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徽州学研究・

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
李琳琦
( 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宋元时期 ,徽州地区基础的启蒙教育相当繁荣 。这种繁荣 ,具体表现在 : 官立为辅 、


私办为主
的蒙养教育体系形成 ; 一大批理学名儒热心训蒙事业 ,同时“择师教子”
亦在徽州形成风尚 ; 以及童蒙教材
的大量编写 ,并形成区域特色等三个方面 。造成这种繁荣的原因 : 其一是与徽州大族崇儒重教的文化传
统有关 ,其二是与新安理学的兴起紧密相连 ,其三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 。
    关键词 : 宋元 ; 徽州 ; 蒙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 : K244 ; K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05X(2001) 01 - 0002 - 04

  随着西晋末年 、
特别是唐末和北宋末年中 师 ,农隙使子弟入学 。”⑥ 至元二十八年 ( 1291
原衣冠的大规模入迁 ,汉文化取代山越文化 ,徽 年) 三月 ,元朝政府又命“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
州地区崇儒重教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到宋元 内设立小学 。 ”⑦ 根据现有的材料 ,可以证明宋
时期徽州已是“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 、
居民 元政府的规定在徽州地区基本得到实施 。如程
之处 ,莫不有学 、
有师 、 ”① 本文拟
有书史之藏 。 王必 ( 1164 - 1242 年 ) 在给休宁人朱权 ( 1155 -
就这一时期徽州地区基础的启蒙教育状况作一 1232 年) 所写的行状中提到 , 朱权“六岁入小
大致勾勒 ,旨在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 学 。一日偶失所业课册 , 先生颇有愠色 。曰 :
‘毋多虑 , 某能尽默记 。’乃追写之 。他日得故
一、
官立为辅 、
私办为主的蒙养教育体系形成 帙 ,一字不舛 。”此处的小学 , 应该是官立小学 。
因为在行状的最后 ,程王必说朱权死后 ,其著作
唐代以前 ,正规小学教育乃是贵族的特权 , “藏于家塾 。 ”⑧ 可见小学和家塾是两种不同的
直到宋代 , 这种情形才有较大改观 。宋代中央 教育机构 。休宁人陈栎 ( 1252 - 1334 年 ) 也是
政府曾明令在地方设立小学 , 并有小学章程的 “五岁入小学”⑨, 时为宝 四年 ( 1256 年 ) 。元
出现 。如宋仁宗至和元年 ( 1054 年 ) 有《京兆府 朝时 ,徽州亦有官办小学的设置 。如徽州路学 ,
小学规》的颁布 。宋神宗熙宁四年 ( 1074 年 ) , 元大德四年 ( 1300 年 )“教授徐拱辰重建讲堂 ,
命诸 州 军 设 小 学 教 授 ②。宋 徽 宗 崇 宁 元 年 他如小学 ,文公祠 ……”; 休宁县学于元大德五
(1102 年 ) , 令州县置小学 ③。崇宁五年 ( 1106
年) 又诏 “
: 小学皆隶太学 , 州合令教授 、
县合令 ① 赵氵方 《东山存稿》
: 卷 4 《商山书院学田记》
, 。
”④ 政 和 四 年
学长 总 其 事 , 不 可 别 为 一 学 。 ② ③《玉海・ 学校》。
(1114 年) , 再颁小学条例 , 对地方小学和国子 ④ 《宋会要辑稿・ 崇儒》 2 之 11 。
⑤ 《宋会要辑稿・ 崇儒》 2 之 27 。
监的内部建置及管理进行了具体规定 ⑤。元朝
⑥ 《新元史・ 食货志》。
政府则在地方推行小学和社学之制 。如至元二 ⑦ 《新元史・ 选举志》。
十三年 ( 1286 年) 规定 “
: 诸县所属村庄 , 五十家 ⑧ 程王必 《氵
: 名水集》 卷 11 《朱惠州行状》
, 。
为一社 , ……每社立学校一 ,择通晓经书者为学 ⑨ 陈栎 《定宇集・
: 年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2

