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文言導賞

——先秦至明代散文
文言選讀《庖丁解牛》
分析與探究
1 研讀《庖丁解牛》一文後,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從原文中選取適當詞句,填寫下表。(10 分)(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內容和寓
意。)

追求知識 (1) 為善(1 分) (2) 為惡(1 分)

傷害精神的行為

保養精神的原則

(3) 緣督以為經(1
分)
比喻說明

(4)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1 分)

(5) 牛(1 分) (6) 刀刃(1 分) 解牛的方法

比喻世上的事務 比喻精神 比喻處理事務的方法

(7)(i)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1 分﹚
(ii) 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1 分﹚ (iii)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1 分﹚

效果

(8)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1 分)

精神得以保養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2) 有意見認為《庖丁解牛》一文的中心思想,是「說明保養刀子(保養精神)的方法」。
試從下列幾方面加以說明。(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內容。)
 提出「緣督以為經」的主張。
第一段寫「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直接說明
本篇的寓意是凡事當順著事物間的空隙運轉,作為養生常法,就可以保養精神。
(2 分)
 詳細說明能夠保持刀鋒完好的運刀方法。
庖丁說明解牛方法時,並非強調自己的解牛手法姿態優美,聲音悅耳,而是強調
運刀方法使手上的刀(精神)用了十九年仍如新磨好的一樣,比良庖和族庖要常
換刀優勝,可見故事強調庖丁如何保養刀(精神)。(2 分)
 描寫解牛過程後,以「善刀而藏之」作結。
在宰牛後,庖丁最後提到要把刀(精神)拭抹乾淨藏好,由此可見文章以保養刀
(精神)為中心思想。(2 分)

2 細閱下列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甲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
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第 4 段)
乙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
若新發於硎。(第 4 段)
(1) 試指出甲段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描述解牛的三個境界,並簡略說明。(4分)(設題目
標:掌握層遞法。)
運用了層遞法。(1分)甲段先寫庖丁開始解牛時,只是見到一頭完整的牛,接著寫三
年之後,他的境界提升到不再見到完整的牛(見到牛體的結構),最後寫庖丁表演解
牛之時,已到達用心神操控刀鋒,不依賴眼睛觀看,感官的作用停止了,精神的作用
施展出來的境界,(2分)把解牛的境界由低到高地逐層排列,意思層層深入。(1
分)
(2) 試分別從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兩方面,說明作者在乙段同時提及良庖和族庖的原因。
(4分)(設題目標:掌握比較說明和反襯。)
1 說明方法:作者運用比較說明,指出懂得解牛之道(養生之道)和不懂得解牛之道
(養生之道)的分別,前者(庖丁)可以保持刀鋒(精神)完好,後者(良庖和族
庖)使刀鋒(精神)受損。(2 分)
2 修辭手法:作者運用反襯手法,以良庖和族庖不能保護刀鋒,分別要每年和每月換
刀,反襯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仍能保護得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好般。(2分)
(3) 試在課文中找出一組排比句和一組對偶句。(2分)(設題目標:掌握排比和對偶。)
1 排比句:(寫出其中一組即可)
(i)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1 分)
(ii)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 分)
2 對偶句:(寫出其中一組即可)
(i)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1 分)
(ii) 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1 分)
(iii)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1 分)
(iv ) 視為止,為行遲。(1 分)
3 試從下列兩方面,分析本文運用的說理手法。
(1) 運用寓言(4分)(設題目標:認識運用寓言說理的手法。)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2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本文通過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1分)以庖丁順應牛體自然結構解牛,從牛骨
間的空隙下刀,(1分)得以完好地保養刀鋒的故事情節,(1分)說明保養精神的方
法,就是「緣督以為經」,凡事當順著事物間的空隙運轉,不硬碰,作為養生常法。(1
分)
(2) 比喻說明(4 分)(設題目標:掌握比喻說明。)
本文運用比喻說明的手法,通過刀刃、牛體等人們熟知的具體事物,以及解牛這種人
們較為熟知的技藝,(1分)說明保養精神的抽象道理。(1分)文中以牛體比喻世上
的事務,以刀刃比喻精神,以順應牛體自然結構運刀的解牛方法,比喻解決日常事務
而不損精神的方法。(2 分)

