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社科版) 1997 年第 2 期

隋唐以后史官建置与沿革述略
王和生
摘 要 隋唐时期, 随着史学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政局的统一, 史学的作用逐渐为最高
统治集团所认识。因此, 对史学的控制日益严密, 如设置史馆、官修国史等成为史学发展
的新途径, 这条道路并与封建社会相终结。

关键词 隋唐; 史官建置; 史馆设置; 官修国史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 牛弘上书“奏开献书之 修六代史诏》时, 强调历史研究要“考论得失, 究尽



路”, 广求散佚文献典籍, 并在史学建设中“复置著 变 通”
、“多识前古, 贻鉴将来” , 倡导历史的鉴戒
作 郎 一 人, 佐 郎 八 人, 隶 秘 书 省, 掌 国 史 集 注 起 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也提出在治国中, 要“以古为
居。”为 了 控 制 修 国 史, 于 开 皇 十 三 年 五 月 ( 593 镜”, 以鉴戒观为修史的指导思想, 并强调要利用
年 ) ,“诏人间撰集国史, 藏否人物者, 皆令禁绝”①, ⑤
历 史知识进行“极为治之本, 尽君臣之义” 的教
不准 私 修。 汤 帝 时,“置 起 居 舍 人 二 员, 隶 内 史 育, 以此探究政治变革, 阐发君臣关系, 维护封建

省” , 置秘书省官及王府学士 220 员, 专任“总集 制的修史原则。
编次, 补续残缺”, 整理文献“前后近二十载”
。整理 唐高祖时, 设有著作局和太史局, 均隶属秘书
的文献有 3. 7 万余卷, 连同副本共 37 万余卷③。虽 省。 但“太史局”是掌天官事机构, 与史职毫无干
然隋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 但在史学发展中还是 系。
“著作局”为史官修史机构, 有起居郎 2 人, 掌起
作了大量的工作。 具体表现为: 1. 对前代史的改 居注, 为记事之史, 也称左史, 属门下省; 还有起局
修、撰述。 文帝时命著作郎魏澹等人改修《魏书》, 舍人 2 员, 掌修记言之史, 录天子制诰德音, 也称右
以西魏为正统, 以东魏为僭伪, 但其书至汤帝时仍 史, 隶中书省。 继隋严禁私人修史以来, 唐太宗于
未完成; 对齐史的撰修, 令秘书监王劭, 内史令李 贞观三年十二月, 建立国史馆于禁中, 由宰相监修
德林等, 以起居注为主要依据, 修编年史《齐志》; 国史, 建全机构和制度。史馆有监修国史 1 人, 由宰
诏秘书监牛弘于开皇中追撰前代《国史》18 卷, 亦 相兼领, 修撰 4 人, 为修史的史官。直馆若干人, 即
终未成书。 2. 对本朝政治史料的汇编。 如《尚书》 以他官兼修国史之作, 还有其它, 如抄写等辅助人
类。 开皇、仁寿年间, 王劭辑录了诏敕等政史进行 员。至此, 著作郎之职实际被废除。而史馆修撰、直
了汇编。 3. 撰修起居注。 由王胄等编修了《大业起 馆则成为实际的史官了。史馆的设置, 是史学发展
居注》 。 总的看来, 隋王朝在史学发展中虽无大成 中的一项重大变革, 国史的修撰由宰相监修, 直接
就, 但在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上做了大量工作, 为唐 灌输皇帝的修史旨意, 并代表皇帝完全控制了撰
的史学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朝, 是我国封建社 修国史的大权。为保证撰修国史还订有《请诸司应

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史学发展中, 也进 送史馆事例》 , 责成各部司府州, 搜集有关资料报
入了一个划时代时期, 健全了史馆和修史制度, 并 送史馆。各部司报送资料计有 18 项, 供修撰国史需
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遵循。 要。唐史馆设置后, 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 主修了 6
隋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 引起了唐统治者的 部 纪传体正史。 有《晋书》
、《梁书》
、《陈书》
、《北齐
高度重视。 李渊于武德五年 ( 622 年) 在《命萧 等 书》
、《北周书》和《隋书》
。 2. 国史馆负责撰修实录。

