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第 1 篇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

第1章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1.1 信息与信息系统

信息是近代科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关于信息有各种不同的定义,狭义信息论将信息定
义为人们获得信息前后主体(人、生物和机器等)与外部客体(环境、其他人、生物和机械等)
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切有用的消息和知识,是表征事物的一种
普通形式。在很多书中还采用如下的定义:信息是人们或机器提供的关于现实世界新的知
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那么,数据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
的符号,数据不仅包括数字,还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各种可以转换成数据的现
象。数据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在计算机化的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格式往往和
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例如同样的数据 1 和 0 都是普
通阿拉伯数字符号,当用来表示某一种实体在某个地域内存在与否时,它就提供了有(用
1 表示)无(用 0 表示)的挖主息;当在绘图矩阵中表示绘线或不绘线时,它就提供抬笔
落笔的信息等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是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目的是
为了获得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对于同一数据由于每个人的解释榀能不同,因而获得信息
量的我少与人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关。
在信息科学领域中,信息与数据不可分离,信息用记录在各种物理介质中的数据来表
达,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就是信息。数据只是信息的载体,并不等于信息。只有理解了数据
的含义,对数据做出解释,才能得到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通常在不会引起混乱的情况下,
人们往往对信息和数据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不加以严格区分。
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对计算机而言,系
统是为实现某些特定的功能,由必要的人、机器、方法或程序按一定相关关系联系起来进行
工作的集合体,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流实现。系统的特征由构成系统的要
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所决定。
信息系统是具有处理、管理和分析数据功能的系统,它能为企业、部门或组织的决策过
程提供有用的信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所说的信息系统大部分都由计算机系统支持,例
如图书情报信息系统、商业服务管理系统、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等。

1.2 地图与地理空间数据

1.2.1 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家最常用的地理信息载体和地理语言,主要有地表形态和地表物分布
(水系、植被、居民点、交通网、国界和行政区划等)的普通地理图、地形图,以及详细客观
地表示某种(或某些)自然要素的专题地图。
苏联地图学家 萨里谢夫将地图定义为:由数学所确定的经过概括并用形象符号表示
的地理表面上的图形,用其表示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的联系,根据每种
地图的具体用途对所表示现象进行选择和概括,结果得到的图形叫做地图。也就是说地图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由数学决定的结构,即必须首先确定地球表面上点的地理坐标或其他坐标,以及这些
点在地图平面上的直角坐标或其他坐标之间的严格的映射函数关系。确定了这些函数关系
后,才可以利用地图来研究它表示的地物的空间关系和联系。
·特殊的符号系统。地图采用便于空间定位的专用图解符号,用于表示各种现象、性质及
其相互关系,以及记录、转换和传递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知识,从而在地图上构成客观
实际的形象。
·现象的表示、取合和概括,或称为地图综合。这是由于地图受到图幅比例的限制和图解
符号表示的可能性制约,地图在应用中也常需要对自然景观进行取舍和概括表示。

地图是一种图像,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在同一时间的空间
现象。它们建立超地物形状、尺寸和相对的视觉形象,从而可从地图上得出地表景象的空间
尺度,即空间坐标、长度、面积、高度和体积,除表示地物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特征外,地
图还可以表示地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其他联系,即邻近性、包含性、叠置性、相对距离、从属
关系、经济和交通方面的联系等等。
对于能够理解地图符号的使用者来说,地图是自然世界的一种模型,是制图人根据对
自然世界的认识,用概括和简化的可视化形式客观反映自然世界在某些方面的结构,读图
是通过对地图符号的理解,建立起地图所表示的客观实际的空间模型。这是一种思维模型,
它的建立依赖于制图人和读图人对制图符号的“约定”,地图是制图人和读图人之间交流
自然空间信息的图像载体。
地图表达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如居民区植被、土壤等)和抽象的(如人口密度、工农业产
值、影响范围等)、现实的(如河网、道路、城市土地利用)和预期的(规划中的灌溉网、规划的道
路和土地利用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地图还可表示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城市扩
展图、土地利用变化图、土壤侵蚀速率图等。
由于地图在表达空间地理信息时具有精确、简洁、丰富、动态、灵活等特点,所以地图已
经成为地理工作者普遍使用的地理语言,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数据源。事实上,
地图也是地理信息系统向用户输出信息的重要形式之一。
1.2.2 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是单个或群体地以空间位置为参照的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人们通过观测
所得到的地球上某些地物景观的空间数据。
一般来说,空间位置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表示:
1. 专门位置表示法
通过空间实体与某些数据要素之间空间位置的联系来表示,即表示为绝对坐标和相对
坐标。专门位置法可以表示:
·小尺度空间现象的点或大尺度空间现象的抽象的点,如城镇、高程控制点、交通网络
的结点等;
·具有线性特征的线段,如水系、公路等;
·有规则的面,如栅格、像元等:
·用于面状描述的不规则多边形,如土壤分布、植被类型、空间影响范围等。
2. 列名位置表示法
用名称或编码等可标识的数码表示。如邮政编码、街区地址、门牌号码等。它们只表示空
间实体的组合和偶然的联系,本身并不能完整地表达空间位置,而需参照其他空间要素。如
地图上地名与编码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实体的空间位置。
地理空间数据可以用来描述地球上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人文经济与劳动力资源的有关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矿藏、植被、水、土地
利用、行政界限、交通网络、政治分区、邮政区、公共设施位置、土地界限、土地价值、土地所有
权、人口普查分区、人口分布、收入分配、经济区划、环境污染、疾病影响范围、自然灾害公布等。
空间数据表示了各种空间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如邻接、距离、重叠、包含等。空间现象
的其他属性也可以用数据表示,有时在一定程度上空间关系或属性隐含于数据结构中,可
以根据记录格式和数据结构计算出来。

1.3 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
1.3.1 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
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地理信息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经纬
网或公路网建立的地理坐标来实现空间位置识别的,地理信息还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即
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结构。而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属性码进行的,
这就为地理系统各图层之间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也为地理系统多层次的分析和信息的
传输与筛选提供了方便。
1.3.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描
述、分析地球表面及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信息系统。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算机硬、软件环境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
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综合评价、
管理、定量分析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类计算机应用系统。简而言之,地理信息系统是
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地理图形和空间定位功能的空间型数据管理系统,它是一种特殊而
又十分重要的信息系统。
从学术与技术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
技术,结合计算机、系统工程、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属跨学科的技术系统。它所涉及的
内容主要包括:
·有关的计算机硬、软件
·空间数据的获取及计算机输入
·空间数据模型及其数据表达
·属性数据的数据库存储及处理
·数据的共享、分析与应用
·数据的显示与视觉化
·地理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开发、质量保证与标准化
·地理信息系统的机构设置与人员培训等
在本书中,我们将从功能或内容上来讨论地理信息系统,即把地理信息系统看成是一
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地理图形和空间定位功能的空间型信息管理系统。
一般说来,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
·专题信息系统(Thematic Information System) 这是具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
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的目的服务,如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农作物估产信息系统、灾
害监测信息系统等。
·区域信息系统(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的信息
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规模,如国家级的、地区或省、市级和县级等为各不同级别行政区
服务的区域信息系统,也可以是按自然分区或流域为单位的区域信息系统,如加拿大国家
信息系统、我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
事实上,许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区域性专题信息系统,如北
京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海南岛土地评价信息系统等。
·地理信息系统工具(GIS-Tool) 也称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或外壳,它是具有地理
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工具软件或开发平台,供其他系统调用或进行二次开发。国内外已在不
同档次的计算机设备上研制了一批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如美国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的
Map 软件包(Map Analysis Package)、MapInfo 公司的 MapInfo 系统,以及北京大学研制的
微机地理信息系统工具 Spaceman 等。将地理信息系统外壳与数据库系统结合,用以完成图
形图像数字化、地理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检索、结果输出等任务,就可以开发出相应的决策
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例如:
按数据结构的不同可将地理信息系统分为:①基于多边形的,即矢量型地理信息系统 ;
②基于格网的,即栅格型地理信息系统。
按照系统用途可将地理信息系统分为:①自然资源清查信息系统;②城市信息系统:
③规划和评价信息系统:④空间分析型的地理信息系统;⑤人才和智力资源信息系统。
按系统职能的不同可以分为:①地形信息系统;②专题信息系统;②土地资源信息系
统;④地籍信息系统;⑤人口统计信息系统等等。

1.4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见图 1—1),它们是计算机
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地理空间数据、系统维护和使用人员。

