾‧威廉姆斯爵士(Sir
les Cowell ,1826─1903)是一位博學家, Monier Monier-Williams,1819─1899)完
也是印度學與梵語學家。科威爾年輕時就對 成《實用梵文文法》(A Practictal Grammar
東方語文特別有興趣,牛津大學畢業後,於 of the Sanskrit Language),由牛津出版。
1856年至1867年,曾於加爾各答的總統學 1899年,威廉姆斯的另一部巨著《梵英大
院(President College)教授英國歷史,同 辭典》(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時在1858年,擔任梵語學院院長。科威爾 也由牛津出版,是梵文辭典的權威。這兩本
於1867年回到倫敦,受聘為劍橋大學的第 文法書和辭
一位梵語教授,直到1903年去世。科威爾 典的出版,
於1894年英譯古印度馬鳴菩薩所著的梵本 對學習梵文
《佛所行讚》(The Buddha-karita of As- 提供了很大
vaghosha)和《本生經》(The Jataka)出 的幫助。威
版,讓人們對佛陀的生平事跡有了更詳細的 廉姆斯因父
瞭解。 親工作的關
係,出生於
德國學者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印度孟買。
Muller,1823-1900),是語言學家和東
英國牛津大
方學家,也是西方學術界的印度學和比較宗
學畢業後,
教學之父。繆勒十七歲就進入萊比錫大學, 莫尼爾‧威廉姆斯爵士
1844年至
由於天資聰明,三年便獲得博士學位,他對
1858年,在東印度公司學院教授亞洲語
佛教研究的貢獻巨大。繆勒曾赴巴黎在比爾
言。1860年回到英國,與德國學者馬克
努夫門下研究《梨俱吠陀》(Rigveda),
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角逐牛
1846年後定居英國,1848年擔任牛津大學
津大學梵文博登教授的職位。因為威廉姆斯
現代語言學副教授。同時,受東印度學會邀
是英國人而且曾在印度居住過的優勢,取得
請,校刊和翻譯《梨俱吠陀》巨作,費時二
從1860年至1899年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梵
十五年才完成。後擔任牛津大學比較語言學
文博登教授的榮譽,是目前為止,擔任該職
教授,教席期間,1876年開始主持《東方
位最久的梵文教授。 (待續)
聖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簡稱
SBE)的編纂,共計五十一冊。該叢書系統
地收集和翻譯了東方古代宗教經典,包括有 參考資料:
佛教大小乘經論,極具學術價值。繆勒曾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譯《法句經》、《無量壽經》(Sukhāvati- 2. William Peiris著、梅廸 文 譯:《西洋佛教學者
vyāha)、《阿彌陀經》、《金剛般若經》 傳》,第83頁。收在《世界佛學著譯叢》(84)
(Vajracchedika-prajña-pramit) 及《般若心 3. 鄭金德著:《歐美的佛教》,第10-11頁

經》為英文。並以牛津大學為研究東方新學 4.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Volume


12, (MUP), 1990
術的中心,學者敬仰如明星。

【第204期‧佛光法苑‧16】
本 量大福大

專 鳥瞰世界豁然開朗

山高水深氣度恢宏

【第204期‧佛光法苑‧17】

量大福大


吃虧是福
許瑞慶

何謂「量」?一般指心量、度量或胸 是很大的福報啊!
襟。有句話叫「宰相肚裡可撐船」。這是
能吃虧的人需要有廣大的胸襟和度量,
形容胸襟很大,可包容很多東西,容得下
肯吃虧的人除了胸襟和度量,還需要有智
不同的意見。
慧!吃了虧還能甘之如飴就必須有深遠的
而「福」一般指福氣、福報、福德、幸 定力和智慧了!
福。形容福的有「施比受更有福」、「吃虧
記得讀過《諫逐客書》,李斯給秦王寫
是福」等等。
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諫逐客書》
中學時我有一件白色的襯衫,中間印有 其中提到:「…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
一幅水彩畫,依稀記得畫裡有個老人手裡拿 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
著一把破舊的扇子,怡然自得的坐在一張 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度量如果
小凳子上,畫裡寫著四個毛筆字「吃虧是 要大,就必須容得下不同的聲音,不同的
福」。當時也不知是喜歡衣服的質料,純棉 意見。一個國家必須容得下不同的聲音,
的很好穿,還是畫裡的文字意境,總喜歡穿 才會日漸壯大。
上它。心裡偶爾會琢磨─吃虧是福嗎?是不
度量小的人則會斤斤計較,鼠肚雞腸。
是「頭殼壞去了」?
經常為些雞毛蒜皮的事傷腦筋,嫉妒別人的
有一篇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報導,他說: 成就等等,心裡怎麼能愉快起來呢?一般人
「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 所謂的福報在眼前也不懂得去欣賞享用。可
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分是公正 欣賞的視而不見,值得聽的聽而不聞,好吃
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 的也食之無味,心裡就圍著煩惱在轉,再好
分,就會財源滾滾來。他找合夥人做生意, 的福報都享用不到了!
分紅時自己少拿,卻讓合夥人多分一些,比
反之,度量大了就不為小事困擾,進而
應該給的股分還多,找他合夥的人就越來越
才能夠把握當下,欣賞眼前當下可欣賞之
多了。當時看似在吃虧,其實後面帶來的卻

【第204期‧佛光法苑‧18】
事。就算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東西如果 西接受不了呢?
能好好的去把握它、欣賞它,一樣可以讓心
量大是能夠接納不同的意見,但不代表
裡愉悅。這就是福了!
認同惡行。學佛者對於善惡還是必須有認識
如何讓度量大起來 和選擇,才不至於善惡不分,糊里糊塗。面
對事情要清楚明白,要與智慧或「明」相
一、轉念:如果常遇到不順心的事情,
應,也就是所謂的「明相應觸」。量大其
可先從見解上著手。
實也是智慧的展現,它既是福的因,也是
《金剛經》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 智慧的果。

「復 次 須 菩 提 ! 善 男 子 、 善 女 人 , 受 如何增加福報
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
一、不捨小善:有句話說「莫因善小而
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
不為」,在《增壹阿含經》有兩個故事說明
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了這一點。
提。」
第三十一卷〈力品〉(五)記載了佛陀
如果遇到被別人毀謗、看不起、侮辱、
為盲眼比丘(阿那律)穿針。之後世尊告
不受尊重、被人冤枉等等,先看看自己是否
曰:「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如來於六法
做了該令人侮辱的事情。如果是的話,就應
無有厭足。云何為六?一者施;二者教誡;
該反省懺悔改過,如果是別人的過失,或遇
三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眾生,
到瘋子,不按常理出牌,那麼就可以用這句
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是謂,阿那律!如來
話來提醒自己勉勵自己,「若是被人輕賤,
於此六法無有厭足。」
是我先世罪業,本來應該墮到惡道裡去的,
因為今天被世人輕賤的原故,先世的罪業, 在第四十卷(七)裡記載了有一個生病
則為消滅,當得成就無上菩提。」把它當作 的比丘無人去看顧他,佛陀知道了後親自去
是逆增上緣,想想又賺到了! 看顧生病的比丘,為生病的比丘沐浴。

二、隨喜功德:相反地,如果看到有 二、福慧雙修:基本的福報是修行的助
好人好事,可學習普賢菩薩。普賢十大願 緣。我們必須有飯吃、有衣服穿、有地方
裡的第五願─隨喜功德,他人有可喜、可 住,才有比較好的助緣去學習或修行。不
讚歎的事,自己也隨著替他高興。不花錢 必天天為了填飽肚皮而耗盡時間精力,再也
又有功德,天底下竟然有這麼便宜的事, 沒多餘的能力放在更高的心靈層次下功夫。
多好啊! 除了心量,智慧也可決定福報的大小,條件
是必須有基本的福報。比如說,同樣的一碗
三、認識無常法:對於無常法越有深刻
飯,你吃了好吃,而我吃了不好吃。可以說
的認識,心量自然而然地就會變大。世上的
你的福報比我好。飯好不好吃必須得先有一
一切都離不開無常這個法則。因緣組合的就
碗飯。同樣的房子,你住了覺得天底下這就
會有變化,既然變化是必然的,還有什麼東

【第204期‧佛光法苑‧19】
是最好的房子,而我卻嫌東嫌西。可以說你 就只是生為一頭沒有智慧的大象而已。這樣
的福報比我好。同樣的,好不好住必須得先 看來,基本福報還是要有,才對學佛成就的
量 有一間房子。 路上有幫助。

福 佛經裡有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修慧 佛陀也稱為「兩足尊」,意思就是佛是
大 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 福慧圓滿,福慧具足的。希望我們把心量和
瓔珞。」如果只是修智慧而不修福德,有智 胸襟擴大後,福德智慧慢慢具足,像佛陀一
慧高如阿羅漢也托不到食物吃;然而如果只 樣的圓滿,那麼學佛這條路就沒白走了!
修福德卻不修智慧,吃的穿的都很好,但是







芝蘭

俗話常說,做人有量才有福,也就是有 惹是非、出風頭、卸責任、搶功勞、愛偷
度量才有福氣,即所謂量大福大,無量就無 懶、亂說話……這種種毛病都可能發生在
福。有度量則心胸開闊,心量寬廣,凡事包 你我身上,也都多少顯示出我們度量小、
容,凡事忍耐,即使自己受到委曲,也不計 心胸狹窄。毛病越多就越沒有度量,沒有
較,總會寬大為懷,成全別人。有福氣是指 度量就沒有人緣,沒有人緣就沒有貴人,
有福分、有福報,是因為行善、積德、造 遇到麻煩就沒有人理你。俗語說:「在家靠
福,使別人受益,也給自己添福,造福越 父母(家人),出外靠朋友。」如果沒有父
多,積福也越多,利人也利己。 母(家人)又沒有朋友,就成了孤家寡人,
有的人度量不夠並不自知,在日常生 也是沒有福分的人了。
活中,有的人愛計較、佔便宜、挑毛病、 有的人福分不夠,自己也無所覺。俗話