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

年 ( 1301 年) 整葺 , 其西廊也设“有小学”①。另 圣先贤 ,招延明师以教乡之子弟 , 割田五百亩 ,


外 ,休宁人汪德懋 ( 1322 - 1375 年) ,六岁左右曾 以三百亩之入赡师弟子 , 以二百亩养族之贫
上小学 ②。以上罗列的虽然大都是休宁县的事 者”; 中山书塾 : 元至正八年 ( 1348 年 ) 里人祝寿
例 ,但应该说在整个徽州地区具有代表性 。至 朋建 “为屋若干楹
, , 割田二百亩 , 设朱子祠 , 其
于元代徽州社学的情况 ,我们目前并不清楚 。 堂曰进修 ,斋曰成德 、
立本 ,阁曰清源 ,延师以教
宋元时期 ,徽州地区虽然有官办小学的设 ”⑧再如休宁汪德懋于元末创
宗族及乡之子弟 。
置 ,但蒙养教育的实施 ,仍主要依靠民间自己的 建的万川家塾亦属于义学性质 。汪克宽在《万
力量 。这一时期 , 徽州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私家 川家塾记》中说 “
: 比年矛戟抢攘 , 列城兵燹 , 学
创办的蒙养教育机构 , 如家学 、塾馆 、
塾学 、
家 者逃难解散 ,非唯里闾废学 ,而郡邑学宫悉为丘
塾、 义学 、
义塾等等 。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 墟 ,此家塾之所为作也 。予宗友德懋久从予游 ,
面看 , 这些私家创办的蒙养教育机构可分为三 而有得者 ,世居休宁之万川 , 慨庠序之不兴 , 而
种类型 : 一类是由家长对子弟实施的教育 ,我们 士习日靡 ,乃以所闻于予者 ,居家教授 ,集亲族 、
称之为“家学”。如绩溪胡咸 , 在北宋熙宁元丰 助 。亦古者
闾里之子弟若干人 , 旦夕修读以自 曰
间 ( 1068 - 1085 年)“游太学十余年”,后因“有不 ”⑨
家塾教民之遗意也 , 遂名其堂曰万川家塾 。
乐者 ,谢病归 。招诸子出其书授之 , 不数年 , 其 由上可知 ,宋元时期徽州的义学已颇具规模 。
子舜陟 、 舜举踵相蹑取高第 。 ”③ 又如南宋婺源
滕洙 ( 1129 - 1193 年 ) “幼闻家学绪余
, , 长从乡   二 、
一大批理学名儒热心训蒙事业 , 同时
先生俞君宋 及一二知名士游”,后因科举屡不 “择师教子” 亦在徽州形成风尚
第 “即弃去不复为
, ,独教诸子为学”④。再如南
  理学兴起后 , 徽州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笃信
