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中國語文科筆記(

中國語文科筆記(第一段)
第一段)
一、作 者
《齊桓晉文之事章》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 子 (公元前 372 – 前 289)
- 孟子,名軻,字字輿。戰國 鄒人(今山東 鄒縣人)
,孔子嫡孫子思的再傳弟子。
- 孟子學成之後,以孔子為榜樣,周遊列國,推行其「法先王」、
「行仁政」
、「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
- 他的學說被視為「迂闊」
、「不合時宜」
,不為世所採納。
- 晚年退居講學
- 孟子的文章「氣勢充沛」
、「邏輯謹嚴」
、「詞鋒犀利」
、「明快暢達」

- 善用比喻、博采寓言,多用排偶,善於巧設懸念,引人入彀。
- 有《孟子》七篇傳世,門徒萬章等據他圴言論編纂。
- 五代時,
《孟子》列為「經」

- 南宋的朱熹把《論語》
、《孟子》、
《禮記》中的《中庸》
、《大學》兩篇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宋、明以來讀書人必須
研習的經典。

《論仁、
論仁、論君子》
論君子》
孔 子 (前 551 – 前 479)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魯國 陬邑(今山東 曲阜東南人)

- 他的先祖是宋國公卿,避亂逃到魯國,父親僅任小官,早逝。
- 他幼年貧困,努力學習,一生主要活動於魯國,由相禮(司儀)
、委吏(管糧倉)一類小官,做到司寇(掌刑政)

- 因不滿執政者季桓子的僭越行為,先後周遊衞、宋、陳、蔡、楚列國,屢逢困阨。後來死於魯國。
- 孔子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學說,在他死後發展為成儒家學派。
- 在魯時,他收徒講學,開「私人講學」之風,門下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對《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的整理,刪訂、詮釋,做了大量工作,這些書被後世奉為經典。
- 孔子本人也被尊崇為「至聖先師」

- 孔子去世後,他的門徒將他的言行紀錄下來,編纂為《論語》一書,主要內容是孔子的倫理、教育思想。
- 今本《論語》由漢代 鄭玄編定,以南宋 朱熹的集注本(
《四書集注》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最為通行。
- 孔子「仁」思想:強調「尊卑長幼」
、「貴賤親疏」
、「有等差的愛」

- 孔子排行第二,古人以伯、仲、叔、季序列兄弟次序。

《驀然回首》
驀然回首》 白先勇
白先勇(1937-) - 廣西 桂林人,父親是抗日名將──白崇禧。
-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
- 在大學期間,與同學王文興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
- 後在美國 加州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已於 1994 年退休。
- 小說創作:很有成就。大都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心理,用筆冷峻、文字嚴謹,重視
「對話」在小說中的作用,善於描寫「細膩」的情感,尤善於刻畫「女性形象」

- 藝術:中國傳統技巧 + 歐 美小說技巧「溶於一爐」
,具有獨特的風格。
- 短篇小說集《臺北人》
、《寂寞的十七歲》、
《謫仙記》
,長篇小說《孽子》等。
《我和我的唐山》
我和我的唐山》 錢 鋼
錢 鋼(1953-) - 浙江 杭州人。1969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士兵逐漸升任文化幹事
- 後來進入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1986 年畢業,任《解放軍報》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善於從「紛繁複雜」的自然、社會現象中,「發現、擷取」含蘊深刻的題材,通過廣泛而深入
的調查分析,在「紀實」之中,發掘人性、社會的奧祕,引起讀者的思考。
- 作品「筆力雄健」、
「感情奔放」
、「思辯敏銳」
、能對自然、社會、人生,作深刻、理性思考。
二、文章概要
《齊桓晉文之事章》
齊桓晉文之事章》 選自《孟子‧梁惠王篇》
。《孟子》七篇中,各分為若干章,後人取章首中足以代表該章之事件/要義
的字句為題,即「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子》一書多為「語錄體」
,以「問答對話」方式展開雄辯的說理,是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
- 公元前 319 年,孟子到了齊國,宣王向他請教齊桓公、晉文公兩個春秋霸主的事跡,顯示其武力稱
霸的意向。孟子主張推行「王道」
,反對以武力稱霸。
- 孟子學說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認為人的本性的善良的。統治者應「以不忍人之,行不忍人之政」,
省刑薄賦,制民恆產(使人民有土地作為永久產業)
,再加以教化,引導人民向善,就是「仁政」