*4 細閱下面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
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
夫天命復奚疑!
——陶潛《歸去來辭並序》(節錄)
(1) 試略述陶潛在文中流露的人生態度。(3 分)(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內容。)
陶潛在文中流露不求名利,希望保存自己的本性,嚮往自然的人生態度。(1 分)他認
為為求溫飽而違背本性,會使身心都痛苦不已。(1 分)他既不求富貴,也不盼成仙,
只希望遠離俗世,在田野過著平淡閑適的生活。(1 分)
(2) 陶潛與莊子的人生態度有甚麼相似之處?(3 分)(設題目標:掌握比較閱讀的能
力。)
陶潛與莊子都認為人應該保存自己的本性。(1 分)在《庖丁解牛》開首,莊子提出用
「緣督以為經」的原則生活,以求「可以全生」,也即保持自然所賦予的天性完整。(1
分)而陶潛說自己「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說自己的本性率真自然,不能勉強自己
去改變。(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3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文言選讀《完璧歸趙》
分析與探究
1 試閱下面一段資料,然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綜合運用閱讀理解能力)
太史公曰:「……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
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 及叱秦王左右:指藺相如隨趙王與秦王會於澠池,藺相如脅迫秦王為趙王擊缶(一種樂器),在秦王左
右的侍衛欲衝上前加害藺相如時,被藺相如喝退一事。
 威信敵國:信,同「伸」。把威名伸展到敵國。
 退而讓頗:頗,指廉頗,趙國的名將。指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後,廉頗不服,常欲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常常
避開他,免生衝突一事。
 太山:即泰山。
(1) 這段資料中,哪個句子提及「完璧歸趙」的經過?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1 分)
(2) 在這段資料中,太史公對藺相如有甚麼評價?
太史公認為藺相如智勇雙全。(1 分)
(3) 試從課文中舉出事例,支持太史公對藺相如的評價。
1 機智
(i) 藺相如為趙王分析答應秦國要求與否的利害,表現了他的分析能力。(1
分)
(ii) 藺相如察覺秦王無意用十五座城交換玉璧,想到以指出璧上有瑕為理由取
回玉璧。(1 分)
(iii) 藺相如取回玉璧後指斥秦王態度傲慢,理據充分,並要求秦王齋戒五日來
爭取時間,派人把玉璧送回趙國。(1 分)
2 勇敢
(i) 藺相如無懼艱險,主動要求為趙王出使,把和氏璧帶往秦國。(1 分)
(ii) 藺相如以指出璧上的瑕為理由取回和氏璧後,無懼身處險境,直斥秦王態
度傲慢等種種不是,更以與和氏璧一同撞向廷柱要挾秦王。(1 分)
(iii) 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後,敢於向秦王提出先割十五城給趙的建議,並
願意接受烹刑。(1 分)
(4) 試根據這段資料和課文,歸納出《完璧歸趙》的主旨。
《完璧歸趙》的主旨是記敘藺相如出使秦國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以表現藺相如的機
智和勇敢。

2 司馬遷記述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時,運用了下列的手法描寫藺相如,試逐一說明。(設
題目標:欣賞人物描寫的手法。)
(1) 肖像描寫
司馬遷描寫藺相如因秦王傲慢無禮而憤怒,頭髮豎起頂著帽子。通過肖像描寫,突
出藺相如勇敢、不畏強權的性格。(2 分)
(2) 行動描寫
司馬遷描寫藺相如取回和氏璧後,向後退幾步靠著柱子。在面斥秦王後,他斜視柱
子,準備與和氏璧一同撞向廷柱。通過這些行動描寫,突出了藺相如愛國、視死如歸
的形象。為了保存趙國的體面和完成趙王委託的任務,藺相如敢於對秦王以死相脅。
(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4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3) 語言描寫
司馬遷描寫藺相如當面斥責秦王傲慢無禮,沒有誠意用十五座城交換和氏璧。通過
語言描寫,突出藺相如口才出眾、勇敢剛毅、不畏強權的形象。(2 分)