本文于 1996 年 9 月 10 日收到。


72 隋唐以后史官建置与沿革述略

每 当新君即位, 命史官依据“起居注” 、
“时政记”、 巩固统治, 继承唐代设馆修史制度。 首先, 加强史
“日录”等记注史料汇总纂修成编年史。 3. 撰修起 料的征集。 后唐同光二年 ( 924 年) 亦颁《诸司送史
居注。高宗龙朔二年 ( 662 年) , 改起居郎为左史, 起 馆事例》, 征集史料较唐详备。 其次, 对史馆修撰、
居舍人为右史, 负责起居注撰述。 4. 修时政论。 武 直馆人员进行考核, 予以奖罚, 以提高修史效率。
后长寿二年 ( 693 年) , 宰相姚 上书提出:“以帝王 第三, 修史准备工作要上报皇帝。后晋为修《唐书》
谟训不可缺论, 请仗下皇帝与大臣所言军国政要, 责成宰相、监修国史赵莹上奏章, 经皇帝批准, 向
责宰相自撰, 号时政论, 以授史官。”始有时政记, 各部门征集资料⑦。第四, 各代均设有“监修国史” 。
供国史撰修本纪的资料。5. 修日历。唐顺宗永贞元 如后唐张昭远, 后晋赵莹, 后汉贾玮、苏逢去, 后周
年 ( 805 年) 九月, 监修国史韦执谊奏请“史官撰日 尹拙、刘温叟、王溥等主管修史之任。 五代的史学
历”, 始有日历的撰述。即按日编制的史料长编, 依 成果, 主要是撰述了各代帝王的实录。后晋高祖石
据起居注、时政论, 请官署所受圣旨指挥及亡殁大 敬瑭天福六年 ( 941 年) 敕撰《唐书》, 仍令宰相赵莹
臣的行状墓志等史料, 逐月按时汇编而成。它也是 监修, 于开远二年 ( 945 年) 完成, 即现传正史中的
编修实录和国史的依据。由此开始, 强化了论注制 《旧唐书》 。
度, 为史馆修史储备了充分的官方资料。 6. 典制体 十国亦各有史, 如《吴录》 、《前蜀纪事》 、
《前蜀
史著的创立。分为官修“会典”, 记一代典章制度的 书》 、
《后蜀实录》 、《闽中实录》等, 还有私撰的各种
历史, 分类叙述各级政治机构, 设官职掌、典章格 杂史等。
律等。 始于唐玄宗时官修“会典”, 即《唐六典》, 以 宋朝,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在史学方
唐玄宗拟定的理、教、礼、政、刑、事“六典”为名, 史 面, 继承了前代史学发展的成果, 史馆制度更加完
料价值很高。 代宗时, 杜佑于大历年间撰《通典》, 备, 修史机构扩大, 史学成果突出, 整个史学的发
分类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展达到了极盛时期。 宋朝为发展史学, 设置了“起
9 门。每一制度, 条贯古今, 溯源明流, 述其沿革, 议 居 院” 、“日历所”、“实录院” 、
“国史馆” 、“玉牒所”、
论得失, 为典制体通史。典制体是在正史志书的基 “会要所”等, 修史机构更臻完备。
础上发展起来, 并由正史中分离出来成为青史。它 起居院:《宋史・职官志》载:“国朝旧置起居
便于系统或断代研究典制产生、发展、沿革的历 院, 命三馆 ( 史馆、昭文院、集贤院 ) 校理以上修起
史, 并成为我国史学中传统的重要编纂体裁之一。 居注。”起居郎的职务是“掌记天子言动, 御殿则侍
7. 修玉牒。唐代始有。 记录皇帝宗室世系的谱牒, 立, 行幸则从, 大朝会则与起居舍人对立于殿下螭
以编年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 凡政令赏罚, 封域户 首之侧。 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损益因革、
口, 丰凶祥瑞等一代大事, 都加以记载。 唐文宗开 赏罚劝惩、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四时气候、四
城中李衢上《玉牒》110 卷, 奠世系, 分亲谱。8. 修当 方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 皆书授著作官”, 所
代编年史。柳芳首撰《唐历》, 凡 40 篇, 记述隋义宁 记注资料, 供史官修史备用。
元年 ( 617 年) 至大历十三年 ( 778 年) 的典制。 监修 日历所: 日历起于唐代, 作为专门机构, 是宋
国史崔龟从又撰《续唐历》23 卷, 起大历十三年, 尽 朝新起的制度, 其性质与起居注相近。 隶编修院,
元和十五年 ( 820 年) 。 两书为唐代重要编年史, 其 专掌国史实录, 修篡日历, 由著作郎、佐郎掌其职,
资料多为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征引。 此外尚有 以时政记、起居注资料为依据。 为编年体史料长
陈岳《唐统记》, 又称《大唐统记》, 100 卷, 记高祖武 编, 是编修实录和国史的资料所托。 南宋时, 日历
德初至穆宗长庆四年, 计 207 年史事。焦璐撰《唐朝 所 因 废 置 归 并 无 常, 因 此 也 兼 修《室 训》 、
《圣 政
年代记》, 又作《圣朝年代记》10 卷, 记高祖至宣宗 录》 、
《政要》等。
史事, 亦为《通鉴考异》引证。 由史馆垄断国史修 实录院:《文献通考》据《麟台故事》云: 元丰政
撰, 它体现了统治集团对修史的重视。由于一切要 制,“每修前朝国史、实录, 则别置国史、实录院, 以
遵从圣意而行, 束缚了史学家思想的发挥。 因此 首相提举。”宋国史院、实录院交替设置, 均为国家
“成一家之言”之佳作已不复见。 修国史机构。 而实录为编年体, 国史为纪传体。
五代十国时期 ( 907~ 960 年) , 虽然处于混战 国史院: 相当于唐初著作局。宋太平兴国三年
和对峙局面, 但各政权都注意用史学这一工具来 ( 978 年) 置崇文院。 端拱元年 ( 988 年) 建秘阁即昭
隋唐以后史官建置与沿革述略 73