【第204期‧佛光法苑‧20】
提到,「福地福人居」,指有福的人住福 又何其幸福!有福分的人就應悲天憫人,伸
宅,福分大的人住大宅,福分小的人住小 出援手,使其分沾福氣,緩解苦難,我們的
屋;同樣的,福分大的人做大事業,福分小 心量有多大,我們造的福就有多大。
的人做小生意;福分大的人做上司,福分小
人與人相聚是有緣,不論家人、親戚、
的人做下屬;福分大的人發大財,福分小的
朋友、同事、或同學,緣分靠福分增長來維
人賺小錢,都不用去埋怨別人投機取巧,也
繫,福分則因心量大小而增減。心量小則福
不需怨嘆自己命苦運不好,如能反躬自省是
分小,福分小則緣分小,常見夫妻不和、婆
福分不夠,自求多福就是了。
媳不睦、朋友離心、同事反目多與此有關。
有時我們也會羨慕別人開好車,住豪 要是人人度量大、心胸寬,容得下別人,也
宅、娶嬌妻、發大財……甚至嫉妒,進而 就是給自己留下餘地,能給各方帶來福分,
憎恨,這不只顯得我們心量小,也反襯我 也給彼此增添相聚在一起的緣分。
們的福分小,當我們的心量小,福分不夠,
如能發心做好人,發願做好事,發誓
就容易被外在情境牽著鼻子走,失去定力,
不犯戒,在日常生活中廣結善緣,隨喜布
心隨境轉,隨波
施,慈悲包容,
逐流。
經常感恩,好事
如果我們能 分享,幫助別
由羨慕進而學 人,回饋親友,
習,師法他們的 念經拜佛,修慧
長處,那麼也許 修福,學習觀世
有一天也能跟上 音菩薩,大慈大
他們,甚或超過 悲,救苦救難,
他們。這就表示 這些都彰顯我們
我們心量放大 有愛心,有同情
了,福分也增加 心,有慈悲心,
了。 關心自己,也關
心別人,幫助自
有時我們也
己,也幫助別
會人在福中不知
人,成就別人,
福,只有在看到
也成就自己,
別人受苦受難時,
當我們的心量越大,心胸越開闊,到處播
才會感到自己多麼幸運,多麼享福!就如路
種,就到處開花,放眼望去,是無盡無邊
邊常見無家可歸、失業、殘障人士,甚或婦
的福田。
女懷抱幼嬰流落街頭,令人心酸。不管我們
福大福小,將心比心,他們何其苦難,我們

【第204期‧佛光法苑‧21】
布施的喜悅



宋台育

上大學時,學校規定大一女生都要住 須要妳來做,是有原因的,一定要有歡喜
校,雖然我家在台北市,仍然須要住校,只 心去做,由多做事當中,了解做人處事的
有在週末時,才能回家享用父母燒的好菜。 道理。由做事中增長經驗,培養耐心、恆
在回學校宿舍時,家父一定準備兩、三個便 心和修福德。我的父母教我的,就是多為
當要我帶回宿舍請室友們享用。有次,因為 別人著想,多做事情,不要浪費時間在計
要帶的物品較多,不想帶便當回學校。父親 較和攀比上。父母親的教誨,銘記於心,
耐心的告訴我,室友們家住中南部,平日只 終身受用。
有靠自助餐廳的食物,營養是不均衡的。營
今年佛寺的盂蘭盆法會,圓福法師以「
養不均衡,身體抵抗力下降,學習能力也會
圓滿的布施」為題,為參加法會的大衆 眾 講
不好。他們的父母一定希望在外的女兒們,
解布施的種類,布施的意義,布施的方法等
過得健康和用功念書。我家在台北,應該多
等。法師的開示非常詳細,層次分明,對如
照顧室友們。所以,往後住宿的兩年,返回
何做到圓滿的布施,是有很多的方法。其中
宿舍時,一定帶著父親燒的兩道菜,一是腐
財布施,分為外財布施和內財布施。外財布
皮素雞,另一道是紅燒烤麩。每次回到宿舍
施是以有形的資產為主,例如現金、珠寶、
時,看到室友們,買好麵包,準備好碗筷,
食物、土地、房屋等等。內財布施是以無形
等著我的便當到來。那時真的覺得做了一件
的資產為主,例如信眾提供自己的時間、
應該做的事情。父親常告訴我,做人處事,
精神、體力做義工;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智
要學會吃虧,不佔便宜,不計較,多做事,
慧,提供佛教會有效率的運作和處理方法
才有人緣,才是真正有褔氣的人。在我為了
等等。多年來,在德州佛教會中有很多位
處理事情心煩氣躁時,我的母親也告訴我,
師兄、師姊們,在內外財布施中,盡心盡
量大福大,不要計較和記住別人的話。事情

【第204期‧佛光法苑‧22】
力的付出。其中嚴寬祜夫婦、歷任的董事 的修行法門六度萬行中,也是以布施開始。
們、總幹事們、執事者,為了護持德州佛 由布施中,袪除慳貪,減少欲念和培養寬大
教會,他們付出的金錢、精神、時間、知 心量。布施時,除了要捨得自己的財物外,
識和勞力等等,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 同時也要有服務他人的心量,以自利利他的
年復一年的,都是超過了二十年以上的無 原則,做好該做的事。由多布施中,培養助
私奉獻。在1980年,嚴長者夫婦護持淨海 人的心量,同時增長慈悲心和感恩心。可以
法師,在德州美南地區成立了佛教道場,由 由參與義工的工作開始,增長布施的大心
佛光寺、玉佛寺到菩提中心。就是秉持著前 量,另外,可以參加佛寺的法會、晚課、佛
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大心量,盡力完成該做 學研討班等等,奉獻自己的時間、精神,在
的事。提供佛教信眾們,有一個修習佛法的 布施的福田中,播下無量的種子,得到無量
莊嚴道場。 的助緣。也由布施中,同沾法喜。

通常在每個星期三,朱唯安師姊會邀集 謹以美洲菩提中心功德芳名錄的一段
20到30位的義工,到菩提中心做整理環境 話,做為結語。「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
的工作。在星期三之前,聯絡義工們確定 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參加的人數,以便安排交通車和中餐,她
不但自掏腰包買菜,還負責交通車的汽油
費用,確保兩、三部的交通車,有充分的汽
油行駛在公路上。到了菩提中心後,大家分
頭進行自己分內的工作,打掃環境或照顧有
機園地。朱師姊要在兩小時內,燒好六、七
道菜,再加上事先在家熬煮好的可口清湯,
為法師們、參訪者及義工們,提供美味的中
餐。她已年過七十,仍然熱心負責邀集義工
們,全力付出;而能夠到菩提中心做義工,
實是義工們要珍惜的機緣與福氣。有次她告
訴我們夫婦,到菩提中心做義工,就是要實
現發菩提心的願,同時也是提昇增長菩提心
的最佳機會。朱師姊在內外財布施中,與人
結了很多善緣。所以,她在請人幫忙或做事
時,常常能得到很多的助緣。她也由布施的
大心量中,得到無量無邊的法喜。

在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修行法門中,有四
攝事的方法。四攝法中,布施為第一,大乘

【第204期‧佛光法苑‧23】
職場小插曲



楊祖愛

貝蒂是辦公室的文職人員,她的職責好 泰然?她說:「其實我以前是板著臉的,
像沒有什麼定義,凡是工程技術之外的一切 高中時期很不快樂,進了大學以後,觀察
雜事,諸如查對數據、找報表、查檔案、發 周圍同學,發現受歡迎的人通常都是歡歡
送開會通知等,找她就好了。中文把雜亂兩 喜喜的,我恍然大悟,我和他們一樣,每
字一同用甚有道理,凡事一雜,必定易亂, 天有24小時,歡喜也過,不歡喜也過,為
凡事一亂,必定影響到人的情緒而煩躁,所 什麼我要這樣苦悶的浪費掉我的24小時?
以看到雜亂二字,腦中浮現的是心煩意亂、 於是我開始自省,找改善之方,看了很多益
不平靜的聯想。貝蒂做的是雜事,在辦公室 智的書,抄了許多警句貼在案頭,練習從多
裡是基層員工,不過,同事們對待她卻十分 個角度去看事物,起先很難做到,當察覺到
尊重,沒有把她呼來喚去,也沒聽過誰對她 又在自己鬧彆扭糾纏不清時,試著立刻跳出
抱怨過。 來,練習久了逐漸的不糾結不苦惱了,心情
一開朗,自然而然的面帶微笑了吧。」
貝蒂大約40來歲,身材微胖,短短的金
髮梳理整齊,衣著樸素,通常我們想到一個 貝蒂一席話,使我想到年輕時到屏東縣
人,最先出現腦際的是此人特色形象,至於 政府去辦戶籍謄本,看到辦事員牆上貼著工
貝蒂,我想到她的是快步急走,面帶微笑。 整書寫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煙消雲
貝蒂所以快步急走,來去匆匆,是可以理解 散。」勉語。想必該辦事員處於低薪低職工
的,她做的事雜,要應付各方來的大大小小 作,上頭有長官層層施令,平輩有同事卸責
不同範圍的要求,必定要快,自然要縮短走 爭功,回家又捉襟見肘,日子大概不好過,
路穿梭的時間,因此必須快步。至於微笑, 遇事不退一步,不忍一時,何得安生?退一
我就想不通了,工作這麼雜,量又大,如何 步,忍一時,是寬懷大量的智慧,能退能
笑得出來? 忍,少了許多糾結,省了許多紛爭,最好
的收獲,是省了煩腦,心情平靜,自然做
一日,我有事找她,面對她的笑容,
事得心應手,日子過得泰然。
忍不住問她,為何面對大量雜事還能微笑

【第204期‧佛光法苑‧24】
一年前,公司新來了一位年輕女子,剛 遞給她一盒面紙,洗耳恭聽,有什麼麻煩
從大學畢業,名叫珍妮,職責是合約助理, 事,慢慢說吧。
公司有許多外包的工程項目,由獨立的部門
原來是她負責的一項合同出了毛病,外
負責合約管理,珍妮是合約部門的新手,初
包商沒有按時交貨,老狐狸欺她嫩,狡賴了
出茅蘆,不僅有許多合約管理方面的專業技
一些原因嫁禍於她,她的老闆因而指責她辦
術要學,還要學習適應辦公室的人事及文化
事不力,言辭嚴厲了一些,她覺得委曲透
環境。
頂。她說明原委後,把最擔心的事說出來
珍妮的工作與我沒有交集,起先只是偶 了:「妳看我的老闆會不會以為我沒有辦
爾在洗手間或走道上碰到,打個招呼而已, 事能力?」原來擔心的是這個,畢竟是負
不過珍妮引起我注意的是因為她是華裔。交 責的好孩子,龍的傳人啊!「妳不是沒有
談之下,得知她的父母,也是像我這樣,數 辦事能力,妳的工作態度和品質都很好,
十年前由台灣來美的老留學生。她的成長模 妳是在接納批評的度量方面,和遇事保持
式和我的女兒及一般華人第二代是很相似 鎮定樂觀的能力方面還有待發展,妳的職
的,週一到週五乖乖的上公立學校,當個 場生涯才起步,這點責難都容不下,以後
好學生,週末被父母押去上中文學校,課 漫漫一生怎麼過?」
後再加學一兩樣鋼琴、小提琴之類的,是
於是我在紙上寫了這幅網路上背下來的
父母小時候沒錢學的好東西,之後隨父母
彌勒佛對聯給她:
去中國超市買豆腐、青菜,去中國餐館吃
一頓中國餐,回家,繼續作功課。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
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我自己一路走來,曾受益於有緣的長輩
同事的指導,我女兒在外工作,也必有遇到
長輩傾囊相助的時候,於是我很快的認定,
要將所有的職場經驗傳授給她。就這樣,老
鳥帶小鳥,珍妮成了我辦公室的常客。