*3 試以下面的引文為例,說明《史記》文字簡潔傳神的特色。(提示:指出這段精簡的文字,
怎樣傳神地表現出人物的態度、情緒。)(5分)(設題目標:欣賞經典文學作品。)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這段引文簡潔地描述了秦國君臣的行為,便活靈活現地寫出秦國君臣傲慢無禮的態度,以
及得意忘形的樣子。(1 分)秦王在遊樂的宮殿(章臺)而不在朝廷接見藺相如,接過和氏
璧後即傳給妃嬪和侍從看,展現秦王傲慢無禮、目中無人的態度。(2 分)妃嬪和侍從傳和
氏璧來欣賞,侍從高呼萬歲,充分展現秦國大臣得意忘形的樣子。(2 分)

4 記敘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試回答問題。(設題目標:
重溫記敘六要素和順敘法)
(1)「完璧歸趙」這事件應發生在下列哪一個時期?
 A 西周的全盛時期。  B 秦崛起前。
 C 秦崛起後。  D 秦統一了六國後。
(2)「完璧歸趙」一事的主要場景為:
 趙國朝廷。  秦國的宮殿章臺。
 秦國朝廷。  廣成傳。
 A  B
 C   D 
(3)「完璧歸趙」這事件中哪兩個是主要人物?(1分)
藺相如、秦王。(1分)
(4)試指出「完璧歸趙」一事的起因。(2分)
趙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王知道後,要求用十五座城交換。(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5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5)試排列下列事件發生的次序。(8分)
4 A 秦王在章臺見藺相如,得到和氏璧後,傳給妃嬪和侍從看。
1 B 趙王得到和氏璧,秦王提出以十五座城交換。
2 C 趙王找人出使秦國,宦者令繆賢推薦藺相如。
8 D 秦王與群臣既驚且怒,但最終完成接見典禮,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6 E 藺相如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5 F 藺相如以指出璧上的瑕為理由取回玉璧,然後痛斥秦王,要挾他答應齋戒五
日和設九賓之禮,否則與和氏璧一同撞向廷柱。
3 G 藺相如為趙王分析答應以璧換城與否的利害關係,並自薦出使秦國。
7 H 秦王設九賓之禮廷見藺相如,藺相如承認已把和氏璧送回趙國,要求秦王先
割十五城給趙國,並表示願意接受烹刑。
(6)試列出「完璧歸趙」這事件的結果。(4分)
1 和氏璧完好地送返趙國,藺相如安全回到趙國被封為上大夫。(2 分)
2 秦國沒有把城割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交給秦國。(2 分)
(7)試指出「完璧歸趙」運用了哪種記敘方法,並略加說明。(2分)
「完璧歸趙」運用了順敘法,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把整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
果依發生的先後次序記述。(2分)

