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3

分类号: 密级:

UDC: 学号:405000410037

南 昌 大 学 统 招 硕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牡丹亭》与《金瓶梅》的情欲之欲初探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exual pas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and“ The Plum in a Golden Vase”

王 向

培养单位(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万文斌 副教授
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文学
学科专业名称:文艺学
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 5月24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14年5 月

I
一、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
文。同时授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意按
“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导师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题目 《牡丹亭》与《金瓶梅》的情欲之欲初探
姓 名 王 向 学号 405000410037 论文级别 博士□ 硕士■
院/系/所 人文学院/中文系 专 业 文艺学
联系电话 E_mail
通信地址(邮编)
备注:
■公开 □保密(向校学位办申请获批准为“保密”, 年 月后公开)

I
摘 要

作为明代最伟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和《金瓶梅词话》,交辉相印。不仅
在过去也给当代带来了思考,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渊影响。本文尝试从诗学、
美学、哲学的角度,对《牡丹亭》和《金瓶梅词话》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内核“情
欲”之“欲”进行探讨。从创作背景,创作内核,艺术追求,人物情欲观,以
及社会对作品情欲的看法进行一番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
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产生以情欲为核心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情”与“理”,
“经济”与“政治”,律法与文学思潮等多方面展开,阐述了明朝前中后三个时
期的时代裂变对文学走向和创作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被唤醒的情欲,讲
两部作品的创作内核、主角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的异同。《牡丹亭》丽娘“不知
其所起之情”和《金瓶梅词话》金莲被骗被卖被逼到纵欲无度的人生悲歌,我
们看到情欲不仅仅是生理需求那么简单,情欲更是人生而为人一种情感的诉求,
情是由欲望所引起,爱情和情欲是相生的。只不过《牡丹亭》是对原欲真情的
礼赞,而《金瓶梅词话》是对情欲虚情的批判罢了。第三章重点说明了两部作
品里两个扭曲的世界,两种失衡的情欲。《牡丹亭》里丽娘小姐已是豆蔻年华却
只见过父亲和老师两位异性,花落一地无人知晓。梦中自绘的美男子却加重了
不知其所起之情的相思而身亡,而她衣服上成对的花朵鸳鸯都遭到父母的反对,
这种压抑是极其难堪的。在当时延续到清朝,《牡丹亭》的女读者和表演者为其
感慨甚至逝亡的,即是读者的共鸣,更是都反映了作品的写实性,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畸变。《金瓶梅词话》里贵为主人地位的正妻月娘——花落一地无人知,
同样做过性梦,也渴望为人母,并两度求子,而她更多的时间是在守寡,不论
西门庆身前生后。而在青少年时代便尝到性爱甜头并从童年时代就没有安全感
的金莲,她初看是个纵欲无度的女魔头,其实质是个毫无安全感、从未有过独
立人格的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底层受压迫的女性。对情欲的渴望更多的是内心安
全感的诉求和对焦虑的缓解等多种心灵深处的诉求,虽然可怜的金莲到死也不
曾认识到这一点。话本外虽然褒贬不一,但很多名家点评作品,称颂者无不认

I
为它斩破了传统道德伪善的部分,透视了人类的本性,用“丑”的形式表达了
人性天然的诉求。论述完历代对两部作品的评价,最后第四章从自然法则和哲
学的角度辩证地肯定人性真实的诉求——情欲之欲。最后表达笔者写作此论文
之目的——祈望人们能更加坦诚地看待生而为人所拥有的基本诉求——情欲,
并更加包容地看待身边人和事物所呈现的表象。

关键词:牡丹亭;金瓶梅;情欲;欲;比较

II
ABSTRACT

As the two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the Peony Pavilion" and " The Plum in a
Golden Vase" Jiao Hui, india. Not only in the past but also to bring the 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the thought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poetics, aesthetics, philosophy angle,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Peony Pavilion" and " The Plum in a Golden Vase" this two works "lust" kernel
"desire". From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the creation of the kernel, artistic pursuit,
sexual concept and characters, views on sexuality society works and analyzes a
thorough system.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assion as the core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vel, from the "emotion" and "reas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e law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three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after the era of literature to fis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influenc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wakened desires, about two works, the
protagonist kernel inner world and artistic pursui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Peony Pavilion" Li Niang "I do not know the feeling" and " The Plum in a Golden
Vase" "being sold back to the elegy intemperate sexual life, we see is not only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of sexual life is so simple, as an emotional appeal, the feeling is
caused by the desire of love and passion, begets. But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original desire sincere praise, but " The Plum in a Golden Vase" criticism to the erotic
empty feeling. The third chapter illustrates two twisted world two works, two kinds of
imbalance of lust. "Peony Pavilion" Laguna mother miss is marriageable age only
saw his father and teacher two people of the opposite sex, whispering one unknown.
The dream self painted beautiful man actually increases the do not know the feeling
of Acacia and died, and her dress paired flowers Yuanyang all parents objected to, this
repression is extremely embarrasse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at the time, "Peony Pavilion" female readers and performers for the
emotion and even death, is the resonance of the readers, it is reflected in the realistic

III
work, reflects the distortion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 The Plum in a Golden Vase"
in your master status is the wife yueniang -- whispering one unknown, as did the
dream, is also eager to motherhood, and twice in her, and she more time in
widowhood, regardless of Ximen Qing body after the former. In the teen age sex and
tasted the sweetness from childhood insecurity of the lotus, she at first sight is the
devil an intemperate, its essence is the bottom without security, never have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poor pathetic also hateful oppressed women. For erotic
desire is more inner sense of security demands and the anxiety and other soul pursuit,
although poor "until death do not have to recognize this point. This may vary, but a
lot of famous comment works, blessing all think it cut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oral
hypocrisy,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 nature, with "ugly"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natural appeal. Evaluation of the two works of past dynasties -- sex appeal
after, last fourth chapters from the law of nature and philosophy perspective certainly
true human nature. Finally,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writing expression -- hope that
people can be more open to looking at health and basic demand of people have -- lust,
and more inclusive view of the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the representation.

Key Words: The Peony Pavilion; Jin Ping Mei; desire; desire; comparison

IV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III
引言 ...............................................................................................................................1
第 1 章 创作背景 .........................................................................................................3
1.1 程朱理学的推崇 ................................................................................................3
1.1.1 扭曲的贞节观 .............................................................................................3
1.1.2 非人的礼教观 .............................................................................................4
1.2 社会环境的转变 ................................................................................................5
1.2.1 商品经济的发展 ..........................................................................................5
1.2.2 社会风气的下滑 .........................................................................................6
1.2.3 朝政的混乱无纲 .........................................................................................7
1.2.4 女性地位的“低中有高”..............................................................................7
1.3 文学思潮的兴起 ................................................................................................8
第 2 章 被唤醒的情欲 ...............................................................................................11
2.1 创作内核的一体性 ..........................................................................................11
2.1.1 情由欲起之欲望 .......................................................................................11
2.1.2 情欲相生之欲望 .......................................................................................14
2.2 艺术追求的差异性 ...........................................................................................18
2.2.1 对原欲真情的礼赞 ....................................................................................18
2.2.2 对情欲的虚情批判 ....................................................................................20
第 3 章 已失衡的情欲 ...............................................................................................22
3.1 被压抑的情欲 ..................................................................................................22
3.1.1《牡丹亭》:花开堪折无人折 .................................................................23
3.1.2《金瓶梅》:花落一地无人知 .................................................................25
3.2 被践踏的情欲 ..................................................................................................27
3.2.1 杜丽娘:情欲的难堪 ...............................................................................27
3.2.2 潘金莲:情欲的失衡 ...............................................................................29
3.3 被理解的情欲 ..................................................................................................31

V
3.3.1 戏外人生的哀歌 .......................................................................................31
3.3.2 话本外名家的认可 ...................................................................................32
第 4 章 被肯定的情欲 ...............................................................................................34
4.1 自然法则的约束 ..............................................................................................34
4.2 对情欲殊途同归的肯定 ..................................................................................34
结语 .............................................................................................................................37
致谢 .............................................................................................................................38
参考文献 .....................................................................................................................40

VI
引 言

《牡丹亭》和《金瓶梅》可谓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出现的两部辉映其当
代和后世的文学巨著,也是以情欲为发展内核而推动情节发展的,都有对当时
社会的时代烙印。
关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已经分别有学者论述,
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汤学和金学,写《牡丹亭》的有杨柳《人鬼情未了——浅
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曾秀芳《春心满园关不住〈牡丹亭〉
中杜丽娘形象再探》,何寅《再说〈牡丹亭〉
》,武芳《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
艳情描写对杜丽娘形象刻画之影响》,舒红霞《〈西厢记 〉〈牡丹亭〉〈红楼梦〉
女性意识初探》,叶树发《
〈牡丹亭〉主题与明中叶美学嬗变》
,刘文静《试论〈牡
丹亭〉中的情》,陈龙《试论〈牡丹亭〉中的‘情’》,孙书磊《人欲的赞歌——对
〈牡丹亭〉主题的再认识》,区文凤《有情则生无情则死》,关于《金瓶梅》的
情欲论文有刘孝严《〈金瓶梅〉男女之欲描写的文化内涵》,李宝龙《〈金瓶梅〉
中的理欲观》,田茉云《爱与欲分离的畸形性文化——〈金瓶梅〉不同类型女性
性心理剖析》,王坤《古典美学的拓展与突破——〈金瓶梅〉美学风貌论要》,
史梅《女性生存的集体失态——论〈金瓶梅〉女性品格的“妓”化倾向》,肖凤
旭《〈金瓶梅〉妻妾群像典型与否定主义美学》、沈云霞《孤独的第一夫人〈金
瓶梅〉中吴月娘形象的再认识不同类型女性性心理剖析》,徐朔方《论〈金瓶梅〉
的性描写》,夏继先《试析〈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薛蕾《〈金瓶梅〉
对女性日常生活的描写及其意义》,朱星瑶《〈金瓶梅〉对女性日常生活的描写
及其意义》等等。
关于其中一篇与中外的名篇比较书写类的资料也比较多。如耿光华《“至情”
超逸传统意识的叛逆女性——〈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高敏《女权精
神的突显〈牡丹亭〉
〈西厢记〉主题比较谈》,罗兴婭《梦里梦外都是情——〈西
厢记〉与〈牡丹亭〉之梦的对比分析》
,林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金瓶梅〉、
〈红楼梦〉婢女形象比较》,唐明生《叙事主体态度:浅表叙事向深层叙事转换
的动因——〈金瓶梅〉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刘琴《性、伦理、禁忌——
〈金瓶梅〉与〈洛丽塔〉的比较》等等。
理论的书目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鲁迅:《花

1
边文学•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荒耕《性文化》,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
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
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鲁迅全集》,(美)夏志清: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胡益民等译,波伏娃《第二性》李银河《女性主义》等,资料还是丰富的。
但是将《牡丹亭》与《金瓶梅》情欲理论联系起来阐释人性欲望,抒写情
欲的就真的是屈指可数了,目前只有卜健《美丑都在情和欲之间〈牡丹亭〉与
〈金瓶梅〉比较谈片》等零星的篇目。
《金瓶梅》和《牡丹亭》所展示的艺术世界都是病态的。这两个看似不同
的世界,实质上都是中晚明病态的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其不同的社会剖面。生活
在这病态世界中的男女主人公,在行为上常可见出心理病态的折光。
本文研究思路是通过研究的文学、哲学、美学的批评理论对《牡丹亭》和
《金瓶梅》思想内核的建构,找出两部作品在思想上的共通点和与各批评家对
“情欲”、“性”、“原欲”等的多样理解和指向,继而深入分析思考两部作品所
反映的世界和思想的原貌,最后呈现笔者本人的观点,当代的人们能够更坦诚
地看待生而为人所拥有的情欲,能更加包容地看待身边人和事所呈现的表象。
作为一篇硕士论文,由于本人才思、外文修养和参考资料的限制,特别是在面
对从明代到今天,文学史上的两颗交辉相印的双子星——《金瓶梅》和《牡丹
亭》之时,难免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即使不遗余力,也定有纰漏之处,还望大
方之家批评指正。

2
第 1 章 创作背景

1.1 程朱理学的推崇
万恶淫为首,这话有雷霆万钧之力,上至名臣将相,下至市井民夫,不敢
稍越雷池半步,以免身败名裂。
圣人云:食色性也。性乃人类传宗兴旺之本,唐代之前,尚无贞节之说,
失夫女子再嫁之事屡见不鲜,丝毫不影响贞观盛世的降临,可见一个朝代的兴
衰与女子的贞节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至宋朝,才逐渐有了贞节说,并上纲上线,形成法律法规,将人类本性强
力压制于道德伦理的层层铁幕之下。
其中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明朝的朱熹,他所发表的理学理论被视为道德的标
准,科举考试强调以朱熹的集注作为准绳,用程朱理学作注释,圣人之言就被
死死说定,自此,拉开一系列千古道德伦理悲剧的帷幕。因此,无形抽象的程
朱理学意识形态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具体操作方案,并通过后学者一天又
一天,一年又一年将八股文实践到他们的工作、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等等方
面。
八股文与程朱理学相互辉映,垄断当时的文坛,使得文人话语越来越没有
自由,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刻板而无生命,毫无进步思想可言,对社科文化发
展十分不利。极端的处理方式必然导致两级分化的结果,这样一来文人的关注
视角就不得不从八股取士的八股文逐渐向贴近生活而更加自由的说唱文学转
变。

