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引言自-關公文化彭允好老師

"忠肝義膽,正氣浩然"

關公文化的忠、孝、仁、義、勇、誠信為楷模,廣泛交誼,溝通四海。 講信義、重承諾,崇尚正義,

見義勇為,正直為人,立身處事不違良知。

一代名將關公是如何成為財神的呢?

關公當財神不是偶然的事,而是有多種原因和理由的,這些原因和理由有些源於傳說,有些源於

民俗,有些源於古代典籍,這些都深化了關公的財神形象。

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薄,將帳目記得清楚明白。

商家供奉關帝始於明代。傳說關公掛印封金之時,將曹操所贈金銀布帛悉數留下,還附上一本詳細的

原、收、出、存帳冊,即日清簿,也就是現今一般商人使用的流水帳。這種計算方法,非常祥明清楚,

被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財神和商業神。

二是因商人談生意做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追求公平,故尊奉之。因關公以信

義為本,公平公正,又設計了簡明日清簿,商人們為了確保相互的信賴,請一位尊神來做監護,十分

必要,關公應公平公正,所以被尊為財神。關公的義不負心形成了以仁義、公正為核心的商品交易準

則,形成了義中求財的商品交易道德,並因此成為關帝文化的重要內容。
三是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助人取得勝利。關公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

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所以商人都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

起,爭取最後成功。

四是道教職系排列中,關公被規定為財神。這是關公成為財神的宗教原因,在道教中,關公具有

“司祿命庇護商賈,招財進寶”的能力和職責,又因其忠義,他被更多人樂於接受為財神。

五是追求誠信的商業倫理需求。關公變成財神形象,最本質的原因是源於追求一種商業倫理的需

要。在做生意的過程中需要誠信,而忠和信其實就是誠信。關公最初的形象是對劉備君主的忠義,忠

義關係可以用於不同社會關係的處理,行業之間和行業內部的交往關係也可以通過忠義這種原則來處

理,一諾千金的關公形象轉變為一種行業的道德形象,甚至成為一個行業的行規,最後變成能帶來財

運的象徵。

直到今天,關公仍是公認的財神,關公作為武財神的地位已經非常鞏固了。因為中國人認為,只

有講誠信講,將倫理道德的關係處理好,才能得到財富,主張採取正常的手段,強調好人有好報,關

公作為財神形象其實體現了倫理道德的追求。

為什麼馳騁疆場的關羽,竟然成為了財神?
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民間拜關公十分盛行,其廟宇遍佈各地,關公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大神,司財

只是神職之一。古人將關公奉為財神,主要原因是推崇他的忠義。以忠義誠信之人為財神,也是在警

示世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否則,武財神關公手中那把青龍偃月刀是不會留情的。關公和趙公明

一樣,既是武將,是門神,又被作為財富的象徵,是中國財富信仰的精神偶像。

關公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據徐道《歷代神仙通鑒》記載的

一種傳說,關公的前生本是“謝梁老龍”,漢桓帝時,河東連年大旱,老龍憐眾心切,是夜遂興雲霧,

瀝黃河水施降。玉帝見老龍有違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劍斬之,擲頭於地。

據《三國演義》載,關公因在原籍惡豪倚勢淩人,遂殺惡豪後奔走江湖。東漢末年,與劉備、張

飛“桃園結義”誓生共死,同起義兵,爭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敗劉備。劉備投靠袁紹。曹

操擒住關公,看中關公為人忠義,拜為偏將軍。後曹操察覺關公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銀珠寶、

高官、美女來收買,但關公絲毫不為錢財名利所動。當關公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立即封金掛印,過五

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公為五虎大將之首強。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設計,

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公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公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

不幸中呂蒙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屈而亡。

關公死後,其忠義事蹟被宣揚流傳,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歷代建廟加封職銜,故此他具有司

命祿、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辟護百姓等功能,而商家敬仰關公忠信之心,大多奉祀關帝。世人尤其

商賈門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另外,人們希望商賈堅守誠
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證人,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