-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認為君主若殘官人民,則人人得以誅之。
- 主旨:本文紀錄孟子與齊宣王之間的一段答問,旨在闡明如何發現、發揚善端,並推而廣之,以施
主旨
行「仁政」
。課文所選一節,著重論述由發現善端,到行仁政的推衍過程,是《論仁、論君子》
論述具體措施的前提。

《論仁、
論仁、論君子》
論君子》: - 採用「語錄體」
,文字簡練明達,含意雋永。
《論語》共一百處。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
《論君子》
論君子》十則論述:作為君子應具備的態度、修養。其中有一個根本,就是課文第三、八條所講到
的「義」
,所以說 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義,是君子與小人的本質區別。
【義,通「宜」
,合宜】

- 《論仁》中講到「仁者不憂」
,《論君子》中講到「君子不憂不懼」
。「仁」
、「義」
,是兩位一體的關係。
君子的一切言行都要合乎義,而最終又必歸到「仁」
,因此說孔子學說的根本是仁學。
- 雖然以上是兩組語錄,但密切相關,既表現孔子道德、倫理觀的核心內容,也為今人立身處世,提
高道德修養,提供了有用的借鑒。
《驀然回首》
驀然回首》 - 本文寫於1976年,原載《中國時報》
。題名原語出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屬自傳體散文:以作者本人經歷作為內容主線,藉此抒發個人感受,記敍中有抒情。
- 文章從幼年的聽講故事一直寫到美國的生活,展現自己成長的歷程和曲折的創作道路,藉以
抒發其思鄉情懷。

《我和我的唐山》
我和我的唐山》 - 本文是大型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的引子。作成於1986年,是作者在解放軍藝術學院
文學系的畢業作品。
- 文中,作者以哀祭式的筆調,交代了全書《唐山大地震》的緣起,概述了大地震十年後,人
們在外貌上,特別是精神遺留的創傷,從而提出了全書的寫作目的:
「要給整個地球的人們,
留下關於一場大毀滅的實實記錄,留下尚未有定評的歷史事實,也留下我的思考和疑問。」
這說自然地將讀者導入閱讀正文的正確思路,亦寄寓作者深厚的感情。
- 「報告文學」
:即時性 ------ 「紀實文學」
:非及時性報導