5 《曹劌論戰》中的曹劌和《完璧歸趙》中的藺相如都出身寒微,二人都憑著智慧和勇氣,協助
國家渡過難關。試就下列各項,加以比較。
(1) 面對的難題(4分)
1 曹劌:魯國遭齊國入侵,齊、魯兩國強弱懸殊,而魯國的執政者眼光短淺,沒有遠大
的謀略。(2 分)
2 藺相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表示想用十五座城交換。趙王和大臣擔心把
玉璧交給秦王,秦王未必會守諾用十五座城與趙國交換;如不給秦王,秦王可能會
派兵攻打趙國。(2 分)
(2) 機智的表現(4分)
1 曹劌:等齊軍擊鼓三次,士氣竭盡,才讓魯軍出擊,並且看見齊軍的車輪痕雜亂、
旗幟披靡後,確定齊軍不是詐敗才同意追擊,可見他智慮周密。(2 分)
2 藺相如:為趙王分析是否答應秦國以城換璧的要求的利弊,以及在秦國用計從秦王手
中取回和氏璧,安全送返趙國,這些都是他機智過人的表現。(2 分)
(3) 對國家的貢獻(4分)
1 曹劌:協助魯莊公指揮魯軍大敗齊軍,貢獻在軍事方面。(2 分)
2 藺相如:為趙國取回和氏璧維護趙國的體面,貢獻在外交方面。(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6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文言選讀《出師表》(節錄)
分析與探究
1 根據課文第1–2 段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含意)
(1) 先帝對諸葛亮的態度是怎樣的?諸葛亮對先帝懷著甚麼感情?試簡略說明。(2分,
2分)
1 先帝十分賞識諸葛亮的才能,而且對他極其信任,因此才會紆尊降貴三顧草廬,
詢問他對當時局勢的意見,並招攬他作為謀士。(1 分)後來劉備遭遇軍事挫敗,
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付託給他,可見他對諸葛亮的器重、信賴。(1 分)
2 諸葛亮對先帝懷著感激之情。先帝為了招攬他,不惜三顧草廬,因此他深深感激先
帝的知遇之恩。(1 分)先帝在臨終時更把輔助後主的責任託付給他,充分表現對
他的器重,因此他受命以來日夜憂心,恐怕不能完成先帝的遺命。(1 分)
(2) 諸葛亮在這段文字中,記述他與先帝的關係,有甚麼作用?(提示:試從表明對後
主盡忠和希望後主信任兩方面切入思考。)(4分)
1 藉著說明自己深深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必定會遵照先帝的託付,對後
主盡忠。(2 分)
2 重提先帝三顧草廬、臨終把輔助後主的責任託付給他等往事,表明先帝對他信任有
加。他希望後主相信先帝知人善任的能力,對他也同樣信任,安心把出師北伐的
重任交給他。(2 分)
(3) 試從感恩圖報和曉暢軍事兩方面,分析諸葛亮的優點。(4分)
1 感恩圖報:諸葛亮本來隱居南陽,但劉備紆尊降貴,三顧草廬,他為報答劉備的
賞識而出山效命;劉備臨終託孤,他受命以來,早晚憂慮,恐怕有負所託,損害
了劉備的英明,可見他是個感恩圖報的人。(2 分)
2 軍事識見:他洞悉蜀漢力弱,因此先平定南方,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才出師北
伐,都可見他具軍事識見。(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7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2 下面各段節錄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試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甲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
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乙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
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
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丙 於是(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
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丁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
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
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
《梁父吟》:樂府古詩題。今傳諸葛亮所作的一首,內容寫齊相晏嬰以計謀殺害三位為齊國辦事的勇
士。
 管仲:戰國時齊國的賢相。
 樂毅:戰國時燕國的名將。
 莫之許:不同意、不認同這說法。
 關羽、張飛:蜀漢的名將。
 曹丕:曹操的兒子,曹操死後繼承魏國的帝位。
 股肱之力:股肱,大腿和胳膊,身體上能發出最大氣力的地方。股肱之力,比喻最大的能力。
 敕:告誡、命令。
(1) 試據所引資料填寫下表,簡述《出師表》中所記事情的始末。(6分)(設題目標:掌
握比較閱讀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出師表》所記 事情的始末
諸葛亮是瑯邪陽都人,以耕作為生,喜歡吟誦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梁父吟》這首詩。他自信自己的才能比得上管仲
和樂毅,但當時的人並不認同。
(1) 徐庶推薦諸葛亮給劉備,(1
分)並說明諸葛亮不會前來跟劉備會面,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
劉備必須親自登門造訪。(1 分)劉備因
臣於草廬之中。
此親自造訪,但首兩次都未能見到諸葛
亮,在第三次造訪才見到他。(1 分)
(2) 劉備相信諸葛亮有平定國家局勢
的才能,臨終前對他說如果後主有完成
復國大業的才能,就盡力輔助他;(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分)如果後主沒有治國才能,諸葛亮可
也。
以取代後主,統治國家。(1 分)此外,
劉備還告誡後主要視諸葛亮為父。(1
分)
(2)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試據前面所引資料,舉出除
三顧草廬之外,諸葛亮感激劉備的另外兩個原因。(4分)(設題目標:掌握比較閱
讀和分析內容的能力。)
1 劉備的兩名大將關羽、張飛不滿劉備與諸葛亮的感情日益密切,劉備沒有因此疏遠
諸葛亮,反而對兩名大將說他得到諸葛亮輔助如魚得水,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器
重。(2 分)
2 劉備臨終前不僅把國家大事和後主託付給諸葛亮,更說如後主沒有治國才能,諸葛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8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亮可取代後主統治國家,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賞識和重視。(2 分)
(3)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以長輩的口吻,勸諫後主說「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試據前面所引資料,解釋他能用這種口吻跟君主說話的
原因。(2分)(設題目標:掌握比較閱讀和分析內容的能力。)
因為劉備臨終時告誡後主日後要視諸葛亮為父親,因此諸葛亮可以用長輩的告誡口
吻,勸諫後主。(2 分)
(4)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你認
為這是臣子對君主說話的口吻,還是長輩告誡後輩的口吻? 試簡略說明。(3分)
(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語氣。)
這是臣子對君主說話的口吻。(1 分)諸葛亮請後主把出師北伐的任務交給他,並說
北伐若不成功便懲罰他,語氣非常恭敬,態度十分謙卑,這是臣子對君主說話時的
態度。(2 分)
3 試指出《出師表》的主旨。(3分)(設題目標:歸納主旨。)
諸葛亮寫作本文的主旨是自述出身經過,表明自己為國盡忠的心志,並說明出師北伐的目
的,以及指出各人的責任,勸勉後主廣納諫言,與大臣同心合力,復興漢室。