宋歙县方回 ( 1227 - 1307 年 ) , 自五岁起直到十
朱子的理学名儒 ,这些人除著书立说 、
讲学书院
七岁 ,皆就学于叔父方王彖 ,其兄弟及堂兄弟也
外 ,还热心训蒙事业 。仅以休宁县为例 ,庶几可
一度受教于王彖 ⑤。二类是延师设馆以课子弟 ,
见一 斑 。如 朱 权 , 字 圣 舆 , 淳 熙 十 四 年 ( 1187
称之为塾馆 、 塾学 、私塾 、
家塾等 。上面提到的
年) 进士 ,历官知惠州 , 绍定二年 ( 1229 年 ) 致仕
朱权 ,其家即设有家塾 。再如南宋程卓 ( 1153 -
回乡后 ,即开馆授徒 “学者来从
, , 不远千里 , 率
1223 年 ) 之曾祖 “
, 富而仁 , 延礼名儒训子弟 。 υ
百余人 ,随材诱掖 ,后多知名之士 。”λ
g 程卓 ,字
……由其家塾以成名者甚众 。 ”⑥ 三类是由“好
从元 , 为硕儒程大昌之从子 , 淳熙十一年 ( 1184
义”之士创办 , 延师以教贫寒的宗族及乡里子
年) 南宫第一 ,赐进士 ,历官同知枢密院事 ,封新
弟 ,称之为义学 、义塾 ,也有称家塾 、书塾的 。作
为学校的“义学”, 通常认为起源于宋代 。据记
① ⑧弘治《徽州府志》 卷 5 《学校》
, 。
载“: 义学始于有宋 , 若衡阳侯氏 、建昌洪氏 、婺
② 赵锁 《故县丞汪先生德懋行状》
: 《新安文献志》
, 卷
源王氏 、莆田林氏 。而范文正公特建于姑苏之
89 。
太平山 ,立斋庙 ,祀孔子 ,由是兴起 ,四方学者归 ③ 汪藻 《朝散郎致仕胡君
: ( 咸 ) 墓志铭》《新安文献
,
焉。”⑦ 可见宋代徽州即有义学的设置 。另一 志》 卷 91 。
个例子 ,就更能说明宋代徽州义学的存在 。据 ④ 朱熹 《 : 滕君希尹 ( 洙 ) 墓志铭》《新安文献志》 , 卷
康熙《徽州府志・隐逸传》载 : 北宋婺源人汪绍 91 。
⑤ 方回 《桐江集》
: 卷 4 《叔父八府君墓志铭》
, 。
“辟义学教授乡里子弟 , 名曰四友堂 , 割田三百
⑥ 傅伯成 《赠特进资政殿大学士程公卓行状》
: 《新
,
亩以充膳费 ,四方学者踵至 。 ”
至元代 ,特别是元
安文献志》 卷 74 。
末 ,因战乱 ,官学不修 , 徽州地区义学的设置更 ⑦ 冀霖 《义学记》
: ,同治《赣州府志》 卷 26 《书院》
, 。
为普遍 。如婺源县的遗安义学 : 元至正 七 年 ⑨ 《新安文献志》 卷 16 。
(1347 年) 里人程本中建 “为屋若干楹
, , 中祀先 υ
λ
g 程王必 《氵 : 名水集》 卷 11 《朱惠州行状》
, 。
3
安徽史学 2001 年第 1 期