图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1.4.1 硬件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计算机主机它可以是单机,也可以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应用。
·数据输入设备用于将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将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
化数据。其他一些专门设备,如数字化仪、扫描仪、解析测图仪、数字摄影测量仪器、遥感图像
处理系统、机助制图系统、图形处理系统等,它们均可以通过数字接口与计算机相联接。
·数据存储设备主要指存储数据的磁盘、磁带、光盘及相应的驱动设备。
·数据输出设备它包括图形终端显示设备、绘图机、打印机、磁介质硬拷贝机、可擦写光
盘、以及多媒体输出装置等,它们将以图形、图像、文件、报表等不同形式显示数据的分析处
理结果。
·数据通信传输设备配上网络系统连线、网卡及其他网络专门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就可
通过网络与服务器或其他工作站交流信息或共享数据。
1.4.2 软件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运行所必需的各种程序,通常包括:
·计算机系统软件一般由计算机厂家提供的,为用户开发和使用计算机提供方便的程
序系统,通常包括操作系统、汇编系统、编译程序、诊断程序、库程序,以及各种维护使用手
册、程序说明等。这些是地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其他支持软件可以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专门开发的地理信
息系统软件包,也可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图形软件包、CAD 图像处理系统等,用于
支持对空间数据输入、存储、转换、输出和与用户接口。
·应用分析程序这是系统开发人员或用户根据地理专题或区域分析模型编制的用于某
种特定应用任务的程序,是系统功能的扩充与延伸。应用程序作用于地理专题数据或区域数
据,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内容,这是用户最为关心的真正用于地理分析的部分,也是
从空间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关键。用户进行系统开发的大部分工作是开发应用程序,而应
用程序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优劣和成败。
1.4.3 地理空间数据
地理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对象与管理内容。它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
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表格、图像和图形
等。它们由系统建造者通过数字化仪、扫描仪、键盘、磁带机或其他输入设备输入到地理信息
系统中,是地理信息系统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其相应的区域信
息包括位置信息、属性信息和空间关系等。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包括两大类型:
(1) 空间数据
用来确定图形和制图特征的位置,这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具体说来,它反
映了以下两方面信息:
·在某个己知坐标系中的位置,也称几何坐标主要用于标识地理景观在自然界或包含
某个区域的地图的空间位置,如经纬度、平面直角坐标、极坐标等。
·实体间的空间相关性即拓扑关系(Topology),表示点、线、网、面等实体之间的空间联
系,如网络结点与网络之间的枢纽关系,边界线与面实体问的构成关系,面实体与岛或内
部点的包含关系等等。空间拓扑关系对于地理空间数据的编码、录入、格式软换、存储管理、查
询检索和模型分析都有重要意义。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特色之一。
(2) 非空间的属性数据
用来反映与几何位置无关的属性,即通常所说的非几何属性,它是与地理实体相联系
的地理变量或地理意义,一般是经过抽象的概念,通过分类、命名、量算、统计等方法得到。
非几何属性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前者包括名称、类型、特性等,如岩石类型、土壤种类、土
地利用、行政区划等:后者则包括数量和等级等,如面积、长度、土地等级、人口数量、降雨量、
水土流失量等。任何地理实体至少包含有一个属性,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检索主要是通
过对属性的操作运算来实现的。
1.4.4 系统使用与管理人员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模型,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仅仅有系统硬、软件
和数据还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它必须处于相应的机构或组织环境内,需要人
进行系统组织、管理、维护和数据更新、系统扩充等工作。因此,系统的管理、维护和使用人员
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他们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的作用与关系如图 1—2 所
示。

图 1—2 地理信息系统与组织、管理机构环境
第2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表示

数据结构是指数据记录的编码格式及数据间的关系的描述。不同类型的数据,只有按照
一定的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并将它映射到计算机存储器中去,才能进行存储,检索,处理
和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空间数据常用的数据结构有两种:栅格(Raster)数据结构和
矢量(Vector)数据结构。
例如,一幅具有森林、河流和住房的地图(见图 2—1(a))可以分别用这两种不同的数据
结构来描述。在栅格结构中,空间被有规则地分成了一个个小块(通常是正方形),地理实体
用它们所占据的栅格的行、列号来定义,栅格同时可以附有属性值,例如图 2—1 凹中的
P、R、S 和 H;在矢量结构中,地理实体用点、线、面来表达,其位置由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的坐标来定义,如图 2—1(c)所示。

图 2—1 空间实体的栅格、矢量数据结构表示

2.1 栅格数据结构

栅格数据结构由像元阵列构成,每个像元用网格单元的行和列来确定它的位置,常用
于表示地质、气候、土地利用或地形等面状要素。任何面状的对象,如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地
势走伏、环境污染等,都可以用栅格数据来表示。
栅格数据的获取方法比较简单,即在专题地图上均匀地划分网格,相当于将一透明的
方格纸覆盖在地图上,格网的尺寸大小依要求设定。根据单位格网交点归属法(中心点法)、
单位格网面积占优法、长度占优法、重要性法等方法,直接获取相应的栅格数据。这类方法称
之为手工栅格数据编码法,它适用于区域范围不大或栅格单元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但是当区
域范围较大或者栅格单元的分辨率较高时,需要采用数据类型转换万法,即由矢量数据向
栅格数据作自动转换。
为了逼近原图或原始数据精度,除了采用上述的手工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缩小单个
栅格单元的方法(即增加精度),使得每个单位的栅格可以代表更为精细的地面单元。这样,
在大大提高精度,更接近真实形态的同时,行、列数也将大大增加,即数据量也大幅度地增
加,使得数据冗余严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现在已研究出了一系列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
法,使得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记录尽可能多的信息。压缩编码方法可分为信息无损编码和信
息有损编码两种,信息无损编码是指编码过程中没有任何信息处理损失,通过解码操作可
以完全恢复原来的信息;信息有损编码是指为了提高编码效率,最大限度地压缩数据,在
压缩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相对不太重要的信息,当解码时这部分信息难以恢复。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信息无损编码方法。
常用的数据压缩编码方法有以下几种:
2.1.1 链式编码(Chain Codes)
链式编码又称弗里曼链码(Freeman,1961)或边界链码。考虑图 2—2 中的多边形,该多
边形的边界可以表示为由某一原点开始并按某些基本方向确定的单位矢量链。基本方向一般
定义为:东=0,东南=1,南=2,西南=3,西=4,西北=5,北=6,东北=7。

图 2—2 用树格结构表示一个简单区域的例子
若设原点为像元(10,1),则图 2—2 的多边形边界按顺时针方向的链式编码为:
10,1,7,0,1,0,7,1,7,0,0,2,3,2,2,1,0,7,0,0,0,0,2,4,3,4,
4,
3,4,4,5,4,5,4,5,4,5,4,6,6。其中前两个数字 10 和 1,代表起始点为第十行
第一列,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代表单位矢量的方向。
链式编码对多边形的表示具有很强的压缩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比较适合存
储图形数据,但对叠置运算,如组合、相交等则很难实现,对局部修改将改变整体结构,效
率较低,并且由于链码是以每个区域为单位存储边界的,相邻区域的边界则被重复存储而
产生冗余。
2.1.2 游程长度编码(Run—Length Codes)
游程长度编码是按行的顺序存储多边形内各像元的列号,把属性值相同的连续若干个
栅格看成是一个游程,即在某一行上从左到右存储属于该多边形的始末像元列号,如图 2
—2 中的简单区域按游程长度编码方法的编码为:
第 9 行:2,3:6,6:8,10
第 10 行:1,10
第 11 行:1,9
第 12 行:1,9
第 13 行:3,9:12,16
第 14 行:5,16
第 15 行:7,14
第 16 行:9,11
这里我们用 22 个编码的值就完整地表示了含 69 个像元的多边形,因此大大地减少了
存储量,这种编码方法在许多像元同时属于一个属性值的情况下,比传统编码法的存储情
况有很大的改善。克服了链式编码中效率铰低且很难实现叠置运算等缺点。这种编码方法同
时也减少了栅格数据库的数据输入量,但是在计算期间的处理和制图输出期间的处理工作
量都有所增加。
2.1.3 四又树编码(Quadtree Encoding)
四叉树编码又称四分树或四元树编码,这种编码的基本原理是:先把地图看成是一个
正方形的单元,如果该单元内有不同性质的多边形,则将单元分成四个大小相同的二级单
元,然后分别判断这四个二级单元中是否还有性质不同的多边形,如其中某个二级单元中
有不同性质的多边形,则再将其划分成四个大小相同的三级单元。这种逐级一分为四的方法
一直继续到预定的最高分辨率为止。
图 2—3 给出了一个用四叉树方法表示一个多边形的划分过程,图 2—4 则是与之相对
应的树状数据结构。
在图 2—4 中,树根代表整个区域,树的每个结点有四个子结点,为空的子结点称为叶
子结点,用方框表示,叶子结点对应于区域分割时数据为单一类型或单个栅格的像元。此外,
树根结点用圆圈表示,它说明在该四分之一范围内尚存在不同性质的多边形,对此必须继
续划分,直至分到树叶为止。该图的叶子结点中,带 X 的结点框代表全属多边形范围,空心
的结点框表示全不属多边形范围。

图 2—3 用四叉树方法表示一个多边形的例子
图 2—4 一个多边形的树状数据结构
为了在计算机中既能以最小的冗余来存储与图像对应的四叉树,又能方便地完成各种
图形操作,现巳有多种编码方法,如线性四叉树编码的存储算法、常规四叉树编码的存储算
法等。
这些栅格数据压缩方法各有利弊,我们应视图形的复杂情况合理选用,同时应在系统
中备有相应的处理程序。另外,用户的数据分析目的和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压缩方法
的选取。

2.2 矢量数据结构

矢量数据结构是另一种最常见的图形数据结构,地理实体用一系列 x,y 坐标来确定它


们的位置,即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的将点、线、面等地理实体表现得精确无误。该数
据结构常用于描述线状分布的地理要素,如河流、道路、等值线等。
任何的点、线、面实体都可以用直角坐标点 x,y 来表示,这里,x,y 可以对应于地面坐
标经度和纬度,也可以对应于数字化时所建立的平面坐标 x 和 y。点可以被表示成一组坐标
(x,y),对于线和面,则均被表示为多组(x1,y1;x2,y2;…;xn,yn),由于表示面的多边
形由首尾相连的线所组成,所以其起、止点的坐标相同。这些由 x,y 坐标表示的点都是由光
滑的曲线间隔采样得到的,同样的一条曲线,取的点越多,则以后恢复时就越接近原来的
曲线,失真越少,但数据量将增加;反之,取的点太少,恢复时就可能成为折线,出现失
真的情况。这种用 x,y 坐标表示的失量编码方法文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以多边形为单位的
运算和显示,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例如:
·邻接多边形的公共边被数字化和存储两次,由此将产生数据冗余或边界不重合的匹
配误差。
·每个多边形都自成体系,而缺少有关邻域关系的信息。
·不能解决多边形嵌套问题,内嵌的小多边形只作为单个的图形建立,没有与外面多
边形的联系,即不能解决多边形关系中“洞”和“岛”的结构,例如,图 2—5 中面 1 和面
2 的结构。
·没有方便的办法来检查多边形边界的拓扑关系正确与否,例如是否存在不完整的多
边形等。
图 2—5 多边形矢量编码的例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引入了树状索引编码法,这种方法是对所有边界点进行数字
化,将坐标按顺序方式存储,以点索引和边界线号相联系,以线索引与各多边形相联系,
形成树状结构。相应的文件结构如图 2—6 所示。