4 試根據《出師表》的內容,就下列各項記述加以判斷:(3分)(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內
容。)
A 正確 B 錯誤 C 部分 D 無從
正確 判斷
(1) 劉備臨終把輔助劉禪(後主)的責任交給諸葛亮,是
   
因為諸葛亮做事謹慎。
(2) 攸之、禕、允等做事怠慢,因而被諸葛亮怪罪。    
(3) 諸葛亮說「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和「臣不勝受恩
   
感激」是指同一件事。
(4) 諸葛亮臨表涕零是因為感懷先帝的知遇之恩,以及擔
心出師不利,有負先帝所託。諸葛亮臨表涕零是因為感    
懷先帝的知遇之恩,並非擔心出師不利。
(5) 劉禪(後主)接到這篇感人肺腑的奏章,不禁臨表涕
零。課文只提及作者(諸葛亮)臨表涕零,沒有提及後    
主接到奏章後的反應。
(6) 劉禪(後主)接到這篇奏章後,聽從諸葛亮的勸告,
用心處理朝政。作者(諸葛亮)在文中,勸告後主用心
   
處理朝政,但文章沒有提及後主有否聽從(諸葛亮)
的勸告。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9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文言選讀《伯夷頌》
分析與探究
1 試分析篇中所用的論證方法。
(1)「三段論」是推理方法的一種,屬於演繹法。
「三段論」借助「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共同概念,
進而把兩個判斷聯繫起來,推出結論。以下是一個「三段論」的例子,請細閱,然後完成本
文的分析。(7分)(設題目標:掌握演繹法。)

爬蟲類動物是脊椎動物,牠們是卵生動物,皮膚演變
成鱗片或盾片,用肺呼吸,為涼血動物。
大前提

鱷魚是脊椎動物,牠們是卵生的,身體表面有鱗片,
用肺呼吸,為涼血動物。
小前提

鱷魚是爬蟲類動物。

結論

《伯夷頌》
特立獨行的人,行事只求符合義理,不理會旁人的褒
揚或非議;他們是一些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信念,對自
己了解得深刻透徹的豪傑之士。 (1) 大前提(1
分)

伯夷認為周武王伐商紂之舉不合義理,表現出
(2) 行事只求符合義理,不理會旁人非議的特點﹙ 2
分﹚;伯夷恥食周朝糧粟終至餓死,顯示了他是(3)堅
信自己的信念,對自己了解得深刻透徹的豪傑之士﹙2 小前提
分﹚

結論
(4) 伯夷是特立獨行的人﹙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0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2) 作者怎樣證明伯夷行事「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這是甚麼論證方法?(提
示:在單元三你們曾學過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演繹論證等論證方法,試從
這些方面切入思考。)(3分)(設題目標:掌握例證法。)
1 作者舉出正值殷亡周興之時,全天下的才德之士和諸侯都與周武王結成聯盟,攻打
殷商,沒有任何人提出反對,但是伯夷和叔齊獨排眾議,指周武王伐商紂之舉不
合義理,以這件史事證明伯夷行事只求符合義理,不理會旁人的非議。(2 分)
2 這是例證法。(1 分)
(3)作者怎樣證明伯夷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信念,對自己了解得深刻透徹?這是甚麼論證
方法?(3分)(設題目標:掌握例證法。)
1 作者舉出殷商滅亡,周室統治天下後,伯夷和叔齊由於堅持周武伐殷是不義的看法,
所以不肯吃由周朝國土生產出來的食物而餓死,以此證明伯夷堅定地相信自己的
信念,對自己了解得深刻透徹。(2 分)
2 這是例證法。(1 分)