安郡侯 ,为时名臣 “公初第而归


, ,四方学子不远 譬如陈栎 ,就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 : 读《四书》
千里 ,执经麾下 ,一经师承 ,其所得必粹 ,其文必 之序 , 以《大学》为先 , 然纲三目八 , 布在十有一
有体制可观 ,门人多达者 。”① 又如陈栎 “私淑
, 章 ,初学未有许大心胸包罗贯穿也 。 《论语》或
朱子 ,为时硕儒”②, 他从二十四岁“馆于江潭” 一二句 、三数句为一章 , 照应犹易 , 启发童蒙宜
起 ,先后坐馆詹溪程氏 、里中毕氏 、 江潭叶氏 、
蕖 ”λ
莫先焉 。 ϖ
g 然而朱熹的《论语集注》“
, 浑然犹
 溪金氏 ,以训蒙终其一生 ③。再如倪
口汪氏 、 经 ,初学为 未易悟 。
”于是为了使童蒙易学 ,陈
士毅 ( 1303 - 1348 年) , 字仲弘 , 所著有《四书辑 栎以数十年所积之经验 , 编写出《论语训蒙口
释》,学者称道川先生 。他年轻时从陈栎学 , 后 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 : 栎沉酣《四书》三十
因家贫 ,遂授徒以养亲 。黟县汪泰初闻其贤 ,遂 年余 ,授徒以来 , 可读 ( 朱子 )《集注》者固授之 ,
聘士毅到黟 ,为其筑室 ,俾士毅服侍双亲 。泰初 唯谨遇童生钝者 , 困于口说 , 乃顺本文推本意 、
并“躬率子弟为邑人问学焉 。 ”由于汪家的礼遇 , 句释 ,笔之其于《集注》, 涵者发 、
演者约 、
略者
士毅在黟县教了二十三年 ,直至去世 ④。“理学 廓 ,章旨必揭 ,务简而明 。旬积月累 ,累以成编 ,
名贤” 朱升 ( 1299 - 1370 年 ) , 也曾教授塾馆多 袭名《论语训蒙口义》。自《集注》外 , ……诸儒
年 ,他自己曾说 “去年寓里中程氏馆”
, “今年受
, 之讲学可及者咸采之 ……栎一得之愚往往附
徒于家”⑤; 方志记载 “朱学士升微时为 溪蒙
, 见 ,或有发前人未发者 。 ……抑不过施之初学 ,
师”⑥; 另外朱升还曾讲书于东倚平义塾 ⑦。名 ”λ
俾为读《集注》阶梯 , 非敢为长成之言也 。 ω
g后
儒硕士热心训蒙事业 , 从而保证了宋元时期徽 来 ,陈栎又编写了《中庸口义》,其原因也是对童
州蒙学教育的较高质量 。 蒙“授以朱子章句或问 , 往往难入 , 不得已纟由
在名儒硕士热心训蒙的同时 “择师教子”
, 绎朱子之意而句解之 , 复述读此书之大略于
在徽州形成风尚 。如前面提到的胡咸 , 其父胡 ”λ
此。 ξ
g 陈栎编写的蒙学教材还有《历代通略》、
策“诲其子必千里求师”⑧; 程卓之曾祖也是“延 《增广通略》《
、小学字训注》
等多种 。
礼名儒训子弟”。再如歙县士绅洪味卿 ( 1283 - “笃志朱氏之学”的胡炳文 , 从培养儿童的
1328 年) 亦“聘名师教子斌 。闻婺源胡君默之 伦理道德观念出发 ,仿前代《蒙求》 和朱熹《小学
贤 ,即迎至家 , 躬率子侄师事之 。 ……斌学之 ・
外篇》格式 , 编成《纯正蒙求》。吴觉在《〈纯正
成 ,胡君力也 。 ”⑨ 在徽州 , 一些声名卓著的蒙
师 ,往往被人争相延请 。陈栎即是一例 。又如 ① 傅伯成 《赠特进资政殿大学士程公卓行状》
: 《新
,
婺源的汪会 ( 1280 - 1348 年) ,学问甚著 ,尤以诗 安文献志》 卷 74 。
名 ,于 是“里 之 大 家 争 相 延 致 , 使 子 弟 师 事 ② 《新安文献志・ 先贤事略上》。
焉。 υ
”λ
g 这说明徽州的许多家庭 ( 家族 ) 非常重 ③ 《定宇集・ 年表》。
④ 赵氵方 《倪仲弘先生士毅改葬志》
: 《新安文献志》
,
视子弟的教育 ,希望通过名师训教 ,使子弟得以
卷 71 。
早日成“才”。这种风尚作为一种传统 , 一直延
⑤ 朱升 《朱枫林集》
: 卷 3 《大学中庸旁注序》
, ,黄山书
续到明清时期 。 社 1992 年版 。
⑥ 康熙《徽州府志》 卷 18 《杂志下・
, 拾遗》。
三、
童蒙教材的大量编写 ,并形成区域特色 ⑦ 《朱枫林集》 卷 7 《东倚平义塾讲书》
, 。
⑧ 汪藻 《朝散郎致仕胡君
: ( 咸 ) 墓志铭》《新安文献
,
志》 卷 91 。
宋元时期 ,特别是元代 , 徽州的塾师 , 尤其
⑨ 程文 《洪府君味卿墓志铭》
: 《新安文献志》
, 卷 89 。
是一些理学名儒 ,在训蒙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
υ
λ
g 程文 《 : 伯会先生汪君会行状》《新安文献志》 , 卷
已有蒙学教材的缺陷 , 于是他们根据自己长期 89 。
以来的教学实践 ,并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变通 、 改 ϖ
λ
g λω
g
《定宇集》 卷 1《 , 〈论语训蒙口义〉 自序》。
造 ,编写出一系列适合儿童特点的蒙学教材 。 ξ
λ
g 《定宇集》 卷 1《
, 〈中庸口义〉 自序》。
4

