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文学评论  1998 年第 3 期

评《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张寅彭
  张伯伟先生编撰的《全唐五代诗格校 吸收迄今为止中外学者的考辨成果 , 又结
考》,作为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诗研究集 合自己的研究所得 , 以《解题》逐篇予以核
成》 丛书中的一种 , 其出版显示了作者 、 丛 订 ,获得了一批较前人更为精确的结论 。
书主编及出版社几方面共同所具的眼识 。 例如 ,旧题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外学者
盖此书集中整理的诗格 、 诗式一类著作 ,在 如罗根泽 、 王梦鸥 、
兴膳宏 、
李珍华 、傅璇琮
其盛行的时代过去之后 , 即被认为秽陋鄙 等已认为系出其手 ; 本书肯定此说 ,又进一
俗 ,而为历来论家弃置不顾 。正如编撰者 步将今传王氏《诗格》之文字厘分为三部
后记中所言 “ : 由于这类书的内容多为作诗 分 : 一为《文镜秘府论》 征引部分 ,系王氏自
的格 、法 ,不免琐屑呆板 ; 再加上此类书的 撰及其门人的笔录汇辑 , 较为可信 ; 二为
时代 、真伪 、书名 、人名等方面又存在着种 《吟窗杂录》 所收之《诗格》,真伪混杂 ,难以
种疑问 ,所以向来问津者寡 。 ”宋以来的千 全信 ; 三为《吟窗杂录》 所收之《诗中密旨》,
馀年间 ,大约只有北宋李淑编《诗苑类格》、 乃浅人杂抄元 《诗髓脑》、 崔融《唐朝新定
南宋初旧题陈应行的《吟窗杂录》、 明中叶 诗格》、 皎然《诗议》 及佚名《诗式》的内容拼
胡文焕编《诗法统宗》 及清乾隆间顾龙振编 凑而成 ,非王氏所作 。经此甄别 ,上述材料
《诗学指南》等几次稍具规模的汇辑翻刻 。 始合治诗学者之用 。他如断佚名《文笔式》
因此 ,伯伟先生的此次整理就格外引人注 作于上官仪《笔札华梁》后的武后时代 , 旧
目 ,其学术价值及意义 ,约可分为“有形” 与 题魏文帝撰《诗格》 基本出自《笔札华梁》 与
“无形” 两个方面 。 《文笔式》; 王 《炙毂子诗格・ 三五七言体》
就其有形的一方面言 ,首先 ,此次整理 引李白诗误属高迈 ; 徐衍《风骚要式》之
所得的篇目 ,较前人几种汇辑均有所增益 。 “式” 非“试”; 王梦简《诗格要律》非“《诗要
编撰者集合近代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 广 格律》 ”; 僧神 而非“文 ”撰《诗格》; 陈振
泛占有文 献 资 料 , 爬 梳 剔 抉 , 从《敦 煌 宝 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诗评》作者“桂林
藏》、 日本文献如《文镜秘府论》 等前人未及 僧 □淳”之阙字为“景”; 旧题梅尧臣撰《诗
发掘的材料来源中 , 辑得上官仪《笔札华 评》当为佚名托伪 ; 而旧题白居易撰《金针
梁》、 佚名《文笔式》、 唐佚名《诗格》、 元  诗格》 则或与白氏有关 ……如此等等 ,皆有
《诗髓脑》、 唐佚名《诗式》、 崔融《唐朝新定 廓清之功 。再次 , 指出诗格类著作同样并
诗格》 六种中唐以前的作品 , 补佚之绩 , 颇 不缺乏的美学价值 。例如 , 对于此类著作
为可观 。其次 ,对诗格类著作在写作年代 、 中频频出现而较具特点的“势”( 王昌龄《诗
作者 、书名等较为普遍的讹误 ,本书既充分 格》有“十七势”,齐己《风骚旨格》、 神 《诗

・149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格》 各有“十势”等) ,作者指出 ,这是关于诗 等 。至于单篇的诗学之作 ,也有种种形式 ,
歌句式如何结构以产生“张力” 的一系列认 如序跋 、
书信等 。还有本身不具备独立性