三、詞語解釋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子
1、 無道桓、文之事「者
者」:組成「者」字結構,相當於一個名詞,即沒有講桓、文之事的(人)。
2、 後世無傳「焉
焉」:語氣助詞。
3、 未之聞也:
未之聞也 「之」
,指齊桓、晉文之事。古漢語中否定詞後的人稱代詞賓語。置於動詞前。即未聞之也。
4、 無以:以通「已」
無以 ,無以,即不得以。
5、 則「王
王」乎:動詞,以王道統一天下。
6、 何如:如何、怎樣。
何如
7、 保民:保,安定。即安民。
保民
8、 莫之能禦:莫,沒有。之,指保民而王的國君;禦:阻擋。即莫能禦之。
莫之能禦
9、 何由:即由何,從哪一點的意思。
何由
10、 臣聞之胡齕
臣聞之胡齕:之,指下文所說的情況。之上省略了「於」字。
胡齕
11、 何之:之,動詞。往哪裡去。
何之
12、 釁鐘:古代的一種祭禮,新鐘鑄成後,殺牲畜,用血塗鐘上,舉行祭禮。
釁鐘
13、 舍:同「捨」
,放掉。
14、 觳觫:恐懼戰慄的樣子。
觳觫
15、 與:通「歟」
,疑問語氣詞。
16、 不識有諸:識,知道。諸,
不識有諸 「之乎」的合音詞。
「之」指上面所說的事,
「乎」是疑問語氣詞。不知道有這回事嗎?
17、 愛:吝嗇。
18、 固:本來、當然。
19、 褊小:褊,狹窄。狹小。
褊小
20、 即:就是、祇是。
21、 異:奇怪,此處引申作詫怪、不滿。
22、 惡:哪裡、怎麼。疑問助詞。
23、 王若「隱
隱」:原意是「惻隱之心」
,用作動詞,為可憐、哀痛。
24、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宜,應當,當然。乎,語氣助詞,表示感慨。百姓說我吝嗇真是理所當然的了。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25、 無傷:沒有損害,等於今語「沒有關係」
無傷 。
26、 仁術:原意道路,引申達到一定目的之途徑。通向仁的途徑,也就是由仁心所致。
仁術
27、 遠庖廚:遠,作動詞用,遠離。庖廚
遠庖廚 = 廚房。
28、 王「說
說」:通「悅」
。高興。
29、 《詩》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
《詩經‧小雅‧巧言》
:別人的心意,我能夠猜度得到。
30、 夫我乃行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不得吾心 「夫」
,發語詞。「乃」
,是這樣。
「之」
,指以上所說憐牛又以羊易牛的行動。
「反」通「返」
,回過來。
「得」,探求到。
31、 戚戚:
戚戚:心動的意思。
32、 有「復
復」於王者:報告。
33、 百鈞:
百鈞 「鈞」=三千斤,古代重量單位。三千斤,此喻其重。
34、 秋豪之末:
秋豪之末 「豪」通「毫」
,毫毛。秋豪:秋天走獸新生的絨毛。形容細小到極點。
35、 輿薪:
輿薪 「輿」
,車。「薪」
,柴。一車柴。
36、 許之:
許之 「許」
,同意。「之」
,指代以上說法。
37、 「為
為」不用力焉:
「是」的意思。以下「為不用明焉」
、「為不用恩焉」的「為」同。 (wei2)
38、 不「為
為」也:動詞,做的意思。
39、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
形」:具體表現。
40、 何以異:用甚麼來區別。
何以異
41、 挾:夾在胳膊之下。(xie2)
42、 「誠
誠」不能也:確實。
43、 折 枝:折取樹枝。一說枝通「肢」
,就是按摩。又一說屈身,也就是鞠躬行禮。三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都可通。
44、 老吾老:第一個「老」是動詞,敬愛、奉養。第二個「老」是名詞,指老人。
老吾老
45、 幼吾幼:
幼吾幼:第一個「幼」是動詞,愛護、撫育。第二個「幼」是名詞,指幼小的後輩。
46、 運於掌:在手掌中轉動,比喻容易。
運於掌
47、 刑于寡妻,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以御于家邦:《詩經‧大雅‧思齊》
。「刑」通「型」
,動詞用,解以身作則。寡妻:國君對人謙
稱自己嫡妻的說法。
「至」
,推而及之。
「御」
,治理。
「家邦」
:先秦時卿大夫的采邑叫「家」
,諸侯的封地叫「國」,又叫「邦」
,家邦,即「家國」