文馆、史馆、集贤院于院中。元丰五年 ( 1082 年) , 以 附日历”, 把每日发生的重大事情, 分门别类, 送各


崇文院为秘书省。《文献通考》引《续会要》载:“宋 有 关部门编修。 辽注意实录编修, 撰有《统和实
制: 监修国史 1 人, 以宰相为之。 修撰、直馆、检讨, 录》 、
《七帝实录》和《皇朝实录》等。 辽的史学著作
无常员。修撰以朝官充, 直馆、检讨以京官以上充, 流传下来很少, 这是因为辽规定国人的著述只能
掌修日历及典司图籍之事。凡国史, 别置院于宣徽 在国内刊行, 如有敢于流传境外者, 则处以死刑,
北院之东以藏之, 谓之编修院。”编修院即国史院。 因此流传不广。
史院以宰相为提举, 参知政事枢密使为修史, 殿阁 金的史学制度。据《金史》卷 57 载, 亦设有国史
学士以上为同修史, 三馆秘阁校理以上及京官为 院, 置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编修官、检阅
编修官。 修 史 完 毕 即 停 馆。 南 宋 高 宗 绍 兴 元 年 官、刊修官等。又秘书监设著作局, 置著作郎、著作
( 1131 年) 秘书省复建史馆, 修国史和实录。按修史 佐郎各 1 人, 掌修日历。又尚书省, 有兼修起居注官
任务, 交替设置。嘉泰二年 ( 1202 年) 国史院与实录 员多人, 后又设记注院, 修起居注。 金的史学成果
院并置。 为, 对历朝的实录编修完整, 也注意起居注的修
玉 牒所:《容斋随笔》卷 五《史 馆 玉 牒 所》载: 编。 主要有《金天德朝廷起居注》 、《世宗起居注》