识 ,似为得之 。又如宋以来之诗学好谈具 的评点 、选本 ,等等 。中国古典诗学的体制
体格 、法 ,作者指出 , 这实是唐五代诗格类 形式 ,也如同诗歌体制一般的丰富多样 。
著作的延伸与影响所致 。此言极具诗学史 这一现象使得中国诗学的研究也与中
的意识 ,将六朝以上与宋以下的诗学衔接 国诗的研究一样 , 须将辨体放在首位 。当
了起来 ,纠正了明人“唐无诗话 ( 学 ) ”的偏 年纪昀与四库馆臣在作《四库全书总目・ 诗
见 。至于僧保暹《处囊诀》论“诗眼”, 开黄 文评类提要》时 , 便是这样做的 。 《提要》
庭坚 、
范温之先声 ; 僧景淳《诗评》论诗之 云“
: 其勒为一书 , 传于今者 , 则断自刘勰 、
言、意关系 ,当“如铅中金 、石中玉 、水中盐 、 锺嵘 。勰究文体之源流 ,而评其工拙 ; 嵘第
色中胶 ,皆不可见 , 意在其中”, 为严羽《沧 作者之甲乙 ,而溯厥师承 ,为例各殊 。至皎
浪诗话》“兴趣”说所本 , 皆有开启作用 , 也 然《诗式》, 备陈法律 ; 孟 《本事诗》, 旁采
未容小视 。凡此均可见出诗格类著作在中 故实 ; 刘 《中山诗话》、 欧阳修《六 一 诗
国诗学史上的审美价值 。对这一方面 , 在 话》,又体兼说部 。后所论著 , 不出此五例
作者《论〈吟窗杂录〉 》一文中有更为充分的 矣。 ”
这段话虽有可议之处 , 但划明了我国
论述 ,甚至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给人的印 传统诗文评著作 ( 主要是诗评著作) 的三种
象 ,似乎总是以实用的 、 政教的为主 , 而诗 主要形式 。这是极具从大处著眼的识力
格中的理论 , 却恰恰是以审美的和艺术的 的 ,堪称经典之论 。
为主” 这样的论断 , 可以参看 。上述各点 , 从这段话还可以引申出一些结论 。其
是为“有形” 意义这一方面 。 一 ,南宋诗话中出现的几种论评之作 ,虽冠
所谓意义的“无形”方面 , 则是指本书 之以“诗话”之名 , 所承实是刘勰 、
锺嵘之
专就诗学文献的某一种类进行整理研究 , 体 ,于诗话只能算是一种变格 。明人对此
此举给当前古典诗学研究展示了新的思 是有所厘分的 ,论著如徐祯卿《谈艺录》、谢
路 ,即分体研究的思路 。我国古典诗学自 榛《诗家直说》 其《四溟诗话》一名由清人
(
先秦典籍中的只言片语 , 发展至汉人而成 所加) 、王世贞《艺苑 言》、
胡应麟《诗薮》、
篇 ,再至南朝而成为专著 。入唐以后 ,进一 许学夷《诗源辨体》等 ,一般都不称“诗话”;
步发展出诗格 、 论诗诗 、
诗式 、
句图 、
本事诗 而瞿佑《归田诗话》、李东阳《麓堂诗话》、 都
等多种体例 。至北宋诗话出 , 众体于是式 穆《南濠诗话》、
俞弁《逸老堂诗话》 等 ,则多
微 ; 南宋在诗话的基础上 ,又分化出专门的 有一些“说部”的成份 。清初继续有所厘
断代纪事之体与专门的论评之体 , 明人则 分 ,如叶燮 、
薛雪与沈德潜师徒三人 《原 ,
再增一种地方诗学的体例 。而清人除了全 诗》《、说诗 语》为论著 ,便不名“诗话”,而
面承袭上述诸体外 , 又新创了“声调谱”一 《一瓢诗话》中有不少记事的成份 , 故各当
种形式 。诸体之中 , 以欧阳修《诗话》的记 其名 。清中叶以后 , 名 、
实始大乱 , 如翁方
事之例与严羽《沧浪诗话》的论评之例 , 应 纲的《石洲诗话》, 自序一方面特为申明旨
用最为普遍 , 成为宋以后言诗者的常体 。 趣在“申论诸家诸体”“本非诗话”
, ,一方面
此外 ,还产生过一些特殊的体例 ,如以一句 却仍以名之 ,可谓自乱其例 。他如《瓯北诗
一喻组成全篇的敖陶孙《诗评》,以小说《水 话》《
、养一斋诗话》等 ,题名与内容均不称 ;
浒》
中人物设喻的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 何文焕《历代诗话》更是兼收并蓄 , 合诸体

・150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为一体 ; 而章学诚所谓诗话有“论诗及事” 然不免贬抑多于褒扬了 。这是诗格与诗话