1.1.1 扭曲的贞节观
明朝前中期是我国女性从身体到思想受到严重禁锢的全盛时期。据《古今
图书》收录,明朝节烈妇女多达35000人!诸多条文律典森然壁立,扼杀了古代
妇女内心真实情感,裹足到从一而终,笑不露齿到足不出户,无一不是对妇女
的摧残和漠视。因为在古时,男人将妻子不是视为另一半,而是自己的私有品,
男人三妻四妾常见,女子但凡有个情夫,便酷刑以对,至死方休,其手段更是
不忍诉说。

3
古时的各种名家书典的问世,更是加剧了对妇女的压制,三从四德所有女性必
须遵循,笑不露齿,足不出户,待字闺中种种行为准则像一双双无形的手拽住
了妇女自由的身躯。即便有些寡妇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但宁其饿死,也不能
改嫁,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已然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当然,
在如今生命至上的年代里这种观点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但在那个点油灯,
坐轿子的年代,这些被帝王推崇的观点无疑让人高山仰止,平民百姓看这些金
科玉律便如同看着神的旨意,从没有想过去违背,即使产生出一、两个敢于冲
破束缚的“荡妇”,他们也会被身边的朋友,同窗甚至是亲人所残害,美其名曰
“大义灭亲”,多么残忍、愚昧的年代,如果那些创造这些学说的圣人们泉下有
知,看到自己那千古流传的道德准绳有形无质的勒死多少青春年少,阻挡着文
明的进化,也不知有何感想。
日月不灭,江河长流,在历史沉钩中,万千女性无声地忍受着明理学的压
榨,换来的不过是区区一座贞节牌坊,可当我们翻着每篇史书,耳中怎么能听
不到那每处贞节牌坊下面都有凄苦灵魂的诉说,堆堆白骨都曾是一段宝贵的青
春。可以想见,这种非常态的制度下非常态的心灵扭曲是不可能长久的,就像
火山喷发一样当它达到足够压力时,就会喷涌而出。了解明朝前期的制度为后
来明朝末期的崩盘做好伏笔。《牡丹亭》和《金瓶梅》都是在贞节观达到登峰造
极,而朝廷官宦淫荡取乐盛行,商品经济迅猛冲击之时候碰撞出来的产物。

1.1.2 非人的礼教观
不仅逼着女人死,还让女人心甘情愿的死,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功一件。贞
节观得到了明朝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配套措施。明朝建
国之日起,就有意识地积极提倡和奖励“贞节”观念和寡妇守节,赋予并使之
具有与“忠”、“孝”同等的道德意义,使其上升为礼教的一部分,成为百姓的
行为守则。政府方面确立并嘉奖贞节的典范,各个地区的巡方督学每年都要把
当地的贞节烈妇数目实际上报,不仅是精神奖励,政府还支持一系列物质奖励。
这样的措施出台更使贞节说进一步巩固,不可否认的是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强烈
的生理欲望,这样的女人在失去丈夫后正好轻松自在的获得一座贞节牌坊,其
中有些人无意之中也成了贞节烈女的典范,笔者不敢诋毁这些用情专一的人,
她们的确值得敬佩,只是为她们自己的性格被封建政权利用而感到惋惜。
在这种道德伦理的大环境下,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荒谬的言论也

4
就顺理成章了,可这是对女性何其地藐视,没有知识就没有思想,正因为大部
分女性没有解放思想,才导致这种封建思想的蔓延。那年代生命如草芥,更遑
论思想的飞跃了,女人更多的是供男人泄欲的工具,毫无地位可言,稍不留神,
丈夫便一纸休书,为人妻者也就很难在世为人了,很难想象在那个时期的女人
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足不出户的戒条已经剥夺了她们的乐趣,也许用
俯首甘为孺子牛能更加贴切的形容她们,在《牡丹亭》的世界里就是反映了当
时封建礼教对官宦之家女性的残酷束缚。在《金瓶梅》的世界里即使是潘金莲
这样的女子也只能坐在自家门槛上观望。
总的说来,明代妇女无法摆脱封建伦理的枷锁,身心都受到了令人窒息的
礼教和贞操的束缚。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严厉的思想
制度导致的将是崩盘的释放。

1.2 社会环境的转变
到明朝的中后期,《金瓶梅》和《牡丹亭》两大奇书的问世,犹如强有力的
组合拳击中了封建思想的薄弱环节,盛极一时的伦理学说开始逐渐衰败,两本
书汇聚成一股新风冲刷文坛,那些保守派们有些张惶失措起来,认为这两本书
是给整个社会抹黑,是妖异邪说,但合理的理想是无法制约的,两本书带来的
思想革命像火一般烧起来,势不可挡,当然这得利于当时的与海外文化的交流,
社会环境在此刻呈现一种多元化。

1.2.1 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末年,东南沿海经济甚至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兴起并不
断发展,外向型贸易逐步频繁,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无疑促进了通俗文
化的发展。
地主经济和农业经济都和市场关系更紧密,一方面租赁关系不断发展,基
本都是限额地租模式,土地使用权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手工行业有所发展,
市场方兴未艾。区域性商业活动极度活跃,乡村手工业和市镇手工业都出现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各行业及其分工不断地扩大,都促使了手工业
生产的发展及其经营方式的转化,明朝的经济发展到了以往各个历史朝代都未
曾出现过的高度,具有某种“近代以前的工业化”的一个时期,商业模式的改
变带来了全社会风尚乃至思想文化领域大的改变,这便是明末嘉靖和万历年间,

5
社会风气变迁的主要特点。
商人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就连明代的一些官员,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做着各
种生意,官越大的生意也就越大。那些从小受过四书五经熏陶的官宦们,居然
从事“士,农,工,商”中的最低层一个行当,由此可见当时文化环境之开放,
官员们也受到非正统的,外界的文化氛围的影响。
同时,明朝中后期,人们的消费理念与过去也大为改变,开始盛行浮华奢
侈的生活,促生了服务行业大踏步的发展,酒肆和茶坊的店面装饰具有艺术性,
又体现其商业性—多用书法,绘画,诗词,既富丽又文雅。更为开放的是不少
知识分子为青楼女子写诗做赋,这在以前是绝不被允许的。同时,明朝在江浙
沿海一带,还拥有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型城市,这是外向型贸易中最古老的海
运城市。在这些城市里商业是非常发达的,而他们的文化也是较为先进的,不
仅仅有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还有西方先进科学文化。
而此时,也就是明朝的中后期,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无形之中带动了女性
解放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开始追求个性
自由,一些生活窘迫的寡妇为了自己和子女更好的生存,开始改嫁,这无疑是
对贞节和礼教的冲击,而《金瓶梅》和《牡丹亭》如一对翅膀助力了这股反传
统理念的潮流。在此刻出现交辉璀璨的反叛时代至酷的两部作品便是顺应民众
心声的表达。

1.2.2 社会风气的下滑
正德年之后,明朝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上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商品生
产,政治上出现了宦官干涉朝政和阁臣争夺利权,农民起义时时不断,北虏南
倭时时进犯。张居正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工商业的繁盛,使人民的物
质水平提高,而愈加腐败的政治,加剧了世风日下的进程。
逐利拜金严重。由于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影响。“锱铢共竞”已蔚然成风。在
金钱至上的时代氛围下,地方官僚们无不竞相逐金拜银,营私枉法。在许多官
员那里仕选不过就是一场权钱交易。官风正,则民风正,可是当时已经贪腐横
行,官员们骄奢淫逸,官场暗无天地,纲纪崩坏。只要金钱铺道,就是白丁也
可以做官,忠良贤才弃之不用,社会公德无处可循,杀人可以逍遥法外,无理
诉讼也可以占得上风。社会倚强凌弱,众暴赌博之风盛行,世风日下。
社会风气的不断下滑,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空虚和无依靠。这种虚无主义,

6
透过文本可以真实的表达。《金瓶梅》和《牡丹亭》能够得到当时民众的追捧不
无关系。

1.2.3 朝政的混乱无纲
明太祖试图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比如黄册户籍制度、里甲管理体制
等,尽力将百姓稳固在以农业为核心的小农经济之上,四民能各安其业,形成
一个稳定的统治格局。然而,统治却没有一如太祖当初的设计前行,朝廷衰象
显现、君臣腐败是明朝末期的政治写照。当时政治出现了众多弊端——宦官专
权,经济秩序混乱,赋役紊乱,财政拮据,内忧外患严重。边疆少数民族兴起,
屡叩边关,突入长城,边疆、海疆频频告急。明政府已经失去了定国安边的实
力。各阶层经济状况恶化——大批逃亡百姓向边疆和山区流动,抗争和暴动此
伏彼起。与此相反,流民、棚民开发山区、边疆,沿海海外贸易兴起。与朝代
的没落两相对照,更突显了其为自由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某种良好的环境,社会
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倾斜发展,农业自由贸易程度逐步提高,这些都有利于民
间文学的发展。而且政治的腐败与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冲突,东边的倭寇和西
边的殖民国家都蠢蠢欲动,导致思想文化界也出现了反传统的呼声。王阳明创
立的“心学”,很快便席卷学林,“厌常喜新”是为风尚。
明朝统治在天启与崇祯阶段,开始走向死胡同。宦官魏忠贤专权,政治更
加混乱;满贵族东北建“后金”政权,争雄明政府;荷兰、西班牙西方列强侵
占台湾。内外交困、国力衰弱的明政府只能向民间残酷榨取。洪、旱、蝗、兵
等灾祸犹如雪上加霜,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呈燎原之火。明政府无招架之
力,节节败退。社会经济积累的财富在内乱中耗尽,新旧交替的冲突给人们的
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只能通过通俗文学聊以自慰。

1.2.4 女性地位的“低中有高”
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其法律对女性权益及地位的界定具有非常鲜明的时
代特点。到了明朝末年,女性的地位大幅提高,她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婚姻,
掌握自己的人生轨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教威力被大大削弱,这是跨时
代的进步。
通过考察明朝中后期的律法,我们发现此时的女性拥有定婚权、退亲权、
离婚权、改嫁权甚至对女犯的宽宥权,而这些即使是在唐、宋、元这么强盛的

7
时代,女性也未曾享有过,女性的法律地位空前提高了。在司法实践的现实情
况来看,此时的女性婚姻可以自己做主、离婚可以改嫁、可以继承和支配财产,
可见备受压迫的明朝女性在法律上呈现了“低中有高”的地位特点。
从宋朝到明末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儒家思想成了当时各种思想
的根据,法律思想也不例外。儒家思想一面强调“三纲五常”来确定等级制度,
另一面又看重“仁爱”思想,因此这种矛盾对女性的矛盾态度在当时是有现实
的土壤的。
此外,随着钱财逐渐成为支配社会的力量,成为确定个人价值的砝码,传
统的伦理等级的高低估量价值的标准开始遭到动摇。开放的社会风气,使人们
较为开明地看待女性的离异、改嫁等行为。士大夫中的明眼人对妇女地位的提
高的呼吁起了推动的作用。明中后期,以左派王学为代表的思想风靡一时。它
否定了正统儒家的圣贤偶像,以“致良知”为核心,否定了程朱理学禁欲观点。
在此情形下,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同情女性疾苦的思潮,宣扬婚姻自主和个性
的奔放,鼓励寡妇改嫁,批判“女人是祸水”和“女子无才便是德”①。这些言
论和思想无疑冲击着传统的女性意识,潜移默化或多或少地瓦解着传统的封建
伦理道德,启蒙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起,为女性自身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女性地位的相对提高和女性对自我的觉醒在这一时期相互促进。

1.3 文学思潮的兴起
晚明时期,风气更加颓废,金钱至上,全社会拜金主义浓厚。注水肉,用
金箔包裹银冒充纯金的时下流行手段在那时就已出现,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
智慧。在当时,人们以我为主的表现欲望和对金钱的崇拜搅拌在一块,从上到
下,形成了席卷整个大环境的奢糜之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张居正,
出门必喷香水抹面膏,哪怕接待一位客人,也要换好几套衣服。妇女们则以能
否挣钱作为择偶标准,道德伦理再度滑向深渊,也影响了文学思潮的转变。

1.3.1 审美情趣的世俗化
审美是人类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时代社会实践的重要表现。唐朝国力
鼎盛,周边各国均有来往,通过交流与互动,人民的生活与思想逐渐多样化,