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

蒙求〉 原序》中指出 “
: 蒙求之书 , 先儒为诸凡数 罢 ,步街上听子弟弦诵声 , 自村首至尾 , 声东西
家矣 。吾邑云峰胡君又集古今嘉言善行为一 相震 ,以是快惬为乐事 。每岁秋赋 ,终场可读之
篇 ,名曰《纯正蒙求》, 仿佛文公《小学》书之遗 ”⑤ 如果陈村的情况具有代表性 ,那
卷几七十 。
意 。虽其纲不出明伦 、 立身 、
接物三者 , 而搜葺 么宋元时期徽州地区蒙养教育的繁荣程度的确
之力勤矣 ,所以为养蒙做圣之功宏矣 。 ”① 是非常惊人的 。
“理学名贤”朱升对童蒙教材的拣选 、 改造 宋元时期 ,徽州的蒙养教育为何能如此兴
贡献尤巨 , 最著名的是他为童蒙编辑的《小四 盛 ? 究其原因有三 :
书》。《小四书》 是指方逢辰的《名物蒙求》、
程若
其一 ,与徽州大族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有
庸的《性理字训》、 陈栎的《历代蒙求》和黄继善
关 。徽州大族大多来自中原的名门望族或者儒
的《史学提要》四本小书及朱升为之作的旁注 。
学世家 。如胡氏婺源考水派 , 本出自陇西李唐
朱升认为 , 蒙童读书次第 , 应以《名物蒙求》为
宗室之后 ,因“朱温篡位 ,诸子播迁 ,曰昌翼者逃
首“
: 凡将者 , 急就之传也 ; 名物者 , 小学之先
于婺源 ,就考水胡氏以居 ,遂从其姓 。同光乙酉
也。”其次是《性理字训》“ : 性理学问 ,天人之道 ,
(925 年) , 以明经登第 , 义不仕 , 子孙世以经学
治教之原也 。 ”再次是《历代蒙求》“ : 使知古今朝
”⑥ 又如孔氏大族 ,
传乡人 , 习称为明经胡氏 。
代之略 。”
最后是《史学提要》“ : 使知传统事迹之
详。 ”作为蒙学教材 , 这四本书为什么如此重要 本出孔子之后 “
, 先圣孔子之四十八世孙曰端

呢 ? 朱升进一步解释道 “ : 此四书者 ,四字成言 , ”⑦ 再


朝 ,宋建炎间为黟县令 , 遂家歙之城南 。
童幼所便 ,精熟融会 ,宇宙在胸中矣 。然后循序 如韩氏 “ ”⑧这
, 出唐昌黎愈公之后 , 本居上党 。
乎六经之学 , 归趣乎孔孟之教 , 究极乎濂洛之 些“俗好儒”
的世家大族 ,凭藉其家学渊源 ,在徽
说 ,休日则事笔札而考苍雅 ,余力则记名教而诵 州发展教育 , 培养子孙 , 从而促进了徽州教育 ,
诗文 ,庶几入门适道 ,有序有条 ,本末兼备 ,终始 特别是蒙养教育的发展 。
相成者矣 。 ”② 为了使童蒙能更好地理解以上 其二 ,与新安理学的兴起紧密相连 。南宋
四书之意蕴 , 朱升又为之作旁注 。正如他自己 以来 ,随着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徽州地区
所说的 “: 夫读书不可无注解 , 然注解与本文相 出现了一大批“笃志朱子之学”的名儒硕士 , 并
离 ,学者若不能以意相附 , 则非徒无益 , 而适滋 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新安理学派别 。这些新安理
其惑 。故愚于诸经书往往与之旁注 , 使学者但 学家皆以朱子之学的卫道者自居 , 他们除对朱
读本文而览其旁注 , 一过则了然 , 无繁复之劳 子之学悉心探究之外 ,还纷纷创办书院 ,热心蒙
也 。今此小四书者 , 语约而事意多 , 故旁注不 养教育 ,以此作为宣传朱子之学 、
扩大朱子之学
足 ,则又表注于栏上 , 使教者有所据依 , 而学者
影响的重要手段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徽州教育 ,
易于记忆 , 此区区之至意也 。既脱稿 , 刻之斋
特别是蒙养教育的发展 。
”③
舍 ,题曰《小四书》, 以别晦庵《四书》云 。 《小
其三 ,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 。宋代是我国
四书》在明代曾再度被刊行 , 直到清代 , 该书还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备时期 。( 下转第 37 页)
在流通 ④。