图 2—6 树状索引的文件结构例子
采用树状索引编码法消除了相邻多边形边界的数据冗余和不一致问题,邻域信息和岛
状信息可通过线索引处理得到,但较麻烦。同时,上述编码表是以人工方式建立的,故较容
易出错,而且这种编码基本上没有考虑到独立多边形,因而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查询、检索较
为困难。
为了有效地解决内嵌和邻域关系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拓扑结构编码方法,并且只
有建立完整的拓扑多边形数据结构,岛屿多边形邻域关系处理,奇异多边形及“死点”检
查等问题才能彻底而有效地解决。关于拓扑结构编码方法的具体内容请读者参见有关文献。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矢量数据结构表示方法可分为简单结构表示法与
拓扑结构表示法两种,前者的实现相对简单、方便,但效果不如后者。当面和边界线之间的
相互关系查询、面和面的相邻查询、面和面以及线和面的叠合分析对用户比较重要时,应采
用拓扑结构表示法,反之可采用非拓扑的简单结构表示法。

2.3 两种结构的比较和选择

空间数据的栅格结构和矢量结构是模拟地理信息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栅格结构十分
有利于空间分析,但输出的地图既不美观也不够精确;矢量结构存储量小,且能输出精美
的地图,但进行空间分析不方便。总而言之,这两种结构各有其优缺点,表 2—1 给出了它
们的简单比较。
表 2.1 栅格结构和矢量结构方法的比较
名称 优点 缺点
矢量数据结构 (1)表示地理数据的精度高 (1)数据结构与处理算法均较复杂
(2)数据结构紧凑、存储空间小 (2)多边形叠置分析比较困难
(3)有利于网格分析 (3)对软、硬件的技术要求较高
(4)图形输出质量好、精度高 (4)显示和绘图成本较高
(5)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恢复、更新 (5)数学模拟比较困难
和综合都能有效地实现
栅格数据结构 (1)数据结构与处理算法均较简单 (1)图形数据存储量大
(2)申间数据的叠置和组合十分方便 (2)投影转换比较困难
(3)易于进行各类空间分析 (3)图形输出的质量较低,精度不够
(4)数学模拟方便 (4)图像识别的效果不如矢量方法
(5)数学输入与技术开发的费用低 (5)难以建立网络连接关系

从上表的比较中可以了解到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各自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例如
对于与遥感相结合的地理信息系统来说,栅格结构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地图数字化、拓扑
检测、矢量绘图等功能而言,矢量结构又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较为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是两种数据结构并存,并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二种结构之间的高效转换。
第3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评价
3.1 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3.1.1 信息系统及其分类
信息系统通常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具有完整功
能的一个人—机系统。从广义角度看,人们往往按其在组织、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把信息系
统分成四类: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s - EDPS)、管理信
息 系 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MIS) 、 决 策 支 持 系 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 DSS)和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 - ES)。地理信息系统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管
理信息系统,它也可以与决策支持系统或专家系统进行有机结合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以计算机应用、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为主,主要处理单项管理事务,
因此也称为事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该系统主要帮助对日常的管
理活动进行跟踪,多用于数据统计、更新、状态报告等,一般不涉及预测、规划、调节和控制
功能。例如工资管理、银行账单管理、财务报表、库存登记、统计汇总等都是典型的电子数据处
理系统。
按照 R.N.Anthony 的三级管理模型,任一企业或组织的管理功能都可分为三个层次:
战略计划层(高层)、管理控制层(中层)和操作运行控制层(基层)。高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
定或改变组织的总目标,决定达到目标所用的资源,以及获取、使用和分配这些资源的政策;
中层的任务是根据上述总目标及所拥有的资源,制定资源分配计划及进度,组织基层单位
来实现总目标;基层管理则是按照计划去执行日常的具体任务。可见,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主
要服务于管理的最低层次—操作运行控制层。
2. 管理信息系统
1961 年,美国经营管理协会(AMA)首次发表了 J.D.Gallagher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
想:开发一个全面性的企业信息系统,各级管理部门能通过它了解和利用企业有关的一切
经济活动信息。可见,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涉及 Anthony 模型中的第二层次—管理
控制层。
此后的 30 多年里,如何从严格意义上定义管理信息系统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目前
人们使用较多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 G.B.Davis(1985)在他的经典著作《管理信息系统》
中给出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
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与决策
功能。”
西方现代管理学派代表人物 H.A.Simon 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
程。他还提出了决策的三种结构化划分:结构化决策,是指有规律可循,能用形式化方法描
述和求解的一类管理决策问题:非结构化决策,则无规律可循并难以用确定方法表达、只能
根据当时情况凭经验来决定;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是半结构化决策问题,它有一定的规律
性但又不完全确定。按 Simon 的观点,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正是结构化的管理问题,它面
向整个企业或组织的日常信息处理业务,追求的是系统所处理问题的效益(响应速度、运行
效率和成本),是一个由数据驱动的人-机系统。
近年来,管理信息系统的许多相近类型也相继产生并得到发展,例如从工业企业管理
角度出发产生了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和生产资源规划系统(MRP—II);从工业工程角度
发展了柔性生产/加工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过程控制系统(CAPP)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生
产系统(CAD/CAM);接着又出现了集生产管理和工业工程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3. 决策支持系统
所谓决策支持系统,指的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辅助管理人员利用数据和模型求解
半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人机交互式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至少应当包括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和人机接口机构等几个部分。
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数据库是系统求解问题的主要数据源,它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
内容更加丰富。为了提高决策效率,通常还需设置逻辑上相对独立的专用数据库。数据库管
理系统负责维护的管理各类数据,实现与模型库及人机接口的联结。
模型库用来存储辅助决策所需的各种数学模型,例如线性规划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等
用于优化、预测和评价分析的模型,它们通常以子程序形式保存在系统中。模型库及其管理
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也是与传统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区别。
虽然传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但两者却有
着不同目的:前者是完成结构化的任务,即用户的日常的信息处理工作,设计时强调符合
用户现状,所追求的是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后者主要对半结构化问题进行辅助决策,追求
的是所提供信息的有效性。在企业管理中,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都属于结构化的管理问题
而原料需求预测、企业发展规划制定、投资效益分析等则属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用
决策支持系统解决这一问题时,需通过大量人机交互,借助于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 ,
才能辅助作出决策。因此,决策支持系统的重点是支持管理人员的决策,而不是代替管理人
员实现所谓决策自动化。
近年来,决策支持系统不断发展,相继衍生出一些其他形式,主要有:①执行支持系
统(ESS),也称为执行信息系统(EIS)。它兼具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用
以辅助高级管理人员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决策。②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由于群
体决策可以有效地抑制个体决策的独断性和片面性,因此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支持更加
合理、科学的决策过程。事实上,该系统主要是在决策支持系统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面支持
多决策者的接口操作环境,使得在驱动系统、人机对话、共同讨论和评价方案时,诸决策者
间及人机间可以很好地交互和协调。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是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
能(AI)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学习、理解、建议”的能力。它能够启发或支持决策者进行
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为决策者提供必须的数控、模型、方法和知识等。④分布式
决策支持系统(DDSS)。这是由多个有逻辑联系但物理上分离的信息处理结点组成的计算机网
络系统,其中每个结点至少含一个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内的结点成员既充分自治又能共享其
他结点的资源,它是一个开放系统,网络拓朴具有一定柔性,便于各结点的扩展。
4.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种智能型软件,它采用一定的知识,模拟人的推理过程去解决通常需专
家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为此,专家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知识库和推理机
制,同时,人机界面应尽可能地拟人化,例如提供自然语言理解机制等。
由于人类专家决策中包含大量的非结构化问题,无法用常规的定量数学方法进行描述
和处理,往往采用定性求解方法,借助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专家系统中首先必须
解决的是如何表示知识和经验,其次应解决如何在计算机内对这些定性问题进行描述和 识
别,以及如何利用知识对问题进行求解处理。专家系统的上述任务主要由知识库、推理机和
解释机构三部分来完成,它们通过人机接口机构同用户进行交互。
知识库用于存放领域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以及领域专家凭经验得到的启发式知识,它
们通常以规则的形式表示。
知识库管理系统提供知识的增加、删除、修改等维护功能,它使系统更有生命力。
推理机针对某一定性问题,选取知识库中恰当的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问题的
结果。推理机的控制策略通常分正向、反向和正反向混合推理三种,对上述任何一种策略又
可分为确定性推理和不精确推理两种方式。
解释机构用来回答用户对系统求解过程或当前系统状态的提问,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
透明度,并使非专家的用户能够了解问题求解的具体过程。
专家系统的人机接口机构除了具备一般决策支持系统中人机接口的功能以外,通常还
提供自然语言理解能力,用户能使用受限的自然语言同系统进行交互操作或进行检索查 询。
从系统设计思想上看,专家系统力图用计算机来代替领域专家,旨在为非专家用户提
供一个拥有专家级知识和经验的工作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则面向决策者,旨在扩大决策者
作出决策的能力。从问题性质和求解过程看,专家系统通过对知识、数据的搜索和启发式推
理来解决非结构化问题;决策支持系统则以数值计算和人机交互方式来解决半结构化问 题。
专家系统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它的开发周期长、费用高、专家知识获取非常困难。众多
不利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专家系统的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是上述信息系统应用的关键,它经历了 50 年代中期以前的手工操作、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中期的文件系统、从 60 年代后期开始的数据库系统等三个发展阶段。尤
其是 1970 年 IBM 的 E.F.Codd 首次提出数据库的关系理论后,高效的关系数据库和大容量
硬盘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系统的发展。
3.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复杂的人机系统,它的建
立过程是一项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系统工程。为了使管理信息系统达到预期目
标,就必须针对组织、机构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根据软件工程思想,采用科学的
开发步骤和技术,对系统建立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协调。
┌────────┬──────────────┬───────────┬────────────────┐

