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39 卷   第 3 期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5 月  

  Vol. 39  No. 3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May 2006  

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
吴建军
(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 : 明王朝出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废除了丞相制度 ,从而导致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的严重
失衡 。为了巩固统治和完善封建官僚体制 ,内阁开始崛起并逐渐成为明朝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
重的力量 。从内阁的兴衰及其权势的变化看 , 它完全依顺于皇权 , 其政治功能是皇权的外延与扩
张 。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 ,故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但这
并未抑制住皇权的恶性膨胀 。
关键词 : 明代 ; 内阁制度 ; 中央政权体制 ; 君权
中图分类号 : K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204 ( 2006) 03 - 0112 - 04

  明代内阁制度的创建是中央集权即皇权高度集 度终于寿终正寝 , 皇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


中的物化表现。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 ,在皇帝与官 朱元璋在庞大的官僚机器面前 , 在繁杂的政务压力
僚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链接断层。因个人能力及精 下很快就表现得力不从心 、 不胜其劳 。据给事中张
力所限 ,皇帝事必躬亲地履行全部统治职能是不现实 文辅所言 ,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日理万机 “ , 自九月十
的 ,为了构建完善的统治体系 ,朱元璋的继承者组建 四日至二十一日 ,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
内阁作为其辅助力量 ,并使之成为皇帝专制独裁的有 百六十 ,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 3 ] ( 卷 165) 。他平均
力工具。同时 ,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君权膨胀的顶 每天须处理政事 420 余件 ,负担如此沉重的工作 ,尽
峰 ,因此明代中央政权体制也就围绕着加强皇权、 加 管“高皇帝鸡鸣而起 , 昧爽而朝 , 未日出而临百官”
强中央对全国各级各部门的控制而不断演变。与此 [1 ] ( 卷 162《尹昌隆传》 ) , 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
相适应 ,明代内阁制度也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经历了 处 ,以致明太祖“每多自诲之时 ,辄有无及之叹”。由
一个形成、 发展的过程。目前有关明代的内阁制度、 此可见 ,废除丞相制度虽然达到了集权于君主一人
监阁与相权等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但关 的目的 ,但同时也带来了中枢机构行政效能下降的
于内阁职权的变革与明中央政权体制之间的关系问 问题 。为了确保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 朱元璋相
题未见有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故本文将以不同时期中 继设立了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 , 试图填补宰相消失
央政权体制的演变以及由此带来内阁体制、 职责的变 后留下的空白 。结果四辅官若昙花一现 , 殿阁大学
动为切入点 ,来探究内阁与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 士却逐步形成规模 , 其“备顾问”的职掌为后世的大
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原因。 学士所继承 ,并渐次向“预机务”转变 。这个阶段 ,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 中央政权体制发生 以看作是内阁制度的萌发期 。
1 了重大变化 , 这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 建文四年 ( 1402 年) 六月 ,燕王朱棣即位之后 ,为
了解决中央政权体制中强化君主集权与行政效能下
曾沿用元制 ,以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设左右
丞相总领政务 。以前史为鉴 ,朱元璋深以相权为患 , 降之间的矛盾 , 开始采取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
为了巩固皇权 ,他在洪武十三年 ( 1380 年 ) 以胡惟庸 正其父所订的中央辅政体制 。他“特简解缙 、 胡广 、
案为契机 ,“罢丞相不设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 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理万机 “自操威柄”
, [ 1 ] ( 卷 72《职官志》) 。他晚年还敕 [1 ] ( 卷 72《职官志》) 。金幼孜 、 胡俨等人同入直 , 预机
谕群臣 “以后嗣君
, ,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 务 ,谓之内阁 。内阁之名及参预机 务 , 也 自 此 始 。
立者 ,论以极刑”[2 ] ( 卷 6) 。至此 ,推行千年的宰相制 《明史》 对内阁的解释为 “ : 以其授餐大内 ,常侍天子