48、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舉」提升之意,引申「發揚」

49、 四海:天下。古人認為中國四周環海,所以稱中國為海內,外國為海外,普天下為四海。
四海
50、 妻子:
妻子:妻室、子女。
51、 大過:遠遠超越。
大過
、 權:原意秤錘,作動詞用,秤量的意思。
52、
53、 度:動詞,量度。
《驀然回首》
1、 納 罕 ---- 詫異,驚奇。
2、 鼓兒詞 ---- 原指一種以鼓為主伴唱的曲藝,這裡含有「老故事」的意思。
3、 火頭軍 ---- 指軍隊裡的炊事員。
4、 鮮蹦活跳 ---- 比喻故事說得生動。
5、 開宗明義 ---- 本是《孝經》的第一章篇名,後來指寫作一開頭就說明主旨。這裡含有「最初接觸」的意思。
6、 方天畫戟 ---- 古兵器名,由戈和矛的合體而成,可以直剌和橫擊。
7、 一 逕 ---- 一直,老是。
8、 愛克斯光 ---- X-ray 的音譯。能透過物體,把內部影像投射到底片上,多用在醫學診斷。
9、 倏 地 ---- 突然迅速地。
10、 擎 ---- 舉 起。
11、 大千世界 ---- 原是佛教語,指廣大無邊的世界。造裡指形形色色的景象。
12、 刻骨鉻心 ---- 【銘,在金石上刻字】好像刻在骨中,銘在心上,喻印象深刻。
13、 雉 尾 ---- 野雞的尾羽,美麗而長。戲曲人物頭冠插上兩根雉尾,表示英武,也為增加動作美感。
14、 鎖子黃金甲 ---- 一種用銅片製成的鎧甲,銅片為間,環環相扣如鎖。
15、 粉底小蠻靴 ---- 【蠻靴,本指舞鞋】
,【粉底,白底】舊小說戲曲中描寫女將穿用的一種薄底繡花靴。
16、 盼顧生姿 ---- 【盼,顧,看的意思】形容女子左顧加盼,眉目生色,顯示出美麗的姿態。
17、 端 的 ---- 確實。
18、 發憤忘食 ---- 專心讀書,甚至忘記吃飯。
19、 京片子 ---- 地道的北京話。
20、 巾 幗 ---- 原指婦女的頭巾、髮飾,後用作婦女的代稱。
21、 綸 音 ---- 本指皇帝的詔書、制令,造裡指不同凡響的宏大聲音。
22、 不尷不尬 ---- 成語。形容鬼鬼祟崇,行動不大方的模樣。
23、 浪漫主義 ---- 流行於18世紀至19世紀初的文藝思潮。
24、 蠱 惑 ---- 這裡是「誘惑」的意思。
25、 錦衣玉食 ---- 穿的是錦繡,吃的像美玉。比喻富貴的生活。
26、 鬚 眉 ---- 男子的代稱。
27、 歸 真 ---- 回教禮俗用語,即歸回本源處,死亡的意思。
28、 遽 然 ---- 突 然。
29、 棟毀樑摧 ---- 【棟樑,支撐房屋的大木樑】
,【摧,折斷】以棟樑摧毀喻母親之死,使全家失去支柱。
30、 浩 瀚 ---- 盛大的樣子
31、 混 沌 ---- 這裡是模糊不清的意思。
32、 場 景 ---- 在文學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時間一定場合中之互相闔係而構成的生活情景。
33、 雕蟲小技 ---- 本是對文學之士祇會雕章琢句的貶稱,這裡指無足輕重的小技巧。
34、 認同危機 ---- 對自己一向認識的、接受的價值觀產生懷疑,不能確定。
35、 蹂 躪 ---- 踐踏,喻用暴力欺壓、侮辱。
36、 蹭 蹬 ---- 本指人困頓失意,這裡是徘徊的意思。
《我和我的唐山》
1、 翻面皮鞋 ---- 絨面向外的皮鞋。
2、 忌 日 ---- 原指父母死亡的每個周年日,舊俗禁止飲酒作樂,稱忌日,後來泛指一切死者的向周年日。
3、 晃 動 ---- 搖擺不定。
4、 愴 然 ---- 悲 傷。
5、 佇 立 ---- 長久站立等待。
6、 砸 ---- 沉重的東西落在人體或物體上。
7、 元 宵 ---- 一種用糯米粉裹餡子的圓形點心。因為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所以叫元宵。
8、 羸 弱 ---- 【羸,瘦】就是瘦弱。
9、 捋 ---- 這裡指將袖管順手臂移上去。
10、 捎回去 ---- 北方方言,就是順便帶回去。
11、 有檐帽 ---- 前有帽擔的帽子,這裡指解放軍軍帽。檐同「簷」

12、 抽 搐 ---- 肌肉不由自主的劇烈收縮,這裡是將土地擬人化。
13、 底 蘊 ---- 蘊藏在深層的含義。
14、 嶄 新 ---- 極新、全新。
15、 薄 暮 ---- 【薄,迫近】傍晚。
16、 掛 鞭 ---- 北方方言,指成串的小鞭炮,因為懸掛在竹竿上燃放,所以叫掛鞭。
17、 反 差 ---- 原為攝影術語,指照片/底片上黑白對比的差異程度,泛用為對比程度。