│ │ 用户 │ 领导 │ 开发人员 │

├─┬──────┼──────────────┼───────────┼────────────────┤

│总│问题的提出和│1.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1.批准开始研究 │1.听取用户要求 │

│ │ │2.指出所需要的信息 │2.组织开发队伍 │2.回答用户的问题 │

│体│初步调查 │3.介绍现行系统的工作情况 │3.进行必要培训 │3.进行初步调查 │

│规├──────┼──────────────┼───────────┼────────────────┤

│ │确定总体方案│1.评价现行系统 │1.审查可行性报告 │1.提出多种各选方案 │

│划│的可行性研究│2.协助提出各种方案 │2.决定是否开发 │2.与用户一起讨论各方案的优劣 │

│ │ │3.选舞最适宜的方案 │ │3.作山开发的费用估计和时间估计 │

├─┼──────┼──────────────┼───────────┼────────────────┤

│系│详细调查 │1.详细介绍现行系统 │1.促进用户和开发人 │1.详细调查现行系统 │

│ │ │2.提供各种资料和数据 │ 员良好合作 │2.搜集资料和数据 │

│统│ │ │2.及时解决有争议的 │ │

│ │ │ │ 问题 │ │

│分├──────┼──────────────┼───────────┼────────────────┤

│ │分析现行系 │1.评价新系统设想 │1.审查新系统设想 │1.分析现行系统 │

│析│统,确定新 │2.提出改进意见 │2.批准转入系统设计 │2.明确系统边界,用户界面 │

│ │系统设想 │ │ │3.说明系统目标和功能 │

├─┼──────┼──────────────┼───────────┼────────────────┤

│系│总体设计 │1.讨论子系统模块的合理性, │1.鼓励用户参加系统设 │1.子系统和模块划分 │

│ │ │ 并提出看法 │2.要求开发人员多听用 │2.计算机系统选择 │

│统│ │2.对设备选择发表看法 │ 户意见 │ │


│ ├──────┼──────────────┼───────────┼────────────────┤

│设│详细设计 │1.讨论设计和用户界面的合 │1.听取用户有关系统界 │1.设计输出、输入 │

│ │ │ 理性 │ 面的反映 │2.处理和存储的具体内容 │

│计│ │2.提出修改意见 │2.批准转入系统实施 │3.编写详细的设计说明书 │

│ │ │ │ │4.听取用户意见并修改系统界面 │

├─┼──────┼──────────────┼───────────┼────────────────┤

│ │程序设计 │l.随日准备回答一些具体的业 │1.监督编程进度 │1.分头进行编程和调试 │

│系│ │ 务问题 │ │ │

│ ├──────┼──────────────┼───────────┼────────────────┤

│ │调试 │1.评价系统的总调 │1.监督调试的进度 │1.模块调试 │

│统│ │2.检查用户界面的良好性 │2.协调用户与开发人员 │2.分调(子系统调试) │

│ │ │ │ 的不同意见 │3.总调(系统调试) │

│ ├──────┼──────────────┼───────────┼────────────────┤

│实│培训 │接受培训 │1.组织培训 │1.编写用户手册 │

│ │ │ │2.批准系统转换 │2.进行培训 │

│ ├──────┼──────────────┼───────────┼────────────────┤

│施│系统转换 │1.输入数据 │1.监督双轨运行 │1.协助双轨运行 │

│ │ │2.双轨运行 │2.批准正常运行 │2.进行必要修正 │

├─┼──────┼──────────────┼───────────┼────────────────┤

│行│运行和维护 │1.拉系统的要求定期输入数据 │1.监督用户严格执行操 │1.按系统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工作 │

│ │ │2.使用系统的输出 │ 作规程 │2.积极稳妥地进行维护 │

│ │ │3.提出修改和扩充意见 │2.批准适应性和完善性 │ │

│维│ │ │ 维护 │ │

│ │ │ │3.准备对系统全面评价 │ │

│ ├──────┼──────────────┼───────────┼────────────────┤

│护│系统评价 │参加系统评价 │组织系统评价 │1.参加系统评价 │

│ │ │ │ │2.总结经验教训 │

└─┴──────┴──────────────┴───────────┴────────────────┘

图 3—l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一般说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可以划分成总体规划、系统开发和系统运行三个
阶段,其中系统开发阶段还可进一步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等工作阶段或环
节,图 3—1 详细描述了以上各阶段的开发流程。
图 3—1 中各个阶段排列成一个严格的线性开发序列,在每个工作阶段均产生完整的技
术文档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指导和依据,每一阶段都应对文档进行评审,确信该阶段工作
完成并达到要求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轻易改变前面经过评的成
果。该开发方式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开发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并且可大大降低管理信息系统开
发的复杂性。国内外许多系统开发的实例都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方式。
国外曾有人对一些软件项目开发各阶段的工作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在一般信息
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工作阶段所占全部工作量的比重分别为: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模块调试:系统调试 = 20%:15%:20%:25%:20%
由此可见,程序编写在开发工作中只占很小比例,而调试工作却占整个开发工作量的
一半左右,因此“系统开发就是编程”的习惯说法显然是片面的。另据统计,在建立管理息
系统的三个阶段中,总体规划和系统开发阶段的工作量约占整个工作量的 2/3,而运行、
维护阶段要占 1/3,这说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后,仍应十分重视它的维护工作,以便
使系统不断完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3.1.2.1 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因为新系统是由现有系统发展
而成的,所以首先应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调查,提出新
系统的开发目标,井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新系统开发能否进行提供定量和定性的依据,这
就是总体规划的任务。
1. 现行系统的初步调查
(1) 调查内容
初步调查是为了了解现有系统的概貌、规模等基本情况,从而确认新系统的目标。该阶
段需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现行系统的概况当前规模、功能、工作效率、归属部门等。
·组织机构现行系统的组织机构,归属关系、人员安排等,它不仅为新系统各功能子系
统的划分提供依据,还可进一步暴露组织和人事方面的不合理现象。
·管理流程及工作步骤现行系统中各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业务流程、各种数据在收集、
整理、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各个环节的具体加工步骤,主要单据、表格的来源和去处等,
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信息流程。上述各项内容在系统分析阶段中还需进一步作详细调查。
·当前系统的薄弱环节在调查中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出其前因后果,这些问题往往是
新系统中要解决和改进的主要问题。
·建立新系统的资源情况为了建立新系统,企业、组织或主管部门准备投入人力(何种
技术水平、有多少人)、财力(多少场地和设备、多少资金)和时间(可以给多长开发时间)的基
本情况,对于已有计算机设备的企业,应详细调查其功能和目前使用状况,考虑在新系统
中充分发掘其潜力。
·各部门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目标持有的看法,以及对建立新系统的态度。
(2) 调查方法
现行系统调查研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为了使调查顺利进行,事先应拟定一个计
划,调查中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个别了解通过与管理人员详细交谈,问清管理业务流程、关键环节处理方法、存在的
问题和对新系统的希望。开发人员应注意利用交谈的机会向管理人员宣传、介绍一些计算机
应用的基础知识,以增加他们对新系统的兴趣和支持。
·开座谈会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或各个管理功能之间往往存在着交叉复杂的数据流,因
此对那些涉及多个部门或管理活动的调查,就应该用专题座谈会形式来调查。
·发调查表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调查表的设计要简明扼要,便于不同层次
和文化程度的人理解和填写,既要填写容易也应汇总方便。在调查表中通常要对一类问题进
行广泛提问,回答的方式可用填空型、是非型、选择型和打分型等多种。
2. 可行性分析
在现行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新系统目标,即新系统建立后所要求达到的
运行指标,这是系统开发和评价的依据。新系统目标应充分体现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发
展方向和基本特点,直接为管理服务,同时,新系统目标应该和现行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
密切相关,并且可以分期分批实现。需要指出的是,新系统目标不可能在总体规划阶段就提
得非常具体,它还将在开发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定量化。新系统目标的提法不尽相同,例如:
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提供新的处理功能和决策信
息:为生产、经营、科研提供更方便的服务项目等等。
新系统的目标确定后,就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能否实现新系统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1) 技术可行性
根据新系统目标来衡量所需的技术是否具备,一般可从硬件、软件的性能要求、环境条
件、技术人员水平和数量等方面去考虑和分析,其中开发人员的技术力量应首先考虑能力与
水平,并考虑近期内可以培养和发展的技术人员。
(2) 经济可行性
估算新系统的开发费用和今后的运行、维护费用,估计新系统将获得的效益,并将费用
与效益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利。
开发、运行和维护费用主要包括:
·购买和安装设备的费用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机房、电源、空调等;
·软件开发费用若由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开发,则该项费用可以计入下面的人员费用一
项;
·人员费用系统开发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工资、培训费用等;
·消耗品费用系统开发所用材料、系统正常运行所用消耗品,例如水电费、打印纸、软盘、
色带等开支;
·其他费用。
系统的效益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考虑。对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则应着重分
析其社会效益,例如系统投入运行后可以提供哪些以前无法及时提供的信息,用户查询和
使用信息的方便程度提高多少、速度增加了多少,对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多少帮助等
等。
(3) 运行可行性
对新系统运行后给现行系统带来的影响(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方式、工作环境等)和后果
进行估计和评价。同时还应考虑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补充,分析在给定时间里能否完成预
定的系统开发任务等。
按上述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后,就可整理并编制出新系统开发的可行性报告,
它是总体规划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可行性报告并无统一格式,但内容大致应包括:
1)新系统的目标这里应该给出经过调查、分析后已经明确了的具体目标。
2)企业、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投入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资金等。
3)现行系统初步调查情况:
·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和范围,领导关系。
·管理业务流程各主要业务的工作流程及对信息的要求。
·人员人员状况及安排使用情况。
·计算机应用情况巳有计算机的配置、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等。
·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上的主要问题。
4)可行性分析结果:
·技术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
·运行可行性。
5)结论对新系统开发工作是否可以进行的结论,通常可以是下述几种情形之一:
·可以立即进行。
·需要增加资源(如资金、人力、延长开发时间等)才可进行。
·需在某些条件具备或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
·不可行,应该停止。