孟超.《<金瓶梅>人物》[ 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8
以肥胖为美的审美以及女子们的坦胸露乳大幅提升了妇女的身体自由度,堆脂
砌玉的丰腴肉体是当时各阶层喜好的最高要求。经过宋,元两朝的动荡,贞观
盛世不复存在,经济衰退,士大夫阶层对审美从开放走向保守。尤其是明朝初
年自上而下的贞节观念的普及,使人们身心压抑。而明朝中后期,开放的外来
经济和本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冲刷着人们长期压抑的身心。这就不可避免地影
响到世人的审美趣味的再次转变,使人们的看待美的角度开始转向市井之人,
审美情趣逐渐世俗化。这种自下而上的审美取向直接被反映到文化层面,反映
世俗民情的民间艺术兴起,高雅的文坛出现了俗化倾向。
诗词典赋不再是上层人士的专属。当时,凡是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庆等
事,地方上都要演戏,观众如云,热闹非凡,大大小小的家庭都经常请伶人演
戏。这样,当时社会不仅逐渐抛弃了鄙视戏子的社会习见,去学演戏的人也更
多了,某些地方都成为了戏曲之乡,人才辈出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
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沁人心腹。①
民间文艺也走上了殿堂,它们更适于流传,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过去陈旧
的观念。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一样受到尊重,有文人夸赞当时一个做书评
的普通文化人柳敬亭时,称其“满腹皆文情,刻画雕镂是造化”。
同时,上流的文学圈也发生了变化,在明以前,很多文人把自己的文学作
品的视角重点用在关注抱负,志向等高雅情怀,如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佳人》
中的描述: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杜甫将诗
中一位落魄的绝代佳人来隐喻自己不得志,佳人的孤寂和命运之悲,饱含着作
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而明末的文人打破了以雅为高、以俗为卑的旧的
传统限制,顺应时尚,从崇高到庸俗,以粗俗为时尚。打破政治生活、道德生
活,把关注“百姓日用”问题作为主要内容,文学作品也集中表现普通民众的
生活、劳作和情欲。如《金瓶梅》、《儒林外史》、“二拍”等小说,它们的行文
已不再是皇帝、达官贵人、英雄豪超凡脱俗的超人而是转移到普普通通的老百
姓上;《牡丹亭》鲜明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的不羁和爱情追求;这些作品都以
新鲜平实的口语或百姓喜爱而熟悉的情节,描绘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思想意
识,并且得到了各个阶层的广泛欢迎。于是,这就形成了明朝中后期文学的主
流文化——俗流!
晚明社会说唱文学向世俗发展与当时的思想不无关系,对存天理,灭人伦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 25《时尚小令》[M].上海:中华书局,1959

9
的学说提出批判的思想家越来越多,贞节说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合理即没必要
存在。当时的妇女完全脱去了束缚,丈夫死后改嫁也不是耸人听闻的新闻了,
虽然还不能说她们能顶半边天,但至少不会寡淡无味地屈从在家中,年复一年
的尽操持家务了。

总之,在正统的思想里“三纲五常”和“程朱理学”压榨着人们的思想,
同时,运河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萌芽影响了人们内心的精神
思想解放或者说放开的要求,社会法律的逐渐开明和百姓内心的需求与正统思
想的矛盾和冲击,人的欲望被放大,使得当时社会的百姓内心充满了矛盾,内
心变得不可调和。因此,在这样的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以情欲为出发点展示
两个反映极端病态世界的文学作品,《金瓶梅》和《牡丹亭》就不觉得稀奇了。

10
第 2 章 被唤醒的情欲

2.1 创作内核的一体性
《牡丹亭》与《金瓶梅》是同一个时代的,比较之下,《牡丹亭》含蓄一点,
《金瓶梅》更直接一些,不过两本书同时反映出晚明的风貌,已经是十分开放
进步的了。

2.1.1 情由欲起之欲望
毫无疑问《牡丹亭》是一部写人欲的杰作,由欲生情,情而至坚是《牡丹
亭》的灵魂所在,它不是单纯的讲述爱情故事,更多的是要表达人的欲望,正
因为人有思想有心灵,才会有欲望,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等等。
然而关于《牡丹亭》的性描写却是大家讳莫如深的,甚至是分歧严重的。
现在通行的读本都是删减了这些的洁本。但这些描写和杜丽娘的人物形象本身
是不可分开、不可或缺的。
首先,杜丽娘的“不知所起之情”,其实质就是一种自然的情欲,而非柏拉
图式的爱情。杜丽娘在“梦”前哀叹的是“不得造成佳配”。《惊梦》,梦中的全
部内容是一场男欢女爱,《寻梦》时,试图寻回的是梦中的“云雨迹象”。虽然
她苦恋的是一个“年可弱冠,丰姿俊妍”的书生,但这一形象只是她根据自己
省美情趣做出的一个虚构,是她的性压抑或者说原欲不得释放的产物。当然,
在《瞑誓》之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关系实质逐渐变化,由男欢女爱发展为生
死恋人,但导致杜丽娘死亡的还是“不知所起之情”——自然而然的情欲之欲。
对于这一点,当代不少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张海鸥认为《牡丹亭》题旨
具有双重文化性:一是指向未来的,揭示封建时代青春少女的对纯洁爱情和人
类情爱观的醒悟;二是不加掩饰地向原始的,对人类自然性爱的崇拜和张扬。
陈庆惠、刘彦君也分别在文章中指出杜丽娘身上张扬的是自然天性(或者情欲、
性爱)的复归。
而笔者认为汤显祖先生要表达的还关于对虚伪道德的否定。不合自然的“程
朱理学”封建道德不具备预示爱情的可能性,可真正的爱的感觉将显示一个新
的道德的可能性,梦境和亡灵状态的丽娘,抛弃了的是伪道德的庇护,反叛的

11
是社会中的虚伪,抗争着的是一种压抑人的伪善。梦境中和“人鬼情未了”的
传奇式的爱和情都沾染了深刻的悲剧色彩,却又那么唯美动人,没有任何理性
的因素,那就是一旦开始爱了,便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着——不可终止,快乐
而没有伤害,爱得无辜,却被世俗所不容,遭受道德的谴责和非难。汤显祖试
图解放被绑架的“欲望”还原它恒久的原生色态。使人退缩甚至内疚的罪恶感
被纯洁而自然地打碎,人得以回归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自由自在地继续探索、
生活。真正的痛苦不归根欲望的本身,而是人类把欲望不加以节制。丽娘柔而
美的欲望,在过去不曾被人理解。在如此的美和力量之中,人们才能获得真我、
获得真爱,人性的解放才是有了方向。
对情欲的渴望是人的自然天性,是根植于人类种群中的原始愿望,相对于
具有较高社会性和个体指向的爱情,它的确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但也因此具
有更大的普遍性。对情欲(性爱)的追求和满足是每一个个体的本能需求,也
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因此,建立在性爱或者说情欲基础上的爱情,更能够获
得我们的认可和称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中张扬性爱在思想意义上就
一定低于描绘爱情。杜丽娘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而日渐萌发的情欲是生命绽放
的绚丽花朵,也曾经燃烧在我们每一个正常人的身上,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
杜丽娘却只能时刻将自己的“不知所起之情”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更谈不上
去追求和满足,最终郁郁而亡。显然,汤显祖先生这样的处理使得批判更加有
力和尖锐:它表明封建礼教泯灭的是人的美好的自然天性,践踏的是人的最基
本的权利和尊严,并且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的力量何其强大,可
谓触目惊心。
徐朔方在《汤显祖与金瓶梅》的文章中认为,“产生《金瓶梅》的社会思潮
同样也产生了《牡丹亭》的瑕疵。”他所说的“瑕疵”是指在《惊梦》、《寻梦》
等出现中的情欲描写,对此,笔者很有不同看法。他所考证是相当详实和有说
服力的,有关社会思潮对《牡丹亭》存在一定影响是可能的,因为任何文学作
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但并不是以此来认定《牡丹亭》中有关情欲或者说艳情的
描写就是瑕疵。是否是瑕疵必须视这部分内容的性质、在作品整体语境中的作
用、以及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而定,也就是说,必须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上做出
判断。在《牡丹亭》中,封建礼教对人的约束和封建势力对人的压迫是相当残
酷的,他们要将人生命中的冲动和激情风干,要将和性爱或者说情欲有关的字
眼都从语言中抹去,甚至在裙衩上绣上成对的鸳鸯和花草都是不被允许不堪入

12
目的。在这种令人窒息、死气沉沉的语境中,适当地写情欲得到满足的欢愉、
生命的激情无疑是一种生命力的释放,是对封建礼教是对几千年扭扭捏捏的性
思想和社会流行的伪道德的抗衡。在艺术上只要处理得当,情欲描写是无需回
避的。
如《惊梦》和《寻梦》中的叙述:
【鲍老崔】:
{末}单则是混阳烝变,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
颤。
【豆叶黄】:
{旦}他兴头儿紧咽咽,呜着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慢掂掂

做意儿周旋,等闲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那般形现,那般软绵。
第一支曲子来自花神之口,第二支曲子是杜丽娘对春梦的回味、流连,是
整部作品中最为艳情的两段描写,呈现了性爱或者说原欲的释放,带来的无比
的激情和欢愉。享受美妙的性爱是人的权利,是造物主对人的恩赐,对于这种
合理、正常的情欲的描写当然也是健康的。而且作者的语言很有节制,将一切
和性爱,情欲,肉体有关的描写都视为猥亵,不是社会进步发展到今天的人们
应有的态度。正是性爱的美妙体验使丽娘已经萌发的春情变得不可遏制,使她
所处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令人感到窒息。梦中的情人成为她生命的依托,魂牵
梦绕终至郁郁而亡。因而,无论是对虚伪腐朽、摧残任性的封建礼教和伪道德
的批判,还是基于情节的发展,作品中情由欲起之欲望的描写存在都是合理的。
当然,情欲描写会对丽娘的形象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如果一
切和肉体相关的字眼都去掉,丽娘的确是更加“纯洁”了,但却丧失了那似乎
可以触摸的真实感,读者也很难体会到她生命冲动的澎湃激情,也就不会有后
来者对《牡丹亭》如此强大的共鸣。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幽怨、雅致、
不食人间烟火的画中佳人,而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血肉充盈的丽娘,这也
是为什么作品得到众多女性共鸣的根本原因。在《牡丹亭》中,丽娘有着强烈
的生命意识,她陶醉于梦中性爱的美妙体验,大胆主动地追求情欲的满足,这
种“放荡”遭到历代封建卫道士的激烈反对,但却获得了古今中外读者的喜爱
和深深的共鸣。丽娘的对情欲的诉求和大胆举动与她的美丽、聪慧、善良、才


[明]汤显祖. 《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第十章 《惊梦》第 55 页,第十二章《寻
梦》第 66 页

13
华横溢不仅不相冲突,反而相得益彰,甚至可以说,她的几近放荡的大胆举动
正是丽娘有别于才子佳人小说中充满道学气息的佳人而拥有的独特魅力的关键
所在。
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情欲的压抑和束缚,但根植于人类天
性的原欲拥有着巨大的能量,压制必然会导致它的反抗。反抗的行为方式就是
结束两性束缚、给释放生命激情一个突破口。面对封建伪道德对女子的高度防
范和严厉限制,丽娘敢于大胆追求并陶醉于美好的情欲的满足之中,这一行为
本身就是一种必然的对抗压迫的生而为人的自我回归。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
杜丽娘看作一个纯粹的真正的女性,情欲描写则是她身上最为浓重的一笔。

2.1.2 情欲相生之欲望
《金瓶梅》里大量文字描绘了各色人物对欲望的追求,生理欲望的描写几
乎是全书最大的“看点”,也就是这些露骨的欲望描写,让其充满争议,褒贬不
一。在众多追求情欲的角色中,潘金莲无疑是首当其冲,不错我这里要重点探
讨的就是背负“千古第一淫妇”之名的“潘金莲”。
诚然她是因淫荡而第一个被大众熟知的女人,似乎见一个爱一个,从武松
到西门庆再到西门庆府里的小厮,她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人类的本能毫无遮掩,
情欲如同一根琴铉,只要男人勾动一下,就难以自持。在人们躲在房里偷读着
《金瓶梅》时,也许会向往潘金莲熟练的床第之间的技艺,但是对她一路走来
的坎坷童年视而不见。潘金莲其实是个苦命人,从小身如柳絮,几经易手,特
殊的经历造就了她特殊的心理,她那违背常理的强烈情欲,与其说是一种生理
的需求,不如说是她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迫使的,这便是我所指“情欲相生之
欲望。在此我们试图从金莲的生平入手,祈望对她和她所“代表”的现象背后
深层的原因做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探索。
童年时代的金莲是可悲的,可悲的童年注定了她无法形成有节制的符合当
时社会道德的性爱观,也暗示了她看似疯狂实则挣扎的一生,也道出了她无言
结局的合理解释。从一开始她就是不幸的,九岁就被自己的生母转卖两次,童
年时代的她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和尊严可言的小姑娘。生母尚且把她当成赚钱
的工具,试问她该有多孤独多无助,多么的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在还没有能
分辨是非善恶的年纪,她就开始了在王招宣府里学习让她“安生立命”的生存
之道——“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做张做势,乔模乔样”,“习学弹唱”。刚满