慈善是一種發心,也是一種信仰。

關於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許慎《說文解字》中說:“慈,愛也”,“善,吉也”。孔穎達疏《左

傳》有雲:“慈為愛之深也”。
《國語·吳》中雲“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即跟當今社會慈善概

念大體一致。

慈善在傳統文化中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古人雲,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從

字面意義上講,慈善就是仁德與善行的統一。

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再到春秋戰國,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國君都很重視慈善工作。

《周禮·地官》記載,周王在行政官職中,設立地官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

三曰振(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助其教化國民,安定天下。

所謂“慈幼”、“養老”、“振窮”、“恤貧”、“寬疾”、“安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關愛兒

童、老有所養、救濟窮困、撫恤貧苦、優待殘疾、安撫富人,這些正是現代慈善概念中的具體內容。

《左傳·哀西元年》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每次在發生天災瘟疫時,他都會親臨災區,
看望民眾,安撫孤寡,資助貧困。

中華文明的德治典範就是以開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為最高理

想。(《禮記·禮運》

童蒙教育《三字經》以“人之初,性本善”來作為兒童心智啟蒙的開篇。

老子以“上善若水”作為《道德經》的文眼,孔子以“仁者愛人”作為儒學教育的主流。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者愛人”社會大同的慈善思想,多次提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自古至今,慈善思想一直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

古代人推崇人人積德行善,認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

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六祖慧能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我們的念頭,所謂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吉

凶禍福就在人心一念之間。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福報大的人,常常可以化險為夷。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直都為古代中國人所謹記遵守,各人福田各人種,為善良事,做善良人,

行善做好事的,終究會得到好的報答。

中國自古就有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佛語有雲:“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孟子有雲: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必敬之。”

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善待別人,就等於善待自己。

一個善於奉獻愛心、佈施福德的人,不僅生活的充實自在,內心裝滿了愛和信任、感激,也會在突遭

困厄之時得到他人的恩惠和支援。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做了宰相後,在蘇州創設“義莊”,置良田十餘頃,將每年“所得租米,

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其後世子孫賢達顯貴,綿延不絕,

近千年來,蘇州范家人丁興旺,優良家風傳承至今。

愛國實業家張謇在南通先後建立了一系列養老院、育嬰堂、殘廢院、盲啞學校、貧民工廠、濟良所、

棲流所、遊民習藝所、惡童感化院、改良監獄、醫院等。使得南通成為當時中國 1700 多個縣中,率


先初步建立幼有所撫、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地方。

張謇曾自述心跡,謂:“夫養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謂積陰功,沽名者謂博虛譽,鄙人卻無此意,不

過自己安樂,便想人家困苦,雖個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濟,然救得一人,總覺心安一點。”此言對於

後世不無啟迪。

慈善是一種發心,也是一種信仰。

慈善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修養。

慈善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

慈善是個人同情心的自發自覺主動的行為表現,是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助。《左傳》有雲:“慈者

愛,出於心,恩被於業。”

慈善事業作為人類社會最悠久的古老傳統,是扶危濟困所採取的社會救濟的必要手段,也是備受尊崇,

展露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的具體體現。

弘揚和傳承傳統的仁愛、俠義、慈善文化,讓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化為義舉,讓身處困厄者得到及時

有效地救助,讓心存善念,菩薩心腸的好人得到當代人的歌頌和效仿,讓樂於奉獻、捨己為人的傳統
美德得以彰顯。這將對於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崛起,積蓄全民族的道德力量,培養更多

有著高尚情操和君子人格的道德典範,將具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引言自-關公文化彭允好老師

善良忠厚正義樸實是做人的基本道德理念

而忠義仁勇是關公信眾的精神指導榜樣

做人不可無敬畏心,更不可無良知

良知與信念,信念與信仰!