3.1.2.2 系统开发过程
虽然各类不同企业或组织的信息处理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所有新系统的开发过程
都可以划分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其中系统分析阶段的目的是明确新
系统应该做些什么,即建立新系统的逻辑设计方案;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决定新系统应
当如何去做,即建立新系统的物理设计方案;而系统实施阶段则是用计算机硬、软件去具体
实现新系统。这种分阶段进行系统开发的主要优点是既保证系统开发的质量,又能节省较多
的人力和物力。
1.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也称为用户需求确定阶段,这里的所谓“需求”,主要包括新系统的功
能要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等等,可见系统分析是得到新系统最佳设计方案的关键阶段。
由于新系统应基于现行系统而且高于现行系统,因此通常必须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从现
行系统入手,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分析需求而得到新系统的逻辑设计方案。
系统分析通常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对现行系统进腑细调查
详细调查较之总体规划阶段的初步调查更面向于具体的处理要求、方法和过程。详细调
查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现行系统的组织机构及其关系该项调查是为了确立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及
其对外关系,调查结果可用具有树型分支的组织机构图加以描述。
·现行系统的有关输入/输出数据和文档该调查将对现行系统的数据来源、产生的数据
以及需保存信息的数据项目、数据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全面描述,描述的工具通常采用数
据字典。
·现行系统事务处理流程该调查包括管理事务处理的要求、方法、过程及处理实体(例如
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可用数据流图来表示。
(2)分析、研究新系统目标
根据可行性报告提出的目标,结合详细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更加明确和具
体的新系统目标。
(3)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方案
新系统逻辑设计方案是用系统说明书来描述的,它面向问题的逻辑解决,即给出新系
统的目标、所具备的功能以及输入、输出、数据存储、运行环境等概貌。用户可以通过逻辑设计
方案了解未来的新系统,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
2.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也称为物理设计,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新系统的逻辑设计方案,考虑实际条
件进行各种具体设计,确定“系统如何去做”。该阶段的工作直接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总体及模块设计
从新系统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出发,采用模块化结构,把系统划分成若干大模块(于
系统),而每个大模块又划分为若干小模块,自顶向下多次使用这种方法直至划分到最底层
的模块为止。
(1)总体及模块设计
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本方法不外乎变换、分类、核对、合并、更新、抽出、分配和生
成等八种。新系统的处理流程可由系统流程图表示,它通常可由数据流图展开而得到,系统
流程图描述了系统运行时各处理功能的执行顺序和步骤,以及它们所要使用的输入、输出设
备和存储介质等。在处理流程设计时,应尽量使系统操作简便、工悯颐序和处理周期明确,
并注意例外情况的处理。
(3)代码设计
代码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分类、校核和检索的标识符,代码设计不仅要从系统角度出发,
使代码满足系统内部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要求,还要考虑到代码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即它的
适用范围和增、删、扩充能力。
代码设计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如国家或上级部门已有指定的统一编码,则应按统一编码格式设计代码。例如财务管
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目代码,就可按财政部颁布的规定编码。
·应尽量使用现行系统中人们已习惯的代码。
·代码应具有明确的内涵。
·代码应尽量简短易记。
代码通常是由几位数字或字母组合而成,有时也可包含汉字或其他特殊号,其中每一
降位置上的数字或符号或者几位数字或符号的组合都表示某一确定的意义。
(4)输出/输入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结果只有通过输出才能为用户所使用,因此输出的内容与格式等
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输出方式是屏幕显示、打印文件或磁盘文
件。对于必须要传递和上报的输出,可采用打印或软磁盘拷贝方式,对于仅供查询和检索的
数据则可采用屏幕显示方式。输出格式的设计应做到简单明了、易于阅读和理解,如有上级
部门规定的标准或规范则必须照此设计输出格式。
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看,输出决定了输入,即输入设计必须根据输出要求来确定。管理信
息系统中数据输入的方式通常有键盘录入和软盘拷入。在键盘录入的屏幕格式设计中,一般
都采用与原始凭证相一致的格式,并能在全屏幕范围内对数据进行增、删和修改,使得用户
输入数据就像填写原始单据一样简单和方便。
输入设计的另一内容就是输入数据的校验设计。为了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可靠,必须采
用一定的方法,例如二次输入法对已经录入计算机的原始数据进行校验与核对,因此这也
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5)人机接口设计
人机接口用于用户与计算机系统通过屏幕进行一系列询问与回答的交互过程,人机接
口设计的任务就是确定上述交互的方法、内容与具体格式。人机交互的方式通常有菜单法、填
表法和“Y/N”回答法等,设计中应注意系统响应时间长短、对话要清楚简单,不应有二义
性,同时还要做到操作方便和对用户友善。
(6)数据库设计
目前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大都采用数据库来存储数据,数据库设计是指在现有的数据库
管理系统(例如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FoxBASE 或 FoxPro)上确定具体的数据库结构的过程,
它是系统设计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7)其他设计
包括系统的保密性、系统备份与恢复功能等的设计。
3. 系统实施阶段
(1)计算术难序设计
系统实施阶段是新系统付诸实现的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有计算机程序的编制、系
统的调试、系统操作手册编写以及人员培训等。在开展这些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机硬件
和系统软件的安装和消化,以及初始数据的收集工作,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程序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系统设计阶段产生的模块结构图、系统流程图和系统分析阶段提
供的数据字典等等。所编写出的程序应该是既能正确地在计算机上运行,又能供人阅读的“
文章”,它应该结构良好、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使人易于阅读、易于修改和易于维护。
为了编制出高质量的程序,应当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进行结构化程序
设计。所谓结构化程序,实际是由一些相互独享的基本程序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
结构)串联起来的,由于每一个基本结构(即语句段)都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因此结构
化程序的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修改,也便于多个开发人员分工编程。所谓“自顶向下,逐
步求精”实际上要求我们考虑问题时先抽象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即从问题的全局出发,
先明确“做什么”并用简明的文字描述出来,然后将它进一步分解,多次进行这种细化工
作直到获得一个可行的程序为止。
(2)操作手册编写和人员培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需要许多人直接或间接地操纵、使用。这些人通常大多
数来自现行系统,他们熟悉原来的管理业务但缺乏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系统实
施阶段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新系统的概貌和他们将要承
担的工作。培训对象主要是新系统的数据录入人员、系统操作人员和系统运行管理人员。对于
领导和管理人员也应进行一定的宣传,使其基本上了解新系统,并能关心和支持新系统的
建设和运行。
为了使培训和新系统今后的运行更为有效,在本阶段就应着手编写新系统的操作手册。
该手册是面向用户的,应尽量简单易懂,通常应包括下述内容:
·系统概述如系统名称,硬、软件情况,所用编程语言、系统分析与开发人员等。
·系统目标、功能和控制结构可通过文字、图表(如数据流图、系统流程图)等进行描述。
·系统输入、输出的格式及其必要的说明。
·系统操作、使用说明。
·系统维护方法和说明。
(3)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工作可分成分调和总调两项内容,也称为模块调试和系统调试,其主要目的
是将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错误尽量消灭在系统正式运行之前。
分调的任务是检查各程序、功能模块和于系统内部的正确性,从而保证子系统内部控制
关系和数据处理内容的正确性。总调应在分调的基础上进行,主要任务是对各子系统之间相
互关系方面的错误和缺陷进行测试和改错,通过总调可以看到新系统的全貌。系统的总调应
尽量利用现行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在实际业务环境或类似的模拟环境中进行。
3.1.2.3 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系统经过调试以后,整个开发工作已经完成,本阶段的任务是进行系统转换、系统运行
和系统维护。新系统的开发化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所以应尽心可能延长其运行期并取,得
尽可能大的效益。为此,本阶段的工作仍应引起充分重视。
1. 新旧系统的转换
系统转换就是用新系统代替现行的旧系统进行管理业务处理,其中包括原来全部用人
工处理的系统转换到管理信息系统,也包括从旧的管理信息系统向新的管理系统的转换。常
用的系统转换方式包括:
(1)直接转换
即在某一时间点,旧系统停止工作,新系统开始投入运行,中间无过渡阶段。这种转换
方式省时省钱,但风险较大,这是由于新系统尚未承担过正常工作,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料
之外的问题,故直接转换方式仅适用于小型的或重要程度不大的管理信息系统。
(2)平行转换
即在一段时间中,新、旧系统保持同时运行。在这种方式下两个系统的运行结果可以进
行对比并校正,转换工作较为保险但费用较高,这是因为两个系统同时运行使得人员、材料
消耗等成倍增加。
(3)逐步转换
即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用新系统去代替旧系统,它既减小了直接转换的风险,又降低
了平行转换的高费用,而且能逐步积累经验使后阶段的转换更加顺利。但是这种转换方式增
加了新旧系统接口衔接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当新旧系统差别太大时采用该方式的难度较大。
2. 运行与维护
(1)系统运行
当系统转换完成后,新系统就进入了正常运行阶段。为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必须要认
真制定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里所说的规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规定各有关人
员的使用权限,一般使用人员只能对本人所负责范围内的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和查询,未经
同意不应超出权限进行操作;其次是使用系统时的操作方法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执行,
以免因系统的部分数据或程序道损坏而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2)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是为了适应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和其他变化的影响,保证系统正常工作而采
取的一切活动,它包括系统功能的改进、解决系统运行时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等。据有关资
料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 60%—70%的程序员是在维护现存的系统,由此可见,系统维护
是一项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而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在不断的维护活动中
才得以生存的。
系统维护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程序的维护当管理的方式或策略等有所改变时则需对程序作相应变化,因此系统维
护的主要工作量是对程序的修改。
·代码的维护包括修改旧代码和制订新的代码。
·数据文件的维护。
·机器、设备的维护。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一个处理过程的改动往往会影响其他过程
或其他子系统。所以进行系统维护工作一定要特别慎重,维护之前必须分析、判断各种改动
的必要性、影响范围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后果,这就要求维护人员十分熟悉该系统,同时应认
真填写维护记录,以便今后有据可查。
3.1.3 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型化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的选择与确定,对于新的开发成本、开发时间以及新系统的质量
都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在本章前面几节所介绍的系统开发技术中,整个过程按照总体规划、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运行维护等阶段构成了系统的生命周期,因此该方法也被
称为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法。下面我们再介绍一种开发人员和用户都容易接受、也比较符合
我国国情的一种系统开发技术——原型化技术。
3.1.3.1 原型化及其实施步骤
1. 原型化的基本榻念
由于生命周期法严格分阶段进行,按步就班,使整个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因此便于开
发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复杂性。国内外的一些开发实
例都证明了生命周期法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期开发实践中,也暴露了生命周期法的许多缺陷。首先是文
档编写的工作量大,在生命周期法的每个开发阶段中都必须编写相应的文档。其次是开发过
程的可见性差,来自最终用户的反馈太迟。在生命周期法的前面几阶段包括总体规划、系统
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都不能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终端显示新系统的实际效果。一直要等
到系统实施阶段结束,用户才有可能从屏幕上见到新系统,也只有这时,用户才有可能通
过对系统的试用来提出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但是此时整个开发工作己近尾声,若想修改前
几阶段的工作成果将付出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为此,人们设法寻求一种新的系统开发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原型化”技术应运而生。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系统开发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系统开发尤其是系统设计与实
施工作越来越方便,从而对系统进行局部性修改或重新开发的代价大幅度下降,系统实施
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于是人们考虑在不太清楚一个系统的全部要求的情况下,先
建立一个称为该系统的“原型”的系统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实现,其中包括主要的程序模块、
数据结构(数据库)、屏幕格式,输入输出功能等项内容,然后利用此模型来进一步设计和实
现最终系统。原型化是快速原型化方法(Rapid Prototyping Methodology)的简称,这里的
原型指的是系统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版本,它反映最终系统的部分重要功能和特征。所谓原型
法,就是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由用户与开发人员共同商定先解决其中的基本部分,设计
一个初步的原型并在短期内实现,然后交用户试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根据用户意
见对原型加以修改或扩充,产生一个新的原型版本,如此反复这个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相
对稳定的、质量较高的系统。
2. 原型化的实施步骤
原型化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基本需求。用户通过对系统输出的描述来说明其基本需求,开发人员对此进行分
析,得出一个尽可能简单的计算机化的模型。
2)建立原型。根据上述简单模型,开发人员运用各种开发工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立一
个初始的原型,该原型只需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即可。
3)使用、评价原型。将原型交给用户使用,让用户在实际试用过程中对原型进行检验和
评价,并将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开发人员。
4)修改原型。开发人员同用户在使用原型的过程中进行反复讨论,逐步减少系统分析中
的误解、弥补遗漏,并对原型反复修改直至正式交付使用。
由于原型化需要迅速实现,投入运行后要不断修改,所以对系统开发环境有较高的要
求。一般认为,较为理想的原型法开发环境和工具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交互式的工作环
境;综合数据字典管理系统;自动化文档编辑系统以及其他软件工具资源配置。
3. 原型修改次数的控制
原型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对原型进行运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一般说来,修改的次数越
多,系统的质量就越高,但是这种修改决不可能也无必要无限地进行。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两
种方法控制原型修改次数:
·限定修改次数根据不同子系统或模块的复杂程度以及经费、时间限制等因素,事先设
置各自的修改次数上限值。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原型修改次数达到该预定位时就停止修改,把
原型固定下来。
·限定用户满意的百分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大可能期待用户能百分之百满意,故
可事先定下用户满意的百分数,例如是 80%。在开发过程中,当用户满意程度达到该值时
就可停止修改。
在实际开发时往往将上述方法结合使用,即事先确定好修改次数和用户满意百分数的
最大值,在原型修改过程中,只要其中任一个值满足就停止修改。
综上所述,原型化技术通过对原型的反复使用、修改、给用户和开发人员双方提供一个
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而产生新认识、提出新的要求,该过程与人们的认识论相一致。具体
说来,原型法有如下重要特点:
·原型法使用户能够更积极地参与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也使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
的关系更友好,同时,最终系统也更加容易得到用户的承认,而这正是计算机系统成败的
关键之一。
·原型法使用户能尽早看到并操作最终系统的主要部分,能更好地理解系统,这也是
培训用户的较好途径。
·原型法使开发人员可及时获得用户的反馈,更能适应需求变化和减少误解,从而能
有效地提高最终系统的质量。
然而,任何一种方法和技术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原型法同样也存在一些缺陷,例
如:目前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原型开发管理技术;开发经费和开发时间较难控制;还缺乏丰
富而强有力的软件工具和开发环境来支持原型化技术。这一切都有待于开发人员的不断探索
和努力来加以克服。
3.1.3.2 原型化技术的灵活运用
1. 原型化的适用范围
根据前面所述的原型法的特点和缺陷,一般说来原型法比较适合于以下几种情况的新
系统开发工作。
·当用户不能提出明确的系统需求时。有时用户虽然对手工管理操作的现行系统非
常熟悉,但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甚少,不清楚计算机究竟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时可通
过原型法来明确用户的需求。
·当用户或开发人员想尝试一种新设想或方案,但开发费用或时间上又明显不允许
时。例如发人员设想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为具有智能检索功能的演绎数据库系统,则
可先在短期内开发出一个简单原型进行演示,以获得上级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然后进行
正式开发。
·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主要面向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要涉及规模
较大的模型库和方法库,设计和调试工作比较复杂,所以采用原型法较为合适。通常认为,
当用户对于新系统的功能需求十分明确时,系统开发工作就可直接采用生命周期法,而不
应该采用原型法。
2. 原型化与生命周期法的结台
原型化和生命周期法各有千秋,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
以便扬长避短。一方面,在用生命周期法开发系统时,可将原型化单独用于某个或某几个工
作阶段中,例如在总体规划阶段中,可作为可行性分析的辅助手段。管理信息系统中,用户
界面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系统的整体质量,因此,对其中的关键模块的界面可通过原型
化进行试用、分析和改进,以取得用户的认可和满意。另一方面,在用原型法开发系统时,
均可利用生命周期法中各项成熟的技术和工具,例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系统流程图等等。
3. 递增式原型法的应用
递增式原型法又称渐进开发法或相继版本法,其主要原理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
原型从功能上逐渐地扩充和提高,分别达到不同等级的水平,每一水平都能完成相对完整
的系统功能。可见,递增式原型法的步骤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开发策
略极为相似,这是一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开发策略,它可以缓解用户单位的财力限制及
对开发风险的心理压力。