14
十八岁,按捺多时的张老爷终于找到借口“暗把金莲唤至房中,随收用了。”这
便是背负“千古第一淫妇”骂名的她对性、对情欲的感受和认识的起点。兰陵
笑笑生并没有写被卖、被骗、被逼时小金莲的心理,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
惨遭蹂躏、夹缝苟活、践踏尊严的少年时代的人生境遇会给小金连的一生铺下
怎样的底色,她拥有怎样的人格!从被张老爷收用,到成为其夫妻婚姻矛盾的
殉葬品,再下嫁给武大郎,最后到依然被张大户收用为情人。而可怜可恨的武
大郎竟为一点点蝇头小利对这一切视而不见。荒唐畸形的婚姻使金莲原本畸形
的精神状态火上浇油,并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紧张感。她始终别无选择只能遭
受生活的蹂躏糟蹋,被动的接受着自己遭受蹂躏的人生,并逐渐适应,逐渐顺
从,到最后欣然接受。生活何时又给过这样一个女子构建正常人格和符合人伦
价值的机会?
米歇尔•福柯在《性史》中说到:“如像柏拉图所说,对性活动要加以三种最
强的约束,即畏惧、法律和真正的理性,如像亚里士多德所想,让欲望像小孩
遵从老师那样遵从理想”。很显然,这三样从出生一开始就对金莲这个可怜的女
子丧生了任何意义。畏惧,或者退缩——命运就从来没有给过她这样的机会和
权力;在那个昏暗的时代律法也约束不到她;连生母都可以为了生存卖了她两
次,她到哪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又有谁能告知她什么才是对的,才是符合社会
价值的,怎样对待性和情欲才是合适的?社会从来没有给过她作为一个正常的
人应该有的可能,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实现生活幸福的机会,也许出现过曙光,
但到头来也是要么一场空,要么等着她的是彻底的毁灭。遭受命运一次又一次
玩笑的她根本不可能具有符合社会价值的、有节制的情欲观念。先是畸形的社
会把她扭曲了,然后她又扭曲的活着,形成丑陋的人生观,和畸形的性爱观念,
和对情欲的非常态的感知,最后她再用同样畸形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正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最终落得个令人不齿的下场,死得惨烈至极。
不可否定的是潘金莲是的确姿容出众,不仅让男人们感到兴奋而难以把持,
就连第一次见面的吴月娘都感叹她“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
风流往上流”①。很显然,连女人看了就觉得如此惊艳貌美的金莲嫁给身材矮小
又丑陋懦弱的武大郎——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简直是上天再次给她开的玩笑。
美貌如此的她对自己的婚姻应该会有比较美好的期盼和想法的。然而,从不能
自主的遭遇和荒唐的婚姻来看,美貌的容颜恰巧增加了她人生的悲剧色彩,是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 .陈诏 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第 9 回第 94 页

15
她的致命伤,这种伤刺入尊严,直击人格。王婆撮合她与西门庆见面,是那般
虚情假意地夸赞武大郎的——“是个养家经纪人”,“且世界上做买卖大大小小
不曾恶了一个”,“又会赚钱,又且好性格,真是难得这等人。”“可知哩,娘子
自从嫁了这大郎,但有事百依百随,且是合得着”①句句夸赞的话语将潘金莲那
仅有的一点尊严都无地自容:“拙夫是无用之人,官人休要笑话”,②她内心深处
的羞愧难挡程度可想而知。而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的研究表明,羞愧是对
身心伤害最大的一种情绪,足以让人在意识上自杀。而王婆的话对金莲的伤害
无异于谋杀。
两次感叹“谁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潘金莲不多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
她对小叔武松的一见钟情、甘心情愿守候西门庆,并不只是由于风流成性或是
为了在经济上养活自己,从本质上讲更是她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诉求和热望。这
是一个女子见到心爱的人时的惊喜与期盼!这种审美心理和内心诉求如此美好
而纯粹。无论是“身材凛凛,相貌堂堂”的打虎英雄武松,还是貌比潘安,潇
洒、多情的西门庆,都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比得相形见绌。③拨开时
代的成见,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直处在身心压抑状态的金莲,她的难以自持。
放在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容颜姣好的女子却遭受这样的婚姻情感,放在今天
十个女孩九个半都会选择离婚追求自己真心仰慕的人,放在今天……然而,这
对于那个时代的金莲,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尤其如此,尤让今人理解怜悯同情
这样遭遇的女子。
与武大郎的结合与其说是一个笑话,不如说是一切悲剧的根源,武大郎身
材矮小,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侏儒,相貌猥琐,这样的人和美貌标致的潘金莲在
一起就像瓦砾和瓷器,后者的心理自然不平衡,当潇洒风流的西门庆猛一出现,
如同红日破晓,怎能不使她为之心动,西门庆第一次索爱时,潘金莲肯定是抗
拒的,因为红杏出墙在现代都有风险,更别说是在那封建时代,但欲望是可怕
的,有人用洪水猛兽来形容它,一个长期生活不如意,内心凄苦的潘金莲又如
何抵挡,于是,和西门庆的苟合也就顺理成章了。她的渴望只是幸福生活,这
哪里只是一种生理上对性欲的要求?这更是对有安全感,进而有尊严感的生活
的热望,更是对美好生命的向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 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第 8 回第 87 页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 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第 8 回第 87 页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第 3 回第 37 页

16
金莲对房事的过程是娴熟已久的。她百般挑逗叔子、窗前的妩媚亮相、巧
遇西门庆,无处不在显露她内心涌动地强烈渴望。如饥似渴的她与西门庆干柴
烈火一点即着,但看西门庆对金莲的印象—“那妇人枕边风月,比娼妓尤甚,
百般奉承。”① “妇人久惯知风月中事”,②见到西门庆那把被孟玉楼咬过的扇子,
醋意大发。
无论是情感还是生理她都是苦涩的,她的妖娆、妩媚与多情配一个武大郎
这样的老公直接就是一个笑话,一个很冷的笑话。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体
内部的需求,无非来自生理或心理,但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旦没有
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紧张感,只有排除了这种紧张才让人感到满足。精神和生
理两方的健康就好比唇齿相依,一方健康的受到破坏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
潘金莲的言行举止都是受她生理需求的影响形成的,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长
期节制性生活会使人智力停滞,精神层面受到创伤,如果再有其他因素,就很
容易引起神经官能症及其他精神心理病症。禁止性生活的守则压制了人的愿望,
这类守则在道德上和法律上规定得愈是严厉,性的诱惑力所引起的痛苦就愈是
强烈,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精神和生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③而对金莲来讲,
渴望情欲不只是一种积习,追根溯源来讲已是一种排除生理,由生理引起的精
神紧迫的需要。于是,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武松自然在金莲这里是极具吸引
力的异性,而“高富帅”的西门庆则不仅外表英俊,在生理上还能很好的满足
她,而这种由生理产生的满足也让金莲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心理上的安慰、放
松和愉悦。
显然,金莲渴望能长久地拥有这种满足,这种安全感,这种她从还不懂事
起就非常渴望却一直不可得的安稳。这在第五回中,王婆定下十条挨光计里,
金莲的不断妥协和顺从,我们可以得到印证。金莲的这种强烈的到后来有些变
态的情欲,我们看到的是身心上的渴望与需求,二者是一体的。
无论是丽娘还是金莲,她们都被天然而起的情欲所牵引着。所不同的是前
者因教养所至酷,后者因缺失生命的安全感和人伦的价值观而需要通过最原始
的欲望满足来填充。虽然《牡丹亭》的世界风和日丽而《金瓶梅》的世界满目
苍夷,但二者殊途同归。情欲是二者共同的创作内核。情欲是左右主人翁命脉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 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第 6 回第 65 页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 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第 8 回第 87 页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17
无声的原动力。

2.2 艺术追求的差异性

2.2.1 对原欲真情的礼赞
王思任曾经评价说: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情深一叙,
读未三行,人已魂消肌栗。①这话说得极是,看《牡丹亭》,最让人铭心的莫过
于一个“情”字。在这部书中,汤显祖满含炽热情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因情
而病、由情而死、遇情复活的少女——杜丽娘的至性至情,展示了人类原始情
感的纯正、伟大。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卷首中所写的“天下女子有情,宁
有如杜丽娘者乎?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
矣,复能于冥冥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
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②这个情,汤显祖没有说破,笔者以为,他所说的就是情欲。
对情欲,汤显祖的作品是认可的,并把它看成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望,是
人的天性、本能。汤显祖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他曾明确指出:“大人之学,
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自贵也。”③而感情是与生俱来的,
是人性之根本所在:“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于歌啸,形诸动摇,
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休。”④因此,汤显祖对人类的天性、欲望、本能、
人的纯粹的真性情是非常认同的。《牡丹亭》中丽娘的因情而死就是强调情对于
美好人生的意义,有真性情,生命才获得超凡脱俗的价值。丽娘在春香的带领
下游玩自家后花园,自己从未涉足的后花园,在满园春色的感召下,不禁哀叹: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激发出她对美好
爱情的强烈渴望,对青春虚度的满腔哀怨。而“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
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⑥的游园后发出的感慨是对自由的渴望、对
张扬个性的呼唤,正是这天然去雕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触动了内心深处长期


[明]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J]《清晖阁评点牡丹亭》卷首语

[明]汤显祖.《牡丹亭》之《作者题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徐朔方校笺《汤显祖全集》[M].中[明]汤显祖.《贵生书院说》[J]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

范少琳.《牡丹亭》与魏晋风度[J].社科纵横,2007 年第 12 期

[明]汤显祖.《牡丹亭》[M].第十章《惊梦》第 54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明]汤显祖.《牡丹亭》[M].第十二章《寻梦》第 67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18
被压抑的生命欲求。汤显祖先生写的三个“由人恋”、“随人愿”、“无人怨”,①把
人自身的诉求放在首位,从而强化了人生而为人的主体性。为了追求真爱、真
生命,丽娘就是去死,在阴间也要实现自己的原始欲望、人生理想;同样,为
了能成为“人”与自己所爱的那个人堂堂正正地在一起,她又复活了,并不惜
一切,时刻为自己的真爱而战。
再看《牡丹亭》中,丽娘游园伤春所呈现出的莫名的感伤和无处不在的焦
灼,其实就是在美好的大自然风光的感染和召唤下所萌生的朦胧性意识,是长
久被挤压的,对生命的本能欲求的觉醒:“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
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因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
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②
而丽娘与柳梦梅之恋也绝对不是所谓的“柏拉图”,而是一种灵肉结合的爱恋,
严格地说,是先生理后心理的。丽娘游园梅树下,不自觉进入梦乡,梦中一个
手里拿着柳树枝,容貌比那潘安还俊丽的少年书生向她求欢,梦里的她又惊又
喜,几乎就没有任何迟疑,便和这俊美书生来了段攀龙附凤之风月。这一出,
汤显祖不但把女主角丽娘游园时,内心暗暗躁动,用梦这个媒介巧妙而直截了
当地展示出,而且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你侬我侬的男欢女爱的“千般爱惜,万
种温存”的性梦描绘得如此唯美雅致;他为他们提供了芍药护栏,湖山石遮羞,
牡丹亭挡阳挡月挡星光……这还不够,还请来花神出面作美,用绚丽多彩的花
的海洋缭绕男女主人翁,使这一梦境更显香甜和温存,最后惊醒香梦的也是落
花一枚。在汤显祖先生看来,万物复苏的春天,盎然生机的后花园美景和人的
生命欲求的自由张扬是完全和谐一致,融为一体的,这无异于向人们道出了这
样一句箴言:生命是唯美的,与人类生命相伴相随的自然天性也应该是美好的,
那么,对人的自然天性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进行压抑的所有遏制和打压必然
就是不对的。
孔融就曾毫无顾忌地指出,子女就是父母情欲的产物:“父之于子,当有何
亲?究其本意,实则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
离矣。”③因此,《牡丹亭》实是一首对人自身天然欲望的礼赞之歌,是对人的自
然情欲的肯定。写得唯美而不矫情。


[明]汤显祖.《牡丹亭》[M].第十章《惊梦》第 54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明]汤显祖.《牡丹亭》[M].第十二章《寻梦》第 67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南朝]范晔.[西晋]司马彪.《后汉书》长沙:岳麓书社,2009.4

19
2.2.2 对情欲的虚情批判
光芒刺眼的《金瓶梅》中,无论是西门庆还是金、瓶、梅,每一个主角都
不同程度地陷入了情欲的不平衡或偏轨状态。明朝礼教和贞节观过分强调,程
朱理学的哲理是对普通良家女性的束缚达到了全盛,而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其
荒淫放纵也达到登峰造极。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人创造了满目苍夷的《金
瓶梅》。
但凡作品的诞生总有它的目的。而作为文学作品,序言便是引导读者走入
作品和宣讲用意的,不论这个用意是冠冕还是实指。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
中这样写到:“吾友笑笑生为此, 爰馨平日所蕴者,著斯传,凡一百回,其中语
句新奇,脍炙人口,无非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知盛衰消长之机,
取报应轮回之事,如在目前,始终如脉络贯通,如万系迎风而不乱也,使观者