“绍兴中, 宗正寺修玉牒。”玉牒每十年进一次。 建 《章宗起居注》等。 辽金的史馆建设、史官的建置,
隆以后, 仍为十年一进。据李心传《朝野杂记》乙集 促进了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
卷 13《权提举编修玉牒》条载:“玉牒以首相领之”, 元的史学建设。 元朝结束了宋、金、西夏等政
同时也兼记大事。 可见玉牒所、日历所与国史院, 权并立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文化建设
均为当时史官要职。 方面, 虽然认为知识分子是“无益于国”的人, 不重
会要所: 宋撰会要计有 10 次, 即北宋 3 次, 南 视文化建设。但高度发达的汉文化, 又迫使元统治
宋 7 次。 北宋庆历修《国朝会要》150 卷; 元丰增修 者在轻视的同时, 为巩固其政权又不得不加以模
《五朝会要》300 卷; 政和重修《会要》, 成《吉礼》百 拟和接受。 在史学方面, 元世祖中统初时, 王鄂为
十卷; 南宋乾道续修《四朝会要》200 卷, 修《中兴会 翰林学士, 建议设置史馆, 至元元年 ( 1264 年) 始设
要》200 卷; 淳熙修《会要》360 卷; 庆元修《光宗会 翰林国史院, 掌修国史。 设有学士、侍读、修撰、编
要》100 卷; 嘉泰修《孝宗会要》200 卷,《宁宗会要改 修、检讨等官。于至元间, 又设蒙古翰林院, 由蒙人
正》115 卷, 续修 110 卷; 嘉定修《国朝会要》, 一作 以 蒙文掌修国史, 即“纽察脱卜赤颜”, 语义为《秘
《十三朝会要》588 卷。宋会要著述, 资料丰富, 明后 史》, 修成后, 置于金匮, 藏于秘府, 不得外传。至元
残 缺, 现在《宋会要辑稿》为从《永乐大典》中辑佚 六年 ( 1269 年) 始置起居注, 左右补阙, 掌奏闻记录
本, 其资料十之七八为《宋史》中所未载, 是研究宋 之事, 如左右史。 仁宗延 后, 定置给事中兼修起
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制度沿革变迁的 居注 2 员, 右侍仪奉御同修起居注 1 员, 左侍仪奉
重要史料。 御 同修起居注 1 员, 令史 1 人, 译史 4 人等。《元
辽、金两朝, 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但 史》卷 87《翰林兼国史院》条载, 至元二十年, 省并
在史学发展中, 仍沿袭唐宋制度, 设置修史机构。 集贤院为翰林国史集贤院, 置有修撰、编修、检阅
其机构据《辽史》卷 47 载:“国史院有监修国史、史 等官。 卷 90 载: 秘书监设有著作郎 2 员, 佐著作郎
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史等职”, 还设有著作局, 2 员, 还有秘书郎、校书郎等职, 无著作局之设。 文
置“著作郎、著作佐郎” , 在门下省还设有起居舍人 宗天历二年 ( 1329 年) 立奎章阁学士院,“命儒臣进