2 試據《伯夷頌》回答以下問題。
(1) 本文除了歌頌伯夷和叔齊外,你認為還有甚麼寄意?試簡略說明。(4分)(設題
目標:掌握文章內容。)
我認為本文的寄意除了歌頌伯夷和叔齊外,還包括批評時人不能堅持原則和立場,
(1分)以及表達自己傲然不的精神。(1分)文中又提到當時的讀書人大抵聽到有
人稱讚他,就自以為了不起;大抵聽到有人否定他,就自以為不足,可見作者也有
意借本文批評這種缺乏原則的風氣。(1分)此外,作者歌頌伯夷以「義」為最高的價
值,不理會旁人的非議,堅定不移。韓愈致力提倡古文,與當時文壇綺靡的作風大相
逕庭,但他仍堅持不懈。因此可以說,作者是以伯夷自比,表達自己傲然不群的精神
(1 分)
(2) 本文是一篇讚頌伯夷和叔齊的文章,作者讚美他們時,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試
從文中摘錄運用了下列三種修辭手法的例子各一。(6分)(設題目標:掌握層遞、排
比、設問。)
 層遞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
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2 分)
 排比
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2 分)
 設問
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1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3 試據課文內容判斷以下的陳述:(4分)(設題目標:掌握文章內容。)
A 正確 B 錯誤 C 部分 D 無從
正確 判斷
(1) 作者讚頌伯夷的人格光明、崇高,而且內心純潔。(作
者讚頌伯夷的人格光明、崇高,但沒有讚頌伯夷內心純    
潔。)
(2) 紂王當政之時, 除伯夷叔齊外, 還有其他人非議武王
   
伐殷一事。
(3) 本文讚揚「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信道篤而自知明」
   
的人格。
(4) 本文嚴厲地批評周武王伐殷一事。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2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文言選讀《遊褒禪山記》
分析與探究
1 王安石從遊覽褒禪山的經歷中,觀察到愈是險要的地方遊人就愈少。試回答以下問題。(設
題目標:掌握文章的內容。)
(1)作者認為「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他從甚麼事實歸納出這個道理
(4分)
華陽洞的前洞下面土地平曠,容易到達,因此在那裏題字留念的人多,他由此歸納
出「夷以近,則遊者眾」。(2分)華陽洞的後洞難以到達,要向上走五六里山路才能
到達,而且後洞幽暗深邃,喜好遊覽山水的人也未曾到過它的盡頭。洞裏寒氣迫人,
作者與朋友沒有深入遊覽,他們到達的深度還不及喜好遊覽的人的十分之一,但在
洞壁上已很少遊人的題字。他由此推想山洞愈深的地方,愈少人到達,並歸納出「險
以遠,則至者少」。(2 分)
(2)奇異壯麗的景色,通常位於甚麼地方?(2分)
通常位於危險而遙遠,很少人到達的地方。(2 分)
(3)在求取知識方面,這個現象帶給你甚麼啟示?(2分)
在求取知識方面,這現象給我的啟示是平易顯淺、不需下苦功便能學習到的知識,人
們會一窩蜂地學習,很多人都能達到一定水準。但要下苦工才能學到的知識,則很少
人問津。(2 分)(同學自由發揮,言之成理皆可。)
2 試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重溫借事說理的手法。)
(1) 根據本文所述,做一件事要成功,要具備甚麼條件?(2分)
據本文所述,做一件事要成功,要具備的條件包括堅強的意志、充足的體力、適當的
配備(外力) ,以及不隨便鬆懈的心志。(2 分)
(2)王安石借甚麼事件來說明這道理?(3分)
王安石以自己遊褒禪山的經歷來說明這道理。他和四個朋友有足夠的體力,以及充足
的火把深入華陽洞的後洞,(1 分)但由於有人毅力不足,以火把不足以支持深入
後洞為理由,提議離去,其他人因而一同出洞,(1 分)以致未能深入洞中欣賞奇
景。(1 分)
(3)這是甚麼寫作手法?(1分)
借事說理。(1 分)
(4)你能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舉出一件事例印證這個說法嗎?(2分)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皆可。