庶几可以一哂而忘忧也。” 该《序》还指出:“阳有王法, 幽有鬼神, 所不能逭
也。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此皆出于天理
循环之机,故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莫怪其然也。”②《金瓶梅》序言
中一直在表达写作该书的目的是劝告、警诫世人克制自己的欲望。但纵观行文
内容,不难发现,实则是南辕北辙,这纯粹是写作的幌子。《金瓶梅》全文的内
容很多文字都在刻意描写和暴露欲望和性交,兰陵笑笑生用他玩世不恭的手笔
彩绘了当时代的假、丑,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今秋,《金瓶梅》是在写
一个大家庭更是在书写全社会,它全面深刻地暴露了明朝后期政治的混乱不堪、
经济的腐朽难返、人心的狡诈险恶、道德的泯灭和沦丧,广阔地展示了那个特
定时代的末世风貌。
《金瓶梅》的世界里欲望的追求、奢望和放纵一直是主题。因为《金瓶梅》
是话本,是说唱人的读本,是供人们茶余饭后听的段子。它得迎合当时大众的
口味。在当时,甚至在更早。《金瓶梅》未面世之前,元朝天顺帝就因纵欲过度,
尿血而亡;在同一时代,明穆宗朱载垕有服用媚药的嗜好,“致损龙体”,纵欲
而崩;万历大功臣张居正,因恣情声色犬马生活而染上性病,死于女色。在那
个时代,所谓的文化人,因过分放纵自我导致身体受损甚至死亡的也不在少数。
然而就像剪刀差。当时的平常老百姓却受到法律和传统观念的高压强制,一边
是压迫成畸形的内心状态,另一边是过分放纵到对身体造成损伤。这是当时社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 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序第九页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 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序第九页

20
会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的百姓,内心世界矛盾而痛苦的,表面上他
们从不轻流露出明确的反抗意识。暗地里他们急需一个身心欲望释放的窗口,
而《金瓶梅》从本质上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和平台。
因此,《金瓶梅》的序言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借着批判的幌子,来满足听众
与看客的生理和心理有些畸变有些不得释怀的欲求,是对情欲虚情的批判。

不论是《牡丹亭》还是《金瓶梅》,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这两部作品最初都
是说唱的通俗文艺,是需要迎合时代需要,满足多层次人休闲娱乐的口味的俗
文化作品。是一个需要通过广大受众的认可得以生存的“商品”。所以他们表达
的东西是人们内心压抑的东西,或者人们认可却不可公开或不可言说的东西,
或者就是写他们自己的生活的东西。《金瓶梅》的受众是坐在茶馆听曲的男性,
是他们茶余饭后的消遣。《金》的纵欲的荒淫享乐与主角逐一惨烈的下场,表达
了人们内心的矛盾——期望放纵,对自我个体认知的回归的进步;同时担心这
不可知的后果;同时写实了当时的权贵过分纵欲身亡的“真相”,满足了人们猎
奇的心理。《牡丹亭》更多的是给身在宫闱之中的女性观赏的戏曲。它的受众是
反抗性小但受压迫大的女性。但是不论男人女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有身心上的诉
求和欲望,尤其是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完善的阶段。它很细腻的表达了每一个
青春期时代女性的深藏内心的美好的情感和生理的热望。很多不能实现自己情
欲的女性通过戏剧台上的主人翁实现了自己天然的理想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从
而得到满足。

21
第 3 章 已失衡的情欲

《牡丹亭》中,杜丽娘,石道姑,老学究陈最良都是性压抑之对象,《金瓶
梅》中,潘金莲无处安放的心灵用空虚作为了表达,月娘长期的守活寡,围绕
西门庆争风吃醋的女人们也是情欲的饥渴所引起的,都是情欲处在偏轨的状态
中。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处在一种情欲的失衡状态下。

3.1 被压抑的情欲
关于性,关于情欲,古往今来人们讳莫如深、既感到困惑又觉得尴尬的性
(情欲),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基本内容,伴随着人类整个的发展历史和整
个生命进化延续的过程。人人都熟悉,既不深奥,也不玄妙,无论是从理论上,
还是从现实生活中,都不难理解。恩格斯曾说过:“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
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都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不过生产本身又有两
种。一种是生产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
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①
恩格斯说过“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
为有想吃东西的欲望才吃东西,因为有东西可吃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
但每一个生物的个体总是不可避免生老病死,为延续生命,又需要另一种本能
——原欲或者说性欲。因为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有了新生命的可能,才
使生命得以延续。可见食欲的本质就是保存自己,保存生命,这显而易见。性
欲是延续后代,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绝非罪恶,绝非不净,性交也就绝非
罪恶,绝非不净。”②五四时期,为了回击那些维护封建礼教的遗老遗少时,鲁
迅曾站在进化论的角度发表了与恩格斯类似的见解。“当然,我无意说如他们攻
击者所设想的,人类的性交也应该如那些低等生物,随便交配或如无耻流氓,
专做些下流举动,自鸣得意。而是说,此后觉醒的人们,应该先清洗东方传统
的封建思想,使自己纯洁明白一些,了解夫妇其实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也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65

22
是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①这种“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不是别的,正是指传
统的性文化中那种“性罪恶”观念,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称作“原罪”意识,
正是那种世代相传的性禁忌观念,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性神秘、性愚昧思想。
正因为有这种“不净的思想”作祟,不要说在小说里描写性交,就是不得不说
或写也要换个字眼,如“房事”
、“房中”、“房室”、“行房”、“云雨”、“巫山”、
“巫二日”、“高唐”、“日台”等甚至连那些有可能让人联想到性交的生理现象
都不能直说。比如,说怀孕就要换成有了、有喜、重身、身子笨、不方便、身
子重了等模糊字眼。记得有人曾说过,偏见比愚蠢更远离真理。对于脑袋里装
满这种“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的人,别说《金瓶梅》中那种性描写,就是《牡
丹亭》中那种性描写,他也不能容忍。
对“性”的认同,取决于性文明的水平和性心理的健康程度。恩格斯在盛
赞“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格奥尔格•维尔特的诗歌时,就曾批
判过德国人那种“不净的思想”“维尔特善于的地方,他超过海涅就因为他更健
康和虔诚,而且在德国文学中仅仅被歌德超越的,就在于表现自然的、健康的
肉感和肉欲。假如我把《新莱茵报》的某些短文转载在《社会民主党人报》上
面,那么就有好多人会惴惴不安。但是我并不打算这样做。然而我不得不指出,
德国社会主义者也应当有一天公开地扔掉德国市侩的这种偏见,小市民的虚伪
的羞怯心,其实这种羞怯心不过是用来掩盖秘密的猥琐言谈而已。”②恩格斯预
言的那一天,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鲁迅所期盼的洗净“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
的那一天,就是中华民族敢于坦然地正视自我的那一天。到那时候,读者的性
心理承受能力就必然会大得多,对诸如《牡丹亭》和《金瓶梅》这类文学作品
的情欲的描写也必然会宽容得多,其评价自然就会客观一些。

3.1.1《牡丹亭》:花开堪折无人折
《牡丹亭》中丽娘对情的追求,正是对长期被礼教压抑的人性的一种回归,
是青春的觉醒,是情的觉醒。汤显祖先生无疑是要借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
情感瀑布来冲垮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和贞节观的护栏,从而唤醒个
性的解放。在《牡丹亭题记》中,汤显祖公然宣称“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3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①在他看来,
“情”的萌发和涌动,是只要有人类就会一直存在和伴随的事物,是“子子孙
孙无穷尽也”,也是如海潮澎湃、沧海又桑田的变换,它绝不是“理”能够结束
的,更不是所谓“天理”能够消灭的。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专制王权
统治最残暴的时代之一,被类似于反右扩大化式自上而下贯彻的“存天理,灭
人欲”的哲学思想,对女性的身心伤害尤其悲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
写照。《牡丹亭》中的丽娘“生于宦族,长在名门”,不像市井农乡、街头巷肆
成长的女子,她从小就受到严格正统的封建礼教的教育和熏陶,她的生活场所
除了绣楼就是书房。接触的人——父母、丫环、迂腐的教书先生。
但是,外来地力量只能禁锢人的身体,而不能洗刷人的内心,更不能压制
天然而发地身心诉求,当先生陈最良自我沉醉地给她讲《关睢》的时候,她非
但没有受到所谓“后妃之德”的熏陶,古老的恋歌反而召唤了她内心暗涌的原
始欲望苏醒:“关了的雎鸠尚然有州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②偷偷游玩
后花园后,大自然的美景更在她心中激起了强烈的震撼: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
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③丽娘从美好春光的无人欣赏联想到自己大把青春
的浪费;又从大自然美的凋零,联想到自身美的埋没:“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④她情不自禁地对禁锢她的伪道德表示出深深的不满:“恁
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⑤一颗追求自由,
渴望真性情的心从此放飞,再也无法遏制“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
例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得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⑥是啊,这满腹
的心事能向谁诉说呢?这世上又有谁能理解她呢?于是,她在梦中尽情地释放
自己的天性,梦醒后又执着地寻梦,为情由欲起之天然之情出生入死。这种抗
争,这种对“不知所起之情”的执着,对原欲的执着,可谓空前绝后,具有振
聋发聩的力量。
好梦不再、美景不常,她明白自己的确只能辜负这美好春光,因而怅然自


[明]汤显祖《牡丹亭》之《作者题词》徐朔方,杨笑梅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② [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九出《肃苑》第 49 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③ [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第 53-54 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④ [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第 53 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⑤ [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第 54 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⑥ [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第 55 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

24
怜。明末王思任评论《惊梦》指出从天气到花草鸟木,按规律渐进,次序不乱。
此语恰可为本文之左证:丽娘的情欲乃是一段经过游园之冲击而产生自觉的历
程。若非偷偷游赏花园,她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处处受限、也不会对“不知所
起之情”发生联想、更不会在十六岁就急着找情郎。她只需凡事等待父母的安
排,船到桥头自然直,当然这只会是其他名门闺秀的生命型态,而不是可爱动
人的杜丽娘了。
她呼天感叹,承认自己的确受到双双对对之幸福春景所烦扰,而在这纷乱
不平的情绪中,心思又飘往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里。由此可知,杜丽娘平日所
读,不仅止于四书五经,还有诗词、乐府、传奇等类的书籍,所以她能知道许
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尤其更是心向往之。那么,经过游赏花园春光的加成作用
之后,终于产生了伤春情怀。在初次游园之后不可能做如此想,她不知何处言
说、不知如何排遣春情,只能无语问天,且将这真挚的最原始的人生之欲望压
抑回内心深处;而她对未来虚无缥缈,素昧平生的情人产生的性幻想,则是她
内心积郁而成的化身,也是普遍人类心理状态的真实了。

3.1.2《金瓶梅》:花落一地无人知
这里我们例举其他人物来赏析作品,以求更多视角印证作品主题内涵。在
道德失范、世风颓废之大环境,女儿之身嫁为西门庆正妻续室的吴月娘呢?她
又是怎样一个女子?她真是一个“淤泥不染”,“清涟不妖”的非俗之人吗?恐
怕并非如此吧?未出闺房前的吴月娘是清河县左卫吴千户的女儿,从小接受的
是正统教育,而正妻的身份更是要求她严格遵守妇德。吴月娘不愧是封建礼教
的忠实信徒,由始至终她一直是三从四德的典范,这在《金瓶梅》里是惟一的
一个。但我们不要忘了,她也是健全的人,而且是一个女人。她不可能没有本
能之需求,不可能不需要情感之慰藉。她之所以能够与其他女子有着鲜明的对
照,还源于她稳定的不可动摇的正妻身份,而同样是女人,同样是西门庆众多
妻妾中的一员,她不仅能以主人身份决定奴婢和下人的命运,她还可以决定其
他宠幸的命运,她比任何其他一个女子更加拥有生命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和优越
感。而显然,西门庆再怎么在外花天酒地,在家怎么恣情酒色,他或多或少都
要尽上作为丈夫的各种义务,比方说财产是交给月娘保管的,比方说月娘要延
续子嗣,他是必须满足的。而这些属于月娘一个人的优越感,是其他西门庆的
宠儿们,都不敢奢求的。而月娘所拥有的这一切,是金莲哪怕能拥有十分之一