① 收入胡炳文 《纯正蒙求》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四、
余  论
② ③《朱枫林集》 卷 4 《小四书序》
, 。
④ 金儒杰编 《启蒙读物批判》
: ,第 32 页 ,香港神州图
元初 ,休宁名儒陈栎在记述其所居的陈村 书公司 1975 年版 。
情况时就曾说道 “ : 闻之方陈氏人物盛时 , 村无 ⑤ 《定宇集》
卷 15 《杂识》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二姓 ,合族税钱以贯计者一千三百有奇 。读书 ⑥ ⑧
《新安名族志》
前集 。
者比屋 , 各家之老遇风月良夜 , 杯酒相叙 。饮 ⑦ 《新安名族志》
后集 。
5

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

求善的态度了 。”①他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待儒 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 ,得他的真相 ; 第三步把


家文化 ,避免了近代化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 , 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 ,还拿别人的补助他 ,叫他
纠正了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偏差 , 这与现代新 起一种化合作用 ,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 ; 第四步
儒家可谓异曲同工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说 ,与 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张 , 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
前一时期相比 , 这一时期梁启超倡导的是一种 处。”②梁启超因“西方的没落”而否定西方文化
更高层次的文化融合 ,他批评西方文明 、
崇扬儒 中心主义 , 重视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寻找
家文化绝不可简单地视为他彻底抛弃西学而回 文化重建之路 , 前三步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但
归传统 , 更不能说这是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复古 是物极必反 。在“化合”新文化的根柢问题上 ,
倒退 。 他死守民族文化特质不放 ,从而陷 入东方文化
当然 ,梁启超对儒学和中西文化的理解也 本位主义的泥沼之中 , 拒不接受西方近代精神
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误区 。第一 , 梁启超把文化 文化 , 特别是对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顽
划分为物质 、精神两部分 ,虽然有认识论上的合 斥固拒 , 丧失了与历史大潮同潮共涌的大好时
理性 ,但却割裂了文化的整体性 。他强调文化 机 ,这样 ,他所顽固坚持的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化
的特质 ,把中国文化简单地归之为精神文化 ,把 也就必然带上了旧时代的烙印 , 落在了时代潮
西方文化简单地归之为物质文化 , 忽视了西方 流的后面 。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性 , 结果造成了片 作者简介 : 张昭君 ( 1970 — ) , 男 , 历史学
面强调西方物质文化 , 影响了对西方精神文化 博士 ,人民出版社编辑 。
的吸收和中西文化融合的进程 。第二 , 他否定 责任编辑 : 施立业
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 却又陷入了东方文化本
位主义 。在谈到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时 , 梁启 ① 
《儒家哲学》《专集》
, 之一百三 ,第 6 页 。
超有一段论述 , 他说 “
: 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 ② 
《欧游心影录》《专集》
, 之二十三 ,第 37 —38 页 。

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 ; 第二步要用西洋人研  

( 上接第 5 页) 科举考试已成为朝廷选官的最主 作者简介 : 李琳琦 ( 1965 — ) , 男 , 安徽枞


要的途径 ①。因而通过科举 ,跃入龙门 ,以光大 阳人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 安徽师范大学历
门楣 ,重现世家大族昔日的辉煌 ,就成了徽州士 史系教授 。
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科举有赖于教育 , 特别是 责任编辑 : 陈  瑞
蒙养教育 , 这是徽州蒙养教育至宋代得以迅速
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蒙养 ① 参阅冯尔康主编 《
: 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第 504

教育的发展 , 使徽州逐利科场的人数大增 。史 - 505 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

载 ,至南宋初年 ,休宁一县 ,每次应乡贡者“常过 ② 康熙《休宁县志》


卷 7 《艺文志》
, 。
③ 淳熙《新安志》
卷 8 《叙进士题名》
, 。
八百人”② ,而整个徽州“毋虑二千人云”③。这
④ 戴表元 《孝善胡先生
: ( 斗元 ) 墓志铭》《新安文献
,
些带着父辈 、 宗族殷殷期望的徽州士子 “橐褚
,
志》
卷 92 上 。
笔 , 起山林 , 与四方英俊争进趋 , 往往高捷乡
⑤ 淳熙《新安志》
卷 6 《先达》
, 。
国。 ”④于是徽州出现了“迨圣宋则名臣辈出”⑤  
的局面 。

3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