3 以下引文摘自《遊褒禪山記》,試閱讀後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內容。)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
(1)作者因甚麼親身經歷,而有:「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的感慨?
試加以說明。(4分)
作者遊覽褒襌山華陽洞的後洞時,他的體力和照明的火把都尚足以支持他繼續深入
洞中遊覽,但由於有同行的人意志不堅,以火把不足以支持他們繼續深入遊覽時照
明為由,建議離去,他們便一起出洞,事後他感到後悔。(2分)這件事使他產生感
概:有足夠的能力和配備達到目標,但是卻未能達到,對別人來說是可笑的,對自
己來說是有遺憾的。(2分)
(2)作者說:「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話是甚麼意思
你同意他的說法嗎?試加以解釋。(3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3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這句話的意思是盡了自己的能力而不能達到目標,便不必感到遺憾,而別人亦不應
譏諷盡了力而失敗的人。(1分)我同意他的說法,一切事情都可能有人力不能克服
的因素,如果盡了最大努力去做一件事而未能成功,那是無可奈何的。在這情況下可
以問心無,別人也不應怪責。(2 分)
(3) 假如你的一個朋友因考試成績不如理想而悶悶不樂,你可以怎樣運用這幾句話來
開解他?試把你要說的話寫下來。(2分)
我會對他說:你應撫心自問有沒有盡力去應付這次考試。假如你沒有盡力,那你的家
長當然要怪責你,你也應當自責;假如你已盡了力,你便不應自責,別人亦不會怪
責你。你現在應該好好檢討,為下次考試作好準備,以求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績。(2
分)(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成理皆可。)

4 試從《遊褒禪山記》中,找出下列修辭手法的例子各一。(設題目標:掌握對偶和反問。)
(1) 對偶(2分)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2) 反問(2分)
其孰能譏之乎?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4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文言選讀《滿井遊記》
分析與探究
1 試據《滿井遊記》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筆下的燕地,在初春時仍十分寒冷。作者怎樣刻畫這項特點?(提示:可從遣
詞用字和描寫手法分析。)(設題目標:欣賞用字精練,掌握直接描寫、間接描
寫。)
作者運用以下的方法刻畫燕地早春的特點:
1 用字精練:以「厲」字突出到了溫暖的季節(花朝節),寒意仍很重。(2 分)欣賞
用字精練,掌握直接描寫、間接描寫。
2 直接描寫:作者直接描寫當地到了早春時節,仍不時颳起強勁的冷風,吹得飛沙
走礫。(2 分)
3 間接描寫:作者寫燕地颳起寒風時,人們都只留在室內,冒風出外的人,走不夠
一百步便要折返,間接描寫寒風凜冽。(2 分)
(2) 身居燕地,早春時為甚麼未能外出?這對作者的心情有甚麼影響?(2分)(設題
目標:掌握文章的內容。)
因為燕地寒冷,即使到了春日,仍不能外出。(1 分)作者因而感到深受束縛。(1
分)
(3) 為甚麼作者在寫滿井的景色前,先寫市內的情景?這是甚麼描寫手法?(設題目標:
掌握間接描寫(襯托)的手法。)
作者先寫燕地一帶在隆冬籠罩下的情景,襯托遊滿井所欣賞到的春色。遊滿井的樂
趣,亦因身居燕地的心情的襯托而加強(1 分),這是間接描寫手法。(1 分)

2 試指出下列句子運用了的修辭手法。(設題目標:辨別不同的修辭手法。)
(1)一望空闊,(心情)若脫籠之鵠。(1分)明喻
(2)鱗浪層層,清澈見底。(1分)借喻、疊字
(3)(水面)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泠光之乍出於匣也。(1分)疊字、明喻
(4)(山巒……)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貴面而髻鬟之始掠也。(1分)明喻
(5)麥田淺鬣寸許。(1分)借喻
(6)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1分)排比
(7)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1分)借代、對偶、疑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5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3 試分析《滿井遊記》的結構,回答下列問題。(設題目標:掌握文章的佈局和結構。)
(1)本文篇幅雖然短小,但前呼後應,結構嚴密。試把第 1 和第 2 段內前後呼應、互相襯
托的句子找出來。(2分)
第 1段 第 2段
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