25
都会没有那么多身心惶恐的,而金莲致死都不曾拥有过哪怕一天像月娘这样的
有地位有安全感的生活。她既不需要像金莲、春梅等人那样靠出卖色相获得物
质来源和他人认可,更不需要像王六儿、李桂姐那样收获他者的存在感。更不
需要像妓女们那样要靠肉欲营生。因为她从本质上讲是唯一真正和西门庆站在
一个战壕的女人。西门庆的财富等同于她的财富,西门庆的子孙等同于她的子
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相较之月娘并不需要像其他女子在生理上
的诉求那么迫切,并没有那么多的精神压力需要通过性满足来得以释放和消遣。
甚至说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里,尚没有生育的正妻面对尚没有子
嗣的丈夫,就应该包容并允许西门庆以没有子嗣之名去寻找为家族延续香火的
女性。而她每月吃斋三次,逢七拜斗,夜夜焚香祷告,也是出于此目的。从李
瓶儿之子官哥出世,月娘的高兴程度不亚于李瓶儿,把刚出生的婴儿当成是自
己的骨肉,可以看出,月娘是牺牲小我的身心灵狭隘诉求,成全大我的。这恰
恰反应了月娘是有着强烈的诉求的一个女子,只是她由于拥有强大的物质后盾,
和坚实的社会地位使她拥有了其他女子所不能拥有的大爱。
同时,脱去披着贞节的外衣,裸露生而为人的真实魂灵,我们也应看到月
娘并不是一个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女。她大骂李瓶儿,丈夫刚去世就浪着嫁
了人,痛骂潘金莲喜好一个人揽着老公,这些骂声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很明
了,他不愿意旁人和她分享自己的丈夫的爱。月娘两次怀孕,雪夜求子后与西
门庆“花好月圆”,这一切都说明月娘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女子,她有普通女子的
情感、正常女子的欲望,她也希望拥有过正常女人的幸福生活。然而,她的老
公西门庆,在生理上并不能给予她正常的夫妻生活。生前,西门庆妻妾成群,
乱花飞红,房中事几时才轮到她,因此有老公的她于守活寡没有两样。事后,
西门庆死时她才31岁,而她却独自一个走了70个年头。在漫长的寡妇生涯里,
月娘情何以堪,如何从苦海中获得解脱?在孤独凄苦的岁月里,她只能独自守
着老宅,伴着昏黄的烛灯,每日听佛诵经来消磨每一天的光阴,用宗教来填补
内心的空虚寂寞,用佛经来慰藉自己那无处安放的灵魂与欲望。
对此,马克思曾有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可以整天地像僧侣们那样,绝灭
情欲,自己折磨自己,然而他所做出的这么大数量的牺牲连对火炉旁的狗都不

会发生什么鼓舞的作用。” 姑且不论马克思的见解是否中肯,但从后来月娘做
性梦,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只是过分的压抑自己的身心诉求,在她的潜意识里,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第三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6
她对身心灵的诉求是迫切的。
礼教要求月娘做一个贞节守寡的女人,而世情大背景又总是扰乱她退而求
其次的清心寡欲,守寡后的月娘就这样挣扎在礼教与世情并存、伦理与生理冲
撞的夹缝中,尽管抵住了来旺一次又一次的调戏,但真能做到心如止水吗?一
次入睡,她居然梦到云理守要强奸她,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月娘是女人,是一
个有七情六欲的女人,可惜她那正常的毫不过分的情欲却仅仅能够在睡梦中闪
现。如果说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像一座没有天日的地狱,那么不幸的婚姻对
生活在其中的任何女子来说就等同于地狱里的爪牙和酷刑的道具。
然而她饱含深爱的关注、尊重与体贴,无怨无悔地履行着为妻之职责,却
是一次次被丈夫束之高阁。西门庆小妾一个接一个地娶、妓女一个连一个地包、
娇妇一个又一个地寻,并且扬言“就是强奸了嫦娥,弄到了织女,拐了许飞琼,
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①虽然,被流放在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的荒野,月娘却不能逃离,因为她不能视西门庆如路人,或者根本不能不把他
放在心上,这正是他的不幸——把婚姻包裹的生活当做生命的全部,遭受被丈
夫无情地遗忘,月娘的内心该是怎样鸡毛一地,该是怎样凄凉。
总之,《金瓶梅》里的吴月娘是一个同样可悲的人物。她一方面有着人性天
生的欲望,另一方面却又无法也不敢逃离出礼教和贞节观的束缚,一方面为西
门家族终日操劳,另一方面却又得不到声色犬马的丈夫哪怕是一点点的呵护,
一方面想竭尽所能地维持第一夫人的地位,另一方面获宠的妓女和小妾时刻要
想法设法动摇她的地位。她的一生只能在无尽地黑暗与孤独中耗尽,在自艾自
怨与情感压抑中默默凋零,无奈地接受世俗之手强加于身的枷锁。可叹正妻花
落一地无人知。

3.2 被践踏的情欲

3.2.1 杜丽娘:情欲的难堪

马克思说: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也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
存在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是生物界的规律,更是生命的律动。所以亘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 119 页

27
古以来情便成了文人骚客们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①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曲对情高赞的歌,但它的珍贵与独特却不止在于
叙写男女之爱,更在于歌颂青春,歌颂生命,歌颂生命的律动,肯定人性天然
的欲望——情欲。
《牡丹亭》塑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女性形象——杜丽娘,其独特不在于
是否出生官僚——秀外慧中,四书五经成诵,女红又精巧过人,摹卫夫人书法
传神似真;但这些几乎都是古代官宦之女的固有模式,千篇一律,死气沉沉,
直到女主游至后花园,一场无痕春梦才似枯草遍地有一株嫩绿,让人眼前一亮,
女主的性格深处被梦中情人唤醒,如破茧重生的彩蝶,脱胎换骨,由柔弱到坚
强,向封建的礼教发起正面的冲击,徐振贵先生说:“崔莺莺是战胜封建礼教的

多情人,杜丽娘是以情爱战胜天理的再生人。” 其实杜丽娘是敢于抗争无性文
化和扭扭捏捏伪道德的至情之人。
《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③饥饿并不是因为世界上有食物,
口渴也不是因为这世界上有水,那是丹田之内的呼唤,是本性的回归,是人体
要生存下去所必须的条件,杜丽娘无可消散的春愁情怨,日积月累,如漫堤之
水无法阻挡,她生于官宦之家,十六年来,仅仅见过两个男人—顽固的父亲和
酸腐的老师。所受的教育是女四书,所教授的课程是学习后妃之德,所学到无
非是教女人三从四德,通明事理,光宗耀祖。可是,破旧而沉重的世俗教育封
不住青春的飞扬,无数遍背诵的《诗经》篇章唤起是温柔的坚强。那群芳夺目
的后花园,原来只是为了掩盖住万紫千红下的残墟碎瓦,梦中情郎轻轻相拥,
难舍难分,牡丹亭畔,云雨之欢,一梦醒来,原来都是刹那芳华,再美丽也烟
消云散。
瓦西列夫说:通过研究和观察表明:爱情的动力和本质就是男子和女子的
性欲,那是延续种属的本能。两性间的爱情如果得不到满足而受到禁锢或压抑
就往往导致惨痛的个人悲剧。④在原欲和爱情,身心受到双重压抑而又找不着出
路的情况下,杜丽娘郁郁而亡。但变成鬼魂的丽娘依然没有停止对爱欲与爱恋
的追求,《魂游》《幽媾》,《欢挠》《冥誓》等出,我们看到了丽娘在阴间执著追
求情爱的历程,最终死而复生,与梦中情人喜结连理。而《惊梦》、《寻梦》、《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 229 页

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第 290 页

孔子《礼记正义》[M].中《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 1422 页

[保]基里尔·瓦西列夫.赵丹翻译.《情爱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6

28
祟》、《写真》、《悼殇》五折由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
《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因春情而宁愿死去,因爱情而再次复生,然而生
生死死、死死生生,终究只是一场白日梦。而终成眷属,只不过以喜剧写悲情,
他们成夫妻最终靠的是压迫一切也包括他们的皇权!是如同蒲松龄《聊斋志异》
借花妖狐魅表达内心孤愤!借喜显悲,是汤显祖先生独具匠心地借《牡丹亭》
张扬个天性,认可人之原欲,批判理学及伪道德的心声。杜丽娘的身上绽放着
人性复苏永不消退。那是肯定人欲,张扬个性自由的思想火花,永恒不灭,也
体现了多情人与再生人的统一。

3.2.2 潘金莲:情欲的失衡
情欲是身心的一种强大的自然力,本身就很容易导致过分的欲求和纵情。
传说中国的文字是上传于神的,看看性字怎么写,左边为心,右边为生,这是
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而理学家们却要大刀阔斧去修正,甚至从人的本性中修
饰掉,这不是荒唐可笑的吗?不论是那些理学家还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他们在
床第之间的牛嚎莺啼中还能想着保持克制与风度吗?
米歇尔福柯说过,性行为不是一种罪恶,也不是因为性行为可能会背离某
种规范,而是因为性行为是与一种力,与一种能量相联系,这种力本身就容易
泛滥和失控。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感受并享受着这种快感,说明女人和男人一样,她们
也对完美性行为的渴望和追求,在如日中天的贞节观说笼罩下,她如阴暗中的
老鼠,悄悄地快乐地寻觅着自己的需要,她也许能够想像到自己的行为一旦暴
露于道德伦理的烈焰之下,自己的生命将灰飞烟灭,但她无法抵抗来自自己身
体深处的情感和需要。
但潘金莲是极特别的个案,她的性需求有些过激,甚至是不合常理,这也
许和她的身世有关。出身寒微,命运一波三折,外貌极美,身价极低,自小便
被转卖,别说身体,就连生命都毫无保障,由于出身贫寒,在进入富人家庭时,
内心自然充满惊恐和不安,她要生活下去,就得依靠男人,而且必须是强有力
的男人,武大郎肯定不算强有力,所以她看上了武松,偏偏武二一介武夫,又
迫于人伦,任潘金莲一腔春水向东流,东边正好站着个西门大官人,风月场中
的老手,稍费举手之力,便采下这朵鲜嫩欲滴的金莲,二人天雷勾动地火,欲
焰狂烧,从武大郎的灵堂一路到葡萄架。

29
当天随人愿地嫁给西门庆后,却发现美景背后是一片泥沼,这位西门官人
早已有正室,偏室,情况是僧多粥少,而西门庆还不时出去打野味,众妻妾哪
还容得下一个貌能闭月羞花,姿如烟柳依风的潘金莲?
在排挤和打压下,她不得不使尽混身解数去献媚和争宠,孟子说“良人者,
所仰望而终身也”,金莲不顾毒死武大郎,冒天下之大不韪,本就希望西门庆这
棵大树靠得住,岂知这大树已是外强中干,情欲如钝刀割肉,慢慢掏空了精髓,
命不久矣!潘金莲对西门庆的依赖在两人相识之初,便已体现,只要西门庆几
天没来,潘金莲便六神无主,西门庆来了,又屈意逢迎,内心的惶恐和担忧流
露无遗:“奴今日与你百依百随,是必过后休忘了奴家”。①
在西门庆的府第中,潘金莲当然不是最弱的,她毕竟也是一房姨太太,手
底下还有丫头。当一个人的心理不平衡,或者说是长期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
态时,那她的行为有时候也就不可理喻了。由忧故生怖,内心之湖翻涌惊涛骇
浪,势必要宣泄,于是,不论是过去武大郎的女儿迎儿,还是西门家时,手底
下的丫鬟秋菊都便成了泄欲的工具,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获得自己崎形的快感,
在潘金莲苦苦等待西门庆而每望眼欲穿的日子里,为了一被偷吃的蒸饺,她借
机凌虐迎儿以转嫁内心的怨恨和压抑,后来又与春梅联合虐待秋菊,尤其是在
李萍儿产子之后,这种虐待变本加厉,甚嚣尘上。而秋菊和迎儿受到虐待和侮
辱后毫无还手之力,使她觉得自己是个强者,可以想像,在刹那间,她有种扬
眉吐气的舒畅,而这正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已经扭曲的价值观。
在《金瓶梅》中,潘金莲是个混合的矛盾体,可怜可悲可恨,怜其命运多
桀,遇人不淑,悲其下场凄凉,痛苦一生,恨其愚昧残忍,咎由自取。
如果潘金莲生活在一个民主开明的年代,追她的豪车一定迤逦延绵,不望
其尾,官二代,富二代还有星二代争先恐后,前赴后涌,她一定过得很有尊严,
很有脸面,有了脸面自然不需做下作的事。潘金莲成为无可争议的千古第一淫
妇,幕后推手其实是那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史笔如铁,勾勒出一张张古人的面
谱,我们这些后人能穿越时空般审阅着这些神秘而遥远的面孔时,怎能不发出
一声叹息,失衡的是金莲为首的女性,失衡的是一个时代的体系。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陈诏、黄霖注释,香港:梦梅馆印刷,第 6 回第 66 页