3.2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功能和内容可以分为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
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这是一种通用型软件,具有地理
信息系统的一般特点,但没有地理空间实体,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定的应用目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建成一种解决一类或多类实际问题的地理信息系统,此即应用
型地理信息系统,它具有地理空间实体和解决空间信息分布规律、特性以及相互关系的模型
和方法。本书从下一章开始介绍的 Maphfo 就是一种优秀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而本小节
主要讨论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问题。
前面我们阐述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相关问题,这些技术也适用于应用型地理
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但是特定的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在开发过程
中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具体说来,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在以下几方面
有它的特殊性。
3.2.1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分析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的基础上,经过二次开发而得
到的适合于一定应用目的的系统,它基本上继承了此开发平台所提供的大部分功能。所以,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的重点并不在于对基本功能的设计和编程,而是根据需求分
析的结果,对解决特定的应用目的而进行的功能分析、选择合适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功能并
对其具体化,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我们将在 3.4 节对商品化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的基本功能和特征作简单介绍,下面
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为例来说明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设置的具体考虑。
XX 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是一个以地下管线信息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 ,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快速提供实时性强、真实准确的地下管线信息,并能实现快速查询、
综合分析等操作,为城市管理、发展预测、规划决策等提供可靠依据。它选择了本书介绍的美
国 MapInfo 公司 MapInfo 系统为基本平台。为实现对地下管线的自动化、科学化管理和快速
查询分析的目的,在 MapInfo 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如下功能。
1.数据录入功能
主要包括字符录入;图形录入(经过数字化仪或扫描仪录入):航片资料录入(经过航测
仪器数字化后录入);野外数据输入等子功能。
2.数据维护功能
主要包括数据文件维护: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安全性维护;数据日常管理与帐目登录
等于功能。
3.数据检索功能
主要实现图形对属性的查询、属性对图形信息的查询等,表现在以下方面:
·地下管线方面用路名、市规划院的道路代码、路段代码、路口代码等进行查询:
按用户在屏幕上指定的区域进行查询;指定几条线路和整条管线进行查询;按用
户指定的数据内容、比例尺和范围,将相应的管线在屏幕上显示或打印。
·图形方面技图幅号或用户指定区域查询;技地名行政区划名称查询;按街道代
码进行查询。
·测绘控制资料方面按控制点的名称、种类、等级查询:按图幅号或用户指定区
域查询;按地名、行政区划名称查询。
4.数据分析与处理功能
面积、长度、体积量算;各种统计计算;各种数学换算;图形变换计算。
5.数据输出功能
主要包括地形原图的输出;文件表格输出;普通图件输出;按指定格式输出;各种输
出的登录等。
3.2.2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输入
空间数据采集设计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采集是
指将各种信息通过某种方法数字化并经过程序转换为系统可以存储、管理和分析的形式。一
般说来,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有以下几种形式:专题地卧统计表格;遥感影像;实测信
息;各种数字化的信息以及来自其他系统的数据文件。
地图数据是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信息源,一般需要通过地图数字化仪输入。其他
的数据则可以采用键盘录入、软盘拷贝或经由通信线路传输等方式录入系统。
所谓地图数字化就是将地图转换成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文件,这种数据文件
符合一定的数据格式,有特别的比例尺和精度,包括各空间要素在某一坐标系统中的位置
和属性,它们可以通过接收其格式的软件系统来管理、提取、分析和编辑制图。地图数字化是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工作量大,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目前地图数字化主要有
两种方式,即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前考的费用较高,而且速度较慢和精度较差;
后者具有速度快、精度高、一致性好、拓扑错误少等优点,是最有潜力的地图数字化技术,目
前正逐步取代手扶跟踪数字化,成为主要的地图数字化方式。
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费用通常要高的多。其中,除了因数据
量大、处理复杂而带来硬、软件和培训成本高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外,空间数据采集、输入的
工作量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
根据美国有关专家(Huxholds 1991)的统计,把城市地图及其有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
的费用要占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总费用的 45%一 80%。而建立一个有 25—50 万笔房地产规模
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总费用约为 2—6 百万美元,其各种费用的大致比例如表 3.1 所示。
事实上,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硬件和支撑软件的绝对费用将会下降,而数据采集、输入的
相对费用则将相对上升。因此,我们在进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和成本/效益分析时,
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表 3—1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施费用比例(据 Huxholds)
费用种类 占总费用的比例(%)
基本地图输入 46
一般管理费用 16
硬件与软件 15
技术支持 13
硬件与软件维护 6
消耗品 1
其他 3