收稿日期 :2005 - 03 - 05
作者简介 : 吴建军 (1967 - ) ,男 ,河南荥阳人 ,郑州大学讲师 。

・112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13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位 ,对皇权加以制约 。然而 , 伴随着议礼的过程 , 以期振衰去弊 , 但明末官僚政治体制自身已经积弊
内阁权力以嘉靖三年杨廷和的离任为转折点 , 相对 难返 ,终使这种希望化为泡影 。不久 , 他便在“诸臣
于皇权由强变弱 , 而皇权却由弱变强 。由此 , 正德 、 不能实心用事”的遗憾中将信任的目光重新投向了
嘉靖交替之际形成的中枢结构态势由于杨廷和一派 宦官 。由于得不到皇权的信任和支持 , 内阁失去了
在“大礼议”事件中的失败而未制度化 , 内阁权力相 其辅政的基本政治功能 , 从而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对于不同的权力阶层有了不同的发展趋势 : 一方面 , 进程 。这个阶段可以视为内阁制度的衰落时期 。
此时的阁臣朝位班次 ,俱列六卿之上 ,内阁权力相对   从内阁的职权演变过程可以看出 , 明代
于行政系统大大增强 , 出现了更多的内阁兼掌部院 2 内阁制的创立缘起于相权与君权的斗争过
之职的事情 ,内阁对部权之侵愈演愈烈 ; 另一方面 , 程 ,其地位及职能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强化皇权 、 加强
内阁权力相对于皇权 ,权力削弱 ,其对皇权的依附性 统治 、 提高中央政权行政效能的需要 。自两汉以降 ,
也更强 “阿谀顺旨”
, 在阁臣中已形成了习惯 ,阁臣为 相权的弱化与君权的强化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
获取权力皆曲意逢迎皇帝 , 内阁彻底地沦为皇权掌 而随着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 改变了自汉唐以
控百官的工具 , 其独立性及对皇权的制约性大大下 来“皇权高而虚 ,相权低而实” 的政治格局 ,君权在斗
降 ,此种政治态势一直延续到明亡 。同时 ,世宗在皇 争中大获全胜 , 封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展到
位巩固后 ,即暮气沉沉 、 鲜问政事 , 虽然偶尔亦以权 巅峰 。明朝历代君主对中央政权体制以及权力分配
术督察群臣 ,但处理政务的大权却完全落入内阁手 体制的变革 ,均是以强化皇权 、 防止大权旁落为根本
中 。为迅速形成决策 , 内阁中就必须有一个最后定 出发点 。内阁正是在此背景下 , 作为皇权的辅助工
夺之人 ,首辅制便应运而生 ,并且出现了权相 。首辅 具而创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内阁与皇权 、 司礼监 、
权重 ,使之成为阁臣互相倾轧的对象 ; 反之 , 阁臣一 部院之间的种种纷争 、 制衡 ,也皆源于皇权的不断强
旦晋升为首辅 , 便竭尽己力打压次辅 。正如嘉靖时 化而对中央权力分配体制做出的调整 。
胡世宁所说 “ : 不知自何年起 ,内阁自加隆重 ,凡职位 ( 1) 内阁与皇权的关系 。内阁设立后 , 由于阁臣
在先第一人 ,群臣尊仰 , 称为首相 , 其第二人以下多 为天子御前顾问 , 凭借优势 , 权力容易发展 ; 加之嫡
其荐引 ,随事附和 , 不敢异同 。 ”[ 8 ] ( 卷 26《宰相上》) 世 长继承制下容易出现年幼及怠政的皇帝 , 因而也需
宗对首辅的特殊地位则公开表示认可 , 如他在给费 要内阁拥有一定的权力便于辅佐 , 所以内阁权力有
宏的手书中题其衔为“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 在敕 所增长 ,并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但内阁权
谕夏言时云 :“朕之简任倚信 , 在卿独重 , 况职居辅 力的膨胀绝不意味着皇权的相对下降 ; 相反 ,由于内
首。 ”[13 ] ( 卷 180 ,卷 231) 从某种意义上讲 ,票拟使得阁 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 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
臣群体具备了“上情下达”的相责 , 首辅制的确立则 的行政机构 ,所以内阁不是制度化 、 法律化的决策机
让内阁等级为之一肃 , 首辅拥有了变相的相职 [ 14 ] 构 ,而是由皇帝任意操纵的软弱的御用工具 。内阁
(卷 52《职官志二》 )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 , 内阁及其首 只是皇帝与官僚系统间的中介 , 是一种决策权与行
辅的作用发挥得最为充分 。 政执行权的间接结合结构 。阁权只有通过皇权的作
权相的出现对皇权造成的潜在威胁 , 使皇权对 用才能实现其政治功能 , 阁权的轻与重及其参预中
内阁的信任日渐降低 , 对宦官的信任相对增加 。张 枢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 都取决与它同皇权的关系 。
居正去世后 , 神宗便开始极力疏远阁臣 。由于在神 所以阁权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 不仅不同的皇帝
宗后期出现了明朝长达百余年的皇帝不上朝的荒诞 授予内阁的权力轻重有异 ,就是同一皇帝在位期间 ,
局面 ,内阁欲觐天颜而不能 , 而张诚 、 陈矩等司礼太 内阁权力也往往因皇权的需要而上下浮动 。正因为
监却在皇帝的宠信中不仅得以执掌司礼监 , 还兼掌 皇权对内阁有绝对控制权 , 所以在明代的各个不同
东厂 “二权并在一人
, ,故能回天乃尔”[ 15 ] ( 卷六 ) , 就 历史时期 ,内阁体制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
连内阁宰辅的生杀予夺亦操于其手 。内阁虽可以从 作用也是动态的和变化的 。
事票拟 , 但一切疏揭不得不取决于司礼监的批红 。 (2) 内阁与司礼监的关系 。明代内阁行使职权
从此“相权归于寺人 , 于是朝廷之纪纲 , 贤士大夫之 的主要形式是票拟 。宣宗时期 , 内阁票拟权得以逐
进退 ,悉颠倒于其手”[1 ] ( 卷 72《职官志》) ,司礼监又再 步完善 ,使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决策权 ,大大加强了
次取代了内阁控制相权 , 以至大学士朱赓也不得不 内阁预政的力度 , 这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的初衷是
慨叹“今日政权不由内阁 , 尽移于司礼”[ 1 ] ( 卷 219) 。 相违背的 。为了防止内阁坐大 , 皇帝赋予宦官之首
这种局面在经过熹宗时魏忠贤专权擅政以后更成积 ———司礼监“代帝批石朱” 的大权来制衡内阁 。所有
重难返之势 ,相权几乎一直掌握在司礼监手中 ,直至 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 ,皆众太监分批”,以“批红”
明亡都没有太大改变 。崇祯帝即位后虽曾倚重阁臣 牵制“票拟”,从而达到平衡政局的目的 。这样就出

・114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15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