30
3.3 被理解的情欲

3.3.1 戏外人生的哀歌
“牡丹”之“情”为何物?笔者这里理解为情欲,且是因欲望之生之情。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雁丘词里的千古名句最能体现“情”
字的意境,多少才俊佳人因此肝肠寸断,魂断蓝桥,但感情便如同这俗世里一
堆明火,照亮了人们卑劣低沉的心理,飞蛾扑火,致死不渝,当有情人两地分
开,那种相思便搔心扰肺,令人难以自处。因此,《牡丹亭》让明清两朝的才女
们流连其中、感触至深。但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执着到要用生命作为代价,
去证明或延续这种“感触”这才是《牡丹亭》奇之又奇的一大“景观”了。为
《牡丹亭》而死的第一人是俞二娘。据文献记载,她也是第一位对汤显祖的“至
情”给予留世评语的女子。汤显祖先生也非常慨叹“俞家女子好之至死,情之
于人甚哉”,并题下《哭娄江女子二首》:一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便是汤显祖
《复罗念庵》中“师言性,弟子言情”的最好表征。昼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
人。①只怕汤显祖先生自己做梦都没想过,自己一部《牡丹亭》竟会在“天下有
心人”之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从那以后,又出现了商小玲在演《寻梦》而
气绝于舞台之上;之后又有冯小青的夜雨中挑灯夜读《牡丹亭》等等女子对丽
娘的共鸣。还有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为排解之故,写了一回“牡丹亭艳曲
警芳心”……当然更有很多无名的“娄江女子”和“小青”。
奇哉怪哉,为什么会出现“牡丹情死”这个极端,或者说为什么明清时期
的才女们于“牡丹”非“不死不可”呢?这里,笔者将就 “冯小青事”作为代
表做一下解读。冯小青曾夜读“牡丹”,通宵不倦。由此可见,《牡丹亭》已经
入她心,摄她魂魄,估计她脑海里整日都是自己能体味到为真爱殉情的魔障。
这好比男人做梦都想做英雄,那女人们想做的便是贞节烈女。可是,在《牡丹
亭》之前从未出现过杜丽娘似的女子,因为受制于封建礼教的女性很难有破格
的心理冲动,所以,杜丽娘的出现是那样惊世骇俗,那样引人膜拜,受人模仿
也在理所当然之中,无数官宦女眷一直走着三从四德的旧路,路上的枯燥风景
早已看厌,她们接触这些充斥着忧伤的美丽文字,心里涌起的是如冯小青般同
样无人过问的青春悲情外,更多的是那样情景中对丽娘的强烈的心理共振。


梁波.世间只有情难诉——浅析《牡丹亭》之于明清文人传奇的情感关涉[J].现代语文,2009 年第 7 期

31
当然,在那固步自封的岁月,封建愚昧的思想也造就了单一的情感,没有
现代的鼎盛繁华,物质诱惑低了很多,《金瓶梅》和《牡丹亭》浑身没有一丝商
业气息,完全抒发着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操,也就使观者自艾了,围棋第一人李
昌镐说过他的生活除了围棋就是围棋,甚至拒绝了许多广告合约,身清如水,
这也与两本书的作者当时的心境相似吧。

3.3.2 话本外名家的认可
清朝康熙年间的张竹坡这样评价《金瓶梅》,说《金瓶梅》是批评史上一座

傲然挺立的丰碑。于一个人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矣”。 张
竹坡以“情理”为切入点,提出和发扬了小说人物的塑造的精妙理论。在人物
形象的可塑性上,他别具一格地提出“特特相犯”命题,深度分析了同类人物
的各种性格。倡导“抗衡”和“危机相依”说,提出要从矛盾冲突中探求人物
的性格差异。张竹坡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金瓶梅》提出建设性的批评。直
至光绪年间的文龙《金瓶梅》评点的出现,犹如一道绚丽彩虹丰富了一度冷寂
的《金瓶梅》批评史的天空。文龙在张竹坡《金瓶梅》人物批评的基础上再提
高一个境界,别出心思地对反面人物的分析,体现了自我独到的思考:若潘金
莲者,处处有之,吾亦时时见之”。②文龙对在反面人物的典型性分析上洋溢着
智慧的光芒,这就为我国传统文学批评提供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审美纪元—审
丑,启人心智。③
曾有不少学者认为,《金瓶梅》以前的小说虽多,但很少有关于人本性的刻
画,有也是一派赞美和歌颂。而《金瓶梅》之独特与醒世,就在于它以其真实
而细致的笔触和叛道离经的勇气,多层次多角度地透析出了人类的本性和人性
的弱点。《金瓶梅》既有浓厚地对传统价值和公德克制人性的叛逆,又在一定程
度上展现了人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的某些可怕的倾向。这在中国小说史上,尤
其在小说主题的开掘上,无疑具有深刻的开拓意义,千古未有。 同时对我们今
天的现实人生也起到了一定警示的作用,就连鲁迅先生对《金瓶梅》评价之高,
他说:“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
相,或曲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换之情,随在显见;同时


张竹坡.《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之《读法》四十三[M].文物出版社,2009.2

张竹坡.《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第五回评[M].文物出版社,2009.2

贺根民.《张竹坡、文龙<金瓶梅>人物批评比较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32
说部,无以上之。”①《法国大百科全书》盛赞《金》人物刻画很成功,是在中
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惊人之举。
不论是《牡丹亭》还是《金瓶梅》从它们创作之初直到今天,它们都共同
被认为是辉煌的巨著,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人的眼中,对原本创作出发点——
情欲的书写内容或褒或贬,对二者的呼声从未减退过。在笔者看来,核心的元
素便是两部作品都道出了人生而为人的最原始的诉求。透过作品不论他们表达
的形式是审美的亦或是审丑的,展开披着道德光芒的伪善,都让我们学会了对
人性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之《明之人情小说》[Z] .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2

33
第 4 章 被肯定的情欲

4.1 自然法则的约束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
对一个人来说,他肉体的存在是一种并非由他创造的自然前提,同时人作为自
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
在物。①这些力量作为天生的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然而人的需要又不是
单纯的自然需要而是刻上了社会的痕迹。满足需要的方式符合社会性才能是被
人所接纳的。正如饥饿要吃东西是出自于本能一样,但用牙齿撕咬食物和用筷
子吃东西却有着质的不同。无足饱厌的狼吞虎咽,还是果腹,又有着截然不同。
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作为人而存在,离开社会的人就会退回到单纯的自然属
性状态,成为与动物没有区别的一般生物。

4.2 对情欲殊途同归的肯定
《牡丹亭》与《金瓶梅》都是描写情欲的,但两本书的所要表达的观点却
不同,首先杜丽娘更接近一个朴实的正常人,后者则凸显一个底层受压迫之后
又欺压人的角色,但这两者都是人性本能的展现,人都是具备两面性,天使与
恶魔同时存在于人间。同样写到性交——情欲满足的形式,《牡丹亭》与《金瓶
梅》笔调是完全不相同的。《牡丹亭》中写花神庇护,写丽娘的渴望,写柳梦梅
的大胆。写得简明朴素,读起来,只让人觉得真诚坦率,健康纯洁,它也写出
了他们的“肉欲”,但既没有丝毫的“性罪恶”意识,也没有一星半点的淫荡意
识。看着这两个痴情男女,就会让人想到背后生有一对小翅膀的爱神。我们看
到了作品背后,汤显祖健康的人生观。看到了作者直面人性的坦然。是对人性
的歌颂。
在《牡丹亭》中,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知识分子男女偷吃人间禁果时,含蓄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之《马克思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Z].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34
而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那种羞怯、欢喜、担心而又激动销魂的种种感觉和体验。
在那种一刻千金的时刻,表现出了两个偷情者的以贞操为核心的性意识。本是
一件无所谓美丑的很私人的事情,却被写得如此美好,如此雅致,而又如此充
满情爱。而《金瓶梅》里的西门庆、金莲、春梅等的性行为,却让人感到压抑、
紧张,充满了罪恶意识和不敢正眼直视的偷窥感。西门庆、春梅都分别断送在
他们自己的床第之欢上。分明感受到直指当时的权贵乃至帝王的荒淫。在西门
庆已经三魂去了两魄,奄奄一息时,无知而不知所措的金莲见药物逼得西门庆
“虚阳举发,座柄如铁,昼夜不倒”,就骑到西门庆身上反复折腾,致使西门庆
“死而复胜者数次”。而春梅已经由于纵欲过度身体不支的情况下“搂着周义丈
夫前房之子在床上,一泄之后”死去。了了数语,勾画出了两个内心极度空虚
的人格已经异化的形象。但是,如果把那些令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直视不免有些
芒刺在背的的性交过程描写都抽掉,或者换成《牡丹亭》的写作风格,那么,
西门庆就不成其为西门庆,潘金莲也就不成其为潘金莲,《金瓶梅》也就不成其
为《金瓶梅》了。而且也背离了文本本身的批判性。当然,无庸讳言在《金瓶
梅》的性描写中,确实有多处重复也确实存在着自然主义倾向,但从整体上看,
那种对情欲的描写并不是游离于小说的整体结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及主题
思想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东西。
古往今来,中西文学中的进步文学往往具有偏离或超越固有传统文化和现
实道德原则的倾向。性文学就更是首当其冲的总是超越时代道德,表现向情欲
本质复归的天然倾向。无论在《金瓶梅》还是《牡丹亭》,都有体现。只是这种
超越和回归的艺术体现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
对情欲放肆地描绘,无疑是显示了对文化和世俗与宗教文化中共有的性禁
忌文化的蔑视和嘲笑,艺术再现了不幸家庭的婚姻,和伪道德的可笑,显示了
作者对那不合理的礼教观和贞节观的怀疑与批判,而批判的矛头要么指向以卖
淫和通奸为补充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要么指向“死亡”的婚姻,不管是《金
瓶梅》对性虐待、性变异行为的暴露,还是《牡丹亭》对让人义愤填庸性剥夺
的谴责,都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而为人的自然性需要满足的合理性。从《金瓶梅》
中部分雷同于禽兽般的性行为的描写,实际是从本质上鞭笞了我们传统文化的
根源上的缺陷——深刻的性文化缺陷和妞妞捏捏的伪道德。
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我们有婚姻崇拜、生殖崇拜和性交崇拜,就
是没有爱情崇拜;我们有媒神、送子娘娘和欢喜佛,就是没有爱神。一幅人首

35
蛇身的伏羲女蜗交媾图便是见证。我们不得不说正是这种对性文化缺乏的文化
积淀,使得我们国人对情欲的诉求讳莫如深,而又扭捏作态。而文学在当时资
本主义萌芽以来对自由、平等、博爱那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张扬与追求的空间里,
在工业文明上升时期对人性的解放的春风吹来时给了人们情感释放的窗口,同
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也进一步冲击和激化了这种诉求。不管二者在情欲
描写艺术表象所显示出的是对文化在怎样不同层面上的撞击、认同、超越和回
归倾向,不论粗、细、俗、雅、丑、美,不论不同品质和不同风格都呈现出了
对人性情欲的认可。

36
结 语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局限于某一时代,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情,《牡丹
亭》如此,《金瓶梅》亦如此。他们都以情欲为出发点,一个朝北一个向南,一
个用悲歌喜唱颂扬了积极的对抗,一个用腐肉和铜臭鞭打着不合理的世情。但
是都是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超越了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二者对充满个性解
放色彩的情欲的张扬,对封建社会趋于没落的历史趋势的揭示,在当时也是开
风气之先河的。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就在于它不仅写给它所生长的
那个时代,更是写给未来,这才是经典的品格。
《牡丹亭》的问世犹如重重笼罩地乌云被烈日洞开一角,蓝天得显颜色,
以致家喻户晓而令西厢减价,汤显祖先生以神来之笔去张扬生命原色之美丽在
冷静客观地讲述生命的需要,《牡丹亭》也许既不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作品,也不
是人的情与理的矛盾的展示,而是一个健全人的塑造。是对人的自然性的张扬
和社会性的认可,是一个健全完整的女性生命中全部的需求在中国戏曲舞台上
的展示。
《金瓶梅》中的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人们对于原欲的认识也在慢慢走向开
放和理性,笔者希望社会对《金瓶梅》中的人物及其性欲的评价不要过于简单
和绝对,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给潘金莲,给《金瓶梅》
,给情欲,给性,
给不完美的人性和人生以理解和宽容,对我们认识古代作品是一种开拓和深化,
对我们在当代社会倡导和形成正确的性欲观、情爱观或者说情欲观也是有好处
的。

笔者用三年的时间,悉心地解读着这两部作品,只希望透过我对前人的借
鉴学习的解读中,能表达出笔者对当下人们一是坦诚地看待生而为人所拥有的
情欲,二是能更加客观包容地看待身边人和事的表现,因所呈现表象是有着可
以同情理解的深刻隐忧的两大主题,祈望为我们民族逐渐形成坦诚的情欲观起
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到之处让大方之家见笑了。

37
致 谢

又是一年好风景,落花时节起航程,弹指间研究生生涯即将画上句点,我
即将踏出象牙塔面向精彩且复杂的社会人生,离别有憧憬,但更多的是对母校
恋恋不舍之情。由衷感激命运的安排,让我在南昌大学接受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生涯的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几年,在这里,我不仅接
触到了值得我一生加以敬爱的良师,也结识了值得我一生加以珍惜的好友。在
此,我要真诚地向我亲爱的母校和亲爱的老师朋友们说一声谢谢。
万老师是严师,更是慈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万文斌教授的多次批阅
与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现在,已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
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对我的热情帮助与悉心指导。万文斌教授从始至
终都非常关心我的这项论文研究,从最初的写提纲到初稿再到定稿上,都留下
过万老师精心批阅的修改意见,尤其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万老师在写作过程中
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在老师众多的学生中,我不是个特别规矩的孩子,
也不是那个十分优秀的学生,但我是教授操心最多的一位学生。不论是生活还
是学习。时值花季末端的亚熟大龄女青年,导师非常关心我们的感情生活,当
我在长沙实习时,导师还特地邮件回复我关于择偶的一些建议,我至今记得导
师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转身的距离!”同时,写论文的日子是苦涩的,艰辛
的,真正让我投入到论文中去,沉下去研究,还是导师的肺腑之言激励着我:
“王
向,对于你,人生有两件事情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一件是怀胎十月,一件就是
你的论文!”去年,在实习的工作岗位中,我不慎摔断了右脚后跟腱,时值毕业
在即,当时工作紧张,答辩更是重要,可就在这样的节骨眼,我只能硬生生的
打上了石膏,吃喝拉撒全在床榻。原本就很焦灼我论文的万老师这时候没有责
备我,反而安慰我安心静养,正好有更多的时间再将论文好好打磨;在帮我办
理好延迟答辩手续的同时一再嘱咐其在长沙的亲人来看望我。每当想到此处,
我都热泪盈眶。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教授我三年专业知识的导师们,他们分别是幽默
睿智的周平远老师、广博慈爱的孟广明老师、才情风趣的黄赞梅老师、谦虚多
产的胡建次老师、年轻倜傥的江马益老师、飘逸优雅的袁萍老师。各位老师无
论在治学风格,还是为人处事都令我们晚辈如沐春风,倍感温馨亲切。忘不了