3.3 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所谓系统评价,就是指对系统达到功能、特性和效果等指标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对
所设计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劣进行评定。基本做法是将运行着的系统与该系统设计时的预期
目标作比较,考察是否达到了系统设计时所预定的效果。具体说来,主要对下列各项内容进
行考查:
1.系统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是系统效率的体现。例如系统能否
及时地向用户提供有用信息,所提供信息的地理精度和几何精度如何,系统操作是否方便 ,
系统出错如何,以及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等等。
2.运行可靠性
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可以从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系统运行时的稳定程度等方面来进
行衡量。一般情况下,系统应很少发生事故,即使发生事故也能很快得到修复。此外,可靠
性还应包括系统有关的数据文件和程序妥善备份,以及系统硬粹的后备保障等方面。
3.可维护性
系统的可维护性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理解、纠正和改进这个系统的难易程度。
通常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可理解性,指系统结构、界面功能和内部过程能够被理解的程度:
可测试性,诊断和测试的容易程度取决于易理解的程度;可修改性,它与系统设计时所确
定的设计原则有直接关系。
4.可扩展性
任何系统的开发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求精和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常
常是从清查和汇集空间数据开始,然后逐步演化到从管理到决策的高级阶段。因此,一个系
统建成后,要使在现行系统上不做大改动或不影响整个系统结构,就可在现行系统上增加
功能模块,这就必须在系统设计时留有接口,否则,当数据量增加或功能增强时,系统就
不得不推倒重建。
5.可移植性
可移植性是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有生命力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在
于它自身结构的科学合理,而且在于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即它不仅能在一台机器上使用 ,
而且能在其他型号设备上运行。要做到这一点,系统必须按国家规范标准设计,包括数据表
示、专业分类、编码标准、记录格式等,都要按照统一的规定。以保证软件和数据的匹配、交换
和共享。
6.系统的效益
与一般的信息系统相类似,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
面。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经济效益主要产生于促进生产力与生产产值的提高,减少盲目投资,
降低工时耗费,减轻灾害损失等方面。由于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直
接经济效益相对来说还不太显著,因此我们可以着重从社会效益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包括 :
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信息共享的效果,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地学综合分析
能力,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系统决策的定量化和科学化,系统应用的模型化,以及系统解
决新课题的能力、工作时间的缩短等等。总的来看,地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是通过长时间
应用而逐渐体现出来,随着新课题和新技术的不断解决,经济效益也将不断提同。