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 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1 分)的景色。(1 分)

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1 分)

(2)課文第2 段以「總——分——總」的結構來寫遊滿井所見的景物與心情,試填寫下表,
顯示這段的結構。(4分)
寫初抵滿井所得的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總體印象和心情
分寫冰雪初融時水面的景色。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
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
鏡之新開而泠光之乍出於匣也。
分寫晴日下滿井山巒尚微蓋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著雪的景色。(1分) 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貴面而髻
鬟之始掠也。
分寫滿井春日的植物。(1 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
分寫在滿井所見的 分) 田淺鬣寸許。
景物
分寫滿井遊人的動態,以及 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
遊覽滿井時的感覺。(1分) 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
背。
分寫滿井魚鳥的形態。(1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
分) 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總寫遊覽滿井後的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感想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6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4 試閱讀以下引文,然後根據讀《滿井遊記》所學,回答問題。(設題目標:掌握比較閱讀的
能力。)
劍城的冬天真不好受,冰風冷雨,在浩闊無邊的劍橋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馬呼嘯而過 ,
暴虐裏還帶些輕狂,古城的大街小巷,由寧靜而變得冷寂了。偶爾看到二、三行人,也都似
灰暗中晃動的影子。學院把幾個世紀的厚重的大門關得緊緊的,如一座座寺院……
對劍橋的冬天的原諒是在她一月的大雪之後。當妻與我倚憑在克萊亞橋雪欄上的剎那 ,
我們把對隆冬的積怨一筆勾銷。沒有冬寒,哪能有這樣的雪景?在滿天飛絮的 Backs(劍
大七、八個古老學院的後園),是一片皓皓然的潔白,一個學院連著一個學院,一片白接
著另一片白。原來不敢想像還有比綠玉的綠更美的草坪,此刻卻發現白雪之白更冷豔敻絕!
還有那一排排的枯樹,那一座座孤冷的橋影,那冰河上不出聲的一群群有點像鴛鴦的鴨子
……這樣冷豔的美是應該付出代價來欣賞的。而在難得一現的陽光下,殘而未凋的柳絲更
映射出千萬條熠熠的金黃。那金黃似髮,那雪白如膚……不錯,梅柯克沒有說假,「未見劍
橋的雪景,沒有人可說他看盡了劍橋的美」!有人喜歡劍橋的春,有人喜歡她的秋,也有
人更鍾意她的夏,但在初雪驚豔之後,不能不說劍橋是屬於四季的。
——金耀基《是那片古趣的聯想?》(節錄)
(1) 劍城的冬天有哪些不好受的地方?作者為甚麼要寫這些?這種寫法和《滿井遊記》
(節錄)有何相似之處?(6 分)
1 劍城的冬天十分寒冷,而且還有暴虐而輕狂的冰風冷雨吹襲,使環境由寧靜變得
冷寂,令人不好受。(2 分)
2 作者寫這些不好受的地方是為了反襯下文美麗的雪地景色。(2 分)
3《滿井遊記》也運用了反襯,先寫北京的寒冷大風,襯托滿井春日和煦,充滿生氣。
(4 分)
(2) 下面一段文字,具有總寫眼前景物的整體印象和感受的作用。在《滿井遊記》(節
錄)中,哪段文字具有相同的作用?(2 分)
當妻與我倚憑在克萊亞橋雪欄上的剎那,我們把對隆冬的積怨一筆勾銷。沒有冬
寒,哪能有這樣的雪景?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2 分)
(3) 引文中分寫了哪些景物?(2 分)
積滿白雪的草坪、枯樹、橋影、鴨子、陽光下的柳絲。(2 分)
(4) 試據引文和《滿井遊記》(節錄),指出兩文的作者分別有甚麼總的感想。(4 分)
引文作者總的感想是「劍橋是屬於四季的」,即是說劍橋四季的景色包括冬天,也是
美麗而惹人喜愛的;《滿井遊記》作者總的感想是「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
未之知也」,即是說滿井已經充滿春色,但住在城中的人並未知道。(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17 文言導賞‧課文題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