院, 置有“起居舍人、知起居注及起居郎”3 人, 负责 经、史之书, 考帝王之治” , 进行了史馆、史官的建
起居注的修纂。《道宗本纪》载太康二年十一月, 上 置, 认识到史学的发展与统治的关系, 并接纳了汉
欲观起居注。 但在史学传统中, 由于君举必书, 恶 臣的建议, 诏修本朝实录、国史和前朝历史。
善得失, 均要记录, 以做后世鉴戒, 人君不能观看 实录的撰修—— 元代各朝均有翰林国史院、
起居注。起居官加以拒绝。因此惹怒道宗, 被各杖 翰林学士等撰修, 除《顺帝实录》外, 基本齐全。 对
二百。对日历的编修, 据《辽史・圣宗纪》统和二十 典制史的撰修, 被统治者认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
一年 ( 1003 年) 三月壬辰载:“诏修日历官, 毋修细 兴 亡之由”, 因此英宗时修《元典章》, ( 即《大元圣
事。” 二十九年五月甲戎载:“诏已奏之事, 送所司 政国朝典章》) ; 文宗时修《皇朝经世大典》等。对前
74 隋唐以后史官建置与沿革述略

代史的修撰—— 顺帝至政三年 ( 1343 年) 右丞相脱 没有认真修撰, 故万历中阁臣陈于陛疏谓:“本朝


脱 奏请由翰林国史院设“宋史局” 、
“辽史局” 、
“金 纪、表、志、传之正史, 二百余年来踵袭因循, 阙略
史局”分修 3 史。脱脱任总裁官, 主持修史工作, 并 不讲, 请力为整辑, 勒成短编”, 自明建国至万历时
决定宋、辽、金, 各与正统, 各系年号, 以此为义例, 200 余年间, 没有修出一部国史。而万历时, 虽开馆
最后完成《宋史》 、
《辽史》、
《金史》 。 在辽、金史的撰 设史局,“集累朝之实录, 采朝之见闻, 纪、传、书、
修中, 特置《国语解》, 目的和作用是对于书中用契 志, 颇有成绪, 忽毁于火”, 真是人祸天灾, 此后再
丹语、女真族语记述的官制、宫卫、部族、地名等专 也没有进行国史的修撰。
用名词, 译成汉语注释, 便于阅读, 这是在少数民 对会典与实录的修撰—— 弘治十年 ( 1497 年)
族史修撰中的一个创举。 设馆修《大明会典》, 由总裁、副总裁官主持; 正德
明清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衰落阶段, 因此 四年 ( 1509 年) 重修刊行; 嘉靖八年 ( 1529 年) 续修;
在史学发展道路上, 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万历四年 ( 1576 年) 重修, 为 228 卷, 对有明一代典
明的史官制度。 史馆为翰林院, 据《明史・职 章制度最为详备, 胜过《明史》各志, 还有崇祯时编
官志》载:“翰林院史官, 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 《明经世文编》 。设翰林院, 共修成自太祖至熹宗 13
实习官, 无定员。 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 以考 朝皇帝实录, 载 15 帝事迹。每朝实录修成后, 誊录