3.4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

3.4.1 系统平台的一股特征
商品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也称为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种通用的、具有地
理信息系统一般特点的外壳软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定的应用目的在此基础上进
行二次开发,从而建成具体的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对商品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评价和
选泽,这是建立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之前所必须做的工作。一般说来,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
来了解和认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1.软件的一般信息
主要包括:软件名称;运行环境;首次推出时间;目前用户数量;软件价格:售后服
务等。
2.软件所采用的数据结构
主要是指数据结构的类型,例如拓扑矢量结构、非拓扑矢量结构;四叉树结构等等,以
及不同数据结构能否进行转换、系统在处理不同数据结构时用户界面是否统一等情况。
3.软件所支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通过哪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存储和管理属性数据,以及该 DBMS 与地理信息
系统的接口情况等。
4.软件的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指的是将各种软件模块组织成一个完整软件系统的技术与方法。目前大多
数的商业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都采用混合型或扩充 DBMS 型两种体系结构:
ARC/INFO 平台是使用混合型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该结构中,非空间的属性数据存
储于 INFO 关系型 DBMS 中,ARC 系统提供了空间数据的存储和操作,空间分析功能则由“工
具箱”结构提供。ARC 系统具有进行数据输入、编辑与网络分析等功能的独立模块,用以完
成所需的空间分析。
SYSTEM 9 是一个在已有的 DBMS 上进行扩充而建造的扩充 DBMS 型体系结构的例子。在该
结构中,空间坐标、拓扑数据以及非空间的属性数据都使用统一的数据模型进行存储,其中
以采用关系型 DBMS 的为多。该 DBMS 支持变长的字段,并且对 SQL 语言进行了扩充,用来处
理空间定位功能和进行空间查询。
3.4.2 系统平台的基本功能
1.数据输入
该功能主要包括地图数字化输入、图像扫描输入、表格数据录入以及外部数据的转换输
入等子功能。
2.数据输出
本要旬括以下四方面子功能:图形输出(点位符号图、线状符号图、面状符号图、立体图
等);图像输出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散点图、直方图等);外部数据输出。
各种商业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能够提供各不相同的输入、输出数据格式,目前主要的图
形格式包括:ARC(ARC/INFO 软件采用的格式)、AVHRR(气象卫星数据)、DEM(数据高程模型)、
DLG(数字化线图)、DIME(双键码)、DXF(AutoCAD 数据)、HPGL(HP 图形命今语言)、LANDSAT 和
SP0T ( 遥 感 卫 星 数 据 格 式 ) 、 TIGER(TIGER 软 件 格 式 ) 、 SIF(Standad Interchange
Fotmat) 、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一种工业标准的栅格图像格式)、IGES(Initid
Graphics Exchange Specification,CAD 系统的交换标准)。
3.测量功能
测量功能是指对空间实体和实体间关系的几何测量,通常包括以下子功能:计算点间
的直线距离:计算两点间的曲线距离或折线距离,可分为欧氏距离和非欧氏距离两种;可
近度分析;计算多边形实体的面积与周长或指定区域的面积;体积测量。
4.产生缓冲带功能
产生缓冲带指的是在一个或多个地图要素(点、线、多边形等)的周围,按给定的距离或
半径产生一个带状区域。该带状区可以是圆形的、方形的或任意形状的。
产生缓冲带功能包括:点周围的缓冲带;多边形周围的缓仲带:沿着直线的缓冲带;
沿着曲线的缓冲带;加权的缓冲带等项子功能。
5.地图代数功能
地图代数功能是指对于专题地图的图形图像数据的数学变换,其中包括五项子功能,
它们是:地图的加、减常数运算;地图的乘、除常数运算:地图的指数运算;地图的三角运
算,地图的微分运算。
6.多边形操作功能
多边形操作功能是指对于同一层或不同层的多边形实体间或多边形实体与其他类型的
实体间的几何操作,包括以下七项子功能:多边形复合分析,产生新的综合的多边形数据
文件,多边形复合分析,进行面积计算和面积统计;点在多边形内的判断;线在多边形内
的判断;多边形的抽取,这是多边形复合分析的逆过程;删除不合逻辑的多边形复合;产
生泰森(Thiessen)多边形。泰森多边形常用于水文测量中,它的产生方法是:作测站与其邻
近的周围测站联线的垂直平分线,这些平分线构成的一系列多边形就叫做泰森多边形。
7.DEM(数字高程模型)的地形分析功能
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主要是一系列的有关地形参数的计算,通常包括以下八
项子功能:坡度计算;坡向计算;内插高程;景物视线分析 (可见性计算),即根据地形计
算出一个给定的视点的视野范围:产生高程等值线;排水网络模型;地形断面图的产生;
地形的挖/填方计算。
8.其他空间分析功能
主要包括一些基于网络数据结构的功能,例如:走廊分析,即两点间移动的最小费用
的计算;多幅图的布尔操作,即多个数据层的复合分析;多个专题的布尔操作;最邻近地
物的捏索;移动窗口过滤器;计算最优路径和加权的最优路径;坐标几何计算;网络分析 ;
矢量与栅格格式的相互转换等等。
9.地图本身特征的操作功能
对地图本身的一些特征进行操作,通常包括以下五项子功能:比例尺变换及地图综合
能力;投影变换(投影方式的改变):几何变换(坐标的旋转、平移等);图例变换;字符、汉
字及各种图饰的变换。
下面的表 3—2 中给出了国外十种常用的商业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的核心功能,可
供读者参考。
表 3—2 国外主要商业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的核心功能
┌───────┬───┬───┬───┬──┬──┬──┬───┬──┬──┬───┐
│ 系统名称│ ARC/│ ER- │GRASS │INFO│Map │MOSS│SPANS │Sys-│ MGE│TEGRIS│
│ │ INFO│ DAS │ │MAP │Info│ │ │tem9│ │ │
│ ├───┼───┼───┼──┼──┼──┼───┼──┼──┼───┤
│ 功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测│直线距离 │ √ │ √ │ √ │√ │√ │ √│ √ │ √│√ │ √ │
│量├────--┼───┼───┼───┼──┼──┼──┼───┼──┼──┼───┤
│功│曲线距离 │ √ │ √ │ √ │ √ │ │ √ │ √ │ √│√ │ √ │
│能├─────┼───┼───┼───┼──┼──┼──┼───┼──┼──┼───┤
│ │可近废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面积测量 │ √ │ √ │ √ │√ │√ │ √│ √ │ √│√ │ √ │
├─┼─────┼───┼───┼───┼──┼──┼──┼───┼──┼──┼───┤
│缓│点周围 │ √ │ √ │ √ │√ │√ │ √│ √ │ √│√ │ √ │
│冲├─────┼───┼───┼───┼──┼──┼──┼───┼──┼──┼───┤
│区│多边形周围│ √ │ √ │ √ │√ │ │ √│ √ │ √│√ │ √ │
│功├─────┼───┼───┼───┼──┼──┼──┼───┼──┼──┼───┤
│能│沿直线 │ √ │ √ │ √ │√ │ │ √│ √ │ √│√ │ √ │
│ ├─────┼───┼───┼───┼──┼──┼──┼───┼──┼──┼───┤
│ │沿曲线 │ √ │ √ │ √ │√ │ │ √│ √ │ √│√ │ √ │
│ ├─────┼───┼───┼───┼──┼──┼──┼───┼──┼──┼───┤
│ │加权缓冲区│ √ │ √ │ √ │√ │ │ √│ √ │ √│ │ │
├─┼─────┼───┼───┼───┼──┼──┼──┼───┼──┼──┼───┤
│地│加减常数 │ √ │ √ │ √ │√ │√ │ √│ √ │ √│√ │ √ │
│图├─────┼───┼───┼───┼──┼──┼──┼───┼──┼──┼───┤
│代│乘除常数 │ √ │ √ │ √ │√ │ │ √│ √ │ √│√ │ √ │
│数├─────┼───┼───┼───┼──┼──┼──┼───┼──┼──┼───┤
│ │指数变换 │ √ │ √ │ √ │√ │ │ │ √ │ √│√ │ √ │
│ ├─────┼───┼───┼───┼──┼──┼──┼───┼──┼──┼───┤
│ │三角变换 │ √ │ √ │ √ │√ │ │ │ √ │ √│√ │ √ │
│ ├─────┼───┼───┼───┼──┼──┼──┼───┼──┼──┼───┤
│ │微分变换 │ √ │ √ │ √ │√ │ │ │ √ │ √│√ │ √ │
├─┼─────┼───┼───┼───┼──┼──┼──┼───┼──┼──┼───┤
│多│多边形复合│ √ │ √ │ │√ │√ │ √│ √ │ √│√ │ √ │
│形├─────┼───┼───┼───┼──┼──┼──┼───┼──┼──┼───┤
│边│点在多边形内│√ │ √ │ │√ │√ │ √│ √ │ √│√ │ √ │
│操├─────┼───┼───┼───┼──┼──┼──┼───┼──┼──┼───┤
│作│线在多边形内│√ │ √ │ │√ │√ │ √│ √ │ √│√ │ √ │
│ ├─────┼───┼───┼───┼──┼──┼──┼───┼──┼──┼───┤
│ │多边形合并│ √ │ │ │√ │√ │ √│ √ │ √│√ │ √ │
│ ├─────┼───┼───┼───┼──┼──┼──┼───┼──┼──┼───┤
│ │删除多边形复合│√│ √ │ │√ │ │ √│ √ │ │√ │ √ │
│ ├─────┼───┼───┼───┼──┼──┼──┼───┼──┼──┼───┤
│ │产生泰森多边形│√│ │ │√ │ │ │ √ │ │ │ │
├─┼─────┼───┼───┼───┼──┼──┼──┼───┼──┼──┼───┤
│D │计算坡度 │ √ │ √ │ √ │√ │ │ √│ √ │ √│√ │ √ │
│E ├─────┼───┼───┼───┼──┼──┼──┼───┼──┼──┼───┤
│M │计算坡向 │ √ │ √ │ √ │√ │ │ √│ √ │ │√ │ √ │
│分├────--┼───┼───┼───┼──┼──┼──┼───┼──┼──┼───┤
│析│内插高程 │ √ │ √ │ √ │√ │ │ √│ √ │ √│√ │ √ │
│功├─────┼───┼───┼───┼──┼──┼──┼───┼──┼──┼───┤
│能│可见性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高程等值线│ √ │ √ │ √ │√ │ │ √│ √ │ √│√ │ √ │
│ ├─────┼───┼───┼───┼──┼──┼──┼───┼──┼──┼───┤
│ │排水网络模型│√ │ │ √ │√ │ │ │ √ │ │ │ │
│ ├─────┼───┼───┼───┼──┼──┼──┼───┼──┼──┼───┤
│ │地形图断面│ √ │ │ √ │√ │ │ √│ √ │ √│√ │ √ │
│ ├─────┼───┼───┼───┼──┼──┼──┼───┼──┼──┼───┤
│ │挖方与填方│ √ │ │ √ │√ │ │ │ √ │ √│√ │ √ │
├─┬─────┼----─┼──--┼───┼──┼──┼──┼───┼─--┼──┼----─┤
│其│走廊分析 │ √ │ √ │ √ │√ │ √ │ √│ √ │ √│√ │ √ │
│他├────--┼──--┼─--─┼───┼──┼──┼──┼───┼─--┼──┼----─┤
│功│地图布尔操作│√ │ √ │ √ │√ │ │ √│ √ │ √│√ │ √ │
│能├─────┼─----┼──--┼───┼──┼──┼──┼───┼──┼──┼─----┤
│ │专题布尔操作│ √ │ √ │ √ │√ │ │ √│ √ │ √│√ │ √ │
│ ├─────┼─----┼──--┼───┼──┼──┼──┼───┼──┼──┼─----┤
│ │邻近搜索 │ √ │ √ │ √ │√ │ √ │ √│ √ │ √│√ │ √ │
│ ├─────┼─----┼─--─┼───┼──┼──┼──┼───┼──┼──┼─----┤
│ │移动窗口过滤│ │ √ │ √ │ │ │ √│ √ │ │ │ │
│ ├─────┼───┼───┼───┼──┼──┼──┼───┼──┼──┼───┤
│ │最优路径 │ √ │ √ │ √ │√ │ │ √│ √ │ │√ │ │
│ ├─────┼───┼───┼───┼──┼──┼──┼───┼──┼──┼───┤
│ │加权最优路径│√ │ √ │ √ │ │ │ │ √ │ │√ │ │
│ ├─────┼───┼───┼───┼──┼──┼──┼───┼──┼──┼───┤
│ │坐标几何 │ √ │ │ │√ │ │ √│ │ √ │√ │ │
│ ├─────┼───┼───┼───┼──┼──┼──┼───┼──┼──┼───┤
│ │网络分析 │ √ │ │ √ │√ │ │ │ √ │ │√ │ │
│ ├─────┼───┼───┼───┼──┼──┼──┼───┼──┼──┼───┤
│ │矢量转网格│ √ │ √ │ √ │ │ √ │ √│ √ │ │√ │ √ │
│ ├─────┼───┼───┼───┼──┼──┼──┼───┼──┼──┼───┤
│ │网格转矢量│ √ │ √ │ √ │√ │ │ │ √ │ │√ │ √ │
│ ├─────┼───┼───┼───┼──┼──┼──┼───┼──┼──┼───┤
│ │投影变换 │ √ │ √ │ √ │√ │ │ √│ √ │ √│√ │ √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