与“论诗及辞”两体 ( 见其《文史通义 ・诗 之类著作长期“受枉”
的又一个原因 。评点
话》) 的依违两可之说 , 也出在这一时期 。 与选本由于没有直接表述观点的文字 , 也
此论一出 “诗话”
, 一词便逐渐失却了其本 一直未能受到诗学史家们应有的重视 。至
义 。而从宋以来诗学专著写作的史实言 , 于书信与序跋中的文字 , 则需剔除充溢其
基本的两体应是“诗话” 与“诗说”
的平行并 间的非客观的情绪因素方可使用 。这些均
列 “诗话”
, 不应有违史实地处于统辖众体 与形式的制约作用有关 。
的位置上 。章学诚其论 , 似有叠床架屋之 然而从本世纪初开始 , 在西学之风大
嫌 。其二 “备陈法律”
, 的诗格诗式这一形 炽下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 各家之
式在宋元衰微以后 , 其职能一部分转移到 著一般专从思想内容论述之 , 只有罗根泽
了名为诗话实为诗说的一类著作中去 ; 另 等个别之著兼及体制形式 。时下的文学批
外也有所“化身”, 出现了内容宗旨更为纯 评史研究 ,仍继续凸出“思想”
之层面 ,如罗
粹的专谈作法律式的著作 , 如清人的一批 宗强先生的几种断代文学思想史专著 ; 又
“声调谱”之作 , 以及为数同样不少的诗法 将文学思想与社会文化思想接通 , 如最近
之作 。乾隆二十二年 ( 1757 年 ) 科举恢复 出版的肖华荣先生的《中国诗学思想史》。
试诗 , 这一类著作更应时而盛 , 如徐文弼 这一方面的研究 ,自然是重要的和必须的 。
《诗法度针》 八集三十三卷 、
李瑛《诗法易简 而且 ,将“思想”作为一个单独的方面提出
录》 十四卷 、
朱绍本《定风轩活句参》 十一卷 来加以专门研究 , 也有助于结论的深化 。
等 ,部帙之大 ,远过于唐宋时的诗格诗式之 这也是这几部专著较前贤深入的原因之
作 ,但“备陈法律”
的宗旨则一脉相承 ,正如 一 。但是“思想”的研究不能够忽略 、更不
上述《提要》小序所言 , 确实未能出其例 。 能够代替思想的“形式” 的研究 。体例形式
伯伟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指出了今日学者对 是思想内容的历史的限制 , 是更为基础和
于诗格与诗话两体的混淆 , 实由未能重视 更为稳定的方面 , 对此的任何一点轻视都
这一段史实所致 。 将造成研究的“反历史” 的遗憾 。正是在这
辨体的必要性除了受制于体制流变史 样的情势下 ,伯伟先生这一部《全唐五代诗
实这一原因外 , 与体制形式对于内容旨趣 格校考》 的出现 ,其意义就不仅如本书后记
的制约作用也有关系 。例如 “, 体兼说部” 所言 ,只是填补了唐代诗学文献整理的一
的诗话便于记事 ,故主“史”的功效 ; 以数码 个缺门而已 ,而且为古典诗学的分体研究 ,
口诀缀篇的诗格旨在开蒙警策 , 汇集切用 准备了其中一体 — —
—诗格诗式的相对完备
的法则 ; 其他如往返对话的书信长于切磋 、 的基本材料 。时至 20 世纪的尾声 ,中国诗
驳议 ,附丽于他著首尾的序跋阐发周详 ,是 学的分体研究 ,以及其他诗学本体方面 ( 例
论、
评的主要形式 ; 论诗诗含蓄概括 , 有助 如其游戏性质) 的研究 ,也应象诗学思想层
于把握一题 、 一体 、
一人乃至一代诗的大旨 面研究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一样 , 获得较罗
全貌 ; 借助于特定符号的评点与借助于具 根泽等先贤更进一步的发展 。
体作品的选本 ,不仅有益于阅读与鉴赏 ,且
是评家与选家诗观的形象体现 ; 如此等等 , [ 作者单位 : 上海大学文学院 ]
彼此各不相谋 。如果以论评体的周详特长 责任编辑 : 张国星
去衡量主史趣的诗话与主法则的诗格 , 自

・151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