义制度, 详正文书, 备天子顾问。凡经筵日讲, 纂修 正副两本, 正本藏皇史 , 副本藏内阁, 并焚毁底
实录、玉牒、史志诸书, 编纂六曹章奏, 皆奉敕而统 稿, 严禁流传。
录之”, 一切史务, 由翰林院官员承担。“史官掌修 对前代史的修撰—— 明灭元后, 于当年 ( 1368
国史。凡天文、地理、宗潢、礼乐、兵制诸大政, 及诏 年) 8 月, 因徐达北伐攻下大都, 获得元 13 朝实录,
敕、书檄、批答、王言, 皆籍而记之, 以备实录”, 也 于 12 月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 其目的是宣扬
负责实录的撰修。起居注设于明初, 万历时由翰林 他“奉天承运, 济世安民, 建万世之丕国, 绍百王之
院官兼, 后罢去。起居注、实录均归翰林院兼摄。对 正统”的地位。 次年 3 月于天宁寺设元史局修《元
前代史的撰修—— 临时开史局, 有监修、总载、纂 史》, 8 月完成。 洪武三年二月又诏重修《元史》, 于
修官等。又据陈容《菽园杂记》卷 14 载, 明沿袭元朝 六日成书。《元史》所以速成, 主要是有元的实录与
旧制, 无专职日历、起居官,“国初循元之旧, 翰林 《经世大典》等资料为依据, 加以朱元璋在修史中
有国史院, 院有编修官”,“若翰林学士待制等官, 武断速成所致。但《元史》是“二十四史”中, 材料缺
兼修史事, 则兼修国史衔, 其后更定官制, 置国史 漏较多的一部。
院, 不复设编修官, 而以修撰、编修、检讨、专为史 清朝,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史
官, 隶翰林院。”翰林院属官, 史官可以领讲读, 讲 学建设上, 以翰林院掌国史。修史时, 一以“圣裁”,
读官亦可领史事。 故吴晗《记明实录》一文说:“国 以宠臣权贵监修, 秉承圣意从事。 有掌院学士, 满
史、翰林, 唐宋以来, 划然为二。国史掌注记, 修史; 汉各 1 人;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满各 2 人, 汉各 3
翰林则备文学顾问, 至明合而为一。以翰林院之编 人; 侍读、侍讲, 满各 3 人, 汉各 4 人; 修撰、编修、检
修、修撰、检讨为史官”, 但有名无实。 在起居注职 讨、庶吉士, 均无定员。 又有修实录史志、充提调、
官的设置上, 据张居正《张太岳全集》卷 36《议处史 总纂、纂修、协修等官。 史馆总裁, 由皇上随时调
职疏》中说: 国初设起居注, 后因职名更正, 致使官 任。国史馆与实录馆并存, 各有总裁及纂修。起居
失其职, 累朝以来, 史料缺载, 故在修史中往往史 注馆, 有日讲起居注官, 满 10 人, 汉 12 人。
官感到资料不足, 其原因“皆由史官之职废, 而不 翰林院还于乾隆二十三年 ( 1758 年) 设“三通
讲之所致也。”明初以来, 修史机构往往时设时废, 馆”, 修续《三通》和清《三通》 。 三十八年设“四库全
起居注亦如此, 但封建皇帝对起居注反感, 如万历 书馆”, 分经、史、子、集, 整理了历史文献, 修成《四
一 日, 神宗见史官, 还偶有戏言曰:“莫使起居闻 库全书》, 为我国最大一部丛书。还设有“会要馆”,