38
平远老师办公室我们热烈讨论的场景,也铭记老师对我的教导,也时常感怀啊
袁老师与我们席地而坐探讨女性主义的话题,期望再次回到课堂聆听孟老师对
西方文明的见解,感恩黄老师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哲学家马克思,胡老师的勤劳
多产,江老师的年轻多才……还有隔壁点研究《金瓶梅》的吴教授,资料室博
闻强记、乐善好施的朱老师,站在此刻回首,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一样,不
得不感叹时间过得是如此之快啊。在这里,我要向我和蔼可亲的各位老师们鞠
躬致谢!愿我的老师们万事顺心,幸福安康!
研究生期间,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建立的深厚友情是我最值得珍惜的宝
贵财富。她们是回顾这三年,我们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的文艺点姐妹,虽然我
们偶尔也会因误会或沟通不畅而拌拌嘴、生生气,但是每次我们确又能很快地
和好如初,一如从前的亲昵与融洽。忘不了我们一起没心没肺的说笑、一起快
乐的骑单车游玩,一起搞怪拍照,一起卧床分享心事的日子;也忘不了我们彼
此安慰、彼此鼓励,支持着彼此勇敢地追逐自己美好梦想与幸福的坚实话语……
感谢我的同窗与朋友,愿我们都有一个美好而灿烂的未来,愿我们都能有一个
美好而幸福的人生!说到这里我很感慨,去年今日,我正躺在床榻动弹不得,
接到点上姐妹们的电话,大家都期待我回来合影,我当时已是梨花带雨。这也
是我毕生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同时还非常感激我的班主任潘牡芳老师,辅导员方之美老师,我的文艺点
师妹们,尤其是周琼和夏晨。由于本人已在外省实习、上班,不能常回母校,
这一年多,很多学校事宜都是她们代为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不能不提及我的外祖母和家人多年来给予我的无私关怀和帮助。
他们的包容与支持,是我更加坚定勇敢向前的力量。我总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
机会,来向他们表达我的这份最真挚的感激。可我也深知,在这文末的几行字
里,是远不能言尽其意的。
祝福所有真诚关心过我的人们永远幸福、吉祥!

王 向
2014/5/4

39
参考文献

参考论著:
[1] [奥] 弗洛伊德.心理学-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3.
[2] [奥] 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伍厚愷等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3] 吴波.明清小说创作与接受研究 [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
[5] 聂鑫森.红楼梦性爱解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6] [俄]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
[7] [清]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台湾梦梅馆,1989.
[8]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选自《朱光潜全集》第十一卷[M].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9]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10]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1]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
[12] [荷兰]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M].李河译.三联书店,1995.
[13] [清]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14]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15] 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 [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6] 邓绍基、史铁生.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7] 吴炫.否定主义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 冯梦龙.情史[M].湖南:岳麓书社,1986.
[19] 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9.
[20] 孟超.金瓶梅人物[M].北京出版社,2003.
[21] [梁]刘勰.文心雕龙[M].中华书局,1936.
[22] [德]路德维西•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M].商务印书馆,1978.
[23] 张岸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4]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5]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生命直观——先验论四章[M].刁承俊译.三联书店,2003.
[26]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夏镇平、宋建
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7]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8] 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5.
[29] 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0] 张云鹏、胡艺珊.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M].浙江大学出版社,

40
2006.
[31]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修订版•第八卷)[M].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6.
[32]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M].李光荣编译.重庆出版社,2006.
[33] 尹恭弘.金瓶梅与晚明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34] [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5] 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6] [美]凯特•米利特等.性政治[M].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7]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M].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03.
[38]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9]李银河.福柯与性[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0] [法]让-伊夫•塔迪亚.20世纪的文学批评[M].史忠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41]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2009.
[42] 刘达临.世界性文化图考[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43]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M].北京大学出版,1992.
[44]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 [M].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
[45]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6] 刘达临.性社会学论 [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47]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8]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9] 张友鸾.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M].上海:光华书局,1931.
[50] 谢雍君.《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1]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2] 徐扶明.汤显祖与牡丹亭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3] 郑传寅.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4] 汤显祖.牡丹亭 [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5] 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 [M].徐朔方,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6] 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9] [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困惑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60] 蔡琴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 [M].天津:天津人民学出版社,2003.
[6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62]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3] [澳]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M].赵辰选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
[6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1
[65]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M].上海:中华书局,1959.
[66]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7] 赵山林.《牡丹亭》选评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8] 吕天成.曲品 [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69] 张燕瑾.女性的困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0] 邹自振.汤显祖综论 [M].成都:巴蜀书社,2001.
[71] 周育德.汤显祖论稿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72] 邹元江.汤显祖的情与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7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长沙:岳麓书社,1987.
[74]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5] [法]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的结构.结构主义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76] 叶长海.牡丹亭的悲喜剧因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77] 魏崇新.中国文学史话(明代卷)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78]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9] 亚里士多德.诗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0]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81] V. Nabokov, Strong Opinions. New York, McGraw Hill,1973.
[82] Nabokov, Vladimir.Speak, Memory. New York: G. P. Putnamps Sons,1966.

参考论文:
[1] 梁波.世间只有情难诉——浅析《牡丹亭》之于明清文人传奇的情感关涉[J].现代语
文,2009年第7期
[2] 杨柳.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J].安徽文学,2010
年第6期
[3] 孙桂平.论《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冲突设置[J].温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4] 曾秀芳.春心满园关不住《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再探[J].四川戏剧,2009年第4期
[5] 魏琳.“情“的颂歌——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J].甘肃政法承认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6] 武芳.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艳情描写对杜丽娘形象刻画之影响[J].太原师范学
院学报,2010年第6期
[7] 陆艳清.浅析《牡丹亭》对人性的解构[J].现代文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8] 陈国华.牡丹亭_的深层意蕴探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9] 尚永亮.《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
2期
[10] 舒红霞.《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女性意识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2
[11] 李春芳.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人文“情”怀[J].文学研究,2003年年第3期
[12] 武芳.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艳情描写对杜丽娘形象刻画之影响[J].太原师
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3] 耿光华.“至情”超逸传统意识的叛逆女性——《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J].张
家口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14] 孙桂平.论《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冲突设置[J].温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5] 张鹏飞.论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16] 罗兴婭.梦里梦外都是情――《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梦的对比分析[J].西华师范
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7] 刘瑞昌.以情格理 生死以之——从杜丽娘看《牡丹亭》反映的时代潮流[J].沧州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8] 于艳.杜丽娘的“弗洛伊德透视”[J].现代语文,2009年第7期
[19] 刘开田.论《牡丹亭》的潜在话语[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0] 张春蕊.探究《牡丹亭》中蕴含的感性资源——兼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J].安
徽文学,2007年第3期
[21] 刘文静.试论《牡丹亭》中的情[J].文学教育,2010年第10期
[22] 毛小麦.试论汤显祖的人格理想及其内涵[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6期
[23] 翟大柄.文学作品中的潜意识散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5年第12期
[24] 苏子裕.《牡丹亭还魂记》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J].学术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25] 韩彬.以情反理追求个性解放——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至情”论[J].考试周刊,
2007年第20期
[26] 王燕飞.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J].上海喜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7] 范少琳.《牡丹亭》与魏晋风度[J].社科纵横,2007年第12期
[28] 高敏.女权精神的突显《牡丹亭》《西厢记》主题比较谈[J].文教资料,2008年第11期
[29] 李珊.论《红楼梦》对《牡丹亭》女性意识的继承和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
2期
[30] 刘孝严.《金瓶梅》男女之欲描写的文化内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11月
第6期
[31] 李宝龙.《金瓶梅》中的理欲观[J].辽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2] 刘卓娅.《金瓶梅》中潘金莲心态深层分析[J].淄博师专学报,2008年第3期
[33] 田茉云.爱与欲分离的畸形性文化——《金瓶梅》不同类型女性性心理剖析[J].岳阳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4] 王平.第七届(峄城)全国《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综述[J].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

[35] 王坤.古典美学的拓展与突破——《金瓶梅》美学风貌论要[J].学术研究,2000年第5

43

[36] 徐锡安.论性描写及其对性文化的超越与认同——《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比较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1995年第11期
[37] 史梅.女性生存的集体失态——论《金瓶梅》女性品格的“妓”化倾向[J].高等函授学
报,2010年第30期
[38] 贺根民.试论《金瓶梅》人物批评的三个阶段[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9] 孙建邦.说不尽的《金瓶梅》[J].牡丹文学周刊,2010年第2期
[40] 崔晶晶.情感的变形与错位《金瓶梅》情爱心理初探[J].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41] 肖凤旭.《金瓶梅》妻妾群像典型与否定主义美学[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2] 吕珍珍.“本我”的发现与“自我”的觉醒——《金瓶梅》女性角色意识的文化审视[J].南
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3]李钢,陶玲.对《金瓶梅》女性形象折射出的女权意识的分析[J].语文学刊,2008年第
5期
[44]沈云霞.“孤独的第一夫人《金瓶梅》中吴月娘形象的再认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45]徐朔方.论《金瓶梅》的性描写[J].浙江学刊,1994年第3期
[46]张鹏飞.论通俗文学典籍《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审美趋向[J].文本研究,2009年第
4期
[47]黄廷富.论《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心理特征[J].阴山学刊,2006年第2期
[48]石钟杨.男权主义下的潘金莲——读《金瓶梅》札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
年第4期
[49]刘孝严.浅谈《金瓶梅》女性人物描写[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50]夏继先.试析《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J].文学艺术,2009年第2期
[51]宁宗一.我对近年《金瓶梅》研究方法之反思 [J].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
[52]薛蕾.现实主义力作中的“幻境”设置——《金瓶梅》“幻境”描写艺术刍议[J].明清小说
研究,2009年第1期
[53]刘琴.性、伦理、禁忌——《金瓶梅》与《洛丽塔》的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6年
[54]韩春萌.一曲法制与道德沦丧的挽歌——《金瓶梅》的主题与文化意蕴再探[J].江西教
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金瓶梅》对女性日常生活的描写及其意义 [J].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55]朱星瑶.
《金瓶梅》家庭关系的解释学意义[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56]肖扬碚.
[57]林敏.明末清初才子假人小说《金瓶梅》、《红楼梦》婢女形象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
报,2008年第5期
[58]唐明生.叙事主体态度:浅表叙事向深层叙事转换的动因——《金瓶梅》和《查泰莱夫
人的情人》[J].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4
[59]施议对.20世纪牡丹亭研究概述[J].上海戏剧,1999年第10期
[60]张化斌.简论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变化的原因及影响[J].湖北电大学刊,1997年第2期
[61]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62]李明军.从灵性到性灵——明代文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
3期
[63]高晓瑜.男性文本中女性声音的传播——对《红楼梦》文本传播实践的女性主义解读J].赤
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64]马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过程中的认知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7年第10期
[65]黎风.“无意识”的颠覆与重构——弗洛伊德“心理小说”理论及其批评实践 [J].四川大
学学报,2003年第4期
[66]杨一涛.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一点新认识[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67]吴立昌.尴尬地处于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之间——从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说开去[J].上
海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68]任雨.用内心来实证的科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再认识[J].全球视野,2007
年第2期
[69]施议对.20世纪牡丹亭研究概述[J].上海戏剧,1999年第10期
[70]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J].红
楼梦学刊,2005年第1期
[71]李珊.论《红楼梦》对《牡丹亭》女性意识的继承和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
2期
《西厢记》主题比较谈[J].文教资料,2008年第11期
[72]高敏.女权精神的突显《牡丹亭》
[73]姜洪涛.论《红楼梦》的女性意识[J]小说论丛(名作欣赏),2011年第2期
[74]刘再复,刘坚梅.骑士精神与“女儿”崇拜——关于《红楼梦》女性立场的讨论[J].书屋
讲坛,2008年第1期
《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J].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2期
[75]薛海燕.
《红楼梦》中的“弃女”群像与“性政治”状况[J].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4期
[76]饶道庆.
,1998年第5期
[77]薛民.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述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4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