四、通假字
1、 無以 以通「已」 5、 反 通「返」
2、 舍 同「捨」
,放掉。 6、 秋豪 之末 「豪」通「毫」
3、 與 通「歟」
。疑問語氣詞。 7、 折 枝 一說枝通「肢」
,就是按摩。
4、 王說 通「悅」
。高興。 8、 刑 于寡妻 「刑」通「型」,動詞用,解以身作則
五、讀音辨析
王 wang4 齕 he2 釁 xin4 觳觫 hu2 su4 褊 bian3
吝嗇 lin4 se4 度 du4 / duo2 挾 xie2 焉 yan1 惡 wu1
煨 (wei1) 叱 (chì4) 信手「拈」來 (nian1) 擎 (qing4) 沌 (dun4)
摒 (bing4) 媲 (pi4) 屑 【碎末】 (xie4) 雉 (zhi4) 遽 (ju4)
「澄」明 (cheng2) 「瓊」玉 (qiong2) 逕 (jing4) 訏 (xu1) 蠱 (gu3)
蹭蹬 (ceng4 deng1) 諳 (an1) 砸 (za2) 捋 (luo1) 祜 (hu4)
愴 (chang1) 羸 (lei2) 搐 (chu4) 捎 (shao1)

六、課文語譯
《齊桓晉文之事章》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 子
齊宣王問孟子說:
「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能夠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
「孔子的弟子都沒有談及,所以事跡并未流傳後世,我也沒聽說過。這樣吧,我們來談談以王道統一天下又如何?」
「統一天下要具備怎樣的德行?」
「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王道是無人能敵的。」
「你認為我能夠使百姓安居樂業嗎?」
「當然可以的。」
「為什麼?」
「我聽胡齕說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次,王上坐在大殿上,一個人牽著牛從堂下走過。大王見到了,問道:
『把牛牽到哪裡去?』
那人回答說:
『預備用來祭鐘。』大王接著說:
『放了牠吧,我不忍心看見牠恐懼發抖的樣子,像沒有罪卻要遭處死似的。』那
人問:
『那麼,祭禮不是要因此取消麼?』大王說:
『祭禮是萬萬不能取消的,就拿一頭羊來代替吧。』是不是真有這麼一回事?」
「的確有這麼一回事。」
「這樣的心腸便足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出於吝嗇,我當然明白到大王是出於不忍之心啊。」
「對啊!確實有這樣的百姓啊。齊國雖然地域狹小,但我也不至於吝嗇一頭牛吧!我就是不忍心看見牠恐懼發抖的樣子,像沒
有罪卻要遭處死似的,所以用羊來代替了。」
「老百姓都以為大王出於吝嗇,大王完全不要覺得奇怪。以小的代替大的,他們哪裡明白得到?沒有罪卻要遭處死,令大王動
了惻隱之心,那麼,殺牛還是宰羊又有什麼分別呢?」
「這到底是什麼想法呢?我確實并非出於吝嗇才選擇以羊代牛的,但由此看來,百姓說我吝嗇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打緊,這就是仁術的表現了。這只是因為大王看到正在發抖的牛,卻沒有看到發抖的羊的緣故。君子對於禽獸,看見牠們
活生生的,總不忍心看見牠們死掉;倘若聽見牠們死前的哀鳴,更不忍心吃牠們的肉,因此君子總是遠遠地離開廚房的。」
宣王高興地說:
「詩三百篇說: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說的就是先生這樣的人了。我只老老實實地做了這件事,回頭去想想為
什麼這樣做,想了老半天都想不出是什麼個道理,經先生這麼一說,我有所領悟似的。但為什麼說這種想法與王道相合?」
「如果有人說:
『我可以舉起三千斤的重物,卻無法舉起一根羽毛;我能看見秋天動物身上長出的小毛的末端,卻看不見一車的
柴薪。』大王相信他的說話嗎?」
「當然不相信。」
「現在大王的愛心布施在禽獸身上,卻沒有給予老百姓,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樣看來,連一根羽毛都拿不起,是因為不肯用
力;一車柴薪都看不見,是因為不用視力;老百姓得不到愛護,是因為大王不肯施以恩惠啊。所以大王不推行仁政一統天下,
是不肯做吧了,并不是不能做啊。」
「不肯做和不能做這兩種情況有什麼分別呢?」
「挾著泰山跳過北海,告訴別人說:
『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替長者折樹枝,告訴別人說:
『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
并非做不到。所以大王不肯行王道,不是像挾著泰山跳過北海一類的事情,大王不肯行王道,是屬於替長者折樹枝一類的事情
啊。」
「敬愛自己的長輩,推而廣之,同樣敬愛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推而廣之,同樣愛護別人的孩子。這樣,統一天下就
像在手心裡翻東西一樣容易了。詩三百篇說:
『給妻子作榜樣,進而推廣到兄弟,以至用於治理國家。』說的就是推己及人吧了。
所以說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就連妻兒也保護不了。古代賢君所以超出一般人,沒有別的原因,不過是善於推廣
恩德吧了。現在大王的愛心布施在禽獸身上,卻沒有給予老百姓,原因何在?用秤去量,才知道物的輕重;用尺去量,才知道
物的長短,凡物莫不如此,人的思想更不能例外,請大王好好考慮一下吧!」
《論仁、
論仁、論君子》
論君子》 《論語》
論語》
論仁