無論做什麼,以正直的心去對待。

良知是人最好的素養,

而忠孝是人基本的教養。

修養是內心深處的探索,

而內涵是其內心善良的敬畏。尊敬與禮儀。

仁是一種信念,更是種胸懷。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

君子取于義,小人取於利…

做人要對古人有敬畏心這是基本的涵養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唯正是忠,唯善是義。

做人還是要對得起天地。

頂天立地,良知無愧才算是英雄。

懷著感恩的心態去生活

人生在世,所受之恩,處處皆是。人知感恩,人類文明才得以延續。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大自然給了我們生存的必需,對我們有活命之恩;國家給了

我們生存的保障,對我們有守護之恩;信仰及文化給了我們精神的指引,對我們有教化之恩;夫婦、

兄弟、朋友給了我們信任和支持,對我們有厚愛之恩;即便陌生的人,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施以援手、

提攜幫扶,也對我們有知遇之恩、再造之恩。

感恩是人基於內心而感受到的博大深沉的愛,是人分辨是非曲直、善惡好壞的基礎原點。《說文》上

說:恩者,惠也。《禮記》上說:恩者,仁也。恩,從心從因,因亦聲。因是“承上啟下”之意,凡

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恩”字的本意即是指“上承外部所施仁德,下啟內心良知覺醒、回饋報答”

的心理要求。

知恩感恩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道理,也是人品道德最根本的底線。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湧
泉相報。”人與人之間的重情重義來自於感恩圖報的情懷,卑鄙小人的忘恩負義只會受到整個社會的

唾棄。

心中常存感恩之心,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自己快樂,別人也會感到快

樂。

中國古代流傳著許許多多感恩圖報,投桃報李的優美故事和傳說。

史書《三國志》中記載“關羽受曹操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三國演義》也有故事講述關羽華容

道義釋曹操,這些都是關羽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具體表現。

關公所以能從三國時期的武將成為中華民族三教共尊、全民共仰,與文聖人孔子相齊名的“中華武聖

人”,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義”的代表,恰恰就是因關羽懂得感恩,有恩必報的精神品質贏得了世人

的敬重和認可。

所以後人有詩贊曰:“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感恩是關公精神的行為體現,也是關公文化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人能知恩、感恩,人的善良才會從

內心生根發芽,才會更加義無反顧地去幫助別人,奉獻愛心。
感恩就像一道陽光,能夠溫暖別人,也能夠溫暖自心。感恩就像一條清溪,能夠澆灌他人,也讓自己

的福田開滿鮮花。

佛經上說,“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意思是說,聖人佛菩薩害怕起因不善,所以會在因上、源頭上

下功夫,廣種福田,感恩、種恩、施恩、報恩於人;而凡夫俗子只是看到眼前的光景,計較表面的成

敗得失,不去種植善因,不去廣施恩惠,只是一味地害怕失去,但是真正地等到後果降臨的時候,再

想辦法去彌補,也是為時已晚。

對萬事萬物心懷感恩,會讓人心更善,人格更美,人緣更好,人氣更旺。每個人都喜歡與懂得感恩的

人在一起,每個人也都喜歡幫助一個心懷感恩的人。

感恩是自然界最質樸的一種情感,也是人際社會維持平衡和發展的一種道德規範。人與人之間充滿了

感恩情懷,人與人才會更加融洽無間,人與人才能更加和睦相處。

人,不是孤獨地生存於這個世界,每個人都在獲得自身之外的諸多恩惠才得以生命存在和成長。

知國土滋養守護之恩,精忠報國,盡忠職守,即為忠義;知父母師長養育教化之恩,孝敬父母,尊師

重道,即為孝義;知大自然慷慨厚賜之恩,推己及人,仁者愛人,即為仁義;知人倫信任支持之恩,

感恩圖報,投桃報李,即為守義;知朋友真誠禮遇之恩,誠實守信,禮尚往來,即為信義。
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每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清新的陽光,聆聽著舒心的音樂,享受著快

樂的生活。身邊還有父母的關愛,夫妻間的關懷,兄弟的愛護,朋友的呵護;還有上級的賞識,老師

的教導,鄰里的幫助,同事的勉勵,以及包括陌生人善意的微笑也會給人溫暖。這些美好的事物,都

是上天恩賜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所以我們要懂得感恩,只有心存感恩,我們才能夠盡享生活的幸福與安樂,盡享人生的美味和醇真。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老師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