她通常在幾個情形下會過來,一是剛
忙完一件工作,休息一下喘口氣,來我這
裡歇一會,練練中文對話,拿顆糖吃﹔有
時是與同事之間鬧些小心眼的瑣事,來這
裡訴苦﹔有時是工作上有突發狀況,來求
教對策。這一回卻大不妙,大眼睛淚汪汪
的,鼻子嘴巴都哭得紅腫腫的,衝進我的
辦公室,還不忘禮貌性的問我有否時間可
否打擾,這個關頭,眼看她頭上的天都快
塌下來了,還能怕被她打擾嗎?於是立刻

【第204期‧佛光法苑‧25】
慈悲喜捨 無量心懷



川流

年輕時讀書,看到古人修德立業,常常 於是便不期然想起釋迦太子求道的經歷了。
強調要學習包容,所謂要具有「宰相肚裡好 釋迦太子雖貴為太子,可是他看到了人類的
撐船」的度量,讓人好生羨慕。後來在寺院 共同命運,這便是必須經歷著老、病、死三
前看到大肚彌勒菩薩的對聯:「大肚能容 個過程,由此引致憂悲惱苦,生命輪迴不
天下事,慈顏常看世間人」,似乎包容量 已,煩惱無有出期。為了追求徹底解脫這些
更大。跟著又讀到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 困擾,太子不惜破斧沉舟,放下所擁有的東
錄》中提到六字真言:「看破、放下、自 西,包括國家、家庭、妻子、幼兒,半夜離
在」。看到佛門人物的放下一切而得自在 家,捨棄一切,出家當一名苦行者,為的是
的廣闊心懷,真令人嚮往不已。 尋求徹底身心困擾的解脫。

古往今來,大智慧大成就者皆是心胸廣 經過六年苦行後,太子終於體悟到諸
闊,寬宏大量。皆因這些智者能夠洞明世 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從此破除
事,看得深、看得遠,拿得起、放得下。 無明,生智慧光,掙破了最深層煩惱的纏
可是,現今處於資訊爆炸時代,生活節奏 縛,成就無上正覺,成為偉大的覺者。佛
急促轉移,人事際遇轉瞬變幻,到處風高 陀以此道理來教導無數眾生,令弟子隨著
浪急,壓力起伏不定,隨時驚濤駭浪,捲 不同的根性,皆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起千堆雪。在這衝擊漩渦之中,如何能夠 減少煩惱,步上解脫之途。在佛陀眾多教
處之泰然呢?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如何 法之中,若說能夠學習擴大我們心胸、包
能學習這寬宏大量的心懷?如何做到包容 容世間一切的修習方法,相信便是四無量
一切呢? 心這法門了。

要具有廣大的心懷、包容一切的胸襟, 四無量心
在佛家看來,便要學習看破一切、放下一
四無量心即是具備慈、悲、喜、捨四種
切,能夠這樣豁達,方能活得自由自在吧。

【第204期‧佛光法苑‧26】
無量之意,這本來是印度古代人們修行的 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
最終目標——能夠往生梵天——的方法, 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
在北傳《阿含經》中稱之為四梵行、四等 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
心;南傳《清淨道論》則稱為四梵住,即 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
是可藉此崇高的修法,能夠往生安住梵天 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阿
之意。釋尊曾對弟子說到他在過去世也曾修 難!此四無量,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
習此法,生於梵天。在《雜阿含‧264經》 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無量者,彼便
中,佛說: 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
行。」
「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
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 在這裡,佛陀教示這批年輕的比丘,在
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 修習慈無量心時,內心與慈心所相應,對向
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 於所緣的對象,由一方眾生,逐漸擴展為二
勝、無上,領千世界。」 方、三方乃至十方無量眾生,觀想令他們皆
得樂、沒有煩惱、沒有怨恨、無有瞋恚、無
佛陀說他在過去世曾於七年修習慈心,
有諍論,如此心量遍滿一切世間,能夠圓滿
其功德便能生於梵天,作大梵王,可見修習
修習即是成就慈無量心。如此順序下去,悲
此法的果報利益之大了。關於四無量心的意
心、喜心、捨心也是這樣的修習,於是四
義,印順導師曾經指出:
無量心成就,心便得到安穩、安樂自在,
「慈是與樂,觀想眾生得到安樂;悲是 身心也不會煩燥熱惱,終身也能建立清淨
拔苦,想眾生遠離苦惱;喜是想眾生離苦得 行為了。
樂而心生喜悅;捨是冤親平等,一視同仁。
現時南傳上座部所教授的慈心禪法,與
分別地說,這四心的觀行是各不相同的,如
此也是十分相似,循序漸進,次第練習散布
綜合起來說,這才是慈心的全貌。」(《空
著慈心,心裡念誦願文「願我無敵意、無危
之探究》第一章)
險;願我無精神的痛苦;願我無身體的痛
這即是說,從狹義地說,慈悲喜捨各有 苦;願我保持快樂。」繼而將這個慈心,從
其特定的意義,但綜合來說,慈心的全貌便 自己擴散開去,由自己,及至親愛者、中立
是包括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了。 者,乃至敵對者,皆以此四句願文來觀想祝
願,直至每一句子都能成功將慈愛之心散給
四無量心的修習 這四種人。由此,逐漸消除對這四種人的區
佛陀在《中阿含‧86經》內亦曾經對 別界線後,再而將慈心散發開去,消除四方
阿難及一批年輕比丘開示,教他們修習四 四維上下等十個方位的界限,再進而消除由
無量心: 家庭、地區、國家、世界等空間的界限,最
後證入甚深定境。
「阿難!我本為汝說四無量:比丘者,
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

【第204期‧佛光法苑‧27】
四無量心的效果 四無量心的菩薩行
能夠長時間修習四無量心的修行者,必 由此可知,修習四無量心這套法門,的
量 能達至身心柔軟,心量廣大,包容萬物。雖 確可以在練習過程中,柔軟我們的心性,改
大 然經中說四無量心為世間禪定,藉此而得生 變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不斷擴充我們的心

梵天之果。但在原始佛教中,佛陀亦指出此 量,從自己而至他人,從個別而至普遍,從

四無量心,亦可轉化提升為解脫道,由此 一方而至十方,從有量乃至無量,如此循序
破除身心執着 著 ,成就究竟解脫。在《雜阿 漸進,逐漸便可從世間定而達至出世間解脫
含‧744經》中佛便說到: 之目的。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二十
中,便將大乘菩薩的精神貫徹在四無量心
「若 比 丘 修 習 慈 心 , 多 修 習 已 , 得 大
的教法裡。他說:
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
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 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
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
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
若能將修習慈心與七覺支連結,便能依
不憎不愛。」
此遠離世間,去除種種貪欲染着,依循解脫的
目標,而邁向身心的徹底捨離方向。 龍樹將顧念度化眾生的菩薩心懷置於四
無量心之內,以致其目標便如《金剛經》
在這裡即是說,如果行者能夠從觀想有
所說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
限有量的世間眾生而進至超越限量之心,不
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
起自他之分別,這便與空、無我、無我所的
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之意。龍樹菩薩
空慧相應,因此在解脫道上,進而空貪、
在此,將四無量心歸結於捨心,捨棄前面三
瞋、癡,達至徹底解脫。這樣,四無量心
種無量心之區別,這方能與般若空慧相應,
便不止是世間禪法,而是通於出世間的解脫
悟入徹底解脫的究竟目標。
禪法。在《雜阿含‧567經》中的質多羅長
者,便是以此義來向尊者那伽達多解釋無量 因此可說,這個積極自利利他的四無
心解脫的意義。 量心解脫法門,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法
門呢!

【第204期‧佛光法苑‧28】
見聞覺知

讚善毀惡而無愛憎
宏意

佛經中常提說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 又得罪了老同學。果然,那位老同學三個月
種好,以表佛的威儀莊嚴,以及佛所成就的 內不和我說話了。不過我們大家還是有緣,
智慧功德。在八十種好相中,有一相是「讚 隔些時間,也就不存心結。反而是那位新同
善毀惡而無愛憎」。我讀了之後,內心深有 學有些古怪,講話做事很會自我保護,令我
感觸,覺得這是我們一般凡人不容易成就的 開始反省:我對對方到底了解多少。
一種修養。
我自小喜歡選擇朋友,不容易和大眾打
在人群裡,有人會讚善,也有人會毀 成一片;內心裡也藏不住話,看見不對的
惡,但要人內心不起愛憎,那是很困難的。 事,總想作個說明。道場裡有些大功德主
記得我十八歲時,在佛學院裡擔任班長,很 對出家人不禮貌,我與一些同學就敬而遠
希望自己能照顧到每一位同學。當時有幾位 之;聞說強者佔了弱者的便宜,也曾想上去
新同學剛來學院,我就經常問候,了解一下 拔刀相助,討個公道。這數十年來,佛法的
他們是否習慣學院的生活。有一位新同學 洗滌,經驗的陶冶,自覺真誠心是保留下來
說,同班的一位老同學常常欺負他,令他住 了,但愛憎分明的個性,倒是在逐漸減少。
得很不安心。經過幾次交談後,情形還是一 我常對大眾說,如果我們對人沒有慈悲心,
樣,這位新同學一直被欺負。於是我就特別 也就沒有資格去批評人,因為沒有慈悲心的
安排,請同學們開個班會,專門討論新舊同 「毀惡」,那是生氣、批評、報復、整人,
學相處的問題。那天,我請了院長、訓導主 會害了自己,也會傷了他人。
任,以及一些男眾老師出席。在班會裡,我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習得理也要饒人,
直接說明新舊同學間的一些矛盾,並指名道
不要得理不饒人。是非清楚,善惡分明,是
姓地講明那位老同學欺負那位新同學。在回
一種認知上的功夫,但不念舊惡,不憎惡
憶中,我想那天我講話時,不但「毀惡」,
人,不起愛憎,那又是一種超越情緒、超
而且愛憎分明,義憤填膺地為那位新同學打
越人我對立的功夫。當兩者都具足時,我
抱不平。班會結束後,院長約我個別坐談,
們也才能在人事是非中,調和人事,同時
首先讚歎我對同學的關心,其次提示說,處
又超越是非、超越人事,永遠保留一個自
理眾人的事,需要有技巧,不要護了新同學
由空間,心存自在。

【第204期‧佛光法苑‧29】
寂靜禪林
參學記
衍頤

在一些佛教文章裡,經常看到「因緣不 廣闊無礙的美景。禪堂樓分二層,下層為講
可思議」這句話,但我卻從沒有什麼體會, 法堂,再上三十多級台階,便可登進供禪修
直到接觸到馬來西亞沙巴的寂靜禪林,我才 和早晚課的禪室。室內供佛陀與雙賢弟子(
真正感受到因緣的不可思議。 舍利弗及目犍連尊者)的三尊塑像,莊嚴靜
穆,讓人只要一走進去,自會肅然起敬,心
三年前,淨海師父從美國帶著高、陳
情馬上沉澱安靜下來。
兩位師姊,擬經台灣再到禪林參訪,邀我
同行。豈料到台灣後師父身體不適,還要 總的來說,整個寂靜禪林的格局還淳返
開刀,手術後需留台休養。為了不浪費機 樸,沒有一般寺院華麗堂皇的裝飾,有的是
票,高、陳和我三人就逕自去沙巴,在禪 雲霧繚繞,林木青翠,清新脫俗,安然寂
林住了一晚。之後,隨道一法師、麥師兄 靜,真是名副其實。
夫婦等一行人去神山遊了一天,彼此結下
禪林令人神怡心醉的,卻不僅是遠離塵
善緣,便匆匆分手告別。這是我第一次踏
囂的自然風光,甫入行政中心的大廳,首先
進禪林的因緣,但就祇這一次,已讓我深
引人注目的是接待來客喝茶的長桌,和圍繞
深愛上了這個道場。
桌邊的小木椅。這些充滿逸趣的桌、椅,原
記得從機場出來坐車,經過約一小時行 來全都是由監院泉平法師及幾位發心居士利
程後,車子轉入一條小路,越過數間原居民 用不成材的木料,親手加工而成,因此每張
住所,便開始爬上陡峭的山道,經過一番顛 小椅子樣式都不同,質樸且獨特。更多由師
簸後,終於在青翠茂密的山林間,見到了 父加工造成的原木家具,在陽台、圖書館門
掛著「寂靜禪林」匾額的行政大樓,以及 前,到處可見。此外,環顧四周牆壁,疏落
大寮、五觀堂等建築物。若繼續往山坡上 有致地掛著不同形狀的天然木塊,而每塊都
走,便是男眾寮房地域;向更遠一個山谷 有由開印法師或親筆書寫、或親自篆刻的法
看去,隱約可見數間小屋,是女眾寮房; 語、警句。看著這一件一件用錢買不到又獨
而禪堂則矗立在行政大樓另一旁要登上一 一無二的作品,令人恍若置身於原木製作藝
百零八級台階的一個平台上。 術館。從中心大廳走出平台外,安坐在無價
無二的椅子上,眺望遠方海岸晨曦日落的壯
禪堂蓋得莊嚴雅樸,門額寫著「沙門樂
麗,令人不由得心開意解,渾然「忘我」。
住」四個大字,整座建築三面被山林間各種
當然,若要進一步領悟「無我」,那就得留
樹木圍抱,前方則是面對一望直達海角天邊

【第204期‧佛光法苑‧30】
在禪林,參加師父指導的 方面,想到過去自己禪修
嚴格密集禪修了。   身心總是不能放鬆,重觀
輕止,如今在修慈心禪基
美好的環境,往往僅
礎上,若再修安般念,加
能讓人留下深刻的回憶,
強在定力方面做功夫,也
但會促使我一再而三的重
許對我禪修上有平衡、推
來這禪林,則有賴其它殊
動作用;而更為吸引的,
勝因緣了。猶記得廿多年
當然是既見識一下供僧大
前我在德州時,曾和陳、
會,又可跟師父去觀光遊
鄭師姊、鮑師兄等人一起
玩了。就這樣,在八月末結夏期間,我第四
修習內觀禪,由於自己精進不足及一些客觀
次抵達禪林。
原因,自覺進步不大,及至離開美國後,藉
口年老體衰,也就沒有禪修了。三年前在加 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本來是吸引
州跟陳、鄭師姊的一次約會中,驚見這兩位 我來供僧及遊玩之旅,結果竟變成讓我在學
會友在分別廿年後禪修大有進境,禪悅法喜 佛路上,接受重要教育的一課。
自然流露,陳師姊更是笑容燦爛,滿懷高
九月廿六日禪修結束,禁語也解除了。
興。據她說這是親近開印法師修習慈心禪
還有三天是佛歡喜日和農曆的中元節,禪林
所致。看到她們的成就,讓我讚歎、羨慕
藉此舉辦感恩供僧和孝親大會。期間,不少
不已!想到自己是個瞋心較重的人,身心都
人陸續上山來做準備工作,光是沙巴大學佛
硬梆梆的,對世俗人事冷漠,沒有什麼東西
友聯誼會來幫忙的大學生已有六、七十人之
能引起自己真正的興趣和快樂,若果去學習
多。初時我怕人多嘈雜,又幫不上忙,本擬
慈心禪,即使不能達至什麼境界,只要能讓
請假兩天下山避之,卻因交通不便不成行,
我柔軟快樂些,也就不錯了。在她們兩位鼓
及至供僧大會前,看到來者更多,穿州越
勵下,我終於鼓起勇氣,連續兩年往禪林報
省、開車乘機、扶老攜幼的人們從四面八
到,參加慈心禪密集禪修。
方湧至,這不禁引起我反思:為什麼別人
今年陳師姊再度約我去禪林,主要是說 那麼虔誠熱心,而我的宗教情操一直提不
結夏後佛歡喜日,這裡便要舉行隆重的報恩 起來?佛教常講要福慧雙修,可是我為什
供僧大會,她同修吳師兄也會來參加,隨後 麼對祈福總是那麼輕視冷漠?嘴裡常唸三
我們可以一起跟師父去東馬一些州鎮邊弘法 皈依,可對皈敬三寶為何總沒有真正觸動
邊觀光。當接到這個訊息,思想上曾起了一 內心感情?
番矛盾和掙扎,一方面想到每天四點半便要
我的疑慮在供僧大會前有機會和陳師姊
起來,而且得來回四次走近一百四十級台
談起,她的一席話讓我驚醒起來。她說:「
階,才到達禪室上早晚課和打坐,還要出
我們很多人來佛寺道場,不是為了感恩供奉
坡勞動兩小時……,這些對於我這個年老
三寶,而是來索取東西:求福、求加持保
又好睡懶動的人來說,是相當吃力的;但另
佑、求增加佛學知識、乃至求佛法紓緩困

【第204期‧佛光法苑‧31】
苦等等,這一切都是在索取,都隱藏著「 育,林夢佛教會舉辦了兩天的書畫義展和
貪」,儘管口中唸禮敬三寶、皈依三寶, 禪風雅集。在這兩天中,更緊密安排了各
心意卻沒有相隨。結果,我們不是來感恩 種精采節目:有繼程法師、開印法師等人
服務道場,而是要道場、師父服務我們, 的字畫義賣展,有樂器演奏、合唱、吟唱
不是信眾在供養三寶中種福田,而是讓師 等演出,有儒佛對談等等。而最使我感動的
父種福田,因果主次倒過來了。」這些話 是一批青少年表演的廿四季節擊鼓,這群由
一直在我腦中迴旋、震盪……。 十三歲到十六歲不等的小伙子,頂著當頭烈
日,不顧汗流披面,勇武地敲擊二十四個大
供僧開始了,近兩千人跪在路兩旁,五
鼓,並且非常投入地齊齊跳躍出各種配合鼓
十一位來自泰國、台灣、東西馬各地的僧人
樂節奏的體能動作。看著青春靈動的身影,
托著缽徐徐走過。在群眾教育和善知識的啟
聽著激昂迴盪的鼓音,我的心神隨之澎湃悸
發下,我帶著慚愧、懺悔的心情,也跪在路
動。據說這些青少年都是在父母帶動下,來
邊,把供品放入僧缽裡。接著大眾轉到大禪
到佛教會接受佛法薰陶的。而更難得的是這
堂聆聽法師開示。之後,在佛教音樂伴隨
次活動也是由當年的三位青少年,現在在英
中,每人向佛陀像供花。輪到我親自在佛
國當設計師以及在瑞典工作的佛友特地回來
像、師父們面前禮拜、插花的一剎那間,我
組織策劃,還有一位在德國的佛友,雖不能
第一次感到內心悸慟,淚水不由湧上眼眶,
回來,但就負責全部電腦文書工作。所有這
我知道自己的心已開始從冷硬中融化,我真
一切都使我深切地體會到,這裡的佛教教育
的要牢記感恩佛、感恩法、感恩僧
是開展得多麼成功,信眾是多麼虔誠皈敬三
師父和群眾的教育,一直貫串到後來的 寶、愛護佛教,並努力推廣佛教教育,使佛
幾天旅遊中。我們跟隨開印法師和如智法師 法從小就在孩子心裡扎根。
到了美里、林夢及納閩,每到一個地方,居
經過寂靜禪林的禪修參學和這次佛法之
士們都是熱烈歡迎,盡心接待。除了弘法及
旅的洗禮,不禁讓我思考一些問題,也對自
禪風雅集時間外,他們都帶著大家參觀景
己在學佛道路上的一些問題作了反省。
點、吃當地有名水果特產,親手製作精緻
美味的佳饌供養師父。使我印象特深的是 首先是為什麼這裡僧俗之間相處得如此
在砂勞越的林夢那裡的居士林,新會所剛 融洽?而僧眾們又受到如此尊重和敬愛?我
落成,為了籌款以完善設施及推動弘法教 想這和禪林落實其宗旨裡的其中兩條有關,
那就是:「重視僧伽教育,落實六和精神」
和「促進僧俗互動,依法護持三寶」。從
禪林成立的第一個安居期起,開印法師就
立即開展佛教教育,出家眾和義工們除了
禪修外,還要有系統的研讀經論,除了研
習並舉辦《佛法概論》、《清淨道論》、
《阿毗達磨》等經論外,還舉辦各種培訓

【第204期‧佛光法苑‧32】
班。據說,要想在此出家者,必須在禪林
住下做義工,接受兩、三年觀察,不僅要
通過佛教理論考試,還要通過處事待人的
考驗,才給予剃度,聽說曾有些人過不了
關而回家了。

這裡的出家眾,每天早課都要誦《出家
十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作為出家人應該
怎樣做。我不時見到在早課前,往往有兩人
相對下跪細語的場景。我不明所以,向別人 間,每天總會有人預備好各式美味餸菜、
打聽,說是在自我懺悔。另外,在每個月的 新鮮水果、甜品等送上山來。聞說有一位
農曆十五,她們都會在一間屋裡誦戒,我們 住得較近禪林的居士,利用每個週日不用上
禪修者和義工要去禮拜她們,並求教誡,待 班的時間,親手製作各種糕點上山供僧,數
我們離開後,她們就開始羯磨。而更令我驚 年不間斷。還聽說有一年禪林整年的飲食開
訝的是:在開照法師來禪林住幾天後下山 支,竟然不到二千元馬幣。以上情況,對我
時,比他戒臘稍短的開印法師,平時兩人 來說,真的不可思議。
經常一起結伴弘法旅遊,那天竟然領著幾
對比之下,我們一般信徒是如何的呢?
位僧眾跪著「送駕」,讓我真實體會到佛
正如陳師姊上面所說,我們很多人來佛寺是
陀所制:後出家者不管年紀或身分地位,
有所求,期盼有所得,要道場迎合自己所想
也要向先出家者(即使只是早一分鐘)行
所需,而不是純粹來感恩奉獻、皈敬三寶。
禮。由於僧團嚴格奉行戒律,人人嚴於律
對我自己來說,須要反省和改過的地方就更
己,以身作則,既教育了信眾,也獲得信眾
多了。
的敬重,貫徹了「僧伽為導,白衣為輔」的
原則。就我所見,現居禪林有三位比丘尼和 首先在對待三寶態度上,過去由於佛法
二位沙彌尼,她們分擔資訊、教育、事務等 的道理幫助我從心靈傷痛、思想困苦中走出
督導工作。在我跟她們的接觸過程中,可以 來,所以我比較重視它,也確立了追求解脫
感受到她們的工作能力和待人接物方面,都 的目標,但是對於說法老師——佛陀則較為
無懈可擊。 忽視,感恩之心相對較薄弱。至於對出家眾
就更具分別心,藉口僧人不代表僧團,要「
在出家眾善巧的言教和身教下,作為一
四依四不依」,往往看其才德分別尊敬的程
個信眾,對師父們自是不敢輕慢。每天早、
度。開印法師曾指出:「如果有人出家成
午餐前,我們都會跪在擺放食物的餐桌旁,
為了佛陀僧團的一份子,我們要隨喜和護
等待僧團到來,大家先唸「供養法師」,跟
持,因為佛陀說:正法住世,是仰賴在一
著三禮拜後才起來,跟著師父們後面取飯菜
個建全的僧團上,有了解行並重、道風穩
進食。由於信眾對三寶的虔敬護持,所以這
建的僧團,佛法就有希望長住世間及弘傳
裡的糧油食物基本都由信眾供養;結夏期
不輟。」還說:「原始佛教聖典裡時很多

【第204期‧佛光法苑‧33】
例子是『聞法即得初 對福業的迷思,也許自
果』。原因是此人宿 己身在福中不知福,若
植善根對三寶亦具恭敬 沒有福德因緣,又怎能
心,以恭敬心故,使心 聞法、修行、解脫呢!
清淨,五蓋不現,聞法 這提醒我今後除了要惜
即得契入。憶念三寶, 福外,還必須繼續修福
不旦增加信、念、慧、 種福呢!
福,還可往生善處,不
最後,檢視到理論
墮惡趣。」由此可見,
和實踐的處理。對於學
佛、法、僧三者不可分割,不可或缺,敬重
習佛教道理,我本來較為有興趣和重視,也
三寶,何其重要!而我過去只知「法寶」為
是從聽讀佛學課而進入佛門。學佛初期,常
寶,忽視其它二寶,正好顯出自己重功利而
用佛理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斷斷續
缺感恩之心,若進一步深掘其根源,其實是
續地參加禪修,以改進、提昇自己。自離開
內心隱藏得很深的我慢所致。貢高我慢,不
德州後,隨著年紀日增,生活趨於平淡,儘
知感恩,以致口唸三皈依,心意不相隨,這
管課照聽,書照看,但已提不起精進力去努
也是宗教情操一直不高的原因。
力深入佛理、實踐佛法了。
其次,在對待福慧問題上,我是失衡
而在禪林裡,非常重視「解行並重」。
的,甚至對福業輕視。未接觸佛教前,神佛
師父們不斷提醒我們理論結合實踐的重要,
不分,看見別人燒香拜拜,認為是迷信。信
要求知識和經驗並重。如智法師開示說:「
佛後雖有所改變,但思想深處仍覺得頂禮膜
累積很多佛法知識不能稱為『慧』,理論要
拜求福佑是低層次要求,是「以欲鉤牽」的
能實際調治自己煩惱,使生活在喜悅安寧當
手段,「令入佛智」解脫才是究竟。因此,
中,這才有用。」開印法師也多次強調:「
一直以來我對消災祈福等法會總是興趣不
知識是帶不走的,必須追隨覺者,將聽聞佛
大,及至在禪林修學和這次觀光之旅的教
法得來的知識概念,經由不斷訓練、實踐,
育,我才驚覺對福業的誤解和不重福德的
而轉成切身的實際經驗。」
錯失。開印法師說:「六度裡前三度就是依
施、戒、修三福業而回向菩提。」,「十福 事實的確如此,想當年自己在玉佛寺
業中,除了布施、持戒、修定、恭敬等外, 時,也積極參加週二和週日的佛法研討班,
最後還包括聞法、說法、正直己見。」,「 甚至協助弘法處推動佛學課程的舉辦,可今
因果業報是從緣起中來,善根福德是修道的 天年老記憶衰退,不用等下世,就是現在,
資糧。」,「知識帶不走,福報可帶至下輩 很多理論、名相都記不起來,寫過講過的東
子,依此資源繼續修行,直至證果。」法師 西也忘了,只有習氣(包括好的、壞的)留
還引用《增支部》七集佛陀的教誡說:「快 下來。由此深深體會到討論佛法、研究理
樂的同義詞就是福業。」並指出慈心是累積 論,若不結合禪修,不應用於生活,從中
福報的好方法。這些教誨使我重新審視自己 取得實踐經驗,以正見來改變壞思惟、壞

【第204期‧佛光法苑‧34】
習氣,那真是「說食不飽」,成就不了「 佛修行的每個環節,我只執取一邊,恰恰
慧」,更遑論解脫成佛了。 與中觀精神相違背。我衷心感謝有這些不
可思議的殊勝因緣,讓我幾番到寂靜禪林參
總括來看,自己過去以法行人自居,好
學,有幸遇上明師與善知識,為我作皈敬三
高騖遠,更以為是修學中觀的,只著重破
寶、護持三寶的良好示範,曉我以作福業積
執,唯破我見為大人事,完全輕忽了福德
功德的真意與重要性,給我好好的補上攸關
資糧是作為佛教徒應具備的最根本基礎。
中道修行的一課,深深感恩這些甘露醍醐,
成佛應學福慧圓滿,我只重慧而輕福;悲
讓我消弭邊見,揚棄偏執,重新踏上菩提大
智雙修,我重智輕悲;止觀雙運,我重觀
悲並行之路!
輕止;解行並重,我則重解忽略行。在學

菩薩凝視

的島嶼 (上)

─轉載自《福嚴會訊》2015/10第48期 釋長叡

2014年2月9日,趁斯里蘭卡的法師同 壹、朝聖
學回常住之便,與YW法師同行,作參訪 ◎康堤佛牙寺(Dālada Māligāwa)
之旅。在抵達可倫坡與兩位本地法師會合
顧名思義,佛牙寺供奉著佛陀的牙齒。
後,我們雇了一部廂型車往北走,到Anu-
根據記載,此佛牙在公元四世紀時(案:
radhapura(聖菩提樹),Mihintale(摩哂陀
可能與無著菩薩同一時期或略早),由印
Mahinda 尊者初傳佛法處),Sigiriya(獅
度公主帶到斯里蘭卡。佛牙的重要性,世
子岩),Aukana(斯里蘭卡最大立佛),
所公認,斯里蘭卡人甚至認為:誰擁有佛
Dambulla(古佛窟),Polonaruwa(古城遺
牙,誰就是斯里蘭卡國王。旅遊書《寂寞
蹟群),Somawati(放光之佛塔),Kan-
星球》(Lonely Planet以下簡稱LP)說:
dy(佛牙寺)等地參拜。
斯里蘭卡佛教徒認為:一生中至少要到佛牙
參訪各地後,個人還轉往可倫坡附近 寺朝聖一次。可見此寺的重要。
的Sumathipāla禪修中心打了個十日禪,於
來此朝禮佛牙的信眾頗多,壇場分為
27日返台。本文即分「朝聖」與「禪修」
內、外區。具有特殊關係者(LP書上說,
分別報導。

【第204期‧佛光法苑‧35】
通常是來自泰國、日本的功德主)才可進入
「內壇」,近距離見到供養著佛牙的金塔;
而一般大眾只能在外區遠觀、禮拜。

我們雖非LP所說「來自泰國、日本的功
德主」,透過關係,也進到「內壇」,不過
在幾秒鐘之內迅速行禮,就要退出(我隨俗
以「雙手觸按供桌、合十」三次,象徵「禮
佛三拜」)。
Sumathipala禪修中心佛塔。佛前亦設有紗帳。
因為後面等著入內禮拜的「功德主」很
的,一直聽到裡面不斷傳來「刷—刷—」地
多,同行的本地法師在頂禮佛牙時,被管理
拉帷幕的聲音。
處的居士勸阻,本地法師責備了那位管理員
「不禮貌」。不過我覺得這管理員可能有「 斯里蘭卡法師還跟我們解釋「功德回
流量管制」的壓力,他這「不禮貌」,也是 向」的意義。他說天神只是享受(消費)
出於莫可奈何。 福報,無法增長福報;只有身為人,才能
行善、才能增長福報;善人行善,並將功
下次若自己來,還是跟一般大眾在外區
德回向諸天,諸天得以增長快樂,因此諸
行禮即可。
天保佑行善者。法師說:「諸天worship(
在斯里蘭卡,佛前大都設有紗帳/帷幕, 崇拜)善人!」
我初到貴寶地,「入太廟,每事問」,問其
相對於一般人的概念  「人worship(
用途,本地法師回答:獻供(pūja)之後,
崇拜)天」,斯里蘭卡法師這樣的解釋,真
拉上紗帳,是為了讓deity(天神)受用供
是有趣,也很動人,應該也可以拿來為「人
品;因為天神不好意思直接在佛前享用供
間佛教」打廣告。我問他是否有「經證」,
品(所以獻供後,還要拉上帷幕以完成儀
可惜未得明確出處。或許下次您到斯里蘭卡
式)。這也解釋了那天在佛牙寺時,因為是
時,可與當地法師商榷此一觀點,看是否能
清早,不斷有信眾來獻供,我們在外面排隊
找到經論依據。不過,儘管還沒有直接的經
證出處,此後我還是把「諸天」列為功德回
向的名單之一。

對此「功德回向諸天」的說法,您也不
妨試試看,看是否能得到「真實不虛」的體
驗。

◎聖菩提樹(śrī mahābodhi tree)


也是類似佛牙寺的情況,我們在「有力
康堤佛牙寺

【第204期‧佛光法苑‧36】
…眾人決定要在舍衛國種一棵菩提樹,
大目揵連從原樹帶來分株,種在祇園的入口
處。這棵樹日漸長大,成為所有虔誠信眾的
禮敬對象。在阿難的請求下,佛陀花了一晚
坐在樹下,目的是加持它,賦予更特別的意
義。給孤獨經常來這棵樹下,憶念它與他在
那裏得到的心靈提昇,以專注修習佛隨念。

後世的佛弟子,憑藉聖菩提樹,遙想當
年釋尊樹下成道,以此振勵道心,這也是
較小的那棵才是第一代分株聖菩提樹。 練習「佛隨念」。
人士」陪同下,穿過重重關卡,得以進入「
◎ 獅子岩(Sigiriya)
壇場」最上層菩提樹處,直接頂禮這株高壽
已有二千三百年的「聖菩提樹」。這是佛 斯里蘭卡的古蹟道場、博物館,出家
陀當年成道樹的第一代分株,在阿育王時 眾都不用買門票,北傳出家眾也適用此規
代,由比丘尼渡海攜來;而據說目前菩提 定,但,在Sigiriya(獅子岩)門口,本地
迦耶金剛道場菩提樹是第四代分株,所以 法師告知我們,此一景點並非佛教道場,
斯里蘭卡聖菩提樹的「輩分」比菩提迦耶 可能需要買票入場。因門票頗貴,每人約
的還更高。 新台幣一千元,我一聽,表示:「興趣缺
缺。」不過,本地法師還是去跟管理員「
因為此樹的特殊地位,有一位專屬的「 溝通溝通」,管理員在「短暫的猶豫」之
御醫」照顧其健康。出發前,本地法師轉 後,免票放行。感恩三寶威光加持。
告:進入園內參禮菩提樹的時限是「一分
鐘」!一開始還以為聽錯了或是開玩笑。 進到裡面一看,嘩!「滿坑滿谷」都是
沒有錯,不必懷疑!這是怕逗留太久,不 洋人,此處大概是外國人到斯里蘭卡必遊之
利於聖菩提樹的健康。當時不想拂逆本地 處。這裡曾是古皇宮,據說當年怕人報仇的
法師的好意,只好接受安排。事後想想, 新王選了一個高巖來建構他的王宮,因此,
下次來時,還是跟大眾一樣,在外圍禮拜 其地形之險要,可以想見。到這裡要爬很多
就好了吧。

禮拜之後,到流通處買了幾張聖菩提
樹的海報回來做結緣品。這是有特殊用意
的——遠在佛陀時代,給孤獨長者就是以
金剛道場菩提樹的分株修習「佛隨念」。
如菩提比丘、何慕斯.海克、向智長老編
著、賴隆彥譯,《佛陀的聖弟子傳Ⅳ》(
p.205): 獅岩皇宮如今只殘存地面上一雙獅爪遺跡

【第204期‧佛光法苑‧37】
窄小的階梯,步步高升,在在考驗體力與 練習正念。
膽力。除了爬階梯登高有點辛苦,很特別
◎大乘痕跡
的是:切忌高聲談笑!山壁上貼著警告標
示:「此地有野蜂群出沒,專門襲擊大聲 一、阿彌陀佛
喧鬧的遊客。」(LP書上也這樣提醒)這是 車子行經Lake Gregory Park, Nuwara Eli-
令人猜不透的,此地野蜂怎麼會討厭人聲嘈 ya,投宿於民宿中(適逢周末,那民宿有點
雜、還會攻擊多話者?莫非蜂后喜歡禪修( 貴),隔天清晨外出散步,路邊偶遇一位當
好靜)、頒布「玉旨」在先?喜歡大聲講話 地法師,他一個人住在湖邊的道場,法師邀
的人來此地要小心!在這種階梯上若遇到野 我入內「奉茶」,進入客堂中,忽然聽到佛
蜂攻擊,想跑也跑不了,後果自行想像。( 案上有念佛機播放著熟悉的阿彌陀佛聖號,
另一方面來看,禪堂附近如果有這種野蜂, 音量雖低,但渾厚的梵唱令人沉靜攝心。法
道場中連「禁語」標示都可以省略了。) 師說他喜歡這莊嚴的佛號音聲,就一直播放
著。在這遙遠異鄉的「山頂尾溜」竟能聽到
我們依序拾級而上,途中,要停下來
熟悉的彌陀聖號,真是訝異、歡喜。
遠眺、拍風景照,我示意後面的美國女士
先行,她說「不用」,還說「走在Monk( 這次來斯里蘭卡,兩次遇到「阿彌陀
出家人)後面比較安全」。她這也不全是開 佛」。另一次是數日之後,到了禪修中
玩笑,不久我們就看到上面有一日本歐巴桑 心,黃昏時,知客法師來幫忙安單,我請
被人用擔架抬下來,血跡斑斑,奄奄一息, 教他「上下」,回答:「Amitābha(阿彌
應該是在巖頂失足摔傷。擦身而過時,我在 陀佛)!」  「哇~」,千里迢迢在這
心中默禱,祝福她平安無事。 南傳禪修道場遇到「阿彌陀佛」,這真是
太…殊勝了吧…但是我睜大眼睛觀察這位「
總之,以「事後之明」來看,獅子岩遺
臉圓圓、皮膚黑黑、牙齒白白」的斯里蘭卡
跡景觀壯麗,頗具特色,就算要付錢,也很
比丘,覺得這跟「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
值得參觀。不過,來此之前,最好先「投保
明無等倫」的概念實在有「不小的落差」。
意外險」;或者更精準地說,最好的「保
他看我認真(有點受驚)的樣子,才笑著轉
險」,應是遵從佛陀的教誨:保持靜默、
口說他叫「Amitha」啦。

哎,Amitābha跟Amitha,差一點點,就
差很多哦。

我也領教了,到禪修道場參學,免不了
有這種「震撼教育」,看你有沒有安住正
念、不動聲色的功夫。看來,探測來訪參
學者的反應,不是北傳禪師(中國祖師)
們的專利。(待續)
岩頂皇宮遺跡

【第204期‧佛光法苑‧38】
Chan Thought and Chan Action (Part IV)

Ven. Chi Chern

Not About Getting an Answer that come up, the deeper the practice.
With the method of huatou the ap- But actually, this means again that some-
proach is slightly different, but again, the thing is being gained. If you feel that you
purpose is, as it’s said, to perceive your acquired something, that’s not going in
original face. What is your original face? the direction of experiencing emptiness.
Well, your original face is your own Bud- Huatou is not about getting any answer,
dha nature. What is Buddha nature? Bud- it’s actually about investigating into the
dha nature is the nature of emptiness, this nature of emptiness.
purity of mind that one realizes. In the With this practice one recites a ques-
beginning, with huatou there is a method tion (for example, “What is my original
where one brings up a question (this could face?”) until the point where one’s mind
be also be a gong’an or, in Japanese, koan). and the question become unified; there
Some people may think that this gong’an is no more distraction in one’s mind. At
or huatou practice means that you are look- this point it’s crucial to generate the sense
ing for some kind of answer. You get all of doubt (which can also be translated as
these different answers and you may feel deep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mind). One
“Ah! I’ve got it! I’ve gotten the answer! generates this questioning and it builds to
I got more answers!” a crescendo, to a point where it is called
One may think that the more answers the great mass of doubt.

【第204期‧佛光法苑‧39】
At that point all that’s left in one’s
mind is this sense of questioning. The
mind has been simplified by cleaning out
all of these impurities, cleaning out even
any answers that may come until all that
is left is this powerful and deep sense of
investigation. At that point one doesn’t
just stay there but proceeds to break apart
this mass of doubt.
When the mass of doubt is broken apart
one very naturally realizes one’s original
face. One realizes the nature of emptiness,
all meaningless elaboration has been left
recognize that emptiness is the nature of
behind. Any kind of attachment has been
things and that their practice should be go-
broken through. This direction of practice
ing in that direction, simpler and simpler,
is, again, in line with Madhyamika.
with less and less. So, the Chan methods
Simpler and Simpler of huatou and silent illumination are both
The purpose of Madhyamika is to break clearly in line with these three schools of
away attachment so that nothing is left thought, especially Madhyamika and Ta-
except this very natural experience of all thagatagarbha.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things as emptiness. Huatou is going in one can use either method to cultivate
the same direction. You’re getting simpler towards the experience of nirvana, or lib-
and simpler to the point where just this eration from vexation.
doubt remains, until even the doubt is Because of our limits of time, we
shattered. No attachment is left and one can’t go into much detail about these
experiences the original purity of the mind three systems of thought and how they
which was always there, not something relate to practice, but we just did a gen-
that was attained. If a person practicing eral explanation.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huatou feels that they need to attain some- the practice, it’s important to get a good
thing, then their practice will surely go in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
the wrong direction. Instead, they should ence between these systems of thought

【第204期‧佛光法苑‧40】
and how they apply to the method. Basi- atic study and practice of Buddhadharma.
cally, all three systems take emptiness Since we have this aspiration to realize
as the main principle, the main direction Nirvana, to realize peace and freedom
for practice. By reading specific sutras from our sufferings, we need to have a
or treatises and commentaries related to clear conceptual basis and a clear system
each of these schools, you’ll be able to of actual practice to go about doing that.
establish a clear conceptual basis for the So this is how we can make use of these
practice. When you have that, you can three systems of thought in combination
use this basic conceptual structure when with our Chan lineage approach of silent
you apply the method. We can’t just enter illumination and huatou.
into the method as swiftly and directly as
We hope to share all the merits of
we just described it, because our minds
the benefits of practice with all sentient
aren’t so simple—actually we have a lot
beings, and may they all swiftly realize
of troubles, problems, and vexations. So
Buddhahood. Thank you everyone, I wish
it’s important to go through the practice in
you all health and happiness. (End)
a sequential way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Source: Chan Magazine, Winter 2014)
system of Chan practice and to begin with
the basics. Chan practice starts with what?
With adjusting the body, learning to have
good posture, regulating the breathing so
that it’s proper and natural, and relaxing;
and then we gradually use methods which
are expedient means to the approach of
Chan, either silent illumination or huatou.
It’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of a well-regulated, well-harmonized state
of body and mind before entering into the
direct practices of huatou and silent illu-
mination. With this conceptual background
and understanding, and a sequential way
of entering into the practice, we have a
complete approach, a complete system-

【第204期‧佛光法苑‧41】
美洲菩提中心
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增建工程捐款
美洲菩提中心十分感謝會友大眾和十方善信多年來對中心的護持,使中心近年來
的增建工程得以順利的興建和完成。玆將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捐款者芳名恭錄
於下。凡捐獻一千元以上者,菩提中心將另刻功德名錄,留碑紀念。

若下列資料有錯誤,或有遺漏者,敬請致電玉佛寺辦公室(281-498-1616),或
美洲菩提中心辦公室(979-921-6969)更正,不勝感激。

美洲菩提中心 謹啟
2015年10月15日

紀念嚴寬祜居士往生淨土 $ 150,000.00 香港眾居士 $ 5,081.00 許瑞慶 麥靜茹 $ 2,200.00


趙元修 辜懷箴合家 $ 100,000.00 張崇哲 $ 5,000.00 回向陳慧芬往生淨土 $ 2,157.00
林維禮 舒慧文 $ 89,295.00 楊學華 楊詩華 楊碧華 $ 5,000.00 Katie Storli $ 2,000.00
葉宏志 莊麗娜 $ 76,550.00 超定法師 $ 5,000.00 修慧法師 $ 2,000.00
陳詩章 林素貞 陳炯宏 慈碧居士 $ 4,805.74 劉平敬 游慧光 $ 2,000.00
$ 62,500.00
郭玟伶 陳建宏 吳欣庭 湯瑞琪 $ 4,800.00 劉耀華 莊維明 $ 2,000.00
回向陳寶珠往生淨土 $ 52,000.00 許碚蓉 $ 4,200.00 回向余劍鋒往生淨土 $ 2,000.00
顧鐵華 費肇芬 $ 46,000.00 林懿敏 Olivier Merlin $ 4,000.00 廖良基 鄭玉珠 $ 2,000.00
淨海法師 $ 44,000.00 林敏雄 柯玉珠 $ 4,000.00 悅來 $ 2,000.00
恒豐銀行 $ 40,000.00 回向鄒靜梅往生淨土 $ 3,900.00 段書蘭 $ 2,000.00
陸志華 邱惠南 $ 30,000.00 蔡三平 楊淑娥 $ 3,300.00 莊金珍 $ 2,000.00
藍光裕 梁晶晶 $ 27,224.18 宣毅 張伽尹 $ 3,200.00 顏憲欽 卓佳慧 $ 2,000.00
林仁傑 劉新金 $ 21,600.00 蕭冠英 符黛妮 $ 3,200.00 黃大強 鄭素卿 $ 2,000.00
王偉頤 梁毅文 $ 21,353.00 Teresa Yun $ 3,000.00 黎衍菲 $ 2,000.00
In Memory of Aaron S. Liu $ 20,000.00 何鼎昌 董宗英 $ 3,000.00 陳秀玉 $ 1,750.00
楊家財合家 $ 20,000.00 呂振益 周樂儀 $ 3,000.00 鄧雪中 王麗琴 $ 1,600.00
王一安 $ 20,000.00 張國安 陳靖妃 $ 3,000.00 禹道慶 $ 1,590.00
吳文龍 楊琼昭 $ 15,500.00 林大鈞 呂綺仙 $ 3,000.00 修道法師 $ 1,500.00
宏意法師 $ 15,000.00 王方馨 $ 3,000.00 吳張敏利 $ 1,500.00
慧度法師 $ 12,500.00 田素珠 $ 3,000.00 鄭居士 $ 1,500.00
林懿萱 Daniel Le $ 12,000.00 郭忠文 $ 3,000.00 陸燕琪 吳槊 $ 1,500.00
觀音禪寺 $ 12,000.00 高成淵 張瑞英 $ 3,000.00 劉以慧 $ 1,400.00
融通法師 $ 11,500.00 Western Rock $ 2,800.00 盧國卿 $ 1,400.00
何汝材 林玉冰 $ 11,200.00 回向費居瑞芝往生淨土 $ 2,720.00 陳燕桃 $ 1,301.00
郭陳美惠 $ 10,000.00 姜慶昌合家 $ 2,500.00 陳艷燕 $ 1,300.00
陳政雄 李靜珠 $ 10,000.00 楊瓊祝 $ 2,500.00 Patrick Chan $ 1,260.00
范熙揚 楊妙雲 $ 9,800.00 趙家強合家 $ 2,500.00 劉利 $ 1,240.00
汪文禮 江叔芳 $ 9,700.00 廖國偉 黃亞靜 $ 2,400.00 蔡蕙心 $ 1,200.00
徐忠輝 陳榮嬌 $ 9,030.00 姚淑嫻 $ 2,300.00 丁劉秀美 $ 1,200.00
盧國安 陳敏真 $ 7,200.00 圓福法師 $ 2,200.00 回向丁國珍 $ 1,150.00
本會眾護法 $ 6,300.00 曾陳秀麗 $ 2,200.00
李秀麥 $ 6,000.00 林三江 劉莉玲 $ 2,200.00 下接第43頁 →

【第204期‧佛光法苑‧42】
捐款者芳名恭錄(續)
詹德誠 $ 1,100.00 李慧玲 $ 500.00 蔡瑞英 $ 200.00
Adam & Nancy Wong $ 1,000.00 李瑋 $ 500.00 陳保茂 $ 200.00
Michael Damschen $ 1,000.00 王振寧 $ 500.00 陸和 $ 200.00
Phillip Juch $ 1,000.00 王欣欣 $ 500.00 Janet Liu $ 180.00
Roger Fung $ 1,000.00 翁騰碧 $ 500.00 Robert Lin $ 150.00
Saiwan Chan $ 1,000.00 陳朱嫌 $ 500.00 Wen Feng Kuang $ 140.00
吳堯明 $ 1,000.00 黃偉峰 $ 500.00 回向徐兆景往生淨土 $ 120.00
吳麗茜 $ 1,000.00 USA Sport $ 400.00 Ken Yu $ 100.00
周世傑 周卓慧 $ 1,000.00 劉旭強 $ 400.00 Te Chang Huang $ 100.00
周宏 $ 1,000.00 喬綺明 $ 400.00 Yung Wen Yu $ 100.00
回向宋歐腰 $ 1,000.00 張偉堯 $ 400.00 何氏兄弟 $ 100.00
回向張寧華往生淨土 $ 1,000.00 李麗英 $ 400.00 劉姝纓 $ 100.00
回向許新平 $ 1,000.00 沈良珊 $ 400.00 劉家華 陳銹英 $ 100.00
廖偉強 張智貞 $ 1,000.00 林玉美 $ 350.00 劉育真 $ 100.00
曾舜宛 $ 1,000.00 劉無敵 $ 300.00 劉郁蘭 $ 100.00
李方 $ 1,000.00 回向施秀英 $ 300.00 吳晉祺 $ 100.00
李桔亮 $ 1,000.00 回向許巍文 $ 300.00 吳梅英 $ 100.00
林吉珠合家 $ 1,000.00 徐小玲 $ 300.00 回向陸義 $ 100.00
林明鶯 $ 1,000.00 林瓊芬 $ 300.00 慈賢 $ 100.00
楊祖愛 $ 1,000.00 游瑞賓 $ 300.00 方偉明 $ 100.00
段森霖 $ 1,000.00 潘遵民 $ 300.00 曹瀾 $ 100.00
王文娟 $ 1,000.00 烏蘭托雅 $ 300.00 李德阿珊合家 $ 100.00
程黃碧雲 $ 1,000.00 祝擎寰 $ 300.00 林志浩 $ 100.00
胡昌慧 胡昌敏 $ 1,000.00 齊飛龍 $ 300.00 林成隆 $ 100.00
蔡淑蘭 $ 1,000.00 回向洪騰榮 陳光江 $ 260.00 林麗芬 $ 100.00
蔣慧君 $ 1,000.00 薛靜修 $ 250.00 楊榮文 $ 100.00
袁青山 $ 1,000.00 賴維光 $ 250.00 江桂芳 $ 100.00
費陳美卿 $ 1,000.00 潘悧妤 潘信孚 $ 220.00 江黔兆 $ 100.00
遲乃積合家 $ 1,000.00 Jason Yu $ 200.00 沈郭瑜 $ 100.00
丁鳳英 $ 900.00 Nasa Xu $ 200.00 王秀麗 $ 100.00
回向黃卓娟 $ 800.00 Patsy R. Box $ 200.00 藍玉瑛 $ 100.00
章榮彬 $ 800.00 Piling Chung $ 200.00 陳嬋娜 $ 100.00
郭美芳 $ 800.00 Ruby Lu $ 200.00 高台鳳 $ 100.00
劉坤松 $ 700.00 Sunny Xu $ 200.00 黃春水 $ 100.00
朱惟安 $ 700.00 劉心丹 董岸 $ 200.00 Kham’s A/C $ 95.00
Dorothy & Granger Chui $ 700.00 劉蘭祖 $ 200.00 唐金蓮 $ 80.00
徐梅玉 $ 635.00 吳春蘭 $ 200.00 楊慶盛 $ 80.00
Karen Lin $ 600.00 吳銘達 吳思漢 $ 200.00 何君安 $ 50.00
林安妮 $ 600.00 回向陳張蘭英 $ 200.00 回向梁周婉玲 $ 50.00
邱文章 $ 600.00 回向黃美麗 $ 200.00 崔琪 $ 50.00
Abham Kuo $ 500.00 張來珠 $ 200.00 王芬 $ 50.00
Grace Chen $ 500.00 張建義 $ 200.00 薛哲彧 $ 50.00
Jonathan Kwan $ 500.00 徐進雲 $ 200.00 譚淑儀 譚卓雄 $ 50.00
Tze L Wang $ 500.00 徐遠航 $ 200.00 邵一平 $ 50.00
劉向朝 $ 500.00 李孟賢 $ 200.00 常念 $ 40.00
吳國寶 $ 500.00 李雄 $ 200.00 張其華合家 $ 30.00
回向許仁振 $ 500.00 林玲玉 $ 200.00 萬道駿 $ 20.00

【第204期‧佛光法苑‧43】
活 動 預 告 活 動 翦 影

菩提學苑 親子佛學講座 參訪美中佛教會

本會菩提學苑創校至今,本著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的教學精神,傳承中華文化,提
供學子們優良的中文學習環境,以期培養
有智慧、具慈悲、知禮儀、敬師長的好品
格。學苑期望學子們學習中華文化的傳統
美德,同時領授佛陀的大智慧並在佛法的
認知上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學期親子佛學講座時間訂於11月22日
(星期日),宏意法師將為全校師生家長開示
佛法要義。講座分上、下午各一場,上午
本會副會長宏意法師率領續超法師及數
10:00,下午1:30,為時三十分鐘在大雄寶
位居士,於8月21日至26日,參訪繼如法師
殿開講,特此邀請會友大眾與全校師生同
道場美中佛教會,並順道遊覽芝加哥市和
沾法益。
名勝古蹟。
歲末佛七
宏意法師等11人於21日飛抵芝加哥市,
菩提中心將於12月25日至31日,舉行歲 停留三日,參觀了博物館、國家公園、乘船
末感恩佛七靜修活動,恭請菩提中心住持 遊湖,並拜訪了繼如法師設立於芝加哥的道
宏意法師主法。 場正覺寺。24日南下至密蘇里州聖路易市,
參訪由繼如法師創辦之美中佛教會,聽取繼
古德云:「念佛一聲,滅罪恆沙;禮
如法師和空實法師道場簡介和興建緣起。宏
佛一拜,福增無量。」希望藉由七日念
意法師等於26日午後,飛返休士頓。
佛,眾人皆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福慧
增長。 德州佛教會教學用品捐贈

為感謝會友大眾一年來的發心護持,將 本會於8月27日,於玉佛寺青年活動中
不收取任何費用,若有任何詢問,或是有 心舉行2015年教學用品捐贈活動,由慈善
意願參加者,敬請致電玉佛寺辦公室洽詢 組和少青組通力合作完成。受贈對象為休
或報名,電話:281-498-1616;或菩提中心 士頓愛立夫(Alief)學區六所小學及一所
辦公室,電話:979-921-6969。 中學,包括:Viola Mahanay;Liestman;

【第204期‧佛光法苑‧44】
寺大雄寶殿舉行「佛歡喜日供僧法會」。
法會在嚴淨儀式及恭誦《佛說盂蘭盆經》
後,菩提中心明心堂監院圓福法師開示「
圓滿的布施」。法師首先引用《法句經》
「若人行了善,應再恆常作,樂於行善,
因積善得安樂。」來闡明行善積福的道
理。圓福法師結語道:「世間無常,萬
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同時鼓勵大
家:「智者為人為己,即時行善,修福、
Howard J Hicks;Deborah Brown Alexan- 修定、修慧,乃至最終修證涅槃。」隨後
der;A J Martin;Sarah Vickers Chancellor等 菩提合唱團為大眾獻唱「常見自己過」和
小學,及Killough Middle School。佛教會 「問答偈」兩首歌、英語佛學班代表Lalit
此次共捐出二百三十五份文具,捐贈金額 Chilanla分享學佛心得。在佛前大供和居
為四千元。 士代表四事供養僧寶後,本會會長淨海
長老為大眾開示,闡釋供養三寶可得五種
今年是本會文具捐贈活動的第二十週
功德:身相莊嚴、信願增強、壽命延長、
年,二十年來嘉惠了約七、八千名清寒學
身心喜悅安定、成就辯才智慧。副會長宏
生。學區代表Ms. Dee Jones特別邀請佛教
意法師也闡明佛教非常重視報佛恩、父母
會代表於9月22日參加學區董事會,以表揚
恩、師長恩、國家恩和施主恩。兩位法師
本會的善行。
開示後,接著是往生位前總回向。30日下
支援休士頓愛心組織慈善活動 午1:30至3:00,大眾於觀音殿諷誦《阿
彌陀經》,念佛,大回向。
休士頓愛心組織於8月28日,在James
Berry小學進行九百多份教學用品包裝工 9月5日上午10:00,於菩提中心報恩塔
作,並於29日下午2:00,在該校禮堂舉行 舉行回向法會,午間12:00圓滿。
捐贈儀式。
秋季基礎佛學班圓滿結業
本會除了支援愛心組織義工工作,並贊
2015秋季基礎佛學班,自9/10開課至
助善款約兩千元。
10/2上完最後一堂課,圓滿結業。此次參加
盂蘭盆超薦供僧報恩法會 上課人數不多,學員們都具有好樂之心,
覺得於課程中,確實接受到佛法的利益。
本會於8月27日至30日,以及9月5日,
於玉佛寺及菩提中心舉行盂蘭盆孝親報恩 結業式中,法師們及同學們都針對課程
法會、佛歡喜日供僧法會及報恩塔回向法 內容、上課時間等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
會。 的建議,希望每個週五的晚上有佛法共修
班的課程,透過講解、問題討論等雙向互
8月30日上午10:00至12:00,於玉佛

【第204期‧佛光法苑‧45】
生活中。禪修不只限於禪坐而已,行住坐
臥莫不是「禪」。

法師在最後一堂開示前將自己書寫的字
畫,分別贈送給玉佛寺、菩提中心、淨海長
老和宏意法師。法師戲稱自己在寫字作畫時
有如在遊戲一般自在,他說,沒有所謂不成
功的作品,因為每一幅作品都是在必然的因
緣下完成的。繼程法師的三日禪學講座在與
信眾互動的佛學問答後圓滿結束。
動的上課方式,使大家建立正知見,能夠將
佛法運用在生活中,淨化及提昇自己。 英文基礎佛學班圓滿結束
弘法處將參考大家的意見,作為未來編 2015年的英文基礎佛學班於9/12起至
排課程之參考。 10/3,共四個星期六早上,以八個小時,簡
略地對佛法有興趣的西方人士介紹佛教,參
繼程法師三日禪學講座
加的學員約有20─25位。
九月初,繼程法師在闊別十年後,再
課程由圓福法師、修慧法師及蓋瑞居士
次受邀蒞臨玉佛寺弘法。法師分別於9/4晚
分別負責介紹:佛陀生平、佛法修學次第、
間和9/5、9/6全天在大雄寶殿開示「禪學講
簡略印度佛教史、禪修指導、四諦八正道
座」。
及佛法生活化等單元。每節課提供學員時
法師開示禪修的目的是為了開悟,開悟 間發問,課程最後並敬邀淨海長老開示,
是覺悟到「空性」、「無我」,因而能徹底 淨公長老解說聞法的功德,並鼓勵大家多
放下。法師強調,中國禪宗雖然主張「不立 聽聞佛法。
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課後的午餐會中,學員彼此互相了解、
卻具足完整的禪法和修學次第。這些教法在
討論佛法,大家深覺受益,於10/3圓滿。
天臺宗第四代祖師,智者大師的著作中,如
〈小止觀〉、〈六妙門 〉、〈禪波羅密〉
都有詳細的記載。法師也將〈小止觀〉中的
「二十五個方便」為信眾一一說明。

法師詳細地說明禪修時如何從入靜到
止靜,再從止靜到出靜的過程,這個過程
要經過調身、調息、調心三步驟來完成。
禪修時要保持定慧、止觀、默照的平衡,
又說,禪修的功用在於,能將聽聞的佛法
轉變成自己的知見(轉識成智),並活用在

【第204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2015年11月、12月法會活動
日 期 時 間 內 容 主持人、地點、講題
10:00a - 10:25a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融通法師
10:25a - 11:00a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11月1日(週日)
11:00a - 12:00p 佛法開示 融通法師:實踐佛陀的教誡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11月7日 (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10:00a - 10:45a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淨海長老
11月8日(週日) 11:00a - 12:00p 佛法開示、問答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10:00a - 10:45a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修慧法師
11月15日(週日) 11:00a - 12:00p 佛法開示、問答 修慧法師:何謂菩提心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11月21日(週六) 10:00a - 3:00p 玉佛寺義賣大會
玉佛寺義賣會後整理環境
11月22日(週日) 一日
法會暫停
11月26日(週四)
四日 感恩禪四 繼如法師
~ 29日 (週日)
10:00a - 10:45a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淨海長老
11月29日(週日) 11:00a - 12:00p 佛法開示、問答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12月5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10:00a - 10:25a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宏意法師
10:25a - 11:00a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12月6日(週日)
11:00a - 12:00p 佛法開示 宏意法師:(待定)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續超法師
10:00a - 10:45a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淨海長老
12月13日(週日) 11:00a - 12:00p 佛法開示、問答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12月18日(週五)
三日 家庭聯誼共修學佛營 諸位法師 菩提中心
~ 20日 (週日)
10:00a - 10:45a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融通法師
12月20日(週日) 11:00a - 12:00p 學佛園地 伍秉華居士:業力的因果觀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12月25日(週五)
七日 菩提中心佛七 諸位法師 菩提中心
~ 31日 (週四)
10:00a - 10:45a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淨海長老
12月27日(週日) 11:00a - 12:00p 佛法開示、問答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1:30p - 3:00p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主 持 人 、地 點
9:00a - 11:30a 靜坐/英語佛法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每週日 12:30p - 3:00p 菩提合唱團練唱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1:30p - 3:00p 經論研討班 鮑克南居士
每週二 9:30a - 12:00p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修慧法師
每月第二週六 2:00p - 4:00p 粵語佛學班 宏意法師
每月第三週六 10:30a - 2:00p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融通法師
每月第四週六 9:00a - 12:00p 玉佛寺禪修會 修慧法師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204期‧佛光法苑‧47】
- 下 期 專 題 -

歲 暮 省 思

休士頓的天氣終於涼下來了,到處都已經看到金黃色的南
瓜,讓人感覺到秋天已經來臨,冬天的腳步也不遠了!日子在
不知不覺中匆匆的溜走,想起朱自清的〈匆匆〉:「在逃去如
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

不知道這一年,您過得如何?不管是歡樂或憂苦、成功或失敗,讓我們更
體會到「無常」,在學佛的路上,都是磨鍊和修行的機會。期待您來稿分享您
的經驗和對來年的期許。

如蒙賜稿,字數:一千至兩千字,截稿日期:十一月二十九日。稿件請寄:
德州佛教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蘇瑞林 $50.00


回向法界眾生 $200.00
Po Hsia Huang $100.00 回向亓涵宇 $100.00
回向張本涵 $25.00 回向洪蔡月女 $50.00
謝家澍 $100.00
回向沈錦龍 $50.00
周遠 $200.00
合計 $2,371.00
回向陸影梅 張秉乾 $100.00
回向Peter Shu Kato $100.00
回向陳銹英 $101.00
Po Hsia Huang $100.00
回向林益忠冤親債主 $100.00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回向林隆一冤親債主 $100.00 回向陳銹英 $20.00
回向林隆君冤親債主 $100.00 回向陳銹英 $101.00
回向姚碧霞冤親債主 $100.00 章榮彬 $100.00
回向Lucy Lin冤親債主 $50.00 孫茂荷 $100.00
回向Sarah Lin冤親債主 $50.00 James Shish $100.00
回向Reid Lin冤親債主 $50.00 無名氏 $100.00
回向Theodore Lin冤親債主 $50.00 回向劉也萍 $200.00
回向Annabelle Lin冤親債主 $50.00 回向劉也萍 $50.00
回向Frederick Lin冤親債主 $50.00 回向曾進益 $60.00
回向蔡世瑜冤親債主 $50.00 洛杉磯某尼法師 $800.00
回向Fung Zhi Liaw $200.00 修慧法師 $210.00
回向林紀來 朱金鳳 $50.00 蘇瑞林 $50.00
陸貴賡 陸張月琴 $20.00
回向沈錦龍 $50.00 合計 $1,891.00
張莉莉 $25.00

【第204期‧佛光法苑‧48】





三時繫念虔誦經文

恭敬感恩供養僧寶 美







Lalit Chilanla 分 享 學 佛 心 得
圓福法師慈悲開示 次
功德回向往生先人 第

修行禪法 轉識成智

繼程法師 巧妙開示

字畫相贈

法師會友 熱烈問答
德州佛教會 Periodicals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Postage paid at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祥和無瞋害 安然又自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