孔子說:
「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於窮困的環境之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的環境之中。仁者實行仁德時,感到心安;
智者因為利益而實行仁德。」
孔子說:
「只有仁者才可以(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孔子說:
「富和貴,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
(君子)是不會接受它的。貧和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
當的方法去擺脫它,
(君子)是不會拋掉它的。君子如果拋棄了仁德,怎能夠成就自己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在吃完一頓飯的短時
間內離開仁德;即使在倉促迫忙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在危難的時候也和仁德同在。」
孔子說:
「智者無所疑惑,仁者無所憂慮,勇者無所畏懼。」
顏淵詢問「仁」的道理。孔子說:
「抑制一己的私慾,使言行都合乎禮,就是『仁』
。假如有人一日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他
為仁者。實行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顏淵又問:
「請問具體行動的綱領。」孔子說:
「不合於禮的事不看,不合於禮
的話不聽,不合於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的事不做。」顏淵說:
「我雖然不聽明,也會照著這幾句話去做。」
樊遲詢問「仁」的道理。孔子說:
「平時容貌要莊嚴端正,處理事務態度要認真嚴肅,對待別人要忠實誠懇。即使到夷人、狄人
那裡去,
(這些原則)也是不可拋棄的。」
孔子說:
「志士仁人,不會為了保存性命而損害仁德,只會犧牲生命去成全仁德。」

論君子
孔子說:
「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得到的學問也不會牢固。要本著忠和信去待人處事。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子貢詢問怎樣做才算得上「君子」
。孔子說:
「先要把你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說出來。」
孔子說:
「君子胸襟坦蕩,小人常懷憂戚。」
司馬牛詢問怎樣做才算得上「君子」
。孔子說:
「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
「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子
了嗎?」孔子說:
「問心無愧,那又有甚麼可憂愁可恐懼的呢?」
孔子說: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與此相反。」
孔子說:
「君子對於那些說得多做得少的行為感到羞恥。」
孔子說:
「君子做事以正義為原則,依照禮制的規定實行它,用謙遜的說話去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這真個是位君子啊!」
孔子說:
「君子為自己沒有能力而感到慚愧,不會因為別人不瞭解、不欣賞自己而感到怨恨。」
孔子說:
「君子要求自己(嚴格)
,小人要求別人(嚴格)
。」

七、語文運用
1、 無以,
無以,則「王」乎? 動詞,以王道統一天下。
2、 保民而「
保民而「王」 動詞,以王道統一天下。
3、 「王」之不「
之不「王」 名詞,大王 動詞,以王道統一天下。
4、 「老」吾「老」 動詞,敬愛、奉養 名詞,老人
5、 「幼」吾「幼」 動詞,撫育 名詞,年幼的後輩

八、課文筆記
《齊桓晉文之事章》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 子
「四端」
1、孟子「性善論」思想,闡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善心源於:
- 惻隱之心 = 仁 - 辭讓之心 = 禮
- 羞惡之心 = 義 - 是非是心 = 智
2、語錄禮(一問一答形式) 3、孟子──王道仁政觀
《孟子‧梁惠王》斷章取義
4、 「以知、仁、勇名其德者」
5、

《論仁、
論仁、論君子》
論君子》
《論語》輯錄──子路
1、
2、孔子:紂王庶兄、克己黍禮、子不語怪力亂神
3、仁愛:尊卑長幼,貴賤親疏,有等差的愛(上下有序)
4、本文體裁:一言一事各自起訖(qi4 止)
,前後不相連屬,有普遍性、規範性、接近古代口語(語錄體)

You might also like