知, 闻则书矣” , 故不久又废。 由此看来明朝对史 修撰前代各“会要” 。 所设各馆均置监修、总裁、纂
馆、史官制度的建设并不重视, 史馆之设也是虚应 修、修撰、检讨等官。除监修由权臣兼任外, 以下由
故事。《张洪阳文集》史职疏中提到:“今国史之员 翰林院诸学士及侍读、侍讲专职充任。对史书的编
虽设, 其名存, 其实废矣。”因此对于当代史, 一直 纂, 清统治者控制非常严格, 参加撰修人员及史书
隋唐以后史官建置与沿革述略 75

体例, 都要经由皇帝的批准。 每一书稿修成后, 要 清政府广开各种史局, 网络数以千百计的学


送皇帝御览, 由皇帝首肯后, 方能刊行。 对实录的 者, 修撰纪传、编年体史学著作, 以及通鉴纲目、会
撰修—— 在取材起居注、日历、时政论等记注史料 要、会典、方志和丛书等, 并以整理古籍为重点, 消
的同时, 还参考国家档案、文集、方志、碑志、谱牒 除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经世致用”的精髓, 为实
等资料。由于实录取资于原始的记注, 因此清的各 行文化专制, 垄断诸史的修撰, 并“寓禁于修”, 故
代皇帝非常重视审阅检查, 如康、雍、乾 3 朝, 对清 在史书的修撰中, 决不允许违背清的利益, 在文献
初 4 朝实录做了大量修改。 因为在实录中反映了 整理中销毁、删改大量古籍。 在学术发展道路上,
清初曾臣属于明, 又揭示了清入关后的大屠杀事 推 向了考据道路, 形成了“乾嘉史学” 。“乾嘉史
迹, 还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位的尖锐矛盾, 学”, 以考据学为主体。 它的形成, 标志着以“经世
故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致使面目失真。但有各朝史 致用”的传统古代史学发展的终止。
臣私修的《东华录》为历朝实录的缩编, 可补“实
录”之失。 ①《隋书・文帝纪》。②《册府元龟・国史部・总
对清历史的撰述有《满洲 源 流 考》 、
《开 国 方 序》 。③《文献通考经籍考》。④《唐大诏令集》卷 81。⑤
略》等。 对方志的撰修有《大清一统志》, 是一部全 《旧唐书李大亮传》 。⑥《唐会要》卷 663。⑦《五代会要》
卷 18。⑧《元史职官志》。⑨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
国性的地方总志, 分省叙述, 有图、表、总序, 再以
府、州分卷, 分为疆域、分野、沿革等 25 目。 对前代 13。 〔责任编辑 李 薇〕
史撰修有《通鉴辑览》 、
《资治通鉴三编》和《明史》 。

( 上接第 59 页) 际环境中的语言有很大的差别, 难 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授课时, 在讲授标准普


怪那么多学了很长时间汉语的留学生跟中国人打 通话词语的同时, 可以对应地教给他们, 如前面我
交道时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以致于不能顺 们提到了的一些词。还有, 大连人常用“血”表示程
利地交流。现代语言学的勃兴, 使人们认识到就语 度高, 与副词“非常”、
“特别”的用法差不多, 例如:
言教语言的模式已不能适应今天的语言教学形 “血漂亮”就是非常漂亮。“毁了”这个词也常见, 它
势。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 的用法、意义有多种。 如:“毁了, 我的钥匙不见
能力已为大家所共识。因而, 培养外国学生了解一 了。”表示情况糟糕、坏了的意思。 在“等七月份你
些妨碍他们实际交际的学校所在地的方言知识, 再看这儿的水, 毁了, 碧绿碧绿的”这句话中, 表示
有助于他们全面提高汉语水平。当然, 在对外汉语 一种程度达到极限, 多用于好的情况, 等等。
教学中适当地进行地方方言知识的渗透, 与对方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讲, 为了使留学生
言知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不同。 也不一定要求学 能溶于当地社会进行交流, 我们应该进行方言“渗
生既要会说标准普通话又要会说流利的地方方 透”, 但也并非忽视汉语的规范化问题。相反, 留学
言。只是在学习标准普通话的同时, 能够听懂地方 生学了标准汉语以后, 在社会中遇到方言的差异
方言, 能够与人顺利交流。 汉语方言很多, 除北方 而出现交流困难, 更说明全社会学习普通话、推广
方言外, 还有吴、粤、湘、闽、赣、客家等方言, 每个 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汉语方言的隔阂是很
大方言区又有许多次方言, 我们这里所说的对外 严重的, 不仅是留学生, 就是中国人, 不同方言区
汉语教学在教普通话的同时渗透一些方言知识, 的人在交际上也非常困难。 不消除方言隔阂就不
不是说把汉语方言都“渗透”给学生, 这也是办不 利于空前广泛的社会交往, 不利于科学技术和管
到的。 我们主张主要是渗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校 理经验的交流, 更不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所在地的地方方言, 比如: 我们辽宁师范大学国际 在此, 我们也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推广和普及普
文化交流学院所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 就要适当 通话工作, 真正让普通话成为我们的工作语言、教
渗透大连地区的方言。在教学中, 可以多设一些语 师语言、服务语言和宣传语言, 让语言更好地为我
言实践课, 在交际环境中, 及时讲解那些学生从没 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
听过的与普通话相对应的方言词语和读音。 对于 〔责